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山水城林融為一體,江河湖泉毓秀一處,多年來在城市治理方面精耕細作,以“繡花功夫”雕琢出幸福城市的模樣。
今年以來,一系列生動實踐持續為城市發展注入活力。
5月18日,正值初夏,紫金疊翠、梧桐成蔭,“南京人才日”與國際博物館日“撞個滿懷”。南京以“IN南京,創未來”向全球人才發出合作邀約,同步免費開放市屬博物館并推出千余項社教活動?。次日,南京市首個森林生態系統觀測站——老山森林生物多樣性觀測站正式啟用,標志著南京在生態治理領域又邁出堅實一步。
作為連續15年蟬聯“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創新之城,南京在人才政策精準落地中彰顯引才留才的溫度,在文化遺產活態傳承中厚植歷史文脈的底蘊,在生態治理全民參與中拓展綠色發展的廣度,讓幸福被賦予新的內涵,不斷激發出澎湃的發展動能。
作為“ 博物館之城”,南京的文化吸引力持續攀升。每6.4 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密度居全國前列。
人才薈萃、創新興盛,是南京城市發展的鮮明特色。
作為全國科教“第三城”,南京目前人才總量超400萬人,其中全職兩院院士96人、在校大學生超百萬人。2024年,南京29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居全國城市第三;185項成果獲省科學技術獎,占全省63.8%,人才“虹吸效應”持續增強。
連續三年獲評“最佳引才城市”、8次入選“外籍人士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南京正以精準政策吸引招攬全球英才。
5月18日,2025“南京人才日”開幕,發布了“人工智能人才8條”,提出頂尖人才團隊最高可獲1億元綜合資助,涵蓋購房補貼、生活補貼、團隊組建支持等多方面保障;同步出臺市級領導聯系服務院士專家機制,聚焦頂尖人才在高端引領、培育帶動和決策咨詢服務中的作用發揮,有效推動低空經濟、智能制造等領域成果在南京轉化落地。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合作單位獲授的自主評議權,為無人機、通航產業等領域頂尖團隊打通了人才評價“綠色通道”。當天啟動的“青檸實踐”城市實習生計劃,將為應屆大學生提供3萬個實習崗位,讓青年學子沐浴著城市溫暖,邁好走向社會的第一步。
人才“引得來”,更要“留得住”“用得好”。
“當初創業時就一個念頭——留在南京。”南京大學化學系博士、雋未來(江蘇)生物醫藥有限公司創始人程宇豪介紹,公司憑借南京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優勢,實現每月2至3倍營收增長,核心產品人造血液原料已出口海外20多個國家,其本人也入選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
數據顯示,南京引進留學歸國人才累計已突破10萬人,強大的海外人員集聚效能正在逐步釋放。
選擇一座城市,就是選擇未來。南京既有厚實的產業根基,又有宜居的生活環境,更有廣闊的創新平臺。長期以來,南京堅持“以產聚才、以才助產”,培養孕育出一大批支撐產業優化升級的核心人才群,入選國家重點人才工程的人數總量居全省第一。江蘇蘇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級工程師王瑞帶領團隊研發的新材料,被應用于港珠澳大橋等國家工程,相關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太有感觸了!十幾年前,我就享受到了博士計劃帶來的政策福利,后來的住房補貼、交通補貼等更是為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南京,讓人才能夠真正安業、安身、安心。”王瑞的感受道出了眾多選擇南京的青年人才的心聲。
構建“紫金山英才計劃”的全周期培養體系,設立20億元紫金山英才基金和市人才基金,打造拎包入住的“人才安居”工程高品質公寓……南京貼心服務頻出,解決人才后顧之憂,將人才關懷融入城市發展肌理,讓政策紅利像綿延的長江水,滋養著每一位奮斗者的夢想。
文化獲得感是最能叩動心靈的幸福體驗之一。
作為“博物館之城”,南京的文化吸引力持續攀升。每6.4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密度居全國前列。2024年,全市博物館累積接待觀眾超4800萬人次,同比增長20%。
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一年級學生胡悅牽著媽媽的手興奮地說:“媽媽,我喜歡這里,什么都能看得清楚。”館內特意降低了展柜高度,孩子們無需仰頭或踮腳,就能清晰觀察展陳物品。除了細節設計,博物館還將志愿者之家改造成兒童小書房,并借助多媒體互動設備創新展陳形式,讓南京民俗文化能夠以更生動的方式觸達兒童和青少年群體。


在2024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總館副館長宋燕建議,將“兒童友好型博物館”納入“兒童友好城市”發展規劃。“我們從‘一米高度’視角出發,優化展廳光線、簡化文字說明、開展分眾化教育活動,讓博物館真正成為孩子們可看、可玩的文化課堂。”
如今,南京正成為“在博物館里長大的城市”。
每到周末,南京的博物館研學社教活動精彩紛呈。“斗拱探秘:古建筑結構的奧秘”“紅色足跡探尋之旅”“春風化雨品茶香”……家住南京秦淮區的王女士表示:“休息日要帶娃去哪里,打開手機翻翻各家博物館的公眾號就知道了。”
推開一扇門,遇見的是別樣的公共文化空間。在老社區家風館里寫一封“時光家書”,把祖輩的叮嚀拓印成篆刻印章;走進鄉村糧倉改造的美術館,和村民共繪一幅稻田星空;或在科技感拉滿的江豚保護中心,用聲吶與“微笑精靈”隔“江”對話。
周恩來圖書館位于梅園新村30號的西南角,這棟青灰色磚墻的古樸兩層小樓,內部設有木質長方形條桌和藍色靠背座椅,整體風格樸素莊重。一樓為展廳,二樓專設“紅色閱讀空間”,書架上整齊陳列著周恩來的傳記、革命歷史文獻和紅色經典書籍。取一本《周恩來傳》,坐在窗邊翻閱,仿佛能觸摸到那段革命先輩的激情歲月。
南京的公共文化空間就像散落在街頭巷尾的“文化盲盒”,飽含著這座城市的溫暖與厚重。它們用創意策展、社群共創和沉浸體驗,讓文化生長在咖啡香、孩童笑和鄰里的寒暄里。
在2024長三角及全國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大賽”中,南京在“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大獎”“百佳公共文化空間獎”“優秀公共文化空間案例獎”等5個類別的評選中,斬獲10項大獎,獲獎數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國前列。
生態“可感知、可參與、可共享”
騎行于紫金山麓與靈動的中華虎鳳蝶不期而遇,漫步在長江之畔目睹江豚躍出江面激起銀浪,對南京市民而言,這樣的場景并不鮮見,生物的多樣性已融入這座城市的點滴生活,成為和諧生態的鮮明寫照。
前不久,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周艷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浦口珍珠泉景區發現的串珠藻與叉錢苔,分布區極為狹窄,在世界范圍內都十分罕見,這是對南京優良水環境的有力證明。”這兩種此前未被列入江蘇省生物名錄的物種的發現,不僅豐富了江蘇省水生生物多樣性記錄,也為研究長江下游濕地生態系統演替規律提供了新樣本,更直觀展現了南京生態修復在物種保育方面的顯著成效。
今年以來,南京在生物多樣性領域的驚喜不斷:高淳東湖村迎來罕見鳥類灰斑鳩,刷新了南京物種觀測記錄;被譽為“鳥中國寶”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枕鶴,首次現身江蘇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為這座城市再添靈動;溧水無想山天池中,“水中大熊貓”桃花水母的出現,更是讓人們對這片生態家園充滿贊嘆。
目前,南京已有記錄的3672個物種中,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92種在此棲息。
濕地與綠地的“雙輪驅動”,讓生態紅利切實融入市民日常。截至2024年底,南京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5.04%,生態空間保護面積占國土面積的22.3%,勾勒出“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的愜意生活。2024年10月,南京入選“自然城市”平臺,成為江蘇省首個且目前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城市。
南京在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實踐,亦是幸福城市的生動寫照。在南京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市民帶著孩子將1.5萬尾細鱗鲴魚苗投放江中,這些魚苗不僅是江豚的餌料,更是凈化水質的“清道夫”。“2023至2024年觀測顯示,長江南京段江豚種群數量增至65頭左右。”保護區工作人員介紹,通過構建“水上—水下—岸線”三位一體生態監測網絡,運用聲學監測、遙感技術等科技手段,實現了對“微笑天使”的科學觀測。
這些系統性保護舉措,不僅讓江豚種群獲得休養生息,更在潛移默化中拉近了人與江豚的距離,催生出全民參與的生態保護新圖景。當市民在濱江公園通過AR導覽系統實時觀測江豚游弋軌跡時,當每月的“江豚觀測課堂”吸引眾多市民踴躍報名時,保護生態的責任感與和諧生態的直觀感受,已然在這座城市悄然生根。
抬頭可見的“南京藍”同樣書寫著幸福密碼。2024年,南京PM2.5濃度降至28.3微克/立方米,在85.8%的優良天數里,市民或在山野呼吸新鮮空氣,或在公園拍攝落日余暉。鋼鐵廠的超低排放改造、光伏板的成片鋪設、街頭穿梭的新能源汽車……綠色發展理念正滲透進城市肌理,讓藍天白云從奢望變為日常的生活常態。
在市民眼中,南京是座“山水城林人”融為一體的城市。當人才政策從“給優惠”變成“筑生態”,當文化傳承從“保文物”變成“造場景”,當生態保護從“搞治理”變成“育共識”,南京的“繡花功夫”早已超越了技術層面的精雕細琢,而是在城市肌理中繡入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靈魂。
站在長江大橋上,看江豚躍動的浪花與遠處的科創園區交相輝映,忽然懂得:真正的幸福城市,從來不是數據的堆砌,而是讓每個個體都能在城市的經緯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針腳”——或是實驗室里的一束光,博物館里的一抹色,江面上的一道波,最終共同織就這座城市的幸福底色。
而這,也正是南京幸福城市建設的深層內涵——讓每一個生命、每一份夢想、每一處變遷,都能在這座城市找到生長的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