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在6月1日對俄羅斯多個空軍基地的襲擊催生了一種新的主流觀點:長期以來定義世界上那些“先進”軍隊的昂貴人類團隊操縱式武器(坦克、飛機、艦船)已被廉價的無人機淘汰。但這種觀點是不全面的,或許還會產生危險的誤導。
目前,無人機技術和戰術的發展速度驚人。一款新的無人機只能使用2—6個月。一旦對方開發出反制措施就得開發新產品,而針對新產品又開發出新的反制措施,如此循環。
起初在烏克蘭使用的無人機都是些粗笨的武器,需要由身處附近的飛手用無線電控制。隨著它們變得日益復雜且殺傷力越來越大,人們開始使用干擾手段來阻斷其無線電信號,這催生了頻率變化,然后是跳頻,再由多頻干擾器來反制,隨后又產生了攻擊干擾設備的無人機。后來俄羅斯開發出了不受干擾的光纖控制無人機,而烏克蘭則試圖順著光纖(用無人機)追殺飛手。如今烏克蘭也有了光纖無人機。
無人機的制導系統越來越先進,使之可以通過超低空飛行或使用隱身技術來躲避雷達。但無人機探測和跟蹤系統也在不斷進步,除了使用激光雷達、雷達和攝像頭外,還采用了連接音頻分析軟件的手機和麥克風網絡。
在這種極其兇險的環境中,哪怕落后一個月也是致命的。正常的國防工業運作流程完全無法應對,而事實也證明大多數美國無人機都是緩慢、昂貴和無法使用的。
烏克蘭的無人機行業和軍方,發展出了一種革命性的武器研發、生產和部署模式,其基礎是前線部隊與無人機生產商之間直接且持續的溝通。烏克蘭的軍事指揮機關甚至和數字化轉型部開發了一套基于積分的系統,根據經核實的無人機擊殺情況,持續更新軍事單位表現的排名。
在這方面,烏克蘭得益于強大的初創企業生態系統。今年烏克蘭將生產400多萬架無人機,其中大部分機型甚至在一年前還不存在。不幸的是俄羅斯也在不斷調整,同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私營初創企業。然而,美國和歐洲的國防研發和采購仍然緩慢且缺乏競爭力。美國和北約現在迫切需要烏克蘭的無人機專業技術。如果沒有烏克蘭,如果不對自己的部隊進行現代化改造,北約和美國就可能輸掉戰爭。
此外,人工智能也將改變一切。烏克蘭在6月1日行動中動用了117架無人機,每架都由一名熟練飛手控制。有報道稱,其中約有一半被俄羅斯的防御措施—主要是干擾—打掉,因為無人機需要與其控制人員進行無線電通信。如果這些無人機是自動駕駛的話,就可能有上千架。而有了人工智能就不需要飛行員進行通信,因此也就不存在有效的干擾,從而大大增加無人機的航程和殺傷力。在未來5年間,對常規目標發動先發制人打擊將變得極其容易。
但一架小型無人機遠遠無法裝載足夠的計算和存儲能力,去實現這一目的所需的人工智能功能。價格也不便宜,大多數無人機的成本,連一個強大人工智能處理器都無法覆蓋。這種情況正在迅速改變,因為人們想讓每部手機都具備強大的人工智能功能。屆時,每種無人機武器都將具備同樣的能力。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人工智能專家斯圖爾特·拉塞爾,一直主張制定一項軍控條約以防止由人工智能控制的小型量產無人機武器的擴散。他甚至還資助制作了一部名為《屠殺機器人》的短片,以戲劇化的方式展現了這些無人機落入壞人之手可能帶來的風險。在幾年前的一次宴會上,他告訴我很快就能利用面部識別技術或者十字架、猶太圓頂小帽或任何其他宗教或政治標志,去輕松鎖定目標。
查爾斯·弗格森,世界報業辛迪加項目的人工智能板塊編輯,也是一位技術投資者、政策分析師和多部紀錄片的導演,其中包括奧斯卡獲獎影片《陰謀職場》。本文已獲Project Syndicate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