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理論意義:本研究旨在引導初中師生更多地關注數學課堂例題教學,加強對例題的重視程度.例題作為知識點的匯集處,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具有重要價值.通過本研究,可以進一步發掘例題的價值,為“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課堂例題教學的有效設計提供思路與理論基礎.
實踐意義:本研究能讓教師對例題教學有新的認識,為開展有效的例題教學提供建議,加深教師對例題教學的理解,提升其例題教學的能力,進一步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同時對學生的例題學習和數學素養產生積極影響.
2 研究背景
2021年7月24日,“雙減”政策出臺.政策出臺不到兩個月,相關部門迅速落實,叫停校外培訓機構,提倡減少家庭作業量,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課堂中提升教學效率,把握好學生的在校時間,探索新的教學形式.在此環境下,如何利用有限的在校時間提升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成為數學學科教學中亟待思考的重要內容.當前初中數學課堂例題教學存在教學方法單一、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缺乏例題設計及例題反思不到位等問題.基于此背景,本課題開展了“雙減”教學背景下初中數學課堂例題教學的有效設計研究.
在國外的相關研究中,有學者將例題用作教學解釋的工具,通過例題去幫助學生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認為例題教學是教學環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數學例題作為專業知識的一部分,如果教師在例題教學上比較薄弱,那么則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消極影響,專業進一步強調了例題教學的重要性,
國內有關數學例題的研究較為活躍.李濤認為,想要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除了要挖掘教材內涵,也要注意課堂中對例題的運用,肯定了例題的重要性;阮宏忠在其研究中表明,當前例題教學由于教師一人承包導致學生參與度低,且教學內容量過大,學生不能及時對知識進行消化.面對課堂例題教學現狀,學者們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薛麗雅強調,例題是數學學習的基礎,因此要注重其全面性、示范性等,教師要在講解過程中向學生傳授解題方法,同時加強拓展訓練,拓寬學生的思維.
研究理論:(1)UbD理論:是一種強調單元設計的課程教學改革模式.該模式認為通過有效的單元設計,可以幫助學習者深入理解相關概念,并強調了通過創設有效情境幫助學生進行知識內容的構建.本課題組在充分研究學情和應用生活情境開展例題課堂教學的前提下,在例題課堂教學設計中滲透意義建構和情境應用,讓學生能懂得學習的意義.
(2)在分層教學設計的研究中:“因材施教”理論、“最近發展區”理論以及“教學最優化”理論都是分層例題教學及個性化例題設計的理論基礎.正是由于這些理論的支持,筆者更加明確了分層教學及分層例題設計的目的和意義.
3 研究目標與內容
3.1 研究目標
通過設計開發新例題及對現有教材例題的優化,構建具有針對性的數學例題庫.研究和實踐“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課堂例題教學的創編與教學策略,優化初中數學例題創編與教學的模式.
本研究旨在加強學生對例題的學習興趣,通過例題學習,讓學生高效地掌握課標知識點,并在例題教學過程中,自我思考、自我反思,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數學素養.
通過課題的實施,教師更多地關注例題教學,通過教學設計研究,為教師的教學和專業發展提供借鑒和策略,提高教師的例題創編與例題教學能力,以及對教材的理解與分析能力,進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3.2 研究內容
3.2.1 初中數學課堂例題教學的意義
(1)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2)有利于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3)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4)有利于提高數學學習效率.
3.2.2 當前初中數學課堂例題教學的現狀
(1)例題教學不被重視;(2)例題以教材為主,教師缺乏自主設計;(3)例題講解以教師授課為主,學生參與度低,缺乏自主思考.
3.2.3“雙減”教學背景下初中數學課堂例題教學的有效設計基礎
充分掌握學生學情,建立學情檔案.數學課堂例題教學有效設計的基礎:分析學習者與情境,利用教學經驗分析法、書面信息分析法、師生對話分析法、課堂觀察分析法這四法對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情境進行分析,從學生的知識、能力、方法、素質、思維這五個方面進行分析,幫助教師充分把握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起點,更貼合學生實際.
基于教材的例題講解:
(1)根據學情檔案分層教學
這里的分層教學并不是指在同一個班級教授不同的內容,而是在數學例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有意識地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選擇與之適配的例題進行教學,避免出現講解難度過高導致學弱生聽不懂或者難度過低從而降低學優生的課程效率.
(2)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提高學生參與度
例題講解設計學生自主講解或學生發言的形式.根據不同程度的例題可以讓不同程度學生自行見解,或者小組間先探討,鼓勵學生先進行自我思考,避免出現教師全程一股腦灌輸,學生毫無思考地被動接受,這樣的例題教學實際無法起到真正的作用.
(3)注重反思課堂例題講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在例題的講解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反思解題思路、解題方法、例題變量及例題結論等,在學生對以上內容的反思中,讓學生對所學例題二次消化,真正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及思考能力.
教師對例題的創編與設計:
(1)分析課程標準及學生學情后,幫助教師準確把握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方法,亟待建立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基于以上的教學需求,教師獨立設計符合需求的例題,這部分例題既是對教材例題的補充,也是對教材例題的完善.
(2)創設情境融入例題創編
為了避免枯燥且單一的例題形式,教師可以在例題設計中創設情境,將數學知識融人生活實際,通過創設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讓學生能更深人、更直接地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
(3)例題貴“精”不貴“多”
例題的創編及選擇應注重質量而非數量,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思考如何用有限的課堂時間達到邊際效益最大化,要用質量高的例題代替低質量的“題?!?/p>
研究假設:以筆者所在學校為研究對象,將“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課堂例題的有效設計應用至對象學校中的觀測結果,觀測內容主要是記錄對象學校在教學設計前后的對比,假設本課題的數學課堂例題教學設計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及素質教育產生積極影響,再根據長期實踐進行論證.創新之處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研究觀點創新:既往的研究中對于數學例題教學設計多研究在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上,設計單一,而本課題的研究另外指出了新的設計觀點即教師對例題的自我構建與創編,并實踐在數學教學中,這在既往的研究中是沒有的.
研究手段新:采用質性研究手段,通過質性研究的主要調查手段有效地獲取研究信息,然后通過“描述一分析一歸納一整合一分類一提升”的自下而上的歸納路徑,采用整體描述的方式,生動揭示每個研究對象不同的狀態.
研究角度新:本課題彌補了這一部分的缺失,在特定環境—“雙減”教學背景,特定對象—初中學生下,分析初中數學課堂例題教學的有效設計,研究具有針對性和實踐性,讓該課題的研究不只是浮于理論表面.
4課題研究思路與方法

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對現有研究進行比較、梳理、研究,學習其中具有前瞻性的經驗和觀點,為本研究提供必要的思想指導和理論支持.本研究通過互聯網、數據庫和圖書資料三種方式,獲取了大量的初中數學課題例題教學及“雙減”背景等方面的數據資料,以此作為研究的基礎.
(2)行動研究法
主要是通過實地調查研究,獲取相關數據并進行分析研究.具體而言,就是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調查區域,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采訪調查等方式收集相關數據和信息,然后對數據進行分析,總結出一般規律.
(3)問卷調查法
在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為了解當前初中數學課堂例題教學的現狀,研究者在所選定對象學校進行了個案調查并根據研究目的,事先設計了學生,教師兩種類型的問卷.
(4)訪談調查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個別訪談的方式.對任教老師、學生及相關校領導進行了訪談,獲得了初中數學課堂例題教學的第一手資料.
當前研究均肯定了數學教學中例題教學的重要性,肯定了例題對于學生提高解題能力、提升數學水平的積極意義.而與此同時,就如前文提到的,現有部分研究也發現了當前數學課堂教學中例題教學存在問題.學者們從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想法,但對于提出建議的針對對象又不甚相同,課題背景也不同,部分研究并不針對初中學生,也不是在“雙減”背景下,因此提出的建議也存在差異.
5結語
在“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課堂例題的研究不僅是對教學方法的優化,更是對教育理念的深刻反思.通過精簡例題數量、提升例題質量,教師能夠更有效地引導學生掌握核心知識,培養其數學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研究不僅為課堂教學提供了實踐指導,也為教育政策的落實提供了理論支持.未來,如何在減負的同時確保教學質量,仍需進一步探索與實踐,以實現教育的真正減負與增效.
參考文獻:
[1」李濤.淺談高中數學課堂上“例習題”的處理方法J」.學周刊B版,2013,14(10):15-16.
[2]阮宏忠.淺析數學例題教學中的誤區及對策[J].讀與寫,2015(4):180.
[3]程素芳.初中數學例題教學的現狀與策略[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7(Z3):63-64.
[4」薛麗雅.關于初中數學例題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學數學,2020,34(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