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發展階段,鄉村文化建設不應成為發展的短板,而要充分發揮文化建設在鄉村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以文化振興助力鄉村現代化。鄉村文化振興有利于不斷增強鄉村振興的主體力量,有利于提振鄉村發展精氣神,有利于保障特色傳統文化基因的傳承,有利于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本文通過對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的6個鄉鎮15個具有代表性的行政村調研分析,從四個方面助力鄉村文化振興:改善鄉村文化設施;注重文化人才的發掘和培養;注重內容與形式的結合;強調價值引領與精神塑造。
鄉村文化是建立在鄉村社會生產方式基礎上的基層文化形式,包括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物質文化包括房屋住所、勞動工具、生活器具、服飾以及藝術品等。非物質文化包括鄉村風俗習慣、鄉民信仰、鄉間道德倫理、語言、藝術及約定俗成的東西。我國優秀農耕文明源遠流長,鄉村文化蘊含的文化價值是中華文化幾千年傳承發展的結晶,尋根溯源的人文情懷和國人的鄉村情結歷久彌深,遠非城市文化所能及。然而,調研的結果顯示,傳統的鄉村文化出現一種衰亡現象,鄉村文化正被城市文化所同化、蠶食。因此,學者們認為,鄉村文化振興是走出鄉村文化生存困境的重要途徑。
建黨100周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進入新發展階段,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對于廣大農村地區,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勝利,工作重心逐步轉向實現鄉村振興,進而穩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在新發展階段,鄉村文化仍有其獨特的社會意義、精神價值,文化振興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動力。保護、傳承和創新鄉村文化使之與城鄉統籌發展相匹配,與鄉村經濟社會的繁榮和發展相適應,是亟待深入研究的時代課題。
新發展階段鄉村文化振興的時代價值
鄉村文化振興有利于增強鄉村振興的主體力量
實現鄉村振興的問題,除了黨的政策和物質條件外,更重要的是人的素質和社會的動力。人的素質和社會動力問題只能通過提高人的文化素質來解決。文化振興不僅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手段。鄉村振興有賴于基層政策和黨政干部的努力,更有賴于鄉村村民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而村民主體的力量強弱則由村民綜合素質決定。調研結果顯示,村民的文化素質仍有提升空間。從人員結構看,農村常住人口中中老年群體及婦女占比較高,年輕村民中高中以上學歷比例不足;在思想道德層面,部分村民的認知水平與文明素養仍需通過教育引導和實踐培育逐步提高。鄉村振興不僅體現在鄉村物質硬件發展上,同時也體現在村民主體文化素養及鄉風軟件上的建設。通過鄉村文化振興,提升村民主體的綜合素質,必將有利于其對基層制度政策的理解和接納,更容易激發村民建設鄉村的熱情與動力。村民整體文化素質的提升,也必然有助于鄉村社會良好風尚的形成,營造出和諧向上的鄉村發展氛圍。無論對于建設美麗鄉村,還是對于早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都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
鄉村文化振興有利于提振鄉村治理與發展的熱情與士氣 鄉村文化振興有利于提升村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鄉村文化是鄉村百姓的精神家園,是鄉村社會治理的源頭活水,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源泉。可以說,鄉村振興若沒有文化做支撐,鄉村社會就沒有內涵,缺乏靈魂,缺少生機與活力。一方面,鄉村文化通過鄉風民俗、道德倫理、藝術語言、建筑風格等塑造鄉村的精神面貌,使鄉村充滿朝氣。無論是各種各樣的鄉村習俗,還是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還是鄰里守望、誠信重禮的鄉土人情,這些鄉村文化都為鄉村治理和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都是提振鄉村精氣神的寶貴財富。另一方面,鄉村文化通過塑造價值觀來增強村民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和諧團結的鄉村氛圍,使得村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困難面前群策群力,無時不進發建設鄉村的熱情和蓬勃力量。此外,鄉村文化通過對社會道德規范進行塑造,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鄉村社會風氣。鄉村社會的治理與發展離不開村民的和睦相處與積極奉獻。高尚的道德情感、良好的鄉村風氣,能夠帶動村民爭相愛村,使其能夠在個人和集體之間做好選擇和平衡,以身作則、克己奉公,為村莊治理與發展增磚添瓦。總之,小到環境衛生,大到鄉村振興發展愿景,鄉村文化都能為之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鄉村文化振興有利于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
鄉村文化振興包括對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村文化的根斷了,鄉村發展振興也就失去了持續動力。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更多關注物質文化,注重經濟生活,更向往城市生活方式,使得很多優秀的傳統鄉土文化逐漸變淡甚至消失,很多農村的年輕人正逐漸對傳統文化感到陌生和遠離。現在的年輕人已經很少能見到祖上住過的老屋、祖輩在莊稼地勞作使用的工具,更想象不到父輩兒時曾玩過的游戲。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鄉村文化,是地方寶貴的財富,是金山銀山買不來換不來的精神財富。它對于一方人的塑造和發展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有利于傳承優秀的傳統鄉土文化,有利于年輕村民加深對鄉村的認識,有利于鄉村特有的文化代代相傳。從調研的情況來看,目前鄉村傳統文化存在逐漸衰亡的現象,部分優秀的傳統習俗正逐漸消失,有些手工活也因為無人肯學而面臨著失傳。鄉村傳統文化蘊含著諸多有益元素,若其消亡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無疑是社會發展的一大悲哀。因此,鄉村文化振興刻不容緩。鄉村振興涵蓋文化振興,而文化振興并非要將農村變為城市,讓農民變成城里人,而是要在發展產業、振興經濟的同時,做好鄉村傳
物質生活的改善是人們對社會發展的首要需求,是獲得感的直接體現。文化建設與發展則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屬于更高層次的需求范疇,這不僅是社會發展水平提升的重要標志,也是增強農民幸福感的關鍵指標。文化是一個村的符號標識,物質硬件任何地方都可以有,而文化卻是村莊獨有的軟件。在人們的記憶中,鄉村是安詳穩定、恬淡自足的象征,故鄉是人們魂牽夢繞的地方。一個人對家鄉的思念,主要就是對故鄉獨一無二文化的懷念,如兒時的歌謠、童年的學堂等。鄉村文化塑造了一個人的人格和靈魂,無論走到哪里,都擺脫不了故鄉文化的滋養。這獨有的文化就是村民對鄉村認同感與自豪感的源泉。住樓房、開轎車不一定能帶來心靈上的滿足和慰藉,而良好的鄉村文化氛圍,能夠讓每個村民體驗到無所不在的歸屬感、安全感。如果村里充斥著偏見、不公、嫉妒、仇恨的氣氛,那幸福感也就無從談起。只有公平、公正、和諧的村風,才能讓老百姓感到歸屬和安全。而良好的鄉村風來自文化的發展與振興。幸福感本質上是精神世界的滿足,是一種蘊含欣慰與愉悅的心理體驗。豐富的文化活動能直接帶來心理上的愉悅感,而這種精神層面的愉悅正是幸福滿足的直觀體現。幸福感的維持與提升,更多依賴文化氛圍的營造,只有讓村民沉浸在參與文化活動的過程中,才能實現物質富足與精神滿足的同步增長。
新發展階段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路徑
加強鄉村文化設施建設,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必要的載體
文化活動的開展離不開一定的空間場所和硬件設施。調查顯示,目前不少鄉村因為資金和理念的問題,對文化設施的投入很少。有些重點建設的新農村相對注重文化設施的投入,但也比較簡陋。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一環,發展鄉村文化,必須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為文化的傳承、發揚以及村民日常的文化生活提供必要的硬件設備。推動鄉村文化振興,要以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載體,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基層村干部首先要轉變發展理念,解放思想,把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一樣看待,通過多種渠道解決資金和場地問題。文化活動的設施可以從簡單的乒兵球臺、羽毛球場、文化廣場等開始投入,慢慢增補完善。經濟條件好的鄉村,可以借鑒城市文化建設的模式,建設現代化的文化設施,如文化禮堂、鄉村圖書館、健身館等。此外,可以根據村莊不同的特色,打造鄉村特色的文化站點,如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洪莊鎮的薛團村積極利用鄉村特色資源,打造了村史館、紅色文化館等。對于建好的文化場館和設備要安排專人負責管理,做好日常衛生和維護。在鄉村空間改造和人文景觀建設上,參與設計的人員和領導一定要對村莊的文化脈絡進行梳理,把具有鄉村特色的傳統文化吸收到設計和創作中。
注重文化人才的發掘和培養,激發振興鄉村文化的內生動力
農村要發展,人才是關鍵。同樣鄉村文化振興也離不開人才,有了人才,才能盤活鄉村文化資源,使其得到有效的傳承和發揚。調查發現,目前村民科學文化知識水平偏低,對文化教育的接受熱情不高,參與文化活動的意愿薄弱,導致鄉村文化建設缺乏內生發展動力。因此,振興鄉村文化,就要注重對文化人才的挖掘和培養,激發鄉村文化建設的內生動力。首先,多渠道挖掘和培養鄉村文化人才。據調查,廣大農村潛藏著眾多能唱會跳的文藝人才和身懷絕技的能工巧匠。然而,隨著物質生活條件改善,鄉村原有的文化氛圍逐漸消散,致使許多鄉村藝人無用武之地,其技藝也隨之生疏甚至失傳。針對這類具備文藝細胞和傳統技藝的村民,應積極鼓勵并為其搭建才藝展現平臺,同時提供適當的資金支持,幫助他們重拾傳統文藝技能。其次,在傳承方面,通過開展培訓,激發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鼓勵其學習傳統技藝或特色手工藝,既能實現鄉村文化代際傳遞,又能讓年輕人在家鄉就業增收。以青湖鎮草柳編技藝為例,不少村里年輕人從事相關工作,并借助電商直播平臺將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取得了可觀收入。此外,在人才隊伍建設上,可成立由村文化委員負責的文藝工作志愿小組,整合文化人才資源,通過宣傳、培訓等活動,逐步壯大鄉村文化人才隊伍。還可融入現代時尚元素,吸引更多的年輕人投身鄉村文化建設;定期邀請民間高手、技藝達人,為文化興趣班的村民提供指導,實現借力發展。
注重內容與形式的結合,全力調動村民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
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如今農民勞作的時間相比過去少了許多,空閑的時間也富足了,有了更多對文化生活的內在需求。從前農村的紅白喜事總是能吸引很多人圍觀,說明村民對文化生活是渴求的,也反映出了農民精神生活存在缺失。然而調查發現,目前村民的業余文化活動多以電視、手機、打牌等戶內活動為主。部分新農村雖配備了完善的文化設施,卻陷入閑置困境,村圖書館、文化館常年無人問津,淪為形式化的擺設。為切實改變這一現狀,亟須調動村民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助力村民成為物質與精神雙富足的新時代農民。在具體實踐中,可從內容與形式的創新入手,降低參與門檻,提升活動吸引力。以廣場舞為例,通過組織村民參與,既能讓大家在音樂律動中鍛煉身體,又能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同時,立足于各村特點與實際情況,充分盤活現有文化資源,策劃多樣化文體活動。針對年輕人,開展唱歌比賽、羽毛球競賽等充滿活力的活動;為年長村民打造書場、組織二人轉表演,豐富其精神生活。為賦閑婦女開設針織、剪紙等傳統手工課堂,傳承民間技藝。此外,針對有文化知識與技術需求的種植養殖戶,設立專門的交流場所,方便他們交流學習種植養殖知識技能,了解行業政策動態等。
強調價值引領與精神塑造,大力弘揚當代鄉村新風尚
由于受到鄉村環境以及村民文化文平的影響,鄉村文化既有值得傳承和發揚的一面,也有低俗糟粕的一面。調查發現,在離縣城較遠的鄉村,由于缺乏健康、優秀、科學的先進文化引領,一些帶有封建迷信、淫穢色彩的不良文化活動依然存在,顯然這些不屬于保護和傳承的范圍。因此,鄉村文化振興應強調價值引導,弘揚積極健康的主題。首先,鄉村文化建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結合時代發展與社會需要,將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內容在滿足農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讓中華優秀文化精髓,如鄰里守望、誠信重禮、勤儉節約的文明之風在鄉村興盛起來。其次,用健康、優秀、科學的社會主義文化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提高村民文化素質,提升他們的精神境界,使村莊硬件軟件同步提升。再次,對農村現存的粗俗文化要逐漸引導轉變,去除喪葬模式繁雜低俗的程序,降低婚姻彩禮的過高規格,對涉黃、涉毒、涉賭的內容應予以堅決打擊制止。此外,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樹立鄉村模范典型,如模范夫妻、模范婆媳、孝老愛親典型、勤勞致富典型、助人為善典型等,充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新時代鄉村新風貌,大力推崇農村積極健康正能量文化,守好鄉村優秀健康干凈的傳統文化之根。
文化振興是鄉村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精神動力,是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多層次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途徑。在新發展階段的推進過程中,鄉村文化建設需突破發展短板的制約,將文化建設的功能充分嵌入鄉村現代化發展體系。
(作者單位:中共東海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