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社會,校園霸凌問題備受關注,如何有效預防和解決校園霸凌事件成為各界共同關注的焦點。本文分析了不同學術研究對于校園霸凌問題的看法和解決方案,提出了以“校園霸零”為目標的新理念。通過大數據分析、多方聯動、青少年示范案例,借助校園霸“零”App及時收集整理反饋信息,有針對性地為需求者提供心理咨詢援助,有利于實現校園霸“零”,建設和諧校園。
研究背景及意義
近年來,校園霸凌和欺凌事件頻繁發生,嚴重威脅著青少年學生群體的身心健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數字背后:終結校園霸凌與欺凌》指出,截至報告時間前的一個月內,在對全球144個國家和地區的研究分析中發現,幾乎每3個學生中就有1人曾遭受過至少1次來自校內同齡人的欺凌。在國內,《校園霸凌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中顯示,在2022年到2024年的3年間內, 88.74% 的校園霸凌案件受害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傷亡情況,其中 11.59% 的校園霸凌案件中出現受害人死亡的情況,3年間造成被害者死亡的校園霸凌事件高達300起。
傳統的校園霸凌預防主要依靠老師和家長的觀察、教育講座等方式,但這些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校園霸“零”App有很多創新點,有學校、老師、家長和社會團體的多方合作,還有實例模擬校園霸凌的發生和處理方法,并且通過技術手段實現實時監測和個性化教育,能夠更全面、深入地覆蓋校園霸凌預防的各個環節。一個有效的校園霸凌預防App不僅關注霸凌事件的處理,更注重對學生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的引導。通過教育和培訓模塊,培養學生的同理心、尊重他人和解決沖突的能力,有助于在校園內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還能引起社會各界對校園霸凌問題的高度關注,促使更多的人參與到校園霸凌的預防和治理工作中來。也可以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供數據支持和參考依據,推動全社會共同努力解決校園霸凌問題,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風氣,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
校園霸“零”App功能界定及相關理論
一、校園霸“零”App的主要功能
第一,教育資料。提供安全教育和品德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從根本上預防校園霸凌的發生;提供關于校園霸凌的定義、影響及預防方法的教育內容,幫助學生和教師了解霸凌的危害和應對策略。
第二,心理支持。提供心理輔導資源,如在線咨詢、心理測試等,幫助受到霸凌影響的學生緩解心理壓力,恢復心理健康。
第三,信息普及。向學生、家長和教師提供校園霸凌的相關知識,包括霸凌的定義、形式、危害以及預防方法等。
第四,預警機制。允許用戶報告疑似霸凌事件,及時向相關人員(如學校管理人員、家長)發送警報,以便迅速采取干預措施。
第五,社交平臺。為學生、家長和教師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方便他們溝通關于校園霸凌的問題,共同探討解決方案。
二、相關理論
社會學理論。該理論認為個體通過觀察和模仿他人的行為來學習。校園霸“零”App可以通過展示霸凌行為的負面后果和正面行為的榜樣宣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減少校園霸凌的發生。
生態系統理論。該理論強調個體的發展受到多個層面環境因素的影響。家庭、學校、社區等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而校園霸“零”App 通過技術手段,能夠實現學校老師,家長和社會團體的多方合作,共同為學生創造一個安全和諧的成長環境。
沖突解決理論:該理論認為校園霸凌往往是由于沖突沒有得到妥善解決而引發的。校園霸“零”App可以提供沖突解決的方法和技巧,幫助學生學會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解決矛盾,避免沖突升級為霸凌行為。
道德推脫理論。該理論的主要觀點是個體產生一些特定的認知傾向,包括重新定義自己的行為,使傷害性顯得更小,最大限度地減少自己在行為后果中的責任,降低對受害者痛苦的認同。而校園霸“零”App通過信息普及向學生、家長和老師提供有關校園霸凌的相關知識,讓學生知道校園霸凌的不良后果,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進而減少校園霸凌的發生。
全面性教育理念。這一理念涵蓋了校園欺凌的定義、成因、預防和干預措施,旨在通過教育提高學生對校園欺凌的認識,培養他們的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價值觀。校園霸“零”App通過教育資料和預警機制,可以有效減少校園欺凌的發生,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
研究現狀
學者徐久生、徐雋穎在《校園欺凌研究》中分別對校園暴力的界定、產生原因以及危害等內容進行研究。學者張瑞和學者付立忠通過分析校園暴力的危害和產生的原因,研究我國刑法規制在這一問題上存在的缺陷,從而提出借助累犯制度惡意補足年齡的原則,為懲治校園霸凌的施暴者提供有效的刑法規范體系保障。學者談蒙蒙從校園霸凌的含義切入分析,對我國現階段關于規制校園霸凌的各方面機制進行闡述,從立法、執法、司法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由此提出校園暴力法律防控機制完善的建議,希望對防治校園霸凌提供理論幫助。國外學者相田早織指出日本學生在心理、語言、網絡欺凌等方面造成的后果非常惡劣,受害學生自殘、自殺,甚至瘋狂報復施暴者以及無辜的第三方等偏激行為屢見不鮮。
校園霸凌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它不僅對受害者造成身心傷害,還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影響整個校園的和諧氛圍。目前仍然存在許多問題。
第一,法律界定不明確。目前,我國針對青少年保護的法律中并未明確界定校園欺凌,導致在處理欺凌事件時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
第二,學生法治觀念薄弱。欺凌者可能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構成欺凌,或者不認為會有嚴重后果。受欺凌者可能因法律意識淡薄而不敢或不知道如何維權。
第三,教師懲戒權受限。學校和教師在處理欺凌事件時,由于缺乏必要的懲戒權和法律顧問支持,難以采取有效措施。
第四,家庭教育缺失。家長可能忙于工作而忽視了對孩子進行反欺凌教育,導致孩子在遭遇欺凌時不知如何應對。
第五,欺凌事件的復雜性。欺凌行為可能包括肢體、言語、社交和網絡等多個方面,而且很多時候欺凌行為的界限并不清晰,導致認定和處理困難。
第六,缺乏有效的預防和干預機制。雖然有的學校已經開始嘗試建立反欺凌的教育和干預機制,但整體上還缺乏系統性和普及性。
第七,社會對校園欺凌認識不足。社會對校園欺凌的嚴重性認識不足,很多時候會將其視為兒童間的打鬧而忽視其潛在的危害。
第八,受害者心理健康問題。受欺凌的學生可能會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健康問題,且可能長期受到心理創傷的影響。
第九,維權困難。在一些嚴重案例中,受害者家庭在維權過程中面臨諸多困難,包括證據難以獲取、法律責任難以追究等。
第十,校園周邊環境問題。校園周邊環境也可能成為欺凌行為的溫床,但往往缺乏有效的社會干預和教育。
防治校園霸凌的宣傳路徑
一、學生層面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校園霸凌極大地影響著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與成長,也對整個社會的道德和價值觀產生了較大沖擊,絕不可忽視。
加強體育鍛煉,落實課間操、晨跑等,能增強學生體質、進行心理疏導,學生將時間精力用于鍛煉可減少校園霸凌發生的時間可能性,還能緩解心理壓力,避免過激想法和行為;增強學生自我學習能力與法律意識,通過學校、社會多方面宣傳,讓學生深刻了解校園霸凌,避免被霸凌而不自知,學生對校園霸凌有想法和認知才能更好地解決該問題。
二、家庭層面
家長作為監護人,是孩子成長道路上最重要的陪伴者,應當給予孩子正確的教育引導和關愛,讓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第一,優化家庭教育方式,構建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家長與孩子頻繁溝通交流,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家長以朋友的方式與孩子相處,讓孩子傾訴壓力、解決問題,可避免校園霸凌事件。家長做好引路人,不替孩子做決定,這是孩子成長必經歷程。
第二,家校合作機制在防治校園霸凌中具有重要作用,學校、家長可以共同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及時發現并干預校園霸凌行為,共同保障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學校層面
學校作為學生學習成長的主陣地,應當為每一位學子的安全和成長負起應有的責任,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加強德育教育。
第一,健全學校安全管理制度。加強校園監督力度,管控廁所、食堂及陰暗角落,不定期巡查,加強監控全面覆蓋。組織教師開展校園霸凌主題班會,宣講現象,重點預防處理辦法。
第二,開展防治課程。將校園霸凌防治納入學校教育體系,普及預防、發現及解決校園霸凌問題的知識,讓師生對校園霸凌有更深刻的認知。
第三,發揮心理咨詢室作用。調查發現,霸凌者與被霸凌者都有心理問題,心理咨詢室因學生羞恥心等未充分發揮作用。應加強宣傳,消除學生羞恥心,開展心理咨詢小游戲,讓其發揮作用,從根本上解決校園霸凌問題。
第四,建立校園霸凌舉報處理機制,保護被霸凌者和舉報者安全,對霸凌者進行處罰。學校要做被霸凌者的后盾,對霸凌者采取全校通報批評、暫時休學等措施,調查被霸凌者及霸凌者家庭環境并干預,從根本上解決霸凌問題。
四、教師層面
強化師生宣傳教育是構建校園霸凌預警機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能夠直接提升師生對校園霸凌問題的認知,增強其防范意識,從源頭上減少霸凌事件的發生。具體措施如下:第一,中學教師應及時關注學生的動態表現,敏銳察覺校園霸凌問題的端倪,并秉持公正的態度予以妥善處理,將其扼殺在搖籃之中。對有可能發生趨勢的學生進行提前干預,對產生苗頭勢頭的學生進行教育,糾正其不正確的思想。對于可能被霸凌的同學進行心理疏導,做可能被霸凌同學的后盾。第二,對于已發生的校園霸凌問題應及時跟進,避免同學們受到二次傷害。根據校園霸凌問題的例子可知,對被霸凌者進行二次霸凌的情況時有發生,所以對于校園霸凌事件的及時跟進是很有必要的,防止同樣的事件再次發生。
五、社會層面
引入社會力量是防治校園霸凌的重要措施之一,鼓勵社會組織參與校園霸凌防治工作,可以為受害者提供心理咨詢、安全教育等服務,也可以提高師生對校園霸凌的認知水平、應對能力。具體措施加強對校園霸凌問題的正確宣傳和引導,減少對霸凌者的過度炒作,將更多關注聚焦到校園霸凌問題本身;推動社會、家庭、學校多方聯合,構建多方聯動機制,攜手共治校園霸凌問題;開展示范性解決案例的宣傳,為校園霸凌問題的處理提供良好的參考依據;利用校園霸“零”App,將校園霸凌的防治與大數據結合,借助大數據及時發現并處理校園霸凌問題。
在社會高度關注校園霸凌的當下,探討預防和解決該問題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凸顯。通過研究分析,總結出校園霸凌存在的諸多問題法律界定不明確、學生法治觀念薄弱、教師懲戒權受限、家庭教育缺失等相互交織,加之欺凌事件復雜、預防干預機制缺乏、社會認識不足、受害者心理與維權問題及校園周邊環境問題,致使校園霸凌難以遏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完善校園霸凌防治體系的路徑:完善校園霸“零”App功能;學生加強鍛煉、增強法律意識;家庭優化教育方式、家校合作;學校健全制度、加強監督、開展課程、發揮心理咨詢室作用及建立處理機制;教師關注學生動態、妥善處理問題;社會加強宣傳引導、多方聯合、利用App與大數據。總之,全面剖析校園霸凌問題并提出解決路徑,有望構建零霸凌校園環境,保護青少年,促進社會和諧,也為后續研究和實踐提供參考。
作者簡介:
高子豪,2003年生,男,漢族,學生;孫榮飛,2005年生,男,漢族,學生;郭雅欣,2003年生,女,漢族,學生;李璐琦,2004年生,女,漢族,學生;李凱歌,2001年生,女,漢族,學生;殷冬梅,通信作者,1987年生,女,漢族,河北省遷安市人,講師,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工商管理教學研究工作。本文系2024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省級創新訓練項目校園霸“零”(項目編號:S202414458005)研究成果。作者單位:張家口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