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日料店時,常常可以看到廣告牌上大大的“丼 ”字。那么,“ 丼”到底是什么?實際上“ 丼”指的就是日式蓋飯。根據《語源由來辭典》,“丼 ”是比盛食物的碗更深的陶制缽,也表示另外放進缽的飯菜。在日語中,“ 丼”讀作“どんぶり”,后來被簡化為どん(don)。
事實上,“丼 ”最早源于中國的古漢字。《說文解字》《廣韻》《正字通》可佐證:“丼 ”的讀音為jǐng,同“井”。但隨著“井”字被大量使用,“丼 ”的意義開始產生變化。宋朝著作《集韻·感韻》記載,“丼 ”表示東西投到井里的聲音,或指罕見姓氏,讀作“dǎn”。在溫州話里,“ 丼”讀作“tang”,表示凹陷;東北方言念“der”,用來形容某人差勁。
當前,“丼 ”主流的讀音是“dòng”,這一現象背后存在語言傳播與商業策略的雙重因素。
一方面,“丼 ”在現代漢語中鮮少使用,其生僻性給人們創造了“規定發音”的空間。以吉野家為代表的日本企業,在將其帶入中國市場的過程中,保留了“丼 ”的日語發音どん(don)。
另一方面,生僻字“丼 ”與陌生化讀音“dong”的結合,營造出一種陌生、高端的消費認知,使得“丼 ”與普通“蓋澆飯”在價格上拉開了差距。
2005 年發布的《日本漢字的漢語讀音規范(草案)》,將“丼 ”普通話讀音定為“dǎn”。然而,在“丼 ”伴隨日式餐飲被更多人認識時,“dong”這一讀音高頻使用。2019 年的《新華外來詞詞典》,就將“丼 ”的“dōng”讀音收錄其中。
將“ 丼”視為一扇窗口,透過它,看見的不僅是語言演變的奧秘,更是文明對話的魅力。
(摘自“壹讀”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