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511;G40-01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6737(2025)03-0115-05
Abstract:Underthebackgroundof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itisveryimportanttocultivatecompoundapplied agriculturaltalentswithsolidprofessionalknowledge,practicalabilityandgoodideologicalandpoliticalaccomplishent.In ordertocharacterizethedrivingeffectofideologyandpoliticsinrice-relatedcoursesonthecultivationofcomposite appliedtalents,thisstudyselectedjuniorstudentsmajoringinagricultureandanalyzedvariousindicatorsof985 universies,211universitiesanddoublenon-universitygroupsbyusing theAstineducationmodel.Thetestscoresof985 universitygroup,211l universitygroupand double non-experimental group were96points,92 pointsand83 points respectively.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employers in the 985 university group was 85.7% ,that in the 211 university group was 80.6% ,and that in the double non-university group was 79.3%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ofricecurriculumcanefectivelydrivethegrowthanddevelopmentofcompoundappiedtalents.Theresearch providesanempiricalbasisfor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nstructionofagriculturalcoursesandprovidesdataan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optimizing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Key Word: Ric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Composite applied talents; Agronomy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產量長期穩居世界前列。然而,隨著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傳統農學人才培養模式已難以滿足新時代對農業人才的需求-2]。復合應用型農學人才,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還應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能夠在農業科研、生產、管理等各個環節發揮重要作用。在水稻相關專業教育方面,各高校更為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與科研創新能力[3-4。然而,農學課程設置較為傳統,學生在實際農業生產中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專業課程中的融人不夠深入與系統,未能充分發揮其在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5-6]
當前已有學者探討了課程思政對農業人才培養的驅動作用,周岐燃等針對農業倫理觀缺失的現狀,提出了推廣農業倫理學核心的通識課程,同時建立了倫理學研究體系。結果表明,該方法措施對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以及農業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詹潔等人針對學生對植物生理學專業缺乏信心以及科研素質不足的問題,提出“知識鏈+ 思政 + 科教 + 產教\"的教學新模式。結果表明該方式將專業教學以及產業發展有效地結合在一起,能夠為新農科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參考[8]。
基于當前課程思政與農學專業課程融合不夠緊密的現狀,研究將水稻課程思政融入復合應用型人才的過程中。研究旨在為農學教育模式更新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指導。研究的創新點為通過阿斯汀教育模型(Input -Environment -Outcome,I-E-O),從輸入、環境以及輸出三個維度系統評估了水稻課程思政建設對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驅動效果。
1水稻課程思政對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1.1水稻課程思政建設
當前,水稻課程的思政建設是提升復合應用型人才的重要策略之一,尤其是國內外重點高校的農業碩士研究生。研究首先以中國知網(CNKI)的\"水稻課程思政\"關鍵詞為檢索詞,總共檢索出20 篇參考文獻,基于文獻的作者合作網絡如圖1所示。

圖1中,可以看出當前針對水稻課程思政的建設多為國內的農業大學,如新疆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以及河南農業大學。水稻課程思政建設是將思政教育融人水稻的相關課程教學中,其融入方式可從挖掘相關專業知識、結合實際案例開展教學以及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三種方面進行。
在水稻相關課程中,通過融入思政元素,如袁隆平的科學家精神和我國早期水稻馴化的歷史,增強學生對農業科研的熱愛和文化自信,這種精神激勵是“驅動\"學生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的重要因素-。結合鄉村振興背景,引入實際案例,如2024年四川省威遠縣鎮西鎮中稻-再生稻的豐收案例,激發學生投身農業的熱情,讓學生看到農業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從而驅動他們積極參與實踐操作,提升實踐能力。同時,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多樣化教學方式,包括線上科普視頻、專家講座,以及線下實踐操作、實地調研等活動,如參觀水稻種植基地、參與插秧和收割等環節[II-I2]。此外,增加小組討論和案例分析等互動式教學,提升學生的參與感、體驗感和綜合素質。
1.2基于I-E-O模型的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 實驗設計
完成水稻課程的思政建設后,研究采用I-E-O模型;該模型主要關注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在學校期間的輸入、院校環境以及學生輸出三個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可系統地評估水稻課程思政對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驅動作用[13-14。輸入方面,研究選取農學專業的大三學生,同時確保受試學生具有一定的基礎知識以及學習能力,且已經完成農學的基本課程,如植物學、土壤學等[I5-@。研究選取中國985、211以及雙非高校具有農學背景的學生,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

針對表1中的具有農學背景且具有一定理論基礎的學生。基于入學測試的方式評估學生在進入課程前的專業知識水平、實踐技能以及綜合素質等。
環境方面高校學生在水稻課程里融人課程思政內容,比如有關水稻農業科研的最近進展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等[17-I8]。教學方法上高校學生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其中包括田間實踐,如插秧、施肥以及病蟲害防治等;教學資源上高校學生組提供豐富的與水稻相關的網絡資源,如專家講座視頻以及水稻農業科普資料等[19-20]
輸出方面評估指標選取專業知識掌握程度、實踐技能水平、創新能力培養、思想政治教育、綜合組織發展以及人才培養質量方面進行評估。其中專業知識掌握程度通過期末考試以及作業的完成率進行評估;實踐技能水平通過實踐操作考核以及實驗儀器的操作熟練度進行評估;創新能力培養通過參加相關科研項目以及創新創業類的競賽獲獎情況評估;思想政治教育通過訪談的形式評估學生的價值觀以及職業道德等;綜合素質發展則通過團隊的項自完成情況以及課后的自主學習時間進行評估[21-22]。人才培養質量則通過就業率、用人單位的滿意度進行評估。
實驗實施方面,周期定義為15周、數據收集方面包括期中評估以及期末評估。其中期中評估在第8周進行中期評估,收集學生的學習進度、參與度以及初步反饋;期末評估在第15周進行期末評估,收集所有評估指標的數據;其中對于基礎指標即專業知識以及實踐操作,采用一周一測的方式。數據處理方面采用SPSS25.0進行數據分析,比較985以及211高校組以及雙非院校組在各個指標上的差異。
2思政建設對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結果分析
研究首先分析了國內985高校、211高校以及雙非院校的農學專業學生每周小測驗平均分以及實踐操作考核的平均分,結果如圖2所示。

圖2(a)為985高校組、211高校組以及雙非院校組的周測驗平均分。結果表明隨著學習的深入985高校組、211高校組以及雙非院校組的周測驗平均值均不斷增大。其中985高校組在第1周時的測驗得分為65分,在第15周時,985高校組的得分值達到了由65分提升至96分;211高校組得分由第一周的64分提升至第15周的92分;雙非院校組得分由64分提升至83分。結果表明課程思政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責任感,驅動他們主動學習專業知識。圖2(b)為985高校組、211高校組以及雙非院校組的每周實踐操作考核平均分。結果中985高校組、211高校組以及雙非組操作考核分數均不斷升高。其中985高校組的平均分從第一周的56分逐漸提升到第15周的96分;211高校組由55分上升至95分;雙非院校組的平均分從第一周的55分逐漸提高到第15周的84分。結果表明引入水稻課程思政后學生的的實踐技能水平有了顯著的提升,課程思政在農學類專業水稻相關課程中具有顯著的驅動作用,能夠有效提升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質量。研究分析了思想政治素養下,985高校組、211高校組以及雙非院校組的水稻課程思政目標提升效果、誠信記錄優良率、參與農業扶貧項自學生比例以及農業環保意識的差異,結果如圖3所示。
圖3(a)為985高校組、211高校以及雙非院校組水稻課程思政目標提升效果以及誠信記錄優良率。水稻課程思政目標提升效果是指通過在水稻相關課程中融人思政教育內容,學生在思想政治素養、價值觀、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等方面所取得的提升程度;誠信記錄優良率指的是在水稻相關課程中,學生在實驗數據記錄、科研成果發表、作業提交等方面保持誠信行為的比例,該指標旨在評估學生在學術和職業行為中的誠信度,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遵守學術規范和職業道德。結果表明985高校組思政目標提升效果與優良率均在 80% 以上,其數值為 85.6% 和 92.3% ;211高校為 82.6% 和 81.7% ;雙非院校為 63.1% 和81.5% 。圖3(b)為985高校組、211高校以及雙非院校組參與農業扶貧項目學生比例以及農業環保意識的評分,其中農業環保意識主要考查學生對水稻種植過程中環保措施的了解和實踐情況,包括對農藥、化肥合理使用的態度,以及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23-24]。結果表明985高校組的參與項目學生比例以及環保意識評分為 34.4% 和88分;211高校為 32.3% 和81分,雙非組為 15.4% 和76分。研究進一步分析了三種高校組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及綜合素質發展的相關指標,結果如圖4所示。


圖4(a)為各組別學生參與科研項目以及獲獎人數數值情況。結果表明參與科研項目的人數比例上,985高校組的比例為 36.3% ,211高校組34.8% ,雙非院校組的比例為 17.7% ;創新競賽獲獎人數上,985高校組的獲獎人數為15人,211高校獲獎人數為14人,雙非院校組的獲獎人數為5人。圖4(b)為各組別學生的綜合素質指標數值情況。其中團隊項目完成優秀率指的是在水稻相關課程的團隊項目中,團隊完成項目并獲得“優秀”
評價的比例,該指標旨在評估學生在團隊合作中的綜合表現,包括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項目管理能力等。結果表明985高校組的綜合素質指標數值分別為 65.5%.75.0% 以及10.6小時/周;211高校組為 64.1% 72.2% 和10.2小時 / 周;雙非組別為 41.2% 60.1% 和4.8小時/周。最后研究分析了各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指標,結果如表2所示。

表2中,就業率方面引入水稻課程思政后各高校組均顯示出了較高的就業率,其中985高校組的達到了 91.36% ;晉升比例上985高校組的晉升比例為 30% ,表明該組學生在職場上有較多的晉升機會;211高校組為 18% ,其擁有一定的職場晉升潛力;雙非院校組為 10% ,其可能意味著在職場發展上面臨更多挑戰。用人單位滿意度方面,引入水稻課程思政后用人單位滿意度均在較高的數值水平。最后薪資方面,引入水稻課程思政后高校學生均有良好的經濟收入,其中平均薪資分別為6547元/月 、6 308 元/月、以及5439元/月。
3結論
研究以985、211以及雙非院校專業大三學生為對象,運用I-E-0模型分析了水稻課程思政建設前后的各項指標。結果顯示,985高校組在第15周時周測驗平均分達96分,就業率達 91.36% :211高校組測驗分數為92分,就業率為 88.69% :雙非組測驗分數為83分,就業率為 71.69% 。985高校組用人單位滿意度為 85.7% ,211高校滿意度為 80.6% ,雙非院校組為 79.3% ,差值為 5.1% 和6.4% 。這些關鍵數據表明,水稻課程思政建設能顯著提升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專業知識掌握程度、就業率以及用人單位滿意度,從而有效驅動復合應用型人才的成長與發展。然而,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研究樣本選取范圍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區農學專業學生,且研究周期為15周。未來研究可擴大樣本范圍,涵蓋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農學及相關專業學生,以增強研究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參考文獻:
[1]孫潔.水稻種植勞動教育對學生全面發展的影響分析[J].北方水稻,2024,54(6):79-81.
[2]王丹.稻種植企業有效財務管理路徑研究[J].北方水稻,2024,54(6):50-53.
[3]徐靜,熊世豪,張倩.資源環境約束下中國水稻生產效率及提升路徑[J].資源科學,2024,46(7):1330-1345.
[4] 陳超,黃李華,李誠永,等.浙江遂昌縣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發展思考[J].雜交水稻,2023,38(4):155-158.
[5] 王學紅.生態文明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環境工程,2023,41(2):268-268.
[6] 王東霞,楊莉娜,宋曉珂,等.耕作學線下一流課程建設模式探索與實踐[J].生物學雜志,2024,41(2):116-119.
[7]周岐燃,袁丹,王平,等.農業倫理學融入農學院校課程的思政價值及其實踐路徑[J].草業科學,2024,41(5):1266-1273.
[8]詹潔,楊猛,袁鵬麗.“知識鏈 + 思政 + 科教 + 產教\"四融合在農學基礎課程植物生理學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2024,43(7):1286-1292.
[9]孫青松,周淑榮,孫景超,等.新農科背景下《動物寄生蟲病學》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及實踐研究[J]特產研究,2023,45(2):187-190.
[10]魏永燦.高校醫學專業類課程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探討[J].中國防癆雜志,2024,46(4):493-493.
[11]韓休海.水稻基質板暗室疊盤育秧技術[J].農機化研究,2024,46(11):265-268.
[12]楊家豪,房欣,馬瀏軒,等.水稻育秧機械的研究和進展[J].農機化研究,2023,45(6):264-268.
[13] 徐新朋,丁文成,何萍.基于產量反應和農學效率的水稻智能化推薦施肥方法研究[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23,29(5):802-812.
[14]朱長青,王岳,林良夫,等.大食物觀指導下的農業科學創新[J].農學學報,2024,14(3):110-116.
[15] 胡雅杰,王娜.內蒙古科右中旗水稻產業現狀及高質量發展對策[J].作物研究,2023,37(2):174-177.
[16]莫釗文,潘圣剛,王在滿,等.科技成果轉化農學創新綜合實驗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4,43(5):220-224.
[17]陳雪.袁隆平院士雜交水稻育種技術重要貢獻及思政教育價值[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23,24(5):1514-1515.
[18]章蓉蓉,徐煒,王小琦.基于稻作農耕文化傳播探索農業科普研學模式的創新[J].中國稻米,2025,31(2):110-112.
[19]歐秀芳,吳瑩,李寧,等.基于科教融合培養大學生拔尖創新能力的表觀遺傳學綜合實驗課程[J].遺傳,2023,45(12):1158-1168.
[20] 李莉,孫輝,姜兆遠,等.2010—2020 年吉林省國審水稻品種特征特性分析[J].中國稻米,2023,29(1):103-107.
[21]曹飛.形成性評價前沿動向及借鑒[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4,23(2):87-96.
[22] 李金生,劉巖.職業技能競賽對高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意義[J].遼寧高職學報,2023,25(12):96-98.
[23]孫全勝.中國式現代化生態經濟發展道路的三重邏輯[J].工業技術經濟,2024,43(3):97-103.
[24] 金艷清,羅卯英,徐霞丹.共生理論視角下江西農村水環境綜合保護治理的影響因素研究 [J]:江西農業學報,2023,35(12):13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