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東北解放區的大生產運動中,涌現了許多勞動英雄,于清文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于清文從舊社會被剝削壓迫的貧苦農民,翻身成為新社會有田有地的主人;從闖關東的難民,蛻變成勞動英雄;從普普通通的群眾,轉變成黨的好干部。
1911年10月13日,于清文出生于山東省壽光縣(今壽光市)的一個農民家庭。他自幼家貧,只讀了3年書。從16歲起,他就開始當雇工,連續干了17年。他曾為了討生活,三次闖關東。1943年,他落戶到旅順東溝村種菜。
1935年,于清文在鹽灘當起了曬鹽工。曬鹽工常在烈日下辛苦勞作,但仍食不果腹、饑餓難耐。七七事變之后,日軍侵占了壽光縣。本來就已經民不聊生,現在更是性命不保。國民黨保安大隊早已拋下老百姓逃走了。手無寸鐵的老百姓經常被日軍欺辱、殺害。壽光縣的老百姓也開始向異鄉逃難。此時的于清文,孩子剛出生3天,老婆還在坐月子。他買了一輛小車,讓老婆和孩子坐在車上,推著小車開始向外鄉逃難。可是,逃難的路上充滿了坎坷與艱險,剛出生3天的嬰兒經不住這樣折騰,死在了逃難的路上。經過幾天幾夜趕路,他們終于來到了遼東半島最南端的旅順。
于清文拖家帶口流落到了旅順東溝村,但闖關東的生活并沒有他想得那般美好。空有一身力氣的于清文只能做他人不想做的工作——抬死尸。于清文憑借著直爽的性格、強壯的體力,獲得了抬尸工人的擁護,大家有事情都愿意找他商量。但是,這份工作遭到了周圍人的冷眼和嫌棄。他決定不做這個職業,而是去租地種莊稼。
于清文很快便租到了東溝村王東家的荒地。他便一心一意地開荒種地。地種了還不到兩年,地主就把他所種的糧食都頂了地租。忙碌了兩年的于清文,還是一無所獲。
1941年,于清文又托人租下了當地另一個地主婆的土地,租之前已經講好一年的租金。于清文滿心歡喜,以為終于可以養家糊口了。他每日五更早起便開始勞作,從春天忙到了秋天。可是地主婆看到于清文種的莊稼長得好,又要多漲租糧。一開始于清文自然是不愿意,也跟地主婆抗爭過。但地主婆有個兒子在熱河當警察署署長。地主婆的兒子回到旅順后,便把于清文叫到家里,要收回他的地并讓他補交租糧。于清文跪在地上苦苦哀求,但無濟于事。無奈之下,于清文只好把當年儲存的200斤地瓜都拿去交租。地主婆的兒子竟然坐地起價,漲了200元的租,并開出了三個十分苛刻的條件:一是不許在地里種糧食,只能種蔬菜,只因種糧食會破壞土地養分;二是在地里打一口深達6米多的井,以便將來地主婆收回土地后使用;三是給地主家修房子。于清文只能硬著頭皮答應下來。
從此,于清文就開始挖井,當井挖到3米多深的時候,無論如何也沒法再深挖下去,急得他的眼淚都流出來了。此時,他從前那些抬尸的工友紛紛向他伸出援手。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下,終于在一天內打出了一口6米多深的井。于清文內心極為痛恨這種被剝削和壓迫的日子,可是他根本沒有能力進行反抗,這樣備受壓迫的日子不知何時才能熬出頭。
幾年后,于清文終于迎來了解放的曙光,等來了翻身的機會。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旅順終于迎來了光明。11月25日,旅順市政府成立。1946年春,在中共旅順市委的支持下,旅順成立了民眾聯合會等群眾組織,實行減租減息政策。民眾聯合會成立的第二天,于清文便主動找到民聯會。他見到民聯會何會長,開口問道:“我想翻身,但不知道如何翻。”何會長問清了他的來歷和目的后,說:“窮人要想翻身,只有都團結起來,才有力量,才能徹底翻身。”于清文把這句話深深地記在心上。回到家,他便開始動員村里的農民組織農會。
在于清文的號召下,東溝村很快便成立了農會,于清文亦被群眾推選為農會會長。在春季播種前,旅順市市長王世明到中心區參加群眾大會,動員大家搞好生產。在這次大會上,民聯會會長讓于清文在大會上發言。會后,王市長還熱情地與于清文握手,夸贊他的發言有號召力,并鼓勵他好好生產。王市長對他說:“跟著共產黨干革命是一條光明大道。”已經35歲的于清文第一次得到人民政府領導的關心,不禁流下了眼淚。會后,王市長以朋友的身份到于清文家里拜訪,并詢問村里的情況,還跟他一同走訪了幾戶貧苦人家。共產黨的領導干部的親民友善,給于清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6年秋,旅順市委專門向東溝村派出以劉東升為隊長的工作組,帶領農民開展清算斗爭與分配土地的工作。東溝村當時有113戶人家、600多口人,共有2000多畝田地、200多畝菜園。除自耕農的土地外,應分配的土地有1000畝,其中菜地40多畝。村里總人口中,有長、短工40多人,無房、無地戶有56戶;一半以上的人口依靠打工和乞討為生。通過反奸清算、分配土地的斗爭,有63戶分得1000多畝土地、40多畝菜地,還有50多間房屋和一些農具、馬車。那一年的寒冬,在工作組的領導下,于清文帶著那些沒有土地的農民,頂著嚴寒,量土地,劃地段,插標桿,定地界。從來沒有擁有過土地的農民終于分到了土地,于清文也分得了10畝地。此時,于清文深切地感受到共產黨員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內心開始向黨組織靠攏。
群眾獲得了斗爭勝利的果實后,面臨兩個難題。一是全面內戰爆發,局勢不穩定。在旅順地區的國民黨反動派開始興風作浪,散發傳單,制造謠言,謊稱國民黨的軍隊快來了,搞得人心惶惶,群眾無心生產。二是由于國民黨軍對旅大實行海陸封鎖,外面的糧食無法進入,導致群眾沒飯吃,生活難以為繼。東溝村有些農戶靠野菜度日,還有15戶農民只能靠乞討為生,沒有力氣出工種地。作為農會會長的于清文暗下決心,無論困難多大,都要想辦法讓大家把地種上。只有這樣才能解決生存問題。
面對群眾遇到的困難,中共中央已經有過比較成功的解決措施和經驗。陜甘寧邊區開展的大生產運動就是最好的范例,開展大生產運動是克服根據地、解放區經濟困難的重要措施。大生產運動能否有效開展,最關鍵的是如何發動群眾的力量。1943年11月29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招待陜甘寧邊區勞動英雄大會上作題為《組織起來》的講話。他指出,每一個共產黨員都必須學會組織群眾的勞動,與群眾相結合,發揮群眾的創造力和積極性。“這是人民群眾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貧苦變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抗戰勝利的必由之路。”開展大生產運動,組織群眾成立互助合作社,依靠和發動群眾的力量,成為克服經濟困難、走出困境的關鍵。
194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東北局發出《關于開展生產運動的指示》,提出“開展生產運動,恢復和發展東北人民的經濟,真正使東北人民在經濟上翻身,以奠定其他一切建設事業的物質基礎是當前主要任務之一”。12月17日,東北局討論通過了《關于今后八項工作任務的決議》,并上報中共中央,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肯定。《決議》中第4條明確表示:發放五萬萬元農貸,調劑耕畜,組織勞動力,以準備開展今年的大生產運動。1947年1月以后,東北行政委員會相繼發布了《為開展生產運動,解決畜力困難,保護耕畜的通令》《生產令布告》等多份文件,為東北解放區大生產運動作了具體部署和政策指導,它們成為東北大生產運動的基本依據。
根據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行政委員會的指示和其他解放區的成功實踐經驗,旅順市委以民眾聯合會的名義,召開了三級干部會議。于清文以農會會長的身份參加會議。會議由民聯會會長張心齋、副會長王澤民主持,傳達了旅大地委《關于開展生產運動的決定》。市委書記劉清宇作了開展大生產運動的動員報告,號召群眾學習南泥灣精神,大力發展生產,粉碎國民黨進行經濟封鎖的企圖,保障人民群眾的生活。會上組織干部學習了毛澤東的《組織起來》的文章,并作出指示:廣泛地開展互助合作運動;寸土必耕、寸土必種;互濟互助、共渡難關;每個干部都要抓好一個互助組,做到一手抓生產,一手抓治安。會議的條件十分艱苦,參會者只能在地上打草鋪睡覺,有的連行李都沒有,只穿著一件破棉襖。會議一日三餐都是玉米餅,早晚是咸菜,中午是蘿卜絲湯。但會議開得很成功,參會者都保持著旺盛的革命熱情。這次會議讓迷茫中的于清文心里豁然開朗,就像黑夜里點亮了一盞明燈。
于清文回到村里后,便立即召開了貧苦農民骨干會議,傳達了會議的精神,動員群眾開展大生產運動。大家也紛紛表示了決心,一定要把地種好。在此之前,于清文和村里的馬連君、宋文光自發組成了插犋組。于清文和馬連君家里各有一頭毛驢,農忙時人力畜力一起使用,零活就分散干活,實行人畜互補換工的模式。但是要擴大合作范圍,搞農業互助組,大家都沒有搞過。于清文在旅順中心區委書記的幫助下,根據毛澤東在《組織起來》中的指示,依靠群眾,搞好宣傳,實行自愿互利、等價交換、貧富互幫原則,在插犋組的基礎上研究建立互助組。
要想建立互助組,首先要解決群眾的生活問題。時值春節,為了保證每家每戶過年能吃上餃子,共度春荒,于清文同大家商量,有糧戶拿出點細糧,借給無糧戶。經過仔細的籌劃,他提出了戶對戶幫扶的建議。按照土地、人力、畜力、農具等情況,配成對子,具體確定了誰幫助誰。為了讓富裕戶、借糧戶放心,他還規定了借糧的辦法。春天借1斤小麥,秋天還2斤玉米;借粗糧1斤還1斤,借土豆5斤歸還粗糧1斤。于清文的這個辦法著實有效,讓大家過了個好年。后來,于清文按照這個互助互濟的初步計劃,劃分了18個互助組。他自己分在第18個互助組里。每個組有3名骨干,分別為正、副組長。旅順最早的農業互助組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1947年上半年,解放戰爭處在戰略防御階段。此時,東溝村里的幾個國民黨黨員成立了“愛民會”,又開始造謠生事,蠱惑人心。少數貧苦農民無法辨別,賣掉了生產資料和牲口,舍棄了房屋和土地,還有12戶逃到了外地。見此情景,作為農會會長兼村公安委員的于清文,既生氣又心痛。于是,他挨家挨戶做工作,告訴大家開荒的目的,號召大家團結起來才有力量,揭穿反動分子造謠的目的。最后,村里有3戶貧農留了下來。上級組織也派干部到村里做宣傳說服工作,宣傳民主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絕不會讓人民斗爭勝利的果實就這樣丟掉,號召貧苦農民組織起來,同敵人作斗爭。于清文把貧苦農民組織在一起,輪流站崗放哨,同“愛民會”針鋒相對。群眾看清那伙人的真面目后,便不再受他們的煽動。
當中共中央從延安撤出的消息傳到旅順后,國民黨的反動分子又跳出來開“慶祝會”,妄圖攪亂人心。在于清文的領導下,農會團結一心,揭露了他們的真面目,村里的正常生產沒有受到影響。6月初,國民黨政府派以東北行轅委員董彥平為首的“視察團”到旅順“視察”。村里的國民黨反動分子趁著村里召開群眾大會,又出來作亂。群眾當場與他們進行斗爭,并上報公安機關。在公安局的支持下,旅順破獲了“愛民會”反動組織,逮捕了反動分子,消除了隱患。于清文意識到,只有果斷地同敵人斗爭,創造良好的治安環境,才能保證大生產運動的順利開展。
春耕生產中,最大的困難是群眾的吃飯問題。很多農戶沒有糧食吃。于清文所在的第18組中,8個主要勞動力,就有5戶沒有糧食。沒糧食的農戶只能乞討,沒法出工。會種莊稼的農戶僅有3家。為了互助合作,組里不但教他們種地,還要解決吃飯的問題。為了解決出工的難題,于清文自己家先管他們吃飯。后來,改為3戶把自己家里的糧食拿出來,輪流管他們吃飯,以保證主要勞動力。互助組也要對家屬的吃飯問題進行妥善安排。不能參加勞動的,就挖野菜、采野果,以菜代糧。于清文還聯系到駐旅順的蘇聯部隊,用自己種的大蔥、卷心菜等蔬菜換回豆餅和紅薯,混合野菜充饑。于清文還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在菜園里種些早熟菜,如小白菜、豌豆、土豆等。這年春天,于清文光自家就借出了2000多斤土豆。他不光接濟組內的貧困農戶,還借給組外10多戶人家,共渡難關。有個叫張金祥的一家5口,實在揭不開鍋,向于清文借糧。于清文也沒有別的辦法,把地里正在生長的土豆挖了一筐給他。張金祥深受感動,感嘆道:也就老于能貼心地幫助我。互幫互助的氛圍影響了東溝村的村民,大家最終戰勝了春荒,保證了生產的正常開展。
吃飯的問題解決以后,如何對勞動力和畜力進行適當的安排也是亟須解決的問題。于清文所領導的互助組中,有8戶人家和2個代耕戶,全組有90畝田地、15畝菜園。為了解決畜力不足的問題,于清文用積攢的錢買了一頭騾子,供組里使用。與此同時,于清文對組內勞動力按照強弱作出合適的安排。組內實行人畜換工方式確定勞動力如何出勤,以勞動力的強弱作為判定工分的標準,經由大家共同商議,評出工分等級。人力中,強壯者每天10分,弱者每天6~8分。畜力中,大牲畜最高得15分,毛驢得10分。
隨著人畜、田地的日漸增加,于清文開始實行工票工賬制度。某日,給誰家干活,誰出了工,由用工戶交給工票,記清日期,加蓋印章,作為憑證。工賬日清月結,年終找齊。在初級的互助合作當中,人畜互換,都是以還工為主,若不能還工,則是以糧補工。比如10分工還玉米4斤,紅薯、土豆是5斤折1斤玉米。
生產中的困難很多,但于清文都想辦法一一化解。種子不足,組內借或跨組借,春借秋還,組長作擔保。集體討論肥料的施用,做好計劃。肥料不足時,就用人畜換工、人肥折工或從城里拉糞肥等辦法解決。
早期的農業互助組,不僅要全面安排本組內的生產生活,還要承擔未入組的貧困戶代耕代種代收的工作任務。于清文的互助組本已經承擔了2戶的代耕任務,還要擔負第4組困難戶的春種秋收。這家戶主叫李成高,6口之家,老人身體不好,孩子太小,無法耕種。家里有13畝地,但因為腿不好,沒法種地。李成高拄著拐杖找到于清文,請他幫忙代耕。于清文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于清文召開了互助組會議,其他組員也十分爽快地答應幫忙種地。李家把騾子借給了互助組,沒有出一個工,于清文的互助組就把李家的地種好,最后把種好的糧食都送到了他家。
隨著互助組規模的逐漸擴大,在市委和村干部的指導下,于清文和互助組的組員逐漸摸索到了經營管理的辦法。互助組內,首要的是對勞動力的合理調配,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各自優勢,調動積極性。其次,要制定勞動紀律、獎勵辦法、會議制度,用各種制度進行保障。例如,馬連君是種田能手,馬連臣精明能干,趙秀山是使役牲口的好把式。針對3人的特點,互助組安排他們全面負責田地的生產。宋文光、宋文元懂得園藝技術,于清文也常年種菜園,他們3個就專門負責菜地的生產。田地、菜園兩個生產大項,以這6人為基礎,從安排耕作管理到收獲出售進行統一的經營管理。從耕作何地到如何調配勞力、部署生產等,也都逐漸有了章法。
1947年6月8日,是一個令于清文終生難忘的日子。黨組織看到了于清文的優異表現,經過認真考察,正式批準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并讓他擔任東溝村的黨支部書記。于清文歷經了重重磨難和坎坷,終于在異鄉找到了自己的心之所屬。黨組織的信任、東溝村群眾的未來,都寄托在他的身上。他不敢有一絲的懈怠,只能愈發努力地抓好生產。
于清文和東溝村群眾的辛勤耕耘,到了秋天便得到了豐碩的回報。東溝村家家戶戶建起了玉米倉,貧苦戶家里都有了糧食。就連常年乞討的王金泉,也收獲了2000公斤糧食。他感嘆道:再也不用把兒子送給別人了。大生產運動,讓他真正翻了身。冬天,旅順市委召開大生產運動獎模大會,于清文被評為“特等勞動英雄”,并被獎勵一頭大黃牛。市委書記劉清宇把他叫到辦公室,語重心長地說:“樹立你這面旗幟,是為了更好地開展大生產運動。你千萬記住,干出點成績不能驕傲,要再接再厲把生產搞得更出色。”臨別時,劉書記送了毛主席《為人民服務》和《實踐論》兩本書給他。于清文牽著大黃牛走在街上,受到了當地群眾的夾道歡迎。農業互助組的事跡從旅順傳到了大連。旅順《民眾報》和《大連日報》記者都到互助組進行采訪,在報紙上廣為宣傳。旅順文工團把于清文和互助組的事跡改編成了歌劇,名為《于清文翻身》,在旅順城鄉上演。
于清文沒有絲毫的驕傲,而是勇于承擔起黨組織交給的新任務,帶領群眾開墾荒地,提高糧食產量,在全村掀起了開荒熱潮。旅順市政府支持于清文搞開荒生產,又給了互助組一批軍馬。于清文馬上在東溝村實行全面動員,以共產黨員、貧雇農為骨干力量,帶領全村群眾開荒。于清文的互助組已經擴大到12戶,勞動力多,畜力也多,開荒更加得心應手。
于清文把全村所有荒地勘查一遍,凡是能開墾的荒地全部作了標記。他給每個互助組和勞動力都分配了任務,也允許搞副業,但要求必須保證完成開荒任務,種好地。全村男女老少紛紛上山開荒,就連地主、富農也被動員開荒。東溝村掀起了開荒的熱潮。全村有54戶開荒,開出了151畝荒地。于清文夫妻倆開出了兩畝七分地,他所在的互助組開出了40多畝荒地。糧食品種俱全,產量也提高了不少。與此同時,于清文加強了開荒生產的技術指導。有一戶農家在水甸地開荒,莊稼不長。于清文組織大家在河邊砌了一道石壩,堵住了流水,從河上游流下的細沙,覆蓋住了荒地,莊稼長勢喜人。這種防活水土流失的經驗,也在旅順得到了推廣。

1948年,在于清文的帶領下,東溝村到處都是一派豐收景象。9月的一天,關東公署副主席韓光率領農林廳副廳長周明安、秘書長任仲夷和農業專家,由旅順市市長孔祥林陪同,到東溝村視察農村生產情況。他們專程考察了于清文互助組在荒地上種植的玉米、高粱、黃豆、谷子等農作物的生長情況,并讓于清文介紹播種和管理的方法。其中一名日本的農學家中島先生伸出大拇指,稱贊于清文把生產搞得好。韓光看到于清文房東邊的谷子,摸著沉甸甸的谷穗愛不釋手,并主動和于清文在地里照了相。韓光對孔祥林說:農民是最講實際的,百聞不如一見,要讓大家親自來看看。韓光囑咐農林廳的同志采集樣品,并開農業展覽會。自此以后,來村里參觀的干部和群眾絡繹不絕。
這一年中,于清文互助組的118畝3分田地,產糧4萬多斤,平均畝產300多斤;菜田16畝,產菜94710斤。于清文種的21畝田,產糧食8000多斤,菜田7畝,產菜42375斤。東溝村一年產的糧食,夠全村人吃兩年多。冬天,東溝村的群眾用18輛大車,滿載著村里最好的糧食,向政府上交了9萬斤公糧,有力地支持了解放戰爭。
1948年11月5日至12月22日,關東公署召開關東農業勞模大會,于清文被授予“特等勞動英雄”稱號,其所在的互助組被授予“于清文模范互助組”稱號。大會發了一面錦旗,獎勵組員每人1雙膠鞋,獎勵于清文1臺煙臺掛鐘、4匹布料。于清文主動把4匹布料分給了其他組員。于清文的互助組所生產的農產品也在展覽會上進行了展出。
此后,于清文仍在旅順從事農業生產,帶領群眾解決一個又一個實際困難,為推動當地的農、林、漁業發展,改善群眾生活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在共產黨的帶領下,于清文翻身成為了新中國的主人。他依靠著勤勞的雙手,實現了從闖關東的難民到特等勞動英雄的蛻變,更成為了群眾心中的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