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要上大學?
身處一個信息不對稱的不完美世界,我們幾乎無時無刻不在向外界證明自己。1973年,剛從哈佛大學畢業的經濟學博士斯彭思,將自己的博士論文發表于國際頂級的《經濟學季刊》上。這篇文章后來成了信號發射模型的經典之作,斯彭思也因此獲得了200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有趣的是,他當年在哈佛讀博士時的導師托馬斯·謝林在他之后才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學生比老師更早獲得諾貝爾獎,這是非常罕見的。
這篇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文章提出了一個看上去非常“無聊”的問題:我們為什么要去求學讀書呢?
讓我們考慮這樣一種情境:你和你周圍的小伙伴們都想去本地一家著名的互聯網公司上班。這家公司需要很多聰明人,并且根據聰明程度來支付薪酬。現實生活中,谷歌、微軟和華為就專門設立了這種“天才”崗位。當然了,聰明只是成功的因素之一,而不是唯一因素。你的小伙伴們有些很聰明,有些一般聰明,你們知道各自的聰明程度,但是公司在招聘你們之前并不知道。因此,你們和公司之間存在一種事前的信息不對稱。顯然,每個人都希望進公司拿高薪,但如何證明自己比別人更聰明呢?經過摸索之后,大家發現了一個好辦法,就是去讀書。一個人要想在學校考高分,必須有很好的記憶力、推理能力和計算能力,而且越是聰明的人學起來越輕松,越是不聰明的人學起來越吃力。讀書需要投入時間和金錢,但讀書本身并不會提高你的智商,因為智商往往是天生的。
當讀書成為一種證明自己的信號時,你會怎么選擇呢?這就說到做出最優選擇的兩種規則。
首先,你需要權衡讀書的成本和收益。成本-收益分析法就是經濟學的獨門秘籍。讀書的好處是,你證明了自己是一個聰明人,畢業后就可以到企業拿更高的薪酬。讀書的成本是,你耽誤了幾年時間,還要交納學費,而這幾年去上班本來可以掙到一筆錢,這筆錢就是你讀書的機會成本。同時,你還要考慮到讀書的努力成本跟你的聰明程度有關。
其次,你需要考慮其他小伙伴和公司的策略。當公司把讀書作為挑選員工的手段時,如果有很多自認為聰明的小伙伴都去讀書了,那么自認為聰明的你,就需要比他們多讀幾年書,這樣才能進一步將自己與他們區別開來。當聰明的小伙伴們都這么考慮時,博弈的結果就將是,讀書的年份越來越長,比如從大學本科讀到碩士,從碩士讀到博士。在這個博弈過程中,直到有一部分最聰明的人終于成功地將自己與其他人區分出來,這場拼智商的游戲才會結束。
兩種均衡
在這場讀書博弈中,斯彭思教授推斷,最終將形成兩種均衡。第一種均衡叫“分離均衡”,就是不同類型的參與人通過發射不同的信號分離出來。很聰明的一群人先去讀幾年書,然后再進公司工作,并且在公司上班后直接獲得較高薪水;而一般聰明的另一群人干脆不讀書了,一開始就進公司工作,從而獲得普通薪水。總之,不同聰明類型的人通過是否讀書發射了不同的信號,可謂“大路朝天,各走一邊”。
這里的關鍵問題是,大家都是通過讀書來發射信號的時候,想要證明自己聰明的人,究竟要讀幾年書才夠?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取決于群體的智商分布,以及相應的分離成本和收益。如果一個群體中大部分人智商一般,那么少數很聰明的人只要上大學就足以將自己與普通人區分開了。如果一個群體中多數人都比較聰明,那么極少數超級聰明的人(比如IQ超過140)為了和很聰明的人區別開來,他們必須讀完博士;那些很聰明的人為了與一般聰明的人區別開來,他們必須讀完碩士,以此類推,最后,不太聰明的人就沒必要去讀書了,因為他們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再去證明自己。因此,讀書作為一種信號,實際上是一種連續變量,可以將兩種乃至多種人區分出來。這也可以理解為,能力強的人需要投入資源去主動證明自己,而能力差的人只能等著被別人證明。
但分離均衡并非唯一的結果。如果有人發現,雖然花費了很高的代價去讀書從而證明了自己的智商,但是多讀書得到的高工資并不足以彌補讀書的成本,此時他就會減少讀書的時間,直到讀書的收益剛好等于讀書的成本。很有意思的是,斯彭思發現,存在這樣一種臨界點:當人們發現讀書帶來的好處和成本一樣多時一也就是說,多讀書并沒有用,所有人都不再讀書了,或者所有人都去讀同樣多的書(例如九年義務教育),然后寧愿被公司當作普通人支付普通薪水。這樣的結果叫作“混同均衡”,即所有類型的求職者都發射同樣的信號,公司在事后仍然無法區分求職者的真實類型,只好按平均類型和平均工資來對待了。
過度證明
極端情況下,如果這個社會人人都去讀博士,那么讀博士也就沒有信號價值了,跟沒讀書是一樣的。可見,發射信號并不總是有利可圖的,有時發射信號不如沒有信號。換句話說,有時沒有必要去證明自己
最有意思的是,有經濟學家發現,如果一個群體里大多數人為了證明自己不同于極少數人,而投入大量資源去證明自己—比如都去讀博士甚至做博士后,雖然信號發射會成功,但是從社會最優的角度講,這可能導致了過度證明,浪費了寶貴的社會資源。好比兩個公司打價格戰,不管誰最后贏了,其實兩個公司都輸了,因為贏了的企業也賺不到利潤,最后必然都倒閉了。這其實是一種“囚徒困境”。因此,一個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應該避免每個人過度證明自己,就像孔子所說的過猶不及。
那么,如何避免參與人過度證明從而導致資源浪費呢?我們來看這樣一個案例。數年前,中國有兩家主要的網約車公司:一家叫“滴滴”,另一家叫“快的”。無論是消費者還是網約車司機,都希望選擇實力強的一家。但是當時的市場形勢并不明朗,對于大家來說,兩家網約車公司的實力強弱都是不對稱信息。于是,為了證明自己更有實力、資金更充足、市場規模更大,滴滴和快的發起了一輪又一輪的價格戰,開始了長達幾年的“燒錢”游戲。兩家公司采取各種政策補貼消費者和司機。在最極端的情況下,有人甚至只花一分錢就可以打車,但是這樣的情況沒有持續太久。
2015年2月14日,在情人節那天,兩家企業宣布合并為一家,名字就叫“滴滴”。為什么兩家水火不容的企業突然就合并了呢?2015年,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在香港大學的演講透露了背后的秘密。馬化騰說,他支持滴滴,馬云支持快的。他們就像打仗,一天大概虧損2000萬,再到3000萬,最高一天虧4000萬。誰也不敢收手,一收手就前功盡棄了。最后他跟馬云溝通,在很多資本方的撮合下合并了。
對于企業來說,價格戰就是一個發射信號的囚徒困境。如果不敢打價格戰,企業就會被市場認為是弱者,從而面臨被淘汰的命運。但是打價格戰又是一種雙輸的結果,這就是過度發射信號。
其實,日本企業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認識到,企業之間打價格戰是自殺式競爭。為了避免過度發射信號,他們采取了三種方式:第一,鼓勵企業之間交叉持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格局;第二,鼓勵企業之間在不同領域加強合作,避免同質化競爭;第三,鼓勵企業抱團“走出去”,一起去占領海外市場。日本企業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在信息不對稱下,參與人可以通過發射信號,向別人證明自己的真實類型。除了讀書,還可以去考取各種證書。企業參與社會慈善活動,以及企業家擔任一些社會榮譽職務,都屬于發射信號。總之,只要你能做別人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你和別人就區分開來了,這就是“分離均衡”。
但是發射信號是需要成本的,如果發射信號的成本和區分之后的收益是差不多的,那么所有人都會選擇發射同一種信號或者干脆都不發射信號,這就是“混同均衡”。在極端的情況下,人們可能會過度發射信號,這會導致資源浪費。
(摘自上海三聯書店《一切皆契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