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館員、會長
要了解釣魚城的考古發現,有必要先了解其歷史背景。
公元1206年,蒙古自漠北崛起,四處征伐,不斷擴張。1219年,蒙古西征席卷歐亞大陸。1234年滅金后,南宋成為征服的目標。蒙古采用斡腹的戰略,意圖先攻下巴蜀地區,然后順長江而下消滅南宋。
1254年以后,蒙古完成了吐蕃和大理的征服,對巴蜀地區形成了戰略的圍合,并且多次從南北兩個方向演練對釣魚城的進攻。釣魚城成為雙方決戰的關鍵戰場。
1259年,蒙哥汗親率大軍進攻巴蜀地區,最終卻大敗于釣魚城下,其后果是直接延續宋祚20余年,使忽必烈建立元朝成為可能,間接結束了蒙古西征,對世界中古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面對蒙古的強勢進攻,南宋采取以守為攻的策略,支持川渝興建100多座山城的防御體系。釣魚城三江環繞,孤峰聳峙,是一處易守難攻的軍事要塞,為重慶門戶、巴蜀要沖。
自2004年始對釣魚城開展了系統的考古調查、發掘和研究。2019年3月29日,重慶合川釣魚城范家堰遺址被評為“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今年,重慶合川釣魚城加擔土遺址入圍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目前,釣魚城考古發現有城門、城墻、碼頭和高臺等防御設施遺跡,以及眾多武器。其中,城墻為夯土包石城墻,總長約
9430米,包括環城墻、內城墻和一字城墻3類。城門8座,分為環城城門、內城城門和一字城城門3類,形制包括排叉柱式門、拱券式門及前拱券后排叉柱式門3種。碼頭3處,分別為東、西兩處南水軍碼頭和北水軍碼頭。高臺若干處,加擔土遺址的高臺規模最大。
此外,還發現元(蒙)軍隊攻城地道1處,這是世界上發現的唯一一處元(蒙)軍隊攻城遺跡,也是古代留存下來的,為數不多的地道作戰殘跡。釣魚城遺址出土宋代武器遺物數量較多,以石器和鐵器為主,主要為鐳石、鐵箭鏃、鐵蒺藜和鐵火雷等。古地道在2006年發現的80余片爆炸過的鐵火雷彈片,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發現的早期爆炸性鐵火雷的實物證據
經過二十余年來持續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我們對釣魚城的時空布局和演變有了較為深入認識。
首先,在空間上,將已發現的、分散分布的城門、城墻、碼頭和高臺等城防設施串聯起來,開展綜合對比分析研究,廓清了釣魚城南宋山城城防體系的基本格局,即在釣魚山和嘉陵江天然的山形水勢基礎上,修筑了一字城、內城和環城三重城墻以及多個城門的城防體系,體現了古人因山帶江、重城疊筑、廣開門路的城防思想和理念。
其次,在時間上,加擔土、馬鞍山、南一字城等均見有多次修筑的城墻和高臺,城門形制也存在一定差異,為城址分期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根據戰爭形勢的變化,釣魚城南宋山城城防體系也在不斷演進發展。通過加擔土遺址的發掘,我們終于完成釣魚城南宋山城城防設施四個期別的劃分,這是二十余年來川渝宋元(蒙)山城考古最重要的成果。
第三,巴蜀地區南宋山城多達上百座,釣魚城遺址南宋山城城防體系的考古發現為巴蜀地區南宋山城防御體系的考古發掘和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和重要標尺,同時為釣魚城大遺址保護、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和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提供強有力支撐。
同時,經過多年的考古工作,釣魚城南宋山城城防體系格局逐漸清晰和明確,是一處規模極為龐大、結構異常復雜、多次增修擴大、保存情況較好的綜合性防御工程。
它作為中國古代軍事城址的杰出代表和典型案例,其防御智慧是中國人民乃至全人類的重要文化遺產,相關考古發現為宋元戰爭史、古代軍事史及古代科技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具有極為重要的學術意義與價值。
編輯劉婷婷美編周子朝32738043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