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月20日夜里,當中國體育人為了國足輾轉反側的時候,一件真正影響國際體壇未來十年的大事發生了一國際奧委會第十任主席選舉。最終結果出乎了不少人的預料,在國際奧委會(IOC)第144次全會上,現年41歲的國際奧委會執行委員、來自津巴布韋的奧運游泳冠軍柯絲蒂·考文垂(KirstyCoventry),僅用1輪投票就在7名候選人中以絕對優勢脫穎而出。
這也意味著,她將在今年6月23日正式接替即將離任的托馬斯·巴赫(ThomasBach),成為國際奧委會新的領導人。
同時,掌舵I0C長達12載的巴赫也在全會上獲選“國際奧委會終身名譽主席”,為自己的奧運掌門人之旅畫上了一個堪稱完美的句號。
“女性”“來自非洲”“80后”..諸多標簽在身的考文垂的當選,無疑代表著IOC某些不言而喻的集體意志一一繼2024巴黎奧運會實現男女選手同數量參賽后,奧林匹克在女性權利平等的道路上又邁出了扎實的一步。
然而,當我們仔細檢索選舉前的蛛絲馬跡,考文垂的“少壯派”身份似乎又顯得沒有那么鮮明和突出。
在“求進”和“求穩”的歷史抉擇面前,國際奧委會的前路,依然考驗重重。
少壯派?保守黨?
柯絲蒂·考文垂何許人也?
非洲小國津巴布韋體育界的“天降紫微星”,該國歷史上總共獲得的8枚奧運獎牌,有7枚是考文垂游出來的。其本人與中國也頗有淵源,2008年北京奧運會,考文垂一人砍下1金3銀,并打破了女子200米仰泳的世界紀錄。
在多次采訪中,她都言簡意賅地表示:“我愛北京。”
退役后,她從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開啟自己的體育管理生涯,在榮登IOC主席大位前,她已經身兼2026達喀爾青奧會協調委員會主席、2032布里斯班奧運會協調委員會主席,以及津巴布韋體育、娛樂和文藝部部長等數職,可謂國際體壇的實權人物。更重要的是,某種意義上,考文垂稱得上是巴赫親自栽培的“嫡系部隊”。無論南京青奧會、北京冬奧會還是哈爾濱亞冬會,巴赫的中國行團隊中總能看到考文垂的身影。
盡管按照規則,在最終投票前包括現任主席在內的所有奧委會委員都不得表達傾向,但巴赫對考文垂的青睞實際上早已是圈內公開的秘密,以至于頂級體育媒體法國《隊報》對考文垂的采訪第一個問題就直截了當:“您覺得為什么您能成為巴赫的頭號偏好?”
您猜怎么著,考文垂甚至沒反駁。
而這就引申出了下一個問題一考文垂,到底算不算少壯派?
正如前文所說,非洲、80后、女性,當這幾個自帶新鮮感的標簽集于一身,盡管考文垂本人反復強調拒絕“身份標簽”加持,大家也會理所當然地產生國際奧委會“有意推動新生力量促進更大變革”的第一印象。隨著她的橫掃式當選,媒體“第一位女性主席”“第一個來自非洲的主席”等字眼更是將“打破天花板”的觀感渲染得無以復加。

然而,當我們翻閱市面上所有的公開報道,考文垂的核心競選綱領大致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1.進一步提升運動員權益,確保運動員的經濟利益和未來發展得到更好保障一一這也與她本人運動員出身的履歷相符;
2.做大奧林匹克賽事序列的盤子,希望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在奧運會、奧運資格賽、電競奧運會等賽事中發揮更充分的作用;
3.和媒體搞好關系,幫助奧運會觸及更廣泛和更多樣化的觀眾;
4.利用體育的力量增強團結、助力改革、強化合作;
5.對可持續發展以及透明度、公信力的強調。
讀完之后什么感覺?并沒有想象中的那般銳意進取、大膽圖新,對嗎?
甚至連其他幾位年紀更大的候選人,都提出了包括“大裁員”“開放更多媒體權益”“靈活化申辦和舉辦程序”“專門研究跨性別問題”“五大洲各司其職、同步舉辦奧運會”等的激進構想。

最年輕的競爭者,反而是最四平八穩的。
也就是說,這個看起來的少壯派,并不是靠著什么創新的施政理念贏得的支持。
歷史的無數事例已經證明,當一個組織有年輕的新人掌權,大概會有兩種可能:要么,帶來巨大的變革,重塑整個團體一收益大、風險也大;要么,成為各方勢力的
“最大公約數”,維系體系內的平衡與穩定一風險小、收益也小。
當然,已然成為“話事人”的考文垂究竟會做些什么,現在下定論為時尚早。單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她接過的,是一個前任雖已勉力鋪路、但前途依然充滿險阻的攤子。
換句話說,在這場選舉后真正松了一口氣的人,還是巴赫。


巴赫,中國人民的好朋友
當今年2月,巴赫主席如此高密度地出現在中國的各種新聞報道中,就算不看體育,你大概也能明白,這位在公開場合始終面帶笑容的德國老紳士,已經正式獲得“中國人民的好朋友”這一稱號了。
這是一段甚至比“特種兵旅游”強度更大的行程:
2月17日一天之內,他先是在廈門考察了濕地公園,又在泉州會見了福建省的領導,最后還到晉江參觀了安踏總部;
而從18日-20日,短短不到72小時,轉戰北京的巴赫不僅先后與國家及北京市的領導會晤,與多位國內的體育要員座談,還分別拜訪感謝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蒙牛、恒源祥、華江等奧林匹克事業的合作伙伴,并親自見證了TCL成為最新加入奧運TOP計劃的國牌。甚至,他還見縫插針和北體大師生及多位藝術家做了交流,參觀了北京奧運博物館和奧森公園
今天,當我們再次回看這常人難以應付的日程安排,巴赫的良苦用心已不難理解。
就像氪體在TCL簽約奧運的報道中所評論得那樣,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在國際“大分裂”愈發難以逆轉時,中國在每個行業和領域所能提供的“確定性”的力量,正在得到無限的看重。
巴赫深知,國際奧林匹克事業要想持續邁進,離不開來自中國的體育、商業、媒體、社會等方方面面的支持。簡言之,奧運離不開中國。所以,巴赫也需要中國一一就像從他上任第一天起那樣。
自2013年9月成為國際奧委會第9任主席以來,巴赫和中國的緣分就可見端倪,德國人接手國際奧委會后的第一件重點工作,就是2022年冬季奧運會的申辦。
中國對2022年冬奧會的申辦啟動之時,正值2014年南京青奧會的籌備沖刺期。巴赫在2013年11月17日為視察青奧首次到訪中國,也為北京贏得冬奧會舉辦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14年8月,南京青奧會順利舉辦。不到一年后,當巴赫拆開印有“BEIJING2022”字樣的信封,北京也成為了全世界唯一一個“雙奧之城”。
也正是在他的任上,國際奧委會在中國的合作持續加深。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連續成為多屆奧運會的公用信號制作機構和主轉播機構,在去年的巴黎奧運會上承擔了體操(包括競技體操、藝術體操、蹦床3個分項)、乒乓球、羽毛球和攀巖共4個大項的國際公用信號制作,一舉成為當屆承擔公用信號制作項目最多的國家級電視臺。

同時,繼2008年的聯想之后,中國品牌時隔多年再次向奧運會頂級贊助序列發起沖鋒。2017年和2019年,阿里巴巴和蒙牛先后成為奧運TOP合作伙伴。而隨著TCL的加入,中國品牌已經躍居奧運TOP計劃中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勢力。
可以說,正是在巴赫時代,中國得以全面介入奧運會從申辦到籌辦再到舉辦的全周期服務工作,中國的“奧運話語權”也借此實現了質的飛躍。
不妨把視角再度放大,從薩馬蘭奇到羅格,再到巴赫,這段跨越3位奧委會主席、總時長45年的光景(1980年-2025年),無疑是中國和奧林匹克的“蜜月期”。不僅中國完成了幾乎所有有關奧運的里程碑,成為當之無愧的“奧運強國”;奧運會也在這半個世紀里躋身全球最頂級的社會文化盛事,影響力可謂登峰造極。
然而頂峰過后,如何留住好景?
當新主席人選塵埃落定,哪怕巴赫以傳幫帶的心態穩住了中國的利益,我們和奧林匹克的關系在考文垂的任內會有怎樣的變化,仍需審慎對待。更重要的是,奧運會這個世界“大團結、大發展時代”的產物,正在隨著全球局勢的新一輪裂變迅速滑向未知。
考文垂需要明白,她不可能再做個垂手而治的“太平天子”了。
她要面對的,也許是半個世紀以來最艱難的“奧運挑戰”。

奧運,走向何方?
由于巴赫在任上把奧運會一口氣定到了2034年(鹽湖城冬奧會),考文垂一時半刻倒也不用為舉辦地而操心。
但她有另一重麻煩:讓2028奧運會在特朗普治下的美國穩穩當當辦完。
特朗普二期的美利堅“以自我意志打破規則、重組世界”的企圖已無需贅述,洛杉磯到時究竟能鬧出多少幺蛾子,恐怕誰都不敢打包票。當地緣沖突愈演愈烈、政治分歧不斷加深,縱然奧林匹克不厭其煩地強調“遠離政治”,但如何在各種角力之間不失身段地斡旋游走,勢必要讓考文垂頭疼好一陣子了。



此外,在美國國內已鬧得無比激烈的性別議題,本身就是全球價值觀割裂的一大體現。在此次競選中,考文垂通過自我的女性身份強調對女運動員權益的保障,規避掉了對跨性別話題的強硬表態。
但問題不會自動消失,如何讓已不再是少數的LGBT人群公平地成為奧林匹克的一份子,奧運會有責任為體育世界乃至全社會樹立標準。
把視線拉長,2036年奧運會的申辦自然是對考文垂的又一場大考。當氣候危機疊加經濟陷阱,奧運會是否要堅持在夏季舉辦?又是否要堅持在一國一城舉辦?是否要為了爭取更多新興國家的興趣而降低標準?如果降低標準又能否保證所有參與者的切身利益?2026年青奧會已經落地達喀爾了,考文垂有能力讓奧運五環在故鄉的非洲大陸點亮嗎?
接下來的八年時間,我們或許將見證奧運會歷史上最大的“震蕩”。
說到經濟就離不開商業。
包括考文垂在內的幾乎每位候選人都提出了要對奧運的品牌價值進行更大力度、更多角度的開發利用,但過去半個世紀積累出的成型方法論似乎已經走到了瓶頸,要想做大營收就意味著對現有規則的深度改寫。而一旦陷入“過度開發”,奧運會的IP又是否會因此折損?考文垂需要在不斷嘗試的同時做好平衡。
最后是科技。巴赫本人對于科技的嗅覺向來敏銳,也是在他的治下,《奧林匹克AI議程》得以編撰發布。積極擁抱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最新科技,是奧林匹克事業持續邁進的必由之舉。
今年以來,我們已經明顯感知到,人工智能距離大爆發可能只差最后的“臨門一腳”,怎樣搭上AI的東風,已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話題。如此浪潮中,考文垂領導的奧運會又當如何自處,并確保自己的領先地位?
今年是《奧林匹克 2020+5 議程》的節點之年。彼時,行業把這份議程看作是后疫情時代奧運發展的路線圖,然而令人百感交集的是,如今再來看這份文件,其中的15條改革建議距離“任務達成”依舊任重道遠。
奧運會,這項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人類最偉大的社會運動,依舊在等待“天命人”的召喚。考文垂,這個41歲的前精英運動員會帶領奧運走向何方,我們也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