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社交媒體的廣泛普及,高校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但高校普遍對大學生美的涵養與人文素養培育有所忽略,美育課程在教育體系中占有比例不高,傳統的思政工作模式中也少有融入美育教育的案例,難以滿足新時代背景下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因此,探索“思政 + 美育”雙向融合的高校思政工作機制成為當前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課題。通過提升審美能力與人文素養、增強情感共鳴與思想認同、創新教育方式與方法、促進全面發展與個性成長等途徑,美育能夠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美育作為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的重要手段,與思政教育在目標上具有內在的一致性,二者相互滲透、相互促進,有助于構建全方位、全過程、全員育人的新格局。
理論基礎
一、思政教育與美育的內在聯系
思政教育與美育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思政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美育則通過藝術、文學、自然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二者在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方面相輔相成。將美育融入思政教育,可以豐富思政教育的內涵,增強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融合美育和思政教育可以彌補思政教育缺少的形象性、藝術性與情感性等內容。同時,將思政教育的價值導向融入美育,可以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實現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標。
二、雙向融合的理論依據
“思政 + 美育”雙向融合的理論依據主要來源于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教育學中的審美教育理論以及心理學中的情感教育理論。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包括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在內的全面發展;審美教育理論強調通過藝術和美學的教育,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情感教育理論則關注情感在個體成長中的重要作用,認為積極的情感體驗有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當前強調全面發展的教育背景下,“思政 + 美育”雙向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教育的全面發展和質量的提升越來越受到關注,其中“思政 + 美育”雙向融合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理念和策略,日益顯示出其趨向性和必要性。
三、雙向融合的原則
“思政 + 美育”雙向融合的原則,旨在通過美育的獨特優勢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實現教育內容的互補與育人實效性的提升。以下是促進思政教育的具體原則:一是知識學習與行為實踐相結合,強調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結合,通過美育實踐深化思政理論的理解與應用;二是理性教育與感性教育相結合,利用美育的感性特點,彌補傳統思政教育理性有余而感性不足的缺陷,使教育過程更加生動、形象;三是形象記憶與情感陶冶相結合,通過美育中的藝術形象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形成深刻的記憶與持久的情感影響,促進思政教育的內化;四是教育目標一致性與內容相融性,確保思政教育與美育在教育目標上保持一致,共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內容上相互融合,形成協同效應。
實施策略
一、加強對雙向融合的正確認識
長期以來,高校思政工作和美育工作都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講授輕互動等問題。因此,必須努力突破傳統教育方式和思想的束縛,加強對“思政 + 美育”雙向融合的正確認識。高校應樹立融合理念,充分認識到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滲透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前提。同時,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師生對“思政 + 美育”雙向融合重要性的認識。
二、建立完善的融合制度
高校應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融合的合力制度,包括政策支持、制度建設、協同推進機制等,確保融合教育的順利實施。在政策支持方面,一要做好頂層規劃:高校應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的融合納入學校發展的總體規劃,明確其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二要做好政策引導:制定相關政策文件,明確融合教育的目標、原則、實施路徑和評價標準,為具體實施提供指導和依據。三要加強資源傾斜:在資源配置上給予支持,如設立專項基金,用于課程開發、師資培訓、教學設施建設等,確保融合教育有充足的物質基礎。在制度建設方面,加強課程體系構建,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美育課程,探索學分互認機制,促進評價體系創新等,為雙向融合做好制度保障。在協同推進機制方面,要積極搭建雙向融合的研究與實踐平臺,注重師資隊伍建設和校園文化營造。同時,明確責任分工,加強部門間的協調配合,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將“思政 + 美育”融合育人的成效納入考核范圍,確保各項措施得到有效落實。
三、強化課程體系建設
在教學方法上,高校應積極探索“思政 + 美育”融合育人的新模式。例如,可以開設公共藝術課程,將美育元素融入思政課堂,通過藝術作品分析、音樂鑒賞、影視評論等方式,讓學生在欣賞美的同時,理解思政理論背后的文化和社會意義。在美育課程的教學內容中強化思政主題,引導學生從藝術作品中提煉出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鼓勵跨學科課程開發,如“藝術與思政”“影視與道德”等,將思政教育與美育有機融合,形成具有創新性和吸引力的課程體系。
四、創新教學方式方法
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等新媒體技術,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思政與美育融合教學。加強數字資源建設,通過智慧課堂、虛擬仿真實驗室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增強教學的互動性和體驗感。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思政與美育的遠程教學和互動交流,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拓寬教育渠道和覆蓋面。
五、構建融合育人體系
構建集美育課程、美育活動、美育文化于一體的融合育人體系,通過多種形式的美育實踐活動,如書畫攝影展、師生手工創意大賽、校園原創音樂展播等,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如志愿服務、社區調研、紅色旅游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社會現實,加深對思政理論的理解和認同;同時,通過實踐活動中的藝術創作和表演,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和創新能力。如舉辦文藝晚會、美術展覽、攝影比賽等,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鍛煉能力的平臺。在活動中融入思政主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思政 + 美育”雙向融合的關鍵。高校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教育,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特別是要培養一批既懂思政又懂美育的復合型教師,讓他們成為“思政 + 美育”融合育人的中堅力量。同時,要建立健全激勵機制,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思政 + 美育”融合育人的實踐探索。鼓勵思政課教師和美育教師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建立跨學科的教學團隊。通過團隊協作,共同開發融合課程、設計實踐活動,提升教學效果。
七、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
加強家庭、學校、社會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形成教育合力。通過家校社協同育人模式,共同關注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審美教育、情感教育等方面的發展需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如博物館、藝術館、文化遺址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美育實踐機會。同時,邀請社會知名人士、藝術家等走進校園,開展講座、工作坊等活動,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
八、健全評價與反饋機制
首先要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還要注重評價學生的實踐能力、審美素養和道德品質等方面。通過多維度評價,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發展水平。其次注重反饋與調整,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及時了解學生對思政與美育融合教學的意見和建議。根據反饋結果,不斷調整和優化教學策略和方法,確保教學效果的持續提升。
具體案例
一、哈爾濱工業大學:基于鑄魂育人知識圖
譜的思政實踐育人模式
哈爾濱工業大學積極探索“思政 + 美育”雙向融合的實踐路徑,構建了基于鑄魂育人知識圖譜的思政實踐育人模式。該模式以6門思政課程為支撐,開發了模塊化、多元化的思政實踐必修課程群;以“紅色資源、國之重器、行業楷模”三個模塊構建知識圖譜,形成豐富的育人資源;同時,注重課程內容與時俱進、自我迭代,引導學生加入圖譜共建中。此外,學校還創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思政實踐信息化線上育人場域和多個校內校外育人場域,實現了思政實踐育人的全方位覆蓋。
二、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融合的思政教育模式
清華大學在“思政 + 美育”雙向融合方面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學校通過開設藝術與科學交叉融合的課程,如“藝術與科學導論”“設計思維與創新”等,將美育元素融入科學教育之中;同時,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藝術展覽、音樂會、戲劇表演等,讓學生在欣賞藝術的同時接受思政教育。此外,學校還注重將思政教育融入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中,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社會、服務社會、奉獻社會。
三、石家莊鐵道大學:“厚思政”與“大美育”協同發展
石家莊鐵道大學在“厚思政”與“大美育”協同發展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與實踐,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推行“五位一體”機制,即結合黨史黨建、依托網絡媒體、打造校園文化、結合課程思政、推進學科競賽;將美育融入黨史學習教育、黨建工作和社會實踐等各個環節。具體活動有:組織學生創作手繪長圖、抗疫海報等作品,在“學習強國”等平臺展示。開展“黨建 + 專業實踐”活動,如“同舟共濟,馳援山西”等志愿服務項目。
二、思政工作實效性顯著增強
“思政 + 美育”雙向融合的實踐探索也顯著增強了高校思政工作的實效性。一方面,思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另一方面,思政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也得到擴大。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主動參與到思政活動中來,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關注并投身于“思政 + 美育”融合育人的實踐探索中來。
三、校園文化氛圍更加濃厚
“思政 + 美育”雙向融合的實踐探索還促進了高校校園文化氛圍的濃厚。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們不僅能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還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同時,這些活動也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有助于校園文化品位的提升和校園文化凝聚力的增強。
結論與展望
“思政 + 美育”雙向融合是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創新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建立融合制度、構建融合育人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和健全評價與反饋機制等措施的實施,促進高校更好地構建全方位、全過程、全員育人的新格局,實現思政教育與美育的深度融合和相互促進,從而培養出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未來,“思政 + 美育”雙向融合的實踐探索還將繼續深入。高校應繼續加強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不斷創新教育模式和方法,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努力構建更加科學、合理、有效的“思政 + 美育”融合育人體系。同時,高校還應積極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加強與國際社會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全球范圍內“思政 + 美育”融合育人的發展進步。
效果評估
一、學生綜合素質顯著提升
通過“思政 + 美育”雙向融合的實踐探索,高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顯著提升。一方面,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學生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也得到了升華。他們更加關注社會、關注他人、關注自我成長,更加懂得感恩、懂得奉獻、懂得擔當。
作者簡介:
趙坤,1996年2月生,女,漢族,河南鄭州人,研究生學歷,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霍婧婷,1994年2月生,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研究生學歷,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趙媛,2002年9月生,女,漢族,黑龍江牡丹江人,湖北經濟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