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宣言》雖問世已久,但其理論影響仍然廣泛而深遠。《共產黨宣言》堅持社會基本矛盾分析、理論結合實踐并堅持群眾路線的價值旨歸,在對無產階級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也運用了多元方法,為當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完善提供理論借鑒與引導。立足當下時代背景,吸收借鑒《共產黨宣言》中與時代特征相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能夠有力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與時俱進,使其在新時代更具學理性、科學性與時代性。
《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含藏了浩博的思想政治教育義理,對《宣言》依托的時代背景及其寫成后的內容與精神展開研究,能夠發現其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與方法,從而在新時代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時能夠對其中的精華部分進行吸收借鑒、在融合創新的基礎上實現新發展。
《宣言》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產生背景
《宣言》的文本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能夠為新時代創新與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體系提供理論借鑒。但《宣言》并不是毫無依據的天馬行空的思想產物,而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針對時代環境不斷探索而最終形成的反抗資本主義的有力武器。
一、《宣言》提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論前提
《宣言》在馬克思主義發展歷程中樹立豐碑以深邃的科學理論揭示新世界觀和方法論,開啟思想新紀元。它并非馬克思與恩格斯憑空之作,而是在吸收理論精華、批判錯誤思潮中誕生。
首先,《宣言》繼承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等著作中出現的科學的世界觀與歷史觀。隨著《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問世,嶄新世界觀呈現在世人面前。在這部巨著中,馬克思讓世人們接觸到了一種強調實踐的新唯物主義,著重提出只有立足于革命的社會實踐,才能有取得革命勝利的可能。其后,《德意志意識形態》出版,點明了物質生產對社會的各種思想與觀點的現實作用,以及物質生產實踐對社會制度所產生的決定性作用,即“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正是基于馬克思與恩格斯在這兩部杰出的著作中深入地辨析了自己所代表的嶄新的世界觀,《共產黨宣言》的制定才有了堅實而可靠的理論支撐。
此外,《宣言》的問世也迎合了當時社會思潮復雜背景下亟須科學的實踐觀作為無產階級運動綱領的實際需要。《宣言》對于當時社會中存在的某些標榜為“社會主義”的錯誤思潮進行了抨擊,并揭示了這些思想的內在本質和缺乏說服力的方面。其揭示出當時尖銳的社會環境存在的矛盾與缺陷,梳理出無產階級必然戰勝資產階級的歷史屬性,同時強調有科學的方法論指導的立足于社會實踐的革命的工人運動是無產階級獲得自由和解放的唯一法則。這給正在進行革命的無產階級打了一針“強心劑”,使他們更加奮發熱血地投身到為爭取自身解放而奮斗的革命洪流中。
二、《宣言》提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實踐基礎
《宣言》總結了無產階級革命階段性勝利,讓各地無產階級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性與全面性,為推動革命向更高階段邁進奠定理論基礎。19世紀30年代后期,世界無產階級運動日益蓬勃,但世界無產階級力量仍然不夠強大。直至“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成立,全球分散的無產階級力量逐漸匯聚成世界性團結聯合。馬克思與恩格斯積極與各地共產主義者建立廣泛聯系,并同其展開思想交流。在多次碰撞中,他們通過努力成功讓大多數成員摒棄了過去缺乏科學根據的錯誤認識,旗幟鮮明地支持新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所有的分歧和懷疑終于都消除了,一致通過了新原則,馬克思和我被委托起草宣言”,從這一歷史性的一刻開始,《宣言》擔負起整合無產階級革命精神、向無產階級革命提供科學的理論綱領的世界性歷史性任務,并在實踐中高質量完成時代交予的任務,推動著世界無產階級運動邁向新臺階。
《宣言》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分析探
“方法論是具體方法的內在理念,是對具體方法來龍去脈和外在表現的研究與反思”,《宣言》中并沒有直接詮釋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關的內容,而是蘊藏在指導無產階級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積累中。
一、《宣言》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般方法
《宣言》的撰寫以為世界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一個科學的綱領為旨歸,通過社會矛盾分析、理論聯系實踐與踐行群眾路線的一般方法,《宣言》為世界無產階級運動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框架,指明了社會未來發展的光明前景,也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了方向與維度的把握。
一是社會矛盾分析貫穿始終。社會矛盾分析法是《宣言》主體內容的“靈魂”與“根脈”。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運用社會矛盾分析法生動邏輯地向世界展示出資本主義社會尖銳的基本矛盾,佐證了資產階級必然在日益激烈且不可調和的內部矛盾下走向滅亡、無產階級必然會日益壯大并最終蛻變成摧毀資產階級的武器這一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曾經仿佛用法術創造了如此龐大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現在像一個魔法師一樣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術呼喚出來的魔鬼了”。伴隨著永不停息的社會發展的腳步,資產階級的內部矛盾最終成為社會發展的桎梏。借助社會矛盾分析法,《宣言》層層遞進,將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展露在世人面前,從紛亂如麻的社會現實中抽絲剝繭,向人們展示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那就是資產階級必然滅亡,無產階級必然勝利。
二是理論結合實踐融會貫通。理論與實踐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不能忘記時刻貫徹理論聯系實踐的方法,將二者融會貫通。在《宣言》中,馬克思與恩格斯意識到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并高度重視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為世界各國的無產階級革命在展開具體行動前進行清晰合理的行動決策與整體安排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導。此外,在《宣言》問世后,馬克思與恩格斯結合各國革命實踐,撰寫了七篇結合國情的序言,思考與指導當時不同的國家所遇到的不同情況,并在其中都重申了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重要地位。
三是踐行群眾路線價值旨歸。堅持群眾路線的方法在《宣言》中體現為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始終代表著被圍困于壓迫中的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宣言》點明了共產黨人的內在規定性,明確指出共產黨人與剝削階級不同,共產黨人始終懷揣著把勞動人民從苦難與困境中拯救出來的理想,這也是馬克思與恩格斯堅持群眾路線的彰顯。他們扎根社會,在社會現實中憤于占社會絕大部分的無產階級卻始終被圍困在極少數人的壓迫下的生活狀態。因此,他們在《宣言》中向資產階級提出反抗。《宣言》中體現了馬克思和恩格斯所代表的工人階級的利益,彰顯了為絕大多數人謀求福祉的革命情懷和無私奉獻的精神。他們懷揣著對未來的信心與堅守,期望用自己自主自覺的奮斗,詮釋共產主義理想的真諦和力量。
二、《宣言》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具體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方法是在一般方法的價值指引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達到武裝頭腦、解決問題的結果的產物。《宣言》靈活運用了比較鑒別法與理論灌輸法,為無產階級革命開辟了一條通向勝利的光明之路。
首先,堅持生動切實的比較鑒別。比較鑒別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即通過分析考察兩個或多個主體的本質和特點,將其進行橫向比較,這樣就可以讓被對比對象在心中有一個清楚的認知和辨別,并作出正確的判斷。在《宣言》中,針對社會主義各種各樣的錯誤認知,馬克思與恩格斯深挖其所代表的封建階級利益、資產階級利益以及封建貴族利益的根本屬性。通過比較鑒別,將各類假的錯誤“社會主義”思潮與真正的社會主義劃清界限,為后續工人階級革命運動厘清真正的實踐道路。
其次,實施科學有效的理論灌輸。理論灌輸法是馬克思、恩格斯讓無產階級從“愚味”走向“理智”,最終獲得正確的革命理論的武器。被圍困于資產階級的壓迫下的無產階級對革命經驗與革命理論比較匱乏,只有通過理論灌輸的方式,才能讓他們掌握自覺自主的意識與改造世界的本領。“共產黨一分鐘也不忽略教育工人盡可能明確地意識到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敵對的對立。”因此,對工人階級進行理論灌輸是要實現革命的勝利必須采取的重要方法,只有從外部對大多數缺乏理論武裝的人灌輸正確的思想認識,用科學的思想利劍武裝世界無產階級的頭腦,才能使《宣言》中的科學指引轉化為成功的實踐,產生深刻的現實意義。
《宣言》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現實啟發
只有將理論委托于實踐的檢驗,理論才真正能夠被賦予生命力。探尋《宣言》中囊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為了以時代的精華審視當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紕漏,讓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向著更加人性化、精準化的層面提高。
一、以《宣言》中的一般方法為原則引領
《宣言》中的一般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始終存在的共性的方面。時至今日,馬克思、恩格斯通過一般方法所構建的未來社會的美好藍圖仍然在散發真理的光芒。首先,要承襲基本矛盾分析法。當前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時刻注意從實踐中提煉出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使人們對當下歷史時代的發展狀況有清晰的認知,從而堅定實現共產主義的信心。其次,要時刻把握社會發展實際。對社會基本矛盾的把握需要立足于實際,把握后如何更好地對受教育者展開理論教育也要以實際情況為轉移。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時刻關注現實社會,以培養受教育者更高水平的實踐能力為旨歸。最后,要貫徹堅持群眾路線的原則性方法。在新時代,要將對受教育者的合理關切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構成,幫助受教育者發現學習與生活中的困難、直擊痛點,從而使受教育者掌握更高水平的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
二、以《宣言》中的具體方法為實施依據
《宣言》中的方法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需結合時代背景進行比較、理論灌輸與價值觀教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應深入研究當前社會的物質與文化生態,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與時俱進,以保持其理念新穎、活力充沛與持續發展。首先,必須堅定不移地維護意識形態的引領地位,并持續有效地灌輸思想理論成果。當下,隨著思想環境的日益開放,主流意識形態的地位不斷被威脅,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灌輸法來修正受教育者的頭腦與內心也逐漸變成一項緊迫的任務與使命。因此,要靈活運用理論灌輸法,使受教育者持續汲取正確思想理論的精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日常生活與教育中的運用實效。其次,要靈活運用比較鑒別法幫助受教育者清晰認識,明辨是非。一方面,教育者應當精心選擇具有代表性且易混淆的矛盾主體,將正確的思想觀點與錯誤的認識進行對比分析,讓受教育者在對比中更加直觀清晰地感受到真理的力量。另一方面,教育者要積極引導與啟發,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讓受教育者自主思考,發表自己的觀點,從而磨煉其對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和對認識進行批判創造的能力。
作者簡介:
孫惠源,2001年生,女,山東煙臺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