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一度畢業季。
學子離開校園,人生自此迥異。畢業五味雜陳,其實總是相似。有報告說,多數人有“畢業焦慮”。這種焦慮來自身份轉變但前路未知,來自環境變遷但掌控乏力,來自自我期許但不敢確定。
幸運的是,人間有大愛。學歷證書墨跡未干,世界已經迫不及待為他們遞來另一份證書—合格人生證書,并附關懷指南—入職、升遷、買房、結婚、生子。大凡研讀過這份指南的人都知道,聽從安排,按部就班,就能避開一場場暴風雨,當然也意味著無法遇見心儀已久的落日彩虹。
世界的關懷也是一套關于標準件的模具,承諾了防銹的未來、理想的生活—不會脫落,卻也難以變形,更難于突破,難于求異,難于飛躍,難于超越現有模式而做出重大的創新。這既是最穩妥的,可能也是最危險的,就像預制菜能喂飽腸胃,但永遠缺少一口鑊氣。
同樣幸運的是,同樣在畢業這個節點,今天的選擇多了,長大的方式也多了。比如,你可以用自媒體的鏡頭掃過工位的隔板,用gap year的留白對抗應屆生的時效,用“朋友以上、婚姻未滿”的關系拷問愛情何以偉大,用暫時的跳脫來發泄和反思,甚至用更瘋狂、更“反復橫跳”的抽象挑戰生存邊界……
這也許是嬉皮士的戲謔,但也不乏哲學家的較真。
“我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為了繁衍后代,而是來看花怎么開,水怎么流,太陽怎么升起,夕陽何時落下。”王小波曾經以這樣的句子,為二十出頭的主人公描繪了黃金時代的模樣。如今,這些走在畢業路上的年輕人,正二十出頭,正在黃金時代。
社會在分化,但不被一眼看到底的年輕人正在上升,至少離土地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