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手術室內,一臺手術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這臺手術的麻醉師是麻醉科主任汪濤,旁邊的助手則是他自己培養的“本土徒弟”。而就在兩年前,這家衛生院還沒有屬于自己的手術室。
“一份調研報告,徹底改變了我的職業軌跡,也改變了這里的醫療生態。”汪濤望著窗外的層巒疊嶂感慨地說。他口中的調研報告,源自于2022年開展的關于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的調研。這份8000多字的調研報告,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大山深處醫療體系“碎片化”\"空心化”“割裂化”的癥結,也推動“縣聘鄉用”“鄉聘村用\"等一系列制度創新在大巴山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縣域醫療體系存在運行困境
城口地處秦巴山區腹地,境內山巒起伏,交通不便。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得醫療資源分布極不均衡。縣內的優質醫療資源天多集中在縣城,鄉鎮和農村地區的醫療機構數量少,部分醫療機構設備陳舊、人才匱乏。遇到稍微復雜點的手術,患者需要輾轉幾十公里前往縣城的醫院,路途的顛簸和時間的耽擱,極易造成病情延誤。
2022年初,將醫療衛生改革內容納入監督議題,并組建了由人大代表、醫療專家、基層干部組成的調研組,深人城口縣25個鄉鎮(街道)、234個村社開展實地走訪。
在東安鎮衛生院,調研組成員小羅一邊查著醫療設備,一邊認真記錄著發現的問題。“醫療設備缺乏,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規范管理不到位,慢病臺賬還通過手寫完成, 42% 的村醫僅有執業助理醫師資格...
簡陋的診療環境、不完善的醫療記錄…每到一處,調研組都能發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數據和問題如同鏡子,清晰地反映出整個縣域醫療體系“上熱中溫下冷”的運行困境。
經過三個月的深入調研,城口縣人天常委會整理出了一份8000字的調研報告,生動地揭示了縣域醫療體系中亟待解決的幾大關鍵問題。
調研報告指出,縣內153家醫療機構各自為政、資源分散。由于缺乏有效的整合和統籌,各醫療機構之間信息不共享,設備重復購置,醫療資源未充分利用,導致全縣就診率長期處于全市平均水平之下。
與此同時,基層醫療機構的執業醫師中,本科學歷以上的比例僅為 28% ;人才流失率高達 21% ,人才空心化問題嚴峻。年輕、有能力的醫生不愿意留在基層,而留下來的醫生又面臨著知識更新慢、培訓機會少等問題,醫療服務水平難以提升。
此外,城口縣鄉村三級診療體系存在脫節現象,基層醫療機構只能應對12種常見病,慢性病患者的隨訪率不到 50% 。
“這份報告不是簡單的文字堆砌,而是帶著泥土味的問題清單。”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滕遠東在專題研討會上強調,要用制度創新回應百姓關切。
“縣聘鄉用、鄉聘村用”激活人才動能
調研顯示,醫療人才“倒掛”是導致基層能力薄弱的核心障礙。縣級醫院人才相對充足,而鄉鎮和村一級的醫療機構卻人才匱乏。
為破解這一難題,城口縣人天常委會積極助推“縣聘鄉用”機制改革,組建統一“編制池”。全縣 90% 的空編統一調配至縣域醫共體總醫院,并設立專項晉升通道與差異化績效制度。
“縣聘鄉用\"的核心在于“人才下沉、機制跟進、待遇保障”。
按照改革設計,縣級醫院選派經驗豐富的骨干醫生,以“帶編帶薪”方式下派至社區醫院、鄉鎮衛生院,工作周期不低于1年,期間納入縣級考核與職稱晉升體系,享受基層專項補貼與差異化績效獎勵。
如今在城口縣,已有18位像汪濤這樣的專家下沉基層開展工作。他們的到來,為基層醫療機構帶來了新的活力和技術。“專科醫生定期來坐診,已教出12名‘本王徒弟’,過去不敢做、不會做的手術,現在我們都可以獨立完成。\"一位醫生說。
數據顯示,2024年,城口縣基層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 76% ,較2021年提升 45% 。“縣聘鄉用”人員占新招聘執業醫師總人數的 85% ,人才流失率降至 6% 。
同時,“鄉聘村用\"改革也在推進。
調研報告指出,城口縣轄區范圍內,部分村醫年齡偏大、專業水平有限,一些村衛生室只能量量血壓、發發感冒藥。
為改變這一局面,城口縣探索“鄉聘村用\"機制:由鄉鎮衛生院面向轄區統一招聘村醫,讓村醫變為\"正式工”村醫瞿義杰是城口縣高燕鎮五峰村、河岸村、坪原村聯合村衛生室執業村醫,有執業助理醫師資格。過去,他看病“靠經驗、靠老方子”,在面對一些復雜的病情時,常感到力不從心。如今在“鄉聘村用”機制下,他多次參加專題培訓,學習了新的醫療知識和技術,從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鄉聘村用”機制還給村醫吃了“定心丸”。縣人大代表、高燕鎮衛生院院長冉躍介紹,“鄉聘村用\"的村醫享受招聘工資、績效工資以及工會福利,單位繳納五險,年人均收人約6萬余元。
“村里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都建了健康檔案,我還能用電子設備連線鎮衛生院查閱藥物對照。”瞿義杰自豪地介紹,現在他有了固定收人,養老有了保障,徹底解決了后顧之憂。
改革成效看得見、摸得著
隨著改革推進,全縣醫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成效看得見、摸得著。城口縣基層就診率從2021年的56% 提升至2024年的 77.5% ,提高21.5個百分點;基層藥品和耗材收入占比下降15個百分點;全縣三級診療體系日趨完善,基層首診病種數量提升至48種,慢病隨訪率提升至 87% 。
為切實推動改革任務落實,還成立了專項督查組,開展專題調研、聽取審議、視察、詢問等監督活動6次,推動問題整改16項,開展滿意度測評3次,通過“調研一審議一交辦一督查一評估\"五步閉環,創新監督機制,利用“人天代表全渝通”、人天代表“家站點\"等平臺開展監督,做到“抓鐵有痕”。
在制度建設方面,推動制定出臺《城口縣緊密型醫供體建設三年攻堅計劃(2024-2026)》《關于推動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城口縣支持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人才措施》等政策文件,設立每年2000萬元專項基金用于人才培養和信息化建設,真正以制度固化改革成果。
“一份8000字的報告,化作18項改革措施,在大山深處寫下‘以人民為中心的生動篇章。”滕遠東表示,城口縣的醫療改革,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相信在未來,城口縣的醫療事業發展得會越來越好。
編輯張英美編伯艷12106305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