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說李尚發這個名字,是在早前公布的\"第十批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名單上。他是一名醫生,也是一位基層人大代表。他用自己的腳步,丈量出了一條仁心之路。
李尚發出生在一個平凡的家庭,兄弟姐妹眾多,吃飽穿暖是最質樸的愿望。
時逢父親患病,當地醫療條件很差,因此他立志成為一名醫生,也因此走上了醫學之路,一步一個腳印,每一步都走出了一名醫者的信念感。
上世紀90年代初,李尚發的醫者之路就是一個藥箱和一雙腳,哪里需要他,他就徒步趕往哪里,最遠的一次走了15個小時,從巫山縣官渡鎮楊壩村一路走到了湖北省。
為患者看完病后,他只說了句,“遠近不重要,只要患者需要我,只要走著能去的地方,我隨時可以出發。”
而后,在李尚發行醫的37年里,不管狂風暴雨或是烈日冬雪,他總是能趕到患者身邊。憑借自已精湛的中醫推拿和針灸技術,他治愈了不少疑難雜癥,因此聲名遠播,除了巫山本地和周邊區縣,甚至有四川、湖北、貴州的患者慕名而來。
李尚發心中一直記得\"醫者救死扶傷,貴在行善積德\"的師訓。在采訪中,他語氣堅定地說出“只要鄉親們需要我,我就一輩子都在這里\"讓我深受感動,我想,這就是一名醫者的\"大愛\"吧。
作為一名醫療界的基層人大代表,李尚發時刻關注著鄉村就醫的問題,尤其談到\"行走的醫院”項目在巫山試點這件事,他更是滔滔不絕。他說,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人關注農村基礎醫療的短板,加大對鄉村衛生服務的投入力度,讓更多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
“希望子女能繼承我的衣缽。\"李尚發說,他一直在基層,最關心的就是所有鄉村百姓的健康問題,希望子女能將這份“醫者仁心\"繼續傳遞下去。
@ 葡萄味baby:《公民導刊》2025年4月號刊發的《剛性約束對不稱職代表說“不”》一文讓我眼前一亮,也真正讓我長了見識。部分區縣人大常委會向“掛名”代表、“啞巴”代表等不作為代表說“不”,采用勸辭的方式,使其自主退出代表隊伍。這一舉措,加強了對代表的履職監督,進一步規范了代表履職行為,體現了“人大代表為人民”的履職要求。
@ 亦蟬嶺:《公民導刊》2025年4月號刊發的《聞說遷州處皇華尚有城》一文很有意思,就像一篇歷史故事娓娓道來。素有“忠義之州”之稱的忠縣,有著皇華城這樣一個地方?;嗜A城作為忠州治所時長近20年,其中作為宋元戰爭山城使用約13年。戰爭的硝煙雖已散盡,但血性與不屈的底色依舊鮮明,讀起來依舊讓人熱血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