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提出“深入挖掘紅色檔案資源,建立‘四史’教育專題檔案資料庫,傳承紅色基因,充分發揮檔案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校檔案館作為紅色文化傳承的主陣地,要充分發揮紅色檔案的文化育人功效。
(以下簡稱“交大”)作為全國高校中較早建立黨組織的高等學府之一,擁有豐富的紅色檔案資源,且在1994年成為全國直屬高校中首家晉升為國家一級檔案管理單位的高校,其檔案館藏結構和管理模式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一、高校紅色檔案的特征分析
(一)跨門類分散保管
紅色檔案因歷史成因與管理制度限制,多分散于不同門類中。以交大為例,其館藏紅色檔案資源豐富,但未設立專門的“紅色檔案”或“革命歷史檔案”門類,而是分散保管在黨群、行政、歷史、人物、實物、聲像等多個門類中,實體檔案更是分別存放于多個庫房內。例如館藏時任上海市市長陳毅為史霄雯、穆漢祥兩位烈士題寫碑文致交大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吳有訓的手札歸入文書類;學生運動報刊主要歸入歷史類;烈士遺物則多納人實物類。紅色檔案的跨門類分散保管符合不同載體檔案保存的差異化需求,但也面臨資源碎片化導致的查找與整合困難。
紅色檔案與高校常規工作檔案相互交織。以交大為例,其紅色檔案資源分散保管在20萬余卷紙質檔案、5萬余件聲像檔案以及1.2萬余件(套)實物檔案中,與招生、教學、管理等過程中形成的常規檔案相互交織。以地下黨員檔案為例,據記載“黨員隊伍從建黨初期時的8人,發展到解放前夕的198人”I,這些地下黨員的相關檔案既包括各類學生名冊、不同學年的成績單、手稿等紙質檔案,也涵蓋照片、實物等載體形式,在缺乏對地下黨員全面、深入研究的情況下,僅通過文件級或案卷級題名檢索,往往難以準確識別并界定其紅色屬性。
(二)專題性整理滯后
高校紅色檔案整理工作受傳統分類模式制約,呈現出明顯的滯后性特征。長期以來,高校檔案均按照《高等學校檔案管理辦法》(教育部令第27號)第三章規定的十一大類進行分類整理。在此分類體系下,高校紅色檔案的整理工作往往需要特定契機才能啟動專項推進。以交大為例,在接收檔案時嚴格遵循上述分類標準,導致紅色檔案分散于各檔案門類之中。直至《規劃》提出“深入挖掘紅色檔案資源”的要求后,以2023年度校黨史研究與宣教課題為契機,交大開始啟動紅色檔案專項整理工作,著手對館藏紅色檔案進行系統性梳理
高校紅色檔案因其特有的跨門類分散保管、內容融合及整理滯后等特征,導致了資源整合度不足、利用效能偏低等管理困境。這一現狀迫切要求高校全面系統推進紅色檔案的整理與開放鑒定工作,實現紅色檔案“分而不散、用而有序”的管理目標,其重要意義不僅是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檔案工作的決策部署,也是新時代賡續紅色血脈、培育時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紅色檔案整理工作的優化路徑
整理工作作為紅色檔案管理的關鍵環節,其優化路徑須立足三大特征,針對跨門類分散保管,需依托原有分類體系;應對內容融合性,應構建主題化邏輯分類體系;克服整理滯后性,要構建精細化檢索工具。這些創新方法將系統性提升整理效能,為后續開放鑒定奠定基礎。
(一)依托原有分類體系
高校紅色檔案因其特有的跨門類分散保管等特征,其整理工作并非從基礎性整理環節開始,需依托原有分類體系開展。檔案工作人員通過手工專題目錄,結合檔案管理系統檢索結果,在不改變原有檔案分類方式的情況下,建立并豐富新的紅色專題目錄。
以交大為例,在紅色檔案整理實踐中,檔案工作人員通過利用檔案管理信息系統,參照傳統手工專題檢索目錄,以重要人物姓名等關鍵詞進行檢索,經篩選后梳理館藏資源。該方法既遵循了檔案整理的連續性原則,又確保了紅色檔案整理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值得一提的是,在傳統手工檢索目錄與計算機檢索的結合下,檔案工作人員發現了一大批新中國成立前交大的地下黨員名單。
(二)構建主題化邏輯分類體系
基于高校紅色檔案與招生、教學、管理等過程中形成的常規檔案內容融合的特性,在保持原有檔號體系的前提下,需采用邏輯分類體系實現檔案資源按照主題進行整合。鑒于紅色檔案主要記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重要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按主題分類成為高校紅色檔案整理的優選方案。
以交大為例,其紅色檔案主題分類體系采用4 4+2 ”模式,即4類人物類主題,包括黨和國家領導人、革命英烈、地下黨員和科學家;2類事件類主題,包括學生運動和黨組織建設。該分類體系一方面解決了紅色檔案因內容融合性帶來的整理難題;另一方面通過主題脈絡的梳理,系統呈現交大紅色歷史的發展脈絡,立體展示了重要人物與重大事件的關聯性。
(三)構建精細化檢索工具
針對高校紅色檔案整理滯后性特征,建議構建以“件”為單位的主題目錄體系。通過構建精細化檢索工具,可固化紅色檔案的邏輯排列順序,能夠直觀反映館藏紅色檔案的整體分布,同時顯著提升檢索效率和研究便利性。
以交大為例,在紅色檔案整理實踐中,檔案工作人員以既定的‘ ?4+2?6 大紅色主題為分類框架,實施文件級目錄匯總。人物類主題主要采用“人物一年份一檔案門類”三級排序,例如地下黨員按入校年份或其在交大館藏檔案中最早形成檔案的年份先后排序,革命英烈按犧牲年份排序;事件類主題采用“事件一年份一檔案門類”三級排序。由此建立系統化、規范化的紅色檔案檢索體系,檢索效率顯著提高,同時也能改善研究者的使用體驗。
三、紅色檔案開放鑒定的實踐策略
紅色檔案開放鑒定工作以系統性整理為基礎,針對其跨門類分散保管、內容融合和整理滯后等特征,通過依法依規把控開放尺度、分階段推進開放鑒定進程和專家協同的動態審查機制,最終實現檔案安全與價值釋放的雙重目標。
(一)依法依規把控開放尺度
高校紅色檔案開放鑒定工作須嚴格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等法律法規,依法依規把控開放尺度。鑒于紅色檔案的特殊性,其內容往往涉及黨政重要會議記錄、紅頭文件、黨報黨刊中的敏感信息,在開放鑒定過程中必須堅持維護黨和國家根本利益這一首要原則,同時兼顧檔案資源的有效利用
以交大為例,檔案工作人員在紅色檔案開放鑒定中采取審慎穩妥的策略,對黨和國家領導人、黨組織建設等重要主題實行嚴格審查。通過邀請相關專家召開鑒定會,實施分批次開放鑒定和差異化開放權限設置,既確保了紅色檔案的政治安全,又為學術研究和紅色教育提供了合規的資源支持。
(二)分階段推進開放鑒定進程
高校紅色檔案開放鑒定工作應當基于整理現狀,結合人力資源配置,輔以人工智能技術,采取分階段推進機制,可以優先開放具有較高教育價值的檔案資源(如革命英烈主題相關檔案)。根據《高等學校檔案管理辦法》(教育部令第27號)第六條規定,高校設立檔案館的基本條件之一為“已集中保管的檔案、資料在3萬卷(長度300延長米)以上”。而實際情況是,大多數高校檔案部門專職人員數不足10人[2,人均管理檔案量超過3000卷,普遍存在編制不足、檔案開放鑒定工作推進緩慢的問題。
以交大為例,檔案保管利用室在編人員6名,要在承擔日常檔案管理任務的同時完成館藏20余萬卷的檔案的開放鑒定任務,在短時期內是不現實的。為此,交大通過科學分配工作任務,借助建設高水平數字檔案館的契機,輔以檔案信息化手段,分階段推進開放鑒定進程,有效緩解人力不足帶來的開放鑒定工作壓力。
(三)專家協同的動態審查機制
高校紅色檔案開放鑒定工作需要建立專家協同的動態審查機制,通過跨學科、跨部門的專業合作確保開放鑒定工作的科學性和規范性。檔案鑒定人員不僅要具備過硬的政治素養,高水平的專業知識,還必須對本地區一些重要歷史背景有所了解[3。因此,高校紅色檔案開放鑒定工作需要組織對本校重要歷史背景有深人了解的各級各類專家協調合作、共同把關,以此保證紅色檔案開放鑒定的全面性和客觀性。
以交大為例,在開展科學家主題紅色檔案開放鑒定工作時,學校邀請了不同領域的專家共同參與。專家團隊從多個專業維度進行綜合論證:在檔案保護方面評估開放可能帶來的風險,從黨史校史角度準確把握檔案內容的歷史價值,同時充分考慮利用者的實際需求。通過這種協同審查模式,既確保了檔案開放工作嚴格遵循相關法律法規,又能最大限度發揮紅色檔案的資政育人價值。
作為《規劃》的重要實踐,高校紅色檔案的整理與開放鑒定工作具有深遠意義。這些珍貴檔案不僅真實記錄了黨領導下的革命斗爭歷程和英烈事跡,更承載著鑄魂育人的時代使命。通過系統解決資源整合與開放利用的瓶頸問題,既落實了“深入挖掘紅色檔案資源”的政策要求,又為“四史”教育提供了鮮活素材。這項工作的持續推進,將使高校紅色檔案在傳承紅色基因、堅定文化自信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參考文獻:
[1]黨史校史研究室.民主堡壘:戰斗在交通大學的中共地下黨 (1925-1949)[M].上海:出版社,2007:1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檔案局.2022年度全國檔案主管部門和檔案館基本情況摘要(一)[EB/OL].[2024-04-18].https://www.saac.gov.cn/daj/zhdt/202308/b2d8cfbede0546c68b4bfdb0889f2702.shtml.
[3]郭欣儀.檔案開放鑒定工作的現狀與出路J].辦公室業務,2024(4):91-93.
基金項目:2023年度黨史研究與宣教課題:“交通大學紅色檔案目錄整理與研究”(項目編號:DSYJXJA2023-01)
作者單位:檔案文博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