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腦腐”(BrainRot)當選牛津詞典2024年度詞匯。“BrainRot\"就是“大腦腐蝕\"的意思,它用來描述人對一種思想、興趣或行為產生了過度沉迷甚至癡迷的狀態,通常帶有一點自嘲或戲謔的意味。牛津詞典主席卡斯帕·格拉斯沃的說法是:“腦腐”一詞揭示了虛擬生活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以及我們如何利用閑暇時間。
“腦腐”和“垃圾內容\"(slop)都在牛津詞典年度詞匯的候選名單里,兩者似乎構成了因果關系,我們的眼睛被釘在小小的屏幕上,看了太多的\"垃圾信息\"(slop),所以才導致\"腦腐”。
現代都市,幾乎每個人都是手機的深度用戶,無時無刻不把手機掏出來,看看最近有沒有什么新聞,朋友圈里有誰給我點了贊,什么樣的瓜我忘記更新了。網絡上永遠在更新slop,以至于不學網絡梗,就感覺被社會拋棄了。你剛剛搞明白“珂學”,大家突然就不玩了。學習啊,不學習,別人玩梗都不知道笑點。然后你專攻“麥學”:麥琳為什么買熏雞?李行亮太可憐了!季行亮和她和好啦?必須抵制!一分錢都不能讓麥琳賺去…
隔半年回頭一看,“貓一杯\"是誰?\"肥貓跳橋”是什么事?讀了很多信息卻沒有學到知識;吵了很久卻一直被別人設置議題,成了流量的耗材,只覺得大腦曾經被“賽博”的海水泡沫淹沒過、翻涌過,大潮退去什么都沒有剩下,只留下了“腦腐”癥狀。
某媒體發布2024年“十大流行語”,“硬控”“水靈靈地 x×x ”“松弛感”“小孩哥/小孩姐”等10條入選。這些流行語也都已經慢慢過時。
在注意力經濟時代,在流量高度商業化的時代,抓住眼球、延長用客停留時間、激發用戶“活躍度”,才是商業的本質,而商業根本不在乎用的是真人秀里的奇怪角色,還是什么故作高深的陰謀論,
作家尤瓦爾·赫拉利在《智人之上》里說,算法發現充滿仇恨的陰謀論更能提升人類在社交平臺上的參與度,所以,算法就做出了一個致命決定:傳播憤怒,傳播陰謀論。而這些基于憤怒、陰謀論的討論,其實是最沒有意義,也最不可能達成共識,最無助于推動社會進步的。
據說,“腦腐\"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梭羅寫的《瓦爾登湖》里,梭羅在100多年前就覺得信息過載了。他還有一句名言:“大多數人都悄無聲息地過著絕望的生活。\"沉溺于信息的洪流,又何嘗不是對于自身客觀現實生活的一種逃避?
最近,在我忍不住拿起手機時,常常用兩句話來勸慰自己。一句是,哲學家帕斯卡爾說:“一切人性的問題皆源自人無法在一間房間里安靜獨坐。”另一句是,卡爾·紐波特在《數字極簡》里講的:“在高科技時代里,獲得成長的關鍵是大幅度減少使用技術的時間。”
(摘自2024年第45期《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