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 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與數字賦能農村商貿流通緊密關聯。農村地區作為農業生產要素和農產品生產、銷售、配送的關鍵市場,多年來已成為商貿流通的重要基礎。伴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持續發展,數字化技術已經成為推動數字經濟持續增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鑒于此,運用數字賦能的形式打造農村數字化商貿流通市場,能夠促使農村地區的一二三產業資源在區域內高效流動,大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鄉村振興背景下數字賦能農村商貿流通的意義
降低信息傳遞成本,提升農村商貿流通效率
在鄉村振興進程中,數字化技術不僅能突破時間與空間對商貿流通的限制,還能夠大幅度降低信息傳遞過程中產生的成本,顯著提升農村商貿流通效率。傳統商貿流通以“地域性”為核心,呈單向流通模式,從生產基地、市場流向消費群體,不能最大程度上釋放出商品價值。而在數字化賦能視角下,商貿流通轉向以消費群體為中心,依托數字化平臺,賦予農民多元化、差異化的商貿流通渠道。通過采集、分析流通數據,準確把握市場消費需求,構建跨越時空的農村商貿流通體系[1]。
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推動銷售量攀升
數字賦能農村商貿流通的重要意義,在于提升農產品附加值,進而推動農產品銷售量持續攀升。借助數字化技術,可對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銷售全流程進行精細化管理,拓寬市場覆蓋范圍,有效提升農產品線上線下銷售量與產品附加值。例如,利用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測農產品生產環境,保障農產品品質安全;通過大數據技術完成消費偏好分析,精準定位農產品市場需求,開發符合市場消費傾向的農產品;依托電商平臺、社交軟件等載體,打破地域限制,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經濟性收入,為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注入內生動力。
通過農村三產融合,優化產業結構布局
數字賦能農村商貿流通,能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充分發揮數字化技術在鄉村振興中的紐帶作用,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在數字技術驅動下,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鄉村旅游等產業間的壁壘逐步消解,農業產業鏈成功向鄉村旅游、休閑產業領域延伸,形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例如,通過數字化手段整合農業生產與鄉村旅游資源,打造農業觀光園、農家樂等文旅融合項目,吸引游客體驗農村生活、消費農產品,帶動銷量增長[2]。同時,數字技術還可以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提升加工深度與附加值,延長產業鏈條,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為農村經濟多元化發展提供支撐。三產融合模式有助于解決農村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的現實問題,助力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
鄉村振興背景下數字賦能農村商貿流通的問題
數字化基礎設施薄弱,制約農村商貿流通效率
在鄉村振興戰略下,數字賦能農村商貿流通是推動農村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然而,部分農村地區面臨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的問題,成為農村商貿流通發展的突出瓶頸。例如,農村寬帶網絡覆蓋不足,導致生產、銷售、物流等信息傳輸速度慢、成本高。物流體系不健全及信息化水平不足,造成農村地區的物流配送服務滯后,冷鏈物流存在冷凍車空載率高、溫度控制粗放、易斷鏈等問題,難以滿足農村地區商貿流通的高效需求。現階段,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領域缺乏統一高效的數字化服務平臺,使得農產品上行、下行渠道不暢,“滯銷”“高價”等問題突出[3]。上述問題不僅降低了農村商貿流通效率,也限制了農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電子商務人才匱乏,流通主體數字化素質亟待提升
隨著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電子商務已成為推動農村商貿流通現代化的重要力量。然而,農村地區電子商務人才短缺、新型合作經營主體數字化運用能力不夠等問題日益凸顯,成為制約農村商貿流通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因素。一方面,由于農村地區教育資源、就業機會相對匱乏,難以吸引高素質的電子商務人才;另一方面,現有農村商貿流通主體普遍存在數字化素養不高的問題,在運用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北斗終端、多光譜、AI等新生代信息技術開展市場分析、營銷策劃和客戶服務方面能力薄弱。由于發展資源和信息技術等因素的限制,農村地區難以構建數智化、綠色化的生態農業產業體系,不僅阻礙農村商貿流通的個性化發展,也削弱了農產品IP的塑造能力,導致產業核心競爭力不足。
經營理念與模式滯后,制約產業化集群構建與拓展
在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商貿流通的轉型升級需要經營理念與模式的根本轉變。當前,部分農村地區仍然延續傳統“小規模”經營模式和思維方式,商貿流通主體以個體工商戶為主,難以適應數字化時代的要求。例如,部分農村缺乏市場導向和消費者需求驅動的經營理念,農產品供給過程中的產業結構失衡、市場競爭力不足等問題,導致產業規模擴張受限、市場占有率偏低,經營主體普遍缺乏獨立管理能力與市場風險抵御能力。另外,部分農村缺乏創新、品牌意識及協同合作和資源共享機制,導致地方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滯后,產業集群尚未形成,商貿流通服務輻射范圍難以擴大[4]。上述問題不僅阻礙了農村商貿流通現代化進程,更制約著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因此,需構建多層次、多功能的商貿流通體系,推動農村經濟向高質量、高效率、可持續方向轉型。
鄉村振興背景下數字賦能農村商貿流通的路徑
深化數字化技術應用,加速產業數字化融合發展
1.加速農村數字化基礎設施鋪設數字賦能農村商貿流通的前提,是通過強化農村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筑牢數字基座,縮小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為農村地區的數字化商貿流通提供基礎保障。一方面,農村地區需建設光纖寬帶網絡、5G、AI與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縮小城鄉在信息獲取、資源共享等方面的差距。例如,提升農村FTTH光纖接入覆蓋率,加強農村物聯網、大數據中心等信息平臺建設,為農村商貿流通提供數據支撐,推動農村物流體系的數字化轉型,提高物流配送效率、服務質量[5]。另一方面,通過強化農業生產、農產品深加工等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技術改造升級,推動數字化設備的規模化應用。例如,在農產品冷鏈物流全流程中嵌入大數據、智能終端、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冷鏈物流數智化發展。為實現農產品、冷鏈物流與資源服務的高效對接,農村地區應持續健全城鄉一體化電子商務數智化物流配送體系,以“三級共享”模式完成全要素數字化資源的貫通,為農產品生產與銷售提供支撐。
2.催生新型產業數字化業態
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數字賦能農村商貿流通的關鍵路徑是加速推進第一、第二及第三產業的數字化融合發展,以數字化技術的深入應用,催生休閑農業、鄉村生態旅游及農村電商等新型產業形態。傳統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的融合壁壘需借助數字化技術打破。鑒于此,農村地區需要在政府及相關政策的引導下,穩步提升寬帶網絡滲透率,構建智慧農業體系,實現種植養殖過程的智能化、精準化管理。同步向下拓展電商渠道,為電商企業在農村地區的集聚與業務拓展提供基礎設施支撐。依托電商平臺持續擴大農產品的銷售范圍,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助力農民增收。為培育大量新型農業加工產業,持續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的數字化升級。農村地區可以通過整合電商人才、產業資金、數字化技術及商貿流通信息等要素資源,提高加工效率和產品質量,增強農村地區產業地域輻射能力,為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注入全新動力。為開辟出更多的商貿流通場景與數字化技術應用空間,農村地區可以通過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提升服務業水平,孵化創意型農業、體驗式農業、精品民宿等新業態,以跨產業融合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激活經濟內生動力,加速農村商貿流通現代化進程[6]。
加強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提升流通主體數字化能力
1.加強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政府可以通過設立電子商務人才專項基金及獎學金、實施稅收減免等激勵措施,吸引高校畢業生、返鄉青年等群體投身電商行業。中職及高職院校、職業培訓機構需聚焦農村電商需求,開展技能培訓課程,針對在職人員開展實操培訓,提升其數字化工作能力。
2.提升流通主體數字化能力
利用在線學習平臺,開展面向流通主體的數字技術應用、數字營銷策略、數據分析等培訓課程,提供靈活多樣的數字化學習資源,支持流通主體自主學習。鼓勵不同類型的流通主體引入智能倉儲系統、電子商務平臺等數字化工具,提高運營效率。積極支持流通主體開展社交媒體營銷、搜索引擎優化等數字化營銷活動,擴大市場份額。在上述過程中,政府可以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流通主體加大數字化投入,提升數字化水平,并設立數字化轉型專項基金,為流通主體提供資金支持和技術指導。
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經營理念和模式,構建數字化產業集群
1.推進農村商貿流通產業線上線下融合式發展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電商已經成為數字賦能農村商貿流通的重要載體。商貿流通產業應當以農村電子商務產業的發展為契機,推動電子商務、商貿流通的線上線下融合式發展,促進農村商貿企業向現代化、規模化轉型。一方面,農村地區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突破口,充分利用直播帶貨的縣鄉村三級電商平臺,展示與推廣農產品,拓展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改善傳統的農產品銷售方式。通過挖掘地方特色農產品資源,打造區域公用品牌,縮小城鄉電商平臺發展差距,提升農村商貿流通產業的市場知名度和競爭力[7]。另一方面,農村地區的商貿流通企業應當在地方政府指導下,推進線下農產品實體店數字化改造,通過融合線上商品數據與線下數字化技術資源,提升消費體驗和服務質量。同時,依托線上線下融合的個性化消費場景、電商平臺的數據分析系統,強化互補型產業發展優勢,促進商貿產業發展格局進行現代化轉型,推動農村電商持續發展,實現農民收入增長。
2.以數字化手段推動農產品品牌高質量建設
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在農產品品牌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企業與合作社可通過數字化手段開展市場分析與精準定位,挖掘農產品的互聯網營銷價值和地方文化內涵,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培育龍頭企業,形成區域化農產品IP標簽,并拓寬線上銷售渠道。同時,企業與合作社可以利用數字化工具進行品牌宣傳,提高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此外,企業與合作社需要根據地區的差異化特點,科學劃分用戶群體,分析用戶消費習慣與消費偏好,繼而通過差異化的農產品營銷策略,實施點對點精準營銷。另一方面,企業與合作社需要充分運用物聯網、傳感器等監測技術,結合水文、氣象數據優化種植模式,對同類型種植品種推行“一站式”標準化、規模化訂單管理,便于建立起長期的農產品銷售網絡,防范農產品大規模滯銷風險。通過數字化推動農產品品牌高質量建設,有助于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為農村商貿流通的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8]。
綜上所述,農村商貿流通是鄉村振興與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關鍵抓手。通過深化數字化技術應用,加速產業數字化融合發展;加強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提升流通主體數字化能力;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經營理念和模式,構建數字化產業化集群等路徑,能夠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整合多元主體發展力量,共同壯大數字化技術在農村商貿流通領域的應用規模,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提供持續的產業動力。
參考文獻:
[1]張曉林.鄉村振興戰略下數字賦能農村流通創新發展機理與路徑[J].當代經濟管理,2024,46(04):47-53.
[2]肖志雄.鄉村振興背景下數字科技賦能農村民生建設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農業與技術,2024,44(05):148-151.
[3]彭,李明田.鄉村振興背景下破解農村電商發展瓶頸的路徑探索——以四川省自貢市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24,52(17):255-257.
[4]高雅.鄉村振興背景下數字科技賦能農村創新型發展的路徑探究:以AI輔助進農村為例[J].山西農經,2024(16):155-157.
[5]嚴敏,嵇正龍.數字鄉村建設對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融合發展賦能效應檢驗——以農村電商發展為中介變量[J].商業經濟研究,2022(24):105-108.
[6]曾月娥.基于數字經濟背景的農村電商賦能鄉村振興路徑研究[J].村委主任,2023(03):76-78.
[7]楊水根,王吉.流通數字化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機理與效應[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02):1-14.
[8]顧佳麗,郭玲琦,黃嘉怡,等.數字技術賦能小農戶融入鄉村產業振興機制與路徑研究[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4,49(02):19-22.
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特色小鎮三生空間融合發展模式及保障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2YJCZH12O)。
(作者單位:寧波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