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學生思想活躍、前衛,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與此同時,當前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社會,高校學生可通過互聯網了解到全球各種信息,并可能受到西方文化、思想、價值觀等影響。西方文化思想對高校學生不僅有積極影響,而且也存在消極影響,比如可能出現價值觀沖突,甚至認為西方文化更先進,懷疑我國的傳統文化等,久而久之,不僅思想受到影響,而且道德觀念也會淡化。基于上述分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就需要增強文化自信的培養,在文化自信視角下指導大學生開展思政教育,加強教育內容創新,讓大學生認識到我國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進而增強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文化自信視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內容創新的作用
一、提高高校學生對傳統優秀文化的認同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把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強調“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時期,堅定文化自信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意義。高校作為培養人才、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場所,通過在思政教育中重視文化自信相關教育內容的融入,能夠幫助當代高校學生掌握更多優秀文化,提高對優秀文化的認識,進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基于文化自信而創新的思政教育內容,能夠將我國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內容中,幫助高校學生了解并提高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政治、傳統價值觀等的認識,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讓當代大學生看到中國從古至今在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幫助學生堅定對中國文化的自信。
二、幫助高校學生培養愛國主義情懷
新時代,高校學生會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部分高校學生會出現崇洋媚外的表現,比如盲目崇拜外國文化和產品,甚至貶低我國的文化和產品,在衣著、飲食、旅行等方面過分追求西方式的生活方式,未能正確認識到我國在經濟、科技、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進步,認為中國比較“落后”等。通過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文化自信的內容,能夠幫助高校學生認識到我國在諸多方面的發展與成效,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激發當代高校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思政教育中,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讓高校學生認識到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系,增強國家意識、民族情懷,幫助學生理解“有國才有家”,增強高校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只有國家足夠強大,每個人才能有安定、美好的生活。
三、促進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升
文化自信視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內容的創新,能夠在講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相關思政內容的過程中有效地結合文化自信內容,豐富高校思政教育內容,通過更多的案例,讓高校學生提高對思政教育內涵的理解,從而影響自身的行為,促進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升,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校思政教育內容創新中,通過文化自信內容的加入,學生能夠學會辯證分析,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在接受多元文化過程中能夠學會辨別,自覺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蝕,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立場,強調文化自信,提高思想政治覺悟以及自身的道德水平。
四、為高校思政教育實踐活動提供依據
長期以來,較多高校在思政教育過程中僅限于理論教學,缺少相關的實踐活動以及實踐方向,基于文化自信視角下開展的高校思政教育內容創新,能夠豐富現有的思政教育內容,讓更多思政教育素材、優秀文化案例進入思政課堂中。思政教育內容的創新為高校思政教育實踐活動提供了參考,在原有思政教育中增加更多貼近高校學生實際生活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思政教育的理解與認識,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高校思政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中能夠將原有的思政教育與文化傳承、文化建設等內容相結合,讓高校思政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更加順利,在實踐中不斷為高校思政教育內容、方法等創新積累經驗,在保證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質量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
高校思政教育的現狀分析
盡管不同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進行了深層次研究,也積累了一定的思政教育經驗與方法,但是現階段高校思政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內容單一,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較傳統,教學中依然以理論教學為主,不符合新時期對高校思政教育的綜合要求,未能將思政教育融入實踐活動中。部分高校思政教育中雖然有傳統文化的滲透,但是優秀傳統文化在融入思政教育過程中未能深層次地挖掘,同時融合路徑單一,影響到高校學生的思想認知以及對傳統文化、價值觀的理解,不利于高校學生文化自信的樹立。
二是在高校思政教育過程中所使用的教學方法較傳統,傳統的教學方法無法激發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就會影響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滲透。此外,部分高校思政教師在思政教育過程中無法平衡文化自信與思政教育,未能將思政教育具體內容與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缺乏正確的引導,無法讓學生在接受思政教育過程中感受到優秀文化的魅力,無法增強并提升高校學生的文化自信,影響了整體思政教育效果。
三是在高校思政教育過程中忽視了高校學生本身思政基礎薄弱的問題,高校學生來自五湖四海,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不同學生的成長環境、地域文化等均存在不同。長期以來,較多地區強調知識教育,宣揚“知識改變命運”,致使較多學生在初中、高中階段埋頭苦讀,過度強調應試教育的重要性,致使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被忽視。加之不同地區對思政教育重視程度不同,造成高校學生思政教育基礎整體較薄弱,且存在差異。此外,部分高校學生在高中階段處于被管制、被強迫的狀態,在進入高校后就更容易被網絡游戲、電腦等新鮮事物所吸引,久而久之,學生的思想、價值觀等就會受到影響。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基礎薄弱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高要求,需要不斷對高校思政教育內容與方法予以創新,以幫助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文化自信視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內容創新研究
一、深挖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體系,奠定文化自信基石
在創新高校思政教育內容過程中,既要考慮到思政教育,同時又需要兼顧文化自信,故而可積極挖掘各類優秀文化,并將優秀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內容相結合,依靠更多優秀文化增強思政教育效果,促進高校學生的文化自信。
比如,在儒家文化中有“仁愛”思想,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鼓勵人與人之間多一些關愛、同情和尊重,“仁愛”思想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價值,儒家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庸之道;道家文化強調“自然無為”“返璞歸真”“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墨家文化中有“兼愛非攻”“尚賢”“節用”思想;法家文化中有較多的法治思想與改革創新內容。通過將不同的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借助傳統文化中經典的案例、人物典故等,讓學生認識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與思想,引導當代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此外,在高校思政教學過程中還可以組織學生通過觀看相關電影來提升文化認同,如《長安三萬里》,該電影是一部以唐詩為敘事主線的國產動漫電影,收獲超過17億元票房。整部電影以盛唐為背景,從晚年高適的視角出發,講述了安史之亂后,困守孤城的高適向監軍太監回憶起自己與李白的一生往事。在整部動畫電影中,巧妙地嵌入16位唐朝詩人的48首古詩,可謂是一場精彩的文化盛宴,讓學生在觀看過程中感受中國詩詞文化的深厚底蘊,增強民族自信與自豪感。
二、注重紅色文化融入,理解共產黨人奮斗史,增強文化自信底蘊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期、新中國建設與改革過程中形成了諸多的文化,即紅色文化。通過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內容中,同樣能夠實現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增強高校學生的文化自信。中國共產黨在發展過程中包含了諸多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同時國內擁有諸多紅色革命遺址等,這些都可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提供素材。比如,在高校思政教育過程中可鼓勵學生觀看《長津湖》等影片,了解紅色文化,讓學生領會紅色文化的內涵與價值,從而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長津湖》在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新加坡、美國及其他國家的院線均有上映,同樣能夠展現出我國的文化自信以及大國底氣。此外,《抗美援朝》《三八線》《跨過鴨綠江》《金剛川》《覺醒年代》《偉大的抗美援朝》等相關影視資料片段中均含有諸多共產黨人的奮斗史,讓學生在觀看過程中了解今日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增強文化自信,愛黨愛國,激發當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三、緊跟時代熱點話題,豐富思政教學內容,增強文化自信層次
高校思政教育內容創新中不僅需要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而且需要與時俱進,結合當代大學生所處的社會以及最新的社會熱點,將其加入高校思政教學內容中,讓學生從身邊的變化、真實案例之中感受國家的強大、文化的發展,進而促進學生的文化自信。比如,讓學生搜集全球范圍內設立孔子學院的國家和地區,了解中國武術、戲曲、書法、繪畫等在全球受喜愛以及受關注程度;再如向學生展示國際時裝周上,中國傳統服飾元素的展示以及受到的稱贊等,讓學生搜集更多資料,使其知曉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進而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以及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視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內容創新的實踐策略
基于文化自信視角下開展的高校思政教育不僅需要重視內容創新,而且還需要創新實踐路徑,以保證創新內容能夠在具體實踐中得到應用。對此,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是不同高校在思政教育過程中需要調整并優化思政課程,將更多能夠增強文化自信的內容融入高校思政教學中。同時,在其他相關專業課程教學中加強與專業課程相關的文化自信教育內容,多層次、多角度地幫助高校學生增強文化自信。
二是依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靈活選擇教學方法,打破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比如借助網絡搜集較多與思政教育、文化自信相關的教學資源,通過案例教學、小組討論教學、實地調研、參觀相關博物館、文獻檢索等,豐富教學方法,以最佳的教學方法增強思政課教學效果。
三是需要提升師資隊伍建設,作為從事思政教育的教師,其本身的文化素養、教學水平、文化知識需要滿足要求,要能參與諸多與文化自信、思政教育相關的課題研究,通過理論研究與實踐活動,持續推動高校思政教育內容的創新與發展。
高校思政教育是提高高校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引導高校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路徑之一,在新時期承載著更為重要的使命。基于文化自信視角下開展的高校思政教育內容創新,不僅要求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創新,還要求教師對教學方法等進行更新,在考慮學生差異性的基礎上開展思政教育,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此來深化學生的文化自信,為其更好地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簡介:
李海燕,1989年11月生,女,漢族,甘肅蘭州人,研究生學歷,助教,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單位:蘭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