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吃午飯的時候我聽同事閑聊,說忙著完成孩子學校老師布置的任務,改了一遍又一遍,比述職報告還難寫。
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老師讓班里的每位家長都以自己的職業寫一份“作為醫生/工程師/保潔/全職媽媽··的一天的報告”,然后每周請一位家長在主題班會上分享并回答孩子們的提問。
乍一聽很簡單,就是類似\"8點上班,9點開會,10點做PPT\"的流水賬嘛,她一開始也是這么寫的。沒想到孩子的班主任卻不斷在微信上找她:
“能不能在不涉及工作保密內容的情況下多加入一些細節?比如,開會是跟誰開?幾個人?用哪種語言?開了多長時間?會前和會后大概還有什么其他工作要做?”
每一項都被拎出來反復修改。她開始時挺煩的,每天的事情已經夠多了,還要在這種小事上浪費時間,可她的孩子很喜歡這個主題班會,每周開完班會回到家,都會興致勃勃地跟她分享:
“大多數的監控只會保存7天的內容,但旅館、銀行、學校門口的監控一般會保留15天到一個月醫用縫合針很多是彎的,針體截面有圓形的、三角形的、梯形的,跟媽媽平時用的針不一樣…”
很多職業的細節就連她也不了解,可才上三年級的孩子卻如數家珍。更重要的是,她那個一身反骨、從一年級就叫器著“我不練字了,我要掃大街”的兒子在聽完班里一位媽媽的分享之后,破天荒地主動坐到了書桌前。
“她每天要上9個小時班呢,我要好好學習,長大后找一份輕松的工作。”
我挺羨慕的,才上小學的孩子,一年下來能了解的職業有幾十個,如果全年級、全校都這么做,那就是上百個不同的行業和職業,他們了解的不是關于崗位的空洞描述,而是具體的日常工作內容
在了解了那么多的工作細節之后,我想等這些孩子20多歲步人社會后,應該不會再像我們一樣為“我能干什么”和“我想干什么”之類的問題那么苦惱了吧
順著這個思路往下想,很多時候我們掛在嘴邊的“見世面”,到底是見什么呢?
是不一樣的風景嗎?是更高檔的酒店,更貴的包包嗎?是趕著節假日去各地看不同的民俗演出,美其名曰“開闊視野,拓寬眼界\"嗎?是終日埋首故紙堆里,力爭參透先賢智慧的努力嗎?
我更愿意將“世面”二字解釋為“由細節支撐的可能性”。
知道世界上有些人的生活與自己的不同,知道是什么支撐著不同的生活。知道自己的去路有多少條,也知道走向每一條路要付出怎樣的代價。
(摘自微信公眾號“陶瓷兔子的悅讀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