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鑒賞是將美術作品進行客觀化解讀、藝術再創造的過程。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人們對于美術作品的鑒賞、分析是多元的,那么美術鑒賞教學同樣要遵循多元化的原則。《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教學多元化”進行了簡單界定:運用多樣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基于此,本文認為多元化的美術鑒賞課可以體現在“多元方法”“多元內容”“多元場景”“多元評價”四個方面。
基礎教育課程是國家教育政策、社會發展需求和人才培養目標的體現,就當今時代發展而言,信息化、數字化技術與生活深度融合,學生要擁有適應社會變化、應變創新之能,因此,教育的多元化是必然趨勢。在全球化進程中,人類文化相融相促,不同地域、流派、時期的美術文化為開展多元化美術鑒賞提供了基礎,以培養高中生的文化多元觀。新課程改革中“核心素養”這一理念的提出符合時代進程,能保障課程改革的連續性,培養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全面型人才。在多元美術、多元文化的融合過程中,美術鑒賞教學也要以更為全面的視角,制定教學實施路徑,發揮學科育人價值,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培養審美意識,使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多元化教學在高中美術鑒賞課堂中應用的價值
在視覺文化主導的當下,美術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愈發重要。傳統的“一課一練”難以滿足學生多元發展需求。高中美術教師應打造“美術語言”“形式法則”“美術文化”及其關系解讀的知識體系。在多元化教學中引入豐富教學實踐,打破課堂局限,緊密結合這三個維度,助力高中生構建健康審美觀,認同多元文化。高中階段學生思維和人格逐漸走向成熟,渴望藝術表達,多元教學以靈活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創造力、批判性思維與合作探究的機會,提升創新能力。美術是文化的反映,更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多元化視角下的美術鑒賞教學能讓學生在生活中應用美術知識,理解視覺文化特質,培育核心素養。
多元化美術鑒賞課教學實施的路徑
一、方法多元,培養藝術思維
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美術鑒賞課應具有多維性、生成性與綜合性。多元化教學契合美術教育特質,教師需依教材靈活選擇,助學生理解美術作品內涵與形式。以往碎片化美術知識阻礙學生能力發展,現代美術教育要求學生系統掌握美術及相關學科知識,領會文化內涵,開展創意創作。跨學科教學法借鑒“學科融合”,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探討美術多樣性與文化價值,提升知識整合能力,以實現教育綜合性;項目式學習法則突出美術鑒賞生成性與實踐性,將課堂知識轉化為創作實踐,體現綜合價值。美術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是作者情感與社會文化的反映,映射出社會文化發展軌跡。
針對《中國傳統山水畫》的鑒賞,筆者設計了小組學習任務,旨在提升學生鑒賞能力與藝術素養。任務一聚焦于分析我國傳統文化中“山水”文化及其特征,這是跨學科教學的體現。我國文人素有“山水情懷”,如孔子的“逝者如斯夫”,劉禹錫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學生需借助互聯網,搜索“山水意象”“山水詩詞”等關鍵詞,梳理山水文化的哲學意義、歷史演變、藝術表現與生活影響,分析其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掌握山水作品的藝術特點,為后續鑒賞奠定基礎,此過程著重鍛煉學生信息整合與搜集能力。
任務二圍繞《富春山居圖》之景是否真實存在展開。小組成員分工協作,一名負責搜集作者黃公望生平及創作背景,一名查找畫作完整展示圖(該圖由六張紙接裱成約七百厘米長卷),另兩名成員描述畫作景色。通過整合信息,結合黃公望生平、山水畫藝術特點與創作手法,學生能推敲出作品靈感源于富春江真實景色,但畫中山水更是畫家內心精神與人生態度的外化,融合自然山水、個人哲學思想與藝術技巧,營造“人隨景遷、景隨人移”的藝術意境,并非單純的地理再現。任務三采用費德門四步鑒賞法。首先,學生基于課本了解藝術鑒賞四步法——描述、分析、解釋和評價,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畫作構圖與色彩、筆法與技法、文化內涵與哲學思想以及歷史背景與影響。接著,學生運用該方法對《富春山居圖》細致鑒賞:描述基本構圖與畫面內容;分析畫面細節,發現黃公望運用“長披麻皴”等技法,以淡墨與留白營造空靈意境,從色彩、線條、構圖深入剖析形式特點;解釋畫作背后的文化與哲學內涵,領悟山水象征的自由超脫及元代文人精神追求;評價畫作藝術價值與文化意義,考量其藝術創新性與影響力。最后是創新實踐,學生從黃公望創作中汲取靈感,在理解其創作理念與技法基礎上,結合當代藝術思維探索新創作方式,運用多種材質與藝術表現形式,如宣紙、帆布、數字媒介,將平面繪畫與立體裝置結合,突破傳統限制。創作時,學生自主設計小稿,明確創作主題,思考融入山水畫技法與哲學意境,選擇呈現方式,完成自我評價,分享創作經驗,將知識轉化為成果,發展藝術思維,提升審美能力。
二、內容多元,提升審美素養
高中美術作為綜合性學科,兼具藝術性與文化意義,涵蓋歷史、文化及藝術表現等多方面。基于此,美術鑒賞課程教學內容應多樣化,這源于對美術學科本質的解讀。課程不能局限于單一的知識傳授,需依課程標準與教學實際,靈活調整教學思路,整合多元內容。其內容是師生對課程、教材及教學實際的綜合加工,具有動態生成性。教師可通過多元課程設計,集合不同作品開展教學,提升學生感知、表現與理解能力。同時,課程內容多樣化也反映時代性要求。伴隨社會發展,教育內容應與時俱進。現代美術鑒賞課程需借鑒多元內容設計,適應文化與藝術多樣性,拓寬學生審美視野。
新課改下,高中美術教材在教學引導方面存在不足,教師需幫學生找準學習切入點,引入相關知識,可采取“主題式”與“分階段”結合策略,設立學習單元,明確核心素養目標,構建藝術知識框架。教學任務設計要兼顧知識層次性與活動互動性,合理安排鑒賞內容,借助數字化技術補充學習資源。在多元教學內容設計中,美術鑒賞課程資源開發應緊扣課程目標,形成任務驅動、資源支撐的教學閉環,促使學生綜合理解與運用美術語言、形式法則及文化內涵,提升審美素養與綜合能力。
三、場景多元,促進情感體驗
在當前教育體系下,高中階段的學習環境與壓力難以在短時間內改變。學校在課時分配上更側重于語文、數學等必考科目,美術鑒賞這類輔導性課程地位較低,致使學生學習機會受限。同時,學習壓力與心理健康緊密相關,給予學生放松、緩解心情的契機十分必要。美術教育作為美育重要構成,對塑造美好心靈、維護心理健康意義重大,故而高中新美術教學應以美術鑒賞為核心。教師可整合線下資源,拓展教學場地,為學生創造校外美術鑒賞機會,打破教學與生活的隔閡。學生在實地調研、參觀中既能學習、運用美術知識,又能暫時擺脫課業壓力,在藝術氛圍中釋放天性。
教師可設計“What—how—why”式教學體驗,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參觀線下博物館。以《中國傳統書法》教學為例:第一步,What(學什么),強調知識傳授精準性。教師需依據課程大綱,精準設定學習目標,明確核心教學內容,提前設計問題,讓學生參觀時有針對性地觀察。第二步,how(達到何種程度),注重教學目標層層遞進。教師作為組織者,要明確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應達到的理解層次。教師先通過線上導學,幫助學生初步掌握書法藝術基本概念;實地參觀時,引導學生觀察博物館中書法作品的筆法、章法與布局,深化對概念的理解,并對比理論知識,撰寫調研報告。第三步,why(為什么學,達到什么目標),旨在激發學生反思與創造。參觀結束后,教師設置反思環節,組織學生探討書法藝術在當今社會的價值以及個人審美體驗,如“書法藝術怎樣體現我國文化精神?”“書法藝術在現代社會如何被重新詮釋?”
完成線下美術鑒賞任務,有助于學生把握課程核心意圖,深刻領悟藝術作品文化內涵,將理論知識應用于現實情境。教師可依據任務完成情況與教學目標達成度檢驗學生藝術修養,發現教學中的不足。基于多元化場景的美術鑒賞教學,突破課本知識局限,使學生廣泛接觸各類藝術形式,在多樣情境中培養多角度思考能力,鞏固所學知識,提升對藝術作品的欣賞能力與文化理解力。
四、評價多元,實現全面發展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將評價嵌入美術學習的整個過程,運用過程性評價隨時發現和改進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保障學科核心素養本位的美術課程得以有效實施。”從教育目標、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等層面來看,教育已從“知識本位”轉變為“素養本位”,開啟了新時代的知識觀與學習觀。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制定符合學生學情、課程改革路徑、學科育人目標的具有開放性、靈活性、全面性、發展性的美術鑒賞課堂評價體系,可從評價方法、評價維度、評價工具三個方面分析:其一,評價方法多樣化,采取表現性評價,兼顧過程與結果。教師要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表現性任務,以主題為引領,使評價任務情境化,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使學習過程本身成為評價的一部分。其二,評價維度多樣化,知識與思維層次并重。教師可以設計以下評價維度:第一,基礎事實的識別;第二,初步聯系、淺層推理;第三,綜合分析與解釋;第四,理論概括與抽象思維。其三,評價工具透明化,量表與自評結合。評價標準應當以評價量表的形式,將不同層次的思維和表現標準清晰化,讓學生清楚了解自己需要學習和完成的任務,鼓勵學生進行自評和同伴互評,以反思、改進學習進程。
因此,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筆者將探索多元化教學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實施的路徑,促進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場景、教學評價多元化,形成多層次教學。首先,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筆者將傳統美術鑒賞教學中的“教師導向”教學方法轉向多元教學方法的融合,依托現代教學技術與多媒體資源,打破傳統課堂局限,讓學生在多角度、多感官的參與中逐步提升藝術鑒賞能力與創造力。其次,筆者還將美術鑒賞的單一內容轉向多元內容,廣泛涉獵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作品,按照“深挖藝術內涵,廣涉多元文化”的原則組織教學,讓學生在豐富的藝術背景下探索作品的情感表達與社會意義,增強文化理解力。多元化教學場景是采取校內校外相結合的模式,在“課堂延伸至社會”的視野下,激發學生對藝術的感知與反思,提升自主學習能力與藝術鑒賞能力。最后,建立多元評價體系,既關注學生在藝術理論上的理解,也重視其在實踐操作與互動體驗中的表現,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展,使其在多元鑒賞過程中提升審美素養。
本文系臨夏州教育科學規劃2023年度一般課題《高中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多元化美術鑒賞課教學實踐研究》(編號:LX[2023]GH035)成果。作者單位:甘肅省臨夏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