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西湖邊的民宿體驗采茶、在黔南山寨的民宿中泡一次瑤浴、在黃山腳下黟縣的民宿中制作一塊屬于自己的徽墨,或是在京郊鄉村跟隨民宿主理人來一次古長城“巡邊”……如今,對于消費者來說,住在民宿不只是尋找一個歇腳處,那些獨具特色的在地文化體驗,構成了選擇民宿的另一重吸引力。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等10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促進鄉村民宿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將“堅持文化為根”列為五個基本原則之一。2023年開始實施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等級劃分》國家標準也要求,全國甲級旅游民宿應“多渠道宣傳推廣地方特色和文化”“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創商品”。
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為民宿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也為其迭代升級提出新課題。
采茶季,杭州西湖游人如織,雞籠山腳下的茗篁居民宿里走進兩位客人,民宿主人鄭利珍引客人入住,等待辦入住手續的間隙,客人的目光被接待區各個角落擺放的竹編器物吸引。
“這是我老家的非遺竹編,歡迎一會兒來和我喝喝茶,我為您講講背后的故事。”鄭利珍向客人介紹。
茗篁居是浙江省省級非遺主題民宿,以茶文化和非遺竹編為特色。無論是客房還是公共區域,隨處可見以竹編裝飾的燈罩、茶具、水壺等器物。
民宿不僅是住宿空間,更是“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文化載體,可以成為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的重要途徑,讓傳統技藝在現代生活中煥發新生,成為游客可感知、可參與的文化記憶點。
鄭利珍的家鄉浙江衢州,山嶺環繞、毛竹茂密。當地人就地取材,將毛竹削成細細的竹篾條,再密密編織成曬谷簟、飯籃、涼席等器物,精致又耐用。看著家中長輩做竹編,是她童年記憶的一部分。
民宿中展示的竹編制品,大部分出自鄭利珍的弟弟——衢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柯城竹編”代表性傳承人鄭正華之手。2008年,在大城市中打拼的姐弟二人返鄉開辦竹制品企業,弟弟負責生產,姐姐負責經營。通過不斷優化工藝、推陳出新,企業生產的產品將茶文化、衢州竹編和龍泉青瓷結合,成為高端工藝品,曾出現在G20杭州峰會會場和北京人民大會堂國宴廳。
為了推廣衢州竹文化,鄭利珍在雞籠山腳下租下兩棟民房,開了這家民宿。她對《瞭望東方周刊》說:“很多客人和我聊過后都對竹文化產生了興趣,如今民宿的營業額中,有一半來自非遺伴手禮的銷售。”
“將非遺融入民宿空間、產品與服務,不僅豐富了文化內涵,更創造了獨特吸引力,實現了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贏。”中國旅游協會民宿客棧與精品酒店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穆曉雪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文化和旅游部于2023年發布的《關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明確提出:鼓勵將旅游民宿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有效對接,推出一批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的旅游民宿。
這表明,在頂層設計層面,民宿已作為一種載體,被納入文化傳承的大框架。
“在酒店和民宿大盤中,非遺相關的民宿漲幅極好。”美團民宿政企合作與合規負責人武曉琛透露,美團平臺上,名稱含“非遺”相關字樣的民宿有數千家,涵蓋手工體驗、非遺作品展示等內容,其中不乏非遺傳承人自己開辦的民宿。
在穆曉雪看來,民宿不僅是住宿空間,更是“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文化載體,可以成為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的重要途徑,讓傳統技藝在現代生活中煥發新生,成為游客可感知、可參與的文化記憶點。
從我國民宿的發展歷程來看,注重文化的體現和傳承一直是民宿的特質之一。
2010年前后,在快速城市化浪潮下,一批有文化品位和鄉村建設熱情的城市媒體人、建筑師走進浙江莫干山開辦鄉村民宿。彼時,留住鄉愁、觀照傳統的文化情懷,就已注入我國民宿的發展基因。
多位受訪專家和從業者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近年來,民宿行業經歷了規模型外延增長,當前正處在轉向品質化內涵發展的關鍵階段,此時更需正本清源,擦亮“文化”這一金字招牌。
“民宿的魅力在于其承載的獨特‘文化人格’,基于主人個性和在地文化的深度表達,民宿才形成了區別于標準化住宿的核心競爭力。”穆曉雪說。
在廬山卻話山居民宿主理人陳成看來,民宿中的一杯茶、一餐飯、一幅裝飾畫、一個小擺件、一件伴手禮,都能承載民宿主人對文化的理解。
卻話山居民宿位于廬山腳下的秀峰村,是“望廬山瀑布”的絕佳觀景處。民宿公共區域掛著陳成自己的書畫作品,同時特設了小酒坊,展示廬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東山糯米酒的釀制技藝,客人可購買酒坊釀制的糯米酒、花果酒。
“廬山是‘人文圣山’,陶淵明、李白都曾在這里留下詩篇,他們也都愛酒,我就特意去拜師學藝,在民宿中通過釀酒把廬山文化和中國的詩酒文化呈現出來,用文化來引客。”陳成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地處江蘇省句容市茅山風景區的梵凈花開·漢明賦民宿,則以當地道家文化為主題。茅山的道家文化起源于東漢,民宿也因此將每間客房以漢朝宮闕樓宇命名,并定期舉辦以道家文化為根基的養心療愈活動,搭配養生套餐。
《瞭望東方周刊》調研發現,這類強調文化內涵的民宿在市場上往往更受歡迎。
“通過挖掘、呈現、活化在地文化資源,民宿能吸引客流、提升價值,同時激活社區活力、增強村民文化自信,促進傳統技藝的保護與傳承。”
2025年2月,位于大理雙廊藝術小鎮的夕上雙廊民宿獲評最新一批全國甲級旅游民宿。在2024年大理民宿業因市場飽和陷入低迷期間,該民宿年均入住率不僅沒有下滑,反而增長6%,達到74%。
據悉,堅持融合在地文化是夕上雙廊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例如,民宿將當地美食融入菜品創新,開發了香煎洱海魚配香菜青醬、云南松露野菌燴飯等;構建“住民宿賞民俗”模式,引導客人參與接本主、紅山廟會等白族民俗文化活動;以藝術為媒,通過不定期舉辦藝術展覽、邀請知名藝術家舉辦交流會等增強文化氛圍。
“從行業整體看,如今越來越多民宿圍繞文化做文章。”唐人文旅民宿產業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侯潔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未來的挑戰在于文化IP的深度運營,以及打造真正可持續的體驗產品。”
民宿與其所在地文化的關系并非單向索取,而是雙向賦能。
灰磚青瓦、飛檐翹角、前塘后院、四進四重……位于安徽省金寨縣天堂寨鎮前畈村的八灣堂古民居建于明萬歷年間,是皖西地區保存較好、規模較大、格局完整的古建筑群。然而,因歲月侵蝕、常年空置,這片建筑曾一度面臨損毀危機。
經過多番論證,當地政府按照保護與利用并舉的思路,通過招商引資,秉持“修舊如舊、保護為先”原則,保留建筑肌理脈絡,將八灣堂打造成可持續發展的精品民宿。自開業以來,客人絡繹不絕,為當地探索由“輸血式保護”向“造血式保護”轉變提供了發展樣本。
可見,在激活文化資源方面,民宿可以發揮獨特作用。
位于云南省紅河哈民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全福莊中寨村的十二莊園·香典民宿,在這方面已探索8年。
該民宿創始人查俊10年前為拍攝旅游宣傳片來到當地調研,他發現,雖然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元陽哈尼梯田舉世聞名,但因人才、理念、技術等資源不足,處在遺產核心區的許多村落仍處在旅游發展的粗放階段。游客體驗不佳,拍照后便離去,當地村民只能在觀景臺賣雞蛋,收入微薄,年輕人持續外流,傳統技藝面臨失傳。
2017年,查俊在當地開辦十二莊園·香典民宿,從建筑外觀布局,到融入稻谷谷粒質感的墻面,再到各具特色的陶器和床品裝飾,民宿處處彰顯哈尼風情。
但只停留在“物”的層面還不夠,“人”是讓文化活態傳承的關鍵。
運營初期,民宿高薪聘請的專業店長與本地村民員工存在文化隔閡,管理難以為繼。查俊意識到遵從當地文化習慣的重要性,于是團隊將服務流程制成淺顯易懂的圖片,依據農耕節律彈性排班。
在民宿帶動下,村民們主動成為文化遺產“翻譯官”,好幾位村民更是有了新名字——專門帶研學團隊抓魚和講解農耕技藝的“石頭”,專門唱哈尼古歌的“阿略”,帶隊辨識當地中草藥的“謀爺爺”……
侯潔認為,類似實踐證明,民宿不僅是鄉村旅游的住宿服務提供者,也可以成為一種“城鄉文明共生體”。
當地村委會大屏上,顯示著每日文化活動參與人次、產品銷售額、研學活動場次——這一數字管理系統由當地鎮政府與民宿團隊共同研發,以實時更新的數據記錄著村里的改變。
“通過挖掘、呈現、活化在地文化資源,民宿能吸引客流、提升價值,同時激活社區活力、增強村民文化自信,促進傳統技藝的保護與傳承。”穆曉雪說,“這種‘文化共生’模式有效彌合了城鄉文化鴻溝,是鄉村全面振興中極具生命力的文化實踐。”
《瞭望東方周刊》調研發現,在文旅融合背景與新文旅消費需求催化下,許多民宿都在通過“民宿+”尋找與文化結合的方式。例如,開發文創產品、植入文化體驗內容、在空間美學上注重文化表達等。
不過,有專家提醒,民宿與文化的融合,絕非簡單地將文化符號或體驗項目“裝入”空間。
“‘文化’雖然最終會落地為民宿承載的具體業態內容,但不能將二者關系簡單理解為‘把文化內容裝進民宿’——這種認知仍然是文化和旅游‘兩張皮’。”西湖民宿學院執行院長楊杰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以所在地文化資源的挖掘和轉化為例,侯潔認為,重點在于參與感與敘事性:“不是浮于表面的符號化表達,而是要創造出場景化內容,讓客人參與進去、體驗進去,使在地文化成為客人旅行體驗的主角,而非拍照背景板。”
十二莊園·香典民宿已成為掛牌的哈尼民俗文化體驗中心,形成包含原住民、美宿、特色文化體驗線路、獨創文旅商品的多維服務體系。客人可清晨跟隨村民放牛趕鴨、梯田抓魚,午后學習傳統編織技藝,夜晚圍塘烤豆腐,節慶期間參與長街宴籌備,沉浸式體驗當地農耕文明。
位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瑤山古寨景區的瑤池小七孔民宿,是全國首批甲級旅游民宿之一。古寨處處展現古樸自然的田園之美,在有機種植園與池水掩映下,瑤池小七孔民宿坐落其間,建筑風格與當地傳統民居一致,與周邊環境相得益彰。

據瑤山古寨景區民宿部經理許麟介紹,當地村民屬于瑤族中的白褲瑤族群,世代與自然為伴,形成獨特的瑤浴文化。民宿以瑤浴康養為特色,每個客房均配套泡池,可根據客人需求定制藥浴包。
“景區對古寨進行了整村保護性開發,瑤池小七孔民宿融入其中,是客人了解古寨文化的驛站。管家會帶客人深入古寨原住民片區體驗非遺工坊,住宿套餐中還包含原生態瑤族猴鼓舞實景演出票。”許麟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作為全國旅游民宿等級評定和復核專家,穆曉雪透露,文化特色是等級民宿評定的核心評價維度之一。在她看來,民宿要實現與當地文化的深度融合,需在規劃、設計、運營、服務等全鏈條中尊重歷史文脈,巧妙運用當地自然、建筑、食材、工藝、民俗等資源,并與周邊社區形成良性互動。
“等級評定,尤其是全國甲級旅游民宿的評定,對行業發展具有標桿作用。考察時,我們不僅看候選民宿‘嵌入’多少文化內容,更評估其在文化‘融入’方面的深度與創新性。”穆曉雪說。
近年來,各地在支持民宿業的相關政策設計中,普遍將文化引領視為民宿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通過規劃引導、資源活化、品牌塑造等方式強化民宿的文化內涵與地域特色。
例如,貴州省提出依托紅色文化、名酒文化、天文科普、民族特色等優勢資源推廣民宿公共品牌;北京市延慶區強調“共生社區”理念,推動民宿與長城文化、冬奧遺產聯動,形成“長城人家”“冬奧人家”等品牌集群;廬山市依托“廬山天下悠”文化品牌,構建“鄉戀廬山”區域公共品牌……

推動民宿以文化引領高質量發展,需構建強有力的系統性支撐。
“這要求地方政府發揮主導作用,以頂層設計整合文化傳承、旅游發展與鄉村全面振興目標,通過科學規劃、主題提煉、品牌塑造、精準施策,為文化特色民宿創造良好生態。”穆曉雪說。
一方面,在民宿產業政策中,應結合地方文化傳承行動方案和文旅產業發展整體規劃,依據不同片區的自然文化資源梳理主題特色,并在培育民宿公共品牌時提煉強化。
另一方面,應對具有文化特色的民宿給予有力的政策支持,在獎補、用地、金融、稅收、集中宣介等方面進一步優化賦能。
一個例子是,浙江省開展了省級非遺主題和文化主題民宿評定,杭州市、舟山市、溫州市鹿城區隨即配套推出相應獎補政策,獎補金額從5萬元至15萬元不等,紹興市柯橋區的一次性獎補金額更是高達50萬元。
要實現從資源挖掘、產品設計、社區互動到品牌建設的全鏈條文化賦能,民宿行業自身亟待加強人才培育,確保文化內涵有效傳達與傳播。
“專業的民宿接待人員不僅要做好服務,還要會講當地的文化故事。”貴州風景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貴州民宿旅游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趙繼娜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作為國有企業,貴州風景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近年來積極布局民宿業務,創立的精品民宿品牌“齊宿”已在銅仁梵凈山、荔波小七孔落地,并在項目布局中打造民宿人才培訓體系。
趙繼娜表示:“培訓內容里,文化講解、非遺知識、傳統手工藝課程是重要部分。貴州多彩的文化是一片富礦,我們希望每個店長和管家都成為當地文化的講述者、宣傳員。”
未來民宿的競爭力,將愈發取決于文化敘事的深度與創新轉化的能力。
“在民宿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做好與文化的融合,是由我國民宿發展基因決定的必然趨勢,也是提升產業附加值、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必要舉措。唯有通過體系化支撐,才能將文化資源持續轉化為民宿的核心競爭力與鄉村全面振興的內生動力。”穆曉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