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軍空軍第3師7團飛行3大隊7中隊,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兩度奉命進駐安東(今丹東)浪頭機場,多次奉命入朝參戰,取得擊落擊傷美軍F-80型飛機7架、F-84型飛機4架和F-86型飛機7架的輝煌戰績,涌現出擊落擊傷敵機9架的一級戰斗英雄、特等功臣趙寶桐,擊落擊傷敵機6架的二級戰斗英雄、特等功臣范萬章和二等功臣牟敦康等,創全師首戰告捷和中隊戰績最高紀錄,出色完成了黨和人民交給的戰斗任務。東北軍區空軍授予該中隊“英雄中隊”榮譽稱號。
上述文字中提到的3位戰斗英雄的名字,為講述榮譽軍旗“英雄中隊”背后的故事提供了藍本。那么,他們在朝鮮戰場空戰中到底演繹了哪些戰斗故事呢?
要講好3位戰斗英雄的故事,不得不先講李奇微批準發動的“絞殺戰”。
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在朝鮮半島連續發動“圣誕節攻勢”“屠夫行動”“磁性戰術”等針對性極強的攻勢,被中國人民志愿軍一一挫敗之后,不得不于1951年7月坐到談判桌前,談朝鮮停戰問題。
范佛里特是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此時負責“聯合國軍”在朝鮮的地面部隊作戰。他直接對“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發了“牢騷”。
范佛里特發“牢騷”是在1951年10月。月初,美軍又在朝鮮西線發起了猛攻。在朝鮮戰場上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停戰談判,談談打打,打打談談,成了常態。美軍在西線對馬良山、高旺山陣地(分別由志愿軍第64軍和47軍防守)反復爭奪近一個月,損失7.9萬余人。
為了鼓舞士氣,李奇微從日本飛到朝鮮安撫范佛里特,說:“我已命令遠東空軍司令奧托·威蘭將軍,在此談判期間應采取行動,以充分發揮空中威力的全部能力,取得最大的效果,來懲罰在朝鮮任何地方的敵人。”
李奇微說:“在進行停戰談判、戰線穩定的時候,使用空中力量支援地面部隊攻擊戰場沿線的敵方目標,是對空中威力的浪費?!?/p>
范佛里特聽了李奇微的話后,發“牢騷”說:“馬良山和高旺山就是對我們的教訓。”他的意思是,地面作戰時空軍支援少了,造成了作戰失敗。
李奇微解釋說:“如果我們美軍不集中空中力量對敵人后方地區交通線上的目標進行轟炸,那將會是極端愚蠢的。我們的優勢是空中,敵人的優勢是地面。我們要用空中力量這把刀,去割斷地面巨人的咽喉,從空中實施外科手術,巧妙地讓敵人完蛋!”
范佛里特問:“這就是從空中絞死敵人?”
李奇微笑著說:“準確地說,這就是‘絞殺戰’。我們要用根繩子把巨人勒死。這根繩子就是我們的空中力量?!?/p>
其實,“絞殺戰”不是美軍的新戰法?!敖g殺戰”是美軍仿照1944年3月同盟國空軍在意大利境內以德軍使用的鐵路線為主要攻擊目標而發動的一次空戰而炮制的。那次戰役最初稱“空軍協同攻勢”,后來才被稱為“絞殺戰”。
朝鮮半島的地形、交通線的構成以及美軍空中封鎖的計劃都同在意大利進行過的“絞殺戰”極為相似。所以,李奇微得意地稱自己的行動為“絞殺戰”。
“絞殺戰”的具體戰法:在橫貫朝鮮半島的蜂腰部劃定一個阻滯地區,以絕大部分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進行長時間毀滅性的轟炸,切斷志愿軍后方交通線,阻滯志愿軍前后方聯系,窒息志愿軍作戰力量。所以,“絞殺戰”又稱“阻隔戰”“窒息戰”。
起初,“絞殺戰”沒有引起志愿軍注意,但美軍第5航空隊在1951年8月已全面展開對價川至順川段、定州至宜川段、黃州至黑橋段的交通線轟炸破壞。至8月底,志愿軍整個鐵路交通線處于前后不通的狀況。
1951年9月,志愿軍開始反“絞殺戰”。10月,志愿軍空軍第3師7團飛行3大隊7中隊在師屬序列內,第一次奉命進駐安東浪頭機場,參加抗美援朝空戰,進入反“絞殺戰”行列。
1951年11月4日,趙寶桐和空3師的戰友奉命第一次進入朝鮮空域,這標志著空3師正式參加反“絞殺戰”了。
對于“絞殺戰”,中國人民志愿軍早已未雨綢繆,做了兩件大事。一是,1951年3月15日就成立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空軍司令部,劉震任司令員,統一組織指揮志愿軍空軍訓練和作戰。二是,早在1951年5月19日就成立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后方勤務司令部,洪學智兼任司令員,負責領導指揮在朝鮮境內的一切后勤工作。這兩件大事,歸結為一點,防止志愿軍后方交通線被切斷。
這一天,雖然天空中浮著白云,但能見度非常好。上午10點多,雷達情報顯示:敵機6批共128架齊頭并進,北犯清川江、定州、博川等地區。其中有兩批50余架在價川、寧邊方向策應。
趙寶桐的戰機在飛至朔州上空時,師地面指揮所通報了空中情況:“價川上空約5500米高度,F-84和F-80敵機20架?!?/p>
帶隊團長孟進(行政職務副團長)在空中長機里發出命令:“1、2大隊為攻擊隊,高度6000米。3大隊為掩護隊,7000米高度。搜索前進!”
“大家注意,前面是敵機!”趙寶桐的耳機里傳來3大隊大隊長牟敦康的聲音。趙寶桐是3大隊副大隊長。牟敦康繼續命令:“所有飛行員都投掉副油箱,加大速度向前飛。”
大家仔細向前觀察,只見大約6000米外有10余架F-84戰斗轟炸機,高度4000米,分為上下兩層。趙寶桐看到了像“油桃子”的敵機正向海上飛去。敵F-84飛機機翼兩側帶兩個大油箱,被志愿軍戲稱為“油桃子”。
“攻擊!”牟敦康下達命令后率先攻了過去。趙寶桐率僚機范萬章緊隨長機組跟了上去。
離敵機越來越近了,但由于角度過大,趙寶桐沒有來得及開炮。但他看到一串串火光,從自己的右后方向敵機射去。趙寶桐知道這是僚機范萬章對敵機開炮了。
敵機被這突如其來的攻擊打了一個措手不及,隊形一下子就被沖散了。但敵人畢竟人多勢眾,趙寶桐由于向下俯沖速度過大,一下掉進了20多架敵機中間。瞬間,幾個“油桃子”都把機頭對準了他。
“不妙!”趙寶桐猛地一拉操縱桿,飛機向斜上方沖了出去。此時,一道道彈光從他機翼下掠過。等他再回過頭來,僚機范萬章和其他米格飛機都不見了蹤影。
趙寶桐是遼寧撫順人,父母早亡,14歲在日本人開的工廠當童工。1945年9月,17歲的趙寶桐參加東北民主聯軍,當過警衛員、武工隊員、班長。1948年入黨。1949年夏,趙寶桐從陸軍調到空軍,成為一名飛行員。
趙寶桐連忙向長機孟進報告:“我看不到你了!”
“保持空域,繼續戰斗!”耳機里傳來了長機孟進的聲音。
原來戰友就在身邊。趙寶桐一下冷靜了許多,看到有4架敵機正左轉彎,露出一個空當。他就沖了下去,順勢咬住一架緊追不放。敵機左轉,他也左轉,終于慢慢把敵機套進了瞄準具的光環。
這時,趙寶桐忽然想起了兄弟部隊飛行員傳授的經驗:“當你正向敵人進攻的時候,首先要看看是否有敵人正在向你進攻!”想到這里,趙寶桐回頭一望,果然不出所料,4架敵機從尾后攻來,機頭已對準了他。
趙寶桐搶先按下炮鈕,三門航炮射出三道火光。隨即,趙寶桐一個躍升,敵人的炮彈從他的機尾下飛了過去。
由于失速,趙寶桐的飛機一下進入了螺旋狀態,像一片墜落的樹葉,旋轉著向下鉆去。天旋地轉,瞬時跌落了幾千米。飛機在300米高度時,趙寶桐順著螺旋,拉起駕駛桿,又向高空沖了上去。
這時,趙寶桐向下一瞥,只見剛才被他擊中的那架F-84飛機已扎進江灣的泥灘里,還在冒著黑煙。
趙寶桐回憶第一次參加空戰時,說:“這次空戰,我得到了一些經驗,大家對空戰再沒有懷疑了,都說可以打,并且可以打下敵機來。不管他參加過這個大戰那個大戰,不管他是王牌虎牌,今天事實證明,就是這樣打,他就得向下掉。部隊里,士氣更高了,我走到哪里,同志們就把我圍到哪里。大伙說:‘趙寶桐,這回可好了,我們部隊也打下了敵人的飛機。我們部隊也有了勝利的紀錄!’從這以后,我們邊打邊總結經驗?!?/p>
《人民日報》在報道趙寶桐事跡時寫道:“在隨后不到30天的空戰中,趙寶桐一共擊落擊傷9架敵機(擊落7架,擊傷2架)。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部給他記特等功一次。他和他的戰友范萬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頒發的‘軍功章’?!?/p>
趙寶桐創造了志愿軍飛行員個人戰績的最高紀錄。
范萬章英勇犧牲,是在反“絞殺戰”的后期。
反“絞殺戰”持續的時間較長。原本,李奇微批準的“絞殺戰”為期3個月,但志愿軍空軍參加了反“絞殺戰”,讓美空軍未能達到預期目的。李奇微決定延長“絞殺戰”的時間,直到志愿軍不能發動攻勢為止。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絞殺戰”增加了航空兵兵力,從日本調到朝鮮一支轟炸機中隊,配有25架F-84型戰機,并改裝新出廠的F-86型戰斗截擊機150架,補充一批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有經驗的飛行員。在戰術上,避開年輕的志愿軍空軍,放棄晝夜轟炸,改為機動重點轟炸鐵路線兩頭,即封鎖志愿軍作戰物資的“來路和去路”。1952年1月,成為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以來鐵路破壞最嚴重的一個月。
范萬章,1927年4月出生于山東省棲霞縣(今棲霞市)。1945年10月,范萬章參加八路軍。1949年底,范萬章被從陸軍選拔到空軍當飛行學員。1950年10月,范萬章畢業分配到空軍第3師7團3大隊當飛行員,為副大隊長趙寶桐的僚機。
1951年11月4日,范萬章第一次與美軍飛機交鋒。當時,趙寶桐率僚機范萬章起飛后,因長機攻擊角度過大,僚機范萬章與長機失去聯系,一度形成了單機。最后,范萬章發現長機,安全返回。
12月2日下午,天空浮動著稀薄的云霧。志愿軍空3師7團3大隊奉命駕機起飛。在激烈的空戰后,范萬章按照指揮員返航的命令,駕駛戰鷹跟隨機群飛出戰區。范萬章抬頭向四周觀察了一下,忽然發現右前方有志愿軍兄弟空軍機群追擊的3架美空軍轟炸機,正向南逃竄。
“讓我來收拾他吧!”范萬章立即向帶隊長機報告,并要求攻擊。在得到準許后,范萬章操縱飛機迎頭沖了上去,漸漸地接近了敵機,并瞄準了最后一架,猛按炮鈕,擊傷了這架敵機。敵人見有人偷襲,頓時亂作一團,急忙來個180度大轉彎,想咬住范萬章的后尾。這時,范萬章看到自己的油料不多了,又是單機不宜戀戰,便加大油門把敵機遠遠地甩在后面,勝利返航了。
1952年1月6日上午10時10分,浪頭機場上3顆綠色信號彈騰空而起。戰鷹直沖藍天,越過鴨綠江飛至朝鮮龜城上空。范萬章發現左前方有2架敵機,正偷偷地朝著長機組僚機嚴忠祥飛機的后尾飛過去,企圖偷襲。
“后面有兩只小狼。”情況十分緊迫,范萬章報告領隊長機后,就掉過機頭向敵機迎頭攻去。敵機嚇得急速轉彎,向東南方向逃竄。范萬章壓坡度,切內徑,向敵機打了一串炮彈。雖然沒有擊中,但敵機被趕跑了,嚴忠祥脫離了險情。然而,當范萬章拉起飛機追趕編隊時,卻看不到戰友的影子。
正當范萬章思考下一步行動時,無線電里傳來了指揮員要他到另一空域作戰的命令。他立即加大油門向前疾飛。
“不好,敵機偷襲!”范萬章見到一道火光從機身旁閃過,便機敏地駕駛飛機一個急轉彎,躲過了敵機的攻擊,然后一拉機頭搶占了有利的高度。范萬章居高觀察,看清了開炮攻擊他的是4架F-80型戰機。
范萬章是單機獨行,敵機便仗著數量上的優勢,分成兩個方向撲過來。范萬章拉起機頭朝太陽方向飛去,強烈陽光的照射,使敵機一時失去了目標。他卻利用陽光的隱蔽,從萬米高空俯沖而下,咬住一架敵機窮追不放,開炮將其擊落。
敵機頓時亂了手腳,剩下的3架F-80型戰機倉皇向海面逃竄。
范萬章拉起機頭左轉向博川方向追趕部隊。飛過博川,他駕機轉彎飛往安州方向時,發現左前方又出現了幾個黑點,是敵機還是友機,一時分辨不出來。
范萬章馬上警覺起來,當他看到安州城外濃煙滾滾,火光四起時,當即明白那些是敵機,且正在實施轟炸。
“決不能放過這幾架敵機!”范萬章立即一推機頭,從高空俯沖下來,瞄準敵長機開炮。敵長機當即冒煙,但仍搖搖晃晃地飛行。范萬章追上去將其擊落。
其他敵機兇狠地壓過來。范萬章眼看飛機要進入敵機攻擊射程,便操縱飛機蹬舵拉桿往左上方飛去。只見一串串炮彈從范萬章飛機右側掠過,幾架敵機也沖了過去。范萬章抓住時機,一壓機頭,對準最后一架敵機開炮,再次將敵機擊落。
連續擊落兩架F-80型戰機后,范萬章發現剩下的油料不多了,便調整航向迅速返航。這一仗,范萬章取得連續擊落3架、擊傷1架敵機的戰績,一時間在志愿軍空軍傳為美談。范萬章因此榮立了特等功。
1952年1月11日上午,范萬章和戰友剛剛結束一場空戰,帶著勝利的喜悅返航。他飛在編隊的最后。
當離機場越來越近,飛在前面的飛機已經放下起落架。準備著陸時,突然4架美空軍F-80型戰機從云縫中鉆了出來,并向編隊偷偷摸過來。

范萬章發現敵機后立即向長機報告,領隊長機趙寶桐(此時,3大隊大隊長牟敦康已犧牲,趙寶桐升任3大隊大隊長)當即下達攻擊命令。僚機范萬章跟著領隊長機趙寶桐向4架F-80型戰機發起攻擊。7團3大隊7中隊中隊長嚴忠祥則帶著僚機周金聲跟過來掩護。
很快,敵我雙方戰斗機纏斗在了一起。經過幾個回合的較量,范萬章終于咬住了敵長機,一個長射,將敵長機擊落。
敵機驟然間隊形大亂。嚴忠祥抓住時機搶占有利位置,正準備對準范萬章前面一架敵機攻擊時,突然發現范萬章后面被另一架敵機咬尾。于是,嚴忠祥馬上把機頭轉了向,調整了一下前置量,朝咬住范萬章的敵機一陣猛攻,炮彈正擊中敵機要害,敵機冒著煙掉了下去。
1952年8月8日,范萬章奉命再次隨部隊出擊。在空戰結束,飛行編隊返航時,隱藏在云層中的4架F-86型戰機狡猾地躥了出來,偷偷地咬上了飛行編隊。范萬章發現敵情后,已來不及報告,只好單機插入敵陣,把為首的敵長機擊落。其余3架敵機立即放棄了攻擊機群編隊,轉而撲向范萬章。他一人迎戰3架敵機,從萬米高空戰到千米低空,最后被敵機擊中,獻出了年僅25歲的寶貴生命。
范萬章犧牲后,被空軍授予“二級戰斗英雄”和“特等功臣”榮譽稱號。
“英雄中隊”是在反“絞殺戰”中涌現出來的英雄集體,趙寶桐、范萬章和牟敦康3位戰斗英雄,是這個英雄集體的代表人物。但牟敦康卻不為人們所知,或者說知之甚少。鑒于此,筆者開始在史料中尋找戰斗英雄的足跡。
牟敦康犧牲時,年僅23歲。23歲的牟敦康又有多少足跡可尋呢?
在一家媒體刊登的文章中,有一段文字是這樣介紹牟敦康的:“牟敦康是解放軍最早一批空軍飛行員,畢業于東北老航校一期,1951年10月參加抗美援朝時任空軍飛行大隊長,戰斗英雄張積慧和趙寶桐當時是他的副手。11月底大和島戰役中,他在和‘聯合國軍’的交戰中駕機墜入大海,參戰時間只有40天?!?/p>
在這段文字中,筆者看到一個尋找牟敦康的關鍵詞——東北老航校,便從東北老航校尋找到了牟敦康的老同學。以牟敦康老同學的回憶文章為線索,最終找到了牟敦康的日記和自傳。牟敦康的身影由此漸漸清晰起來。
牟敦康,1928年出生在山東日照牟家小莊村。牟敦康的父親叫牟宜之,曾任八路軍挺進縱隊泰山支隊司令員,沂蒙區行政公署專員,山東軍區獨立1旅政委等職。
1944年,牟敦康在沂蒙山抗日根據地加入八路軍,并進入抗大一分校學習??箲饎倮?,隨部到達東北。1946年12月,牟敦康被選調到東北老航校學習。東北老航校的正式名稱是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
1949年7月,牟敦康從航校畢業。作為一名合格的飛行員,牟敦康被留校當教官。劉亞樓在視察東北老航校時,曾對牟敦康等人說:“你們就是老母雞,將來要帶小雞?!?/p>
但是形勢變化很快。1949年11月,牟敦康奉命調入北京南苑飛行隊,擔任首都防空任務。
1950年1月,牟敦康進入北京六航校速成班學習。8月初,他調入新組建的空軍混成第4旅。10月,空軍部隊的旅改師,混成第4旅改稱空軍第4師。11月,牟敦康隨新編的空軍第4師進駐遼寧省遼陽訓練基地。

那么,牟敦康是怎么從空4師到空3師的呢?
原來,牟敦康是由劉亞樓調到空3師的。時任空4師師長的方子翼回憶:“混成第4旅旅部和10團調到遼陽,成立空軍第4師,我當師長,夏伯勛是10團的團長。后來沈陽的空3旅變成空3師,夏伯勛代師長,他就想調10團的部分飛行員過去。那一次,劉亞樓把我叫到沈陽去,跟我協商調人,夏伯勛也在。夏伯勛問我:你能調幾個給我?我說:我要打仗,你不能調太多了。他提出要調10個技術尖子。我說:我這里只有30多個飛行員,你調走七八個,我這仗還怎么打?我只能給你5個。最后,他(夏伯勛)要了劉玉堤、王海、牟敦康、孫景華這4個技術尖子?!?/p>
牟敦康到了空3師后,參加抗美援朝,趕上了反“絞殺戰”???師首戰,趙寶桐打下敵機的時候,牟敦康正是趙寶桐所在的7團3大隊大隊長。趙寶桐是3大隊副大隊長。
1951年11月4日,空3師7團22架戰機升空迎敵。其中牟敦康率領的7團3大隊6架飛機升空迎戰,趙寶桐打下了敵機。這一天,牟敦康在日記中,描述了自己的心情:“今天出去遇見了敵人,以六對三十二,將敵人趕跑。這點(寬)慰我的心,顯顯人民空軍的氣概。三號機(指趙寶桐)擊落敵機一架,給師打響了第一炮。我的僚機被射中一發子彈,這是我的恥辱,打了他一發子彈,將要他拿三架的生命與(飛)機來償還。一禮拜內為我報復,看吧!最惱恨的(是),我今天沒有擊落敵機,特別是看到擊中而與照相不符。第一場戰斗即落了空。自己沒有打擊敵人,反被敵將掩護我攻擊敵人的僚機擊傷,對他實在慚愧與對不起,努力決心從今后的戰斗中彌補。”
這是牟敦康日記的最后一篇,記錄了他短暫一生中的一天。
首次空戰,盡管牟敦康沒有擊落飛機,但在幾天后,他還是痛痛快快地打了一仗。空3師戰史記錄了牟敦康率領3大隊在11月23日的戰績:“3大隊奉令升高進行掩護。當升高至7000米時,大隊長牟敦康見上空有友機,而下方清川江口4000米高度上有敵機,便主動請求攻擊,經空中指揮員允許后即下降高度。這時20號機掉隊。19號機副大隊長趙寶桐發現敵機一架,即放減速板單機攻擊,投影比四分之零,向敵開炮,當即將敵機擊落。隨后,趙寶桐又咬住敵機一架,將敵機擊傷。格斗過程中,趙寶桐發現尾后有敵機,即拉桿準備上升脫離,但因速度小未拉起,飛機反而下降,趙寶桐急收減速板加大油門增速,將尾后之敵甩掉。17號機牟敦康下降高度后,發現敵機4架向海面方向逃跑,即率僚機嚴忠祥追擊。追擊過程中,又發現右側方距離400至500米有敵機4架向尾后繞來,牟敦康認為自己飛機速度大,敵機轉過來后不可能很快接近,故仍追擊前面的敵機,未采取措施。實際上敵機很快就轉過來開了炮,牟敦康的17號機左機翼中彈一發,但仍向前面之敵攻擊,以四分之一投影比,向敵連續射擊兩次,將敵機擊落。之后,牟敦康擺脫尾后之敵返航?!?/p>
這一仗,不僅牟敦康擊落了敵機,而且整個空3師7團共擊落擊傷敵機8架,被當時的人們稱為“空3師獵殺F-84”的漂亮仗。劉亞樓接到捷報大喜,于11月27日到浪頭機場看望空3師飛行員和地勤人員。

11月30日,牟敦康奉命參加攻占大和島戰斗。這一天,也是牟敦康犧牲的日子。
這次戰斗是立體作戰,也是登島作戰,空軍配合陸軍搶灘。整個作戰計劃是以空軍第2、3、8、10師各一部配合志愿軍第50軍所屬部隊攻占大和島、小和島及附近的椴島和炭島等島嶼。
這些島嶼距離鴨綠江口70公里,離遼寧安東非常近,為美軍和南朝鮮軍所占領。此時,正值朝鮮停戰談判僵持階段,“聯合國軍”代表提出要在開城地區以相同土地來交換這些島嶼。志愿軍總部決定武力收復這些島嶼,使“聯合國軍”代表喪失談判桌上的籌碼。
戰斗開始后,空3師7團出動殲擊機24架,于11月30日下午3時21分從安東浪頭機場起飛,在宣川以南的身彌島上空,負責高空警戒。劉玉堤、牟敦康、孫景華率領自己的大隊參加行動。親歷此次戰斗的時任空4師4團2大隊大隊長的韓明陽回憶:“在2000米的高度上,我們轟炸機大隊和活塞式殲擊機群會合了,編成了整齊的混合編隊戰斗隊形。在高空中還有我們的噴氣式殲擊機群,它們拉著長長的白煙。全部機群中,有我的東北老航校同班同學孟進、劉玉堤、牟敦康、錢煥章和校友張華、徐懷堂、徐振東、王天保、孫景華、周勇進、段祥錄、余長富等?!?/p>
11月30日下午,第三次轟炸大和島。與牟敦康同時參戰的時任7團2大隊大隊長的孫景華回憶:“第三次轟炸大和島,新組建的轟炸機隊從沈陽起飛,讓我們7團護衛。我們三個大隊當天都起飛了。那個時候,我們就在飛機上坐著,聽到轟炸機飛過的聲音,我們就趕緊起飛。飛上去一看,他們就在眼前……”
從韓明陽和孫景華回憶中不難看出,牟敦康是參加了這次戰斗的。那么當時牟敦康是在什么狀態下參戰的呢?其實,11月30日下午,戰機起飛前,牟敦康和劉玉堤一塊兒在值班休息室待命。
劉玉堤回憶:“(11月30日下午),我們倆在休息室。那是個木頭房子,里邊一個大通鋪,冬天很冷。戰斗前,飛行員在這兒休息,警報鈴一響,就上飛機。那時候我已經結婚了,牟敦康對我還挺關心的,對我說:‘你打這么多飛機了,你別再瞎鬧了(意思是戰斗中不可魯莽了),大嫂都懷孕了?!桥挛页鍪隆N艺f:‘不行,我還得打!’這時候,警報鈴響了,是一等警報。我們一聽,趕快就往停機坪跑。那天牟敦康病了,跑到半道吐了一口飯。我說:‘小牟,你能行嗎?不行別去了。’他說:‘行!沒關系。’上飛機了,我們一個跟一個起飛。到了地方,我一回頭,看見我們一架轟炸機著火了。緊接著我機翼下方嗖地就躥出去一架F-86??匆娢覀兪軗p失,我立刻就急眼了,打了幾炮。他急忙翻滾躲避,沒打著。后來知道這就是戴維斯。當時我沒開瞄準具,忘了,匆匆忙忙的。我至今還后悔,沒打下戴維斯!……那天,牟敦康飛在我后面,在上面一點兒。他是3大隊的大隊長,帶領的是2中隊。那時候空戰,規定在300米至500米開炮,我們從陸軍來的,都講拼刺刀??!快到100米了才開炮,敵機一爆,我們就從煙火中穿過去,也不怕。所以那天我就到處找敵人,就是要貼近了打。我非要打下一架F-86來,后來盯住了一個,瞄準了就打,一家伙把炮彈都打光了!我覺著是絕對打下去了,可是膠卷疊起來了,看不到結果,不算?!?/p>
大和島收復了,卻出現了一個有趣現象。在大和島上,俘虜們認為空中飛機是“聯合國空軍”投錯了目標所致。時任空軍偵察參謀的牛建邦在《大和島戰后巡禮》一文中說:“回到指揮部時,戰士們又押下來成群的俘虜,這些家伙有的穿著軍衣,有的裹著棉被,蝦一樣的傴僂著腰,其中有美國人、英國人,還有很多李承晚偽軍。我找來翻譯,問了英美士兵幾個問題,可是他們的回答真讓人感到莫名其妙。比如傷亡數字,有的說二三十,有的說三四十,還有的說五六十,究竟是多少,還是不能知道。不過有一個問題,這些雇傭兵的見解倒是一致的,那就是:他們完全否認我志愿軍空軍來轟炸過,他們說那是‘聯合國空軍’投錯了目標。聽著這些話,我又好氣又好笑。這些炮灰竟被自己的上司欺騙得這樣可憐。不過,自吹擁有‘空中優勢’的美國戰爭販子們,‘打腫臉充胖子’,也未免充得太過火了?!?/p>
當大家臉上都洋溢著勝利喜悅時,空3師7團的指揮員卻發現牟敦康和他的戰機沒有回來。
劉玉堤回憶:“牟敦康在我后面。后來我聽他僚機(嚴忠祥)說,敵機跑了,牟大隊長追去了。他去追敵人飛機,敵機把我們一架戰機打掉了,他就去追。他最后究竟是怎么樣一個情況,沒有人看到。他的僚機只顧打了,也沒看到?!?/p>
孫景華回憶:“牟敦康就是在這次戰斗中犧牲了。那個低空,太低了,據說是飛下去了。我們也派了船去找過,沒有找到?!?/p>
牟敦康的僚機是嚴忠祥。嚴忠祥在后來的一次戰斗中跳傘負傷,醫治無效犧牲。嚴忠祥在生前給牟敦康父親牟宜之的一封信中,講到牟敦康的最后情況:“牟伯父:1951年11月30日,是我們牟大隊長不幸的日子。在這一天,牟大隊長見我們空中友鄰部隊,正遭敵機攻擊,即奮不顧身前去赴救。我跟著他攻擊三次,即失掉了聯系。后來,我用無線電大聲喊他,但始終沒聽到回音。就這樣,我們的牟大隊長與我們永別了?!?/p>
此時,牟敦康的父親牟宜之,已是濟南市建設局局長。牟宜之曾給兒子牟敦康寫信,透露正在為建設新濟南取得的成績而高興。牟宜之在信中對兒子牟敦康說:“我本年秋又到山東工作,現任濟南市人民政府建設局局長,工作依然很忙!”“我的身體比從前好得多,工作亦感到很安心,很愉快。我已下決心建設濟南,不再離此,不求調換!現在雖國家無款建設,但濟南自我到后,建設的工作還是飛躍的猛進中。你何時到濟南,我領你好好地看看?!?/p>
在牟宜之收到的信件中,還有一封比較特殊的信。這封信是時任東北軍區空軍政委的周赤萍寫的。信的內容是向牟宜之告知牟敦康犧牲的噩耗。周赤萍在信上寫道:“實在不愿相告一件令人痛心之事,牟敦康同志于11月30日下午3時,在戰斗中光榮殉職。至此,我軍失去了一位良好的空中指揮員和英雄,你失去了一個親愛的兒子……全體同志因牟敦康的犧牲,都在決心為他復仇,堅決打擊侵略者。事實上已經報了仇,雪了恨。我們最近打了很多勝仗,僅敦康之大隊副趙寶桐就殲敵(機)7架,創造了空前的紀錄。并且我軍力量愈來愈大,給敵人打擊愈來愈重。事情真出意外,30日下午3時,他(指牟敦康)負責掩護其他友軍完成戰斗任務。在他的正面遇到很多敵人,被他們打散之后,他的前面還有4個敵人正在逃跑。他與他的同伴就不顧一切向敵人猛攻。而由于海內(海上)作戰,沒有經驗,目測過低,沖入海內。他的同伴亦同時沖入離海200米而錯覺為2000米,他堅決改正動作,使己挽救。敦康產生錯覺,沒有糾正而造成不幸。”
這就是筆者為戰斗英雄牟敦康尋找到的足跡。
2019年10月1日,從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慶閱兵“百面戰旗”方陣中的榮譽軍旗“英雄中隊”上,把筆者的目光拉回到牟敦康身上,或許這是一種回音——美軍在空中的“絞殺戰”徹底失敗了!
(作者聲明:本文由《黨史博覽》獨家編發,未經允許,不許轉載、摘編、上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