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旅游作為連接城鄉的重要紐帶,在推動鄉村振興中發揮著獨特作用。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鄉村旅游逐漸成為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傳承鄉村文化、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然而,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鄉村旅游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如產品同質化、基礎設施不完善、人才短缺等問題。因此,深入研究鄉村旅游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價值,探索其高質量發展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本文將從經濟、文化、生態和社會治理四個維度,系統分析鄉村旅游的發展價值,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為鄉村旅游充分發揮在鄉村振興中的多重價值提供參考。
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和挑戰
近年來,鄉村旅游作為連接城鄉的重要紐帶,不僅為城市居民提供了親近自然、體驗鄉村生活的機會,也為鄉村經濟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然而,鄉村旅游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
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第一,規模持續擴大。近年來,我國鄉村旅游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已成為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文化和旅游部數據,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鄉村旅游接待人數為22.48億,同比增加 15.5% 。第二,業態日益豐富。鄉村旅游產品從最初的農家樂、觀光農業,逐步發展為涵蓋休閑度假、文化體驗、康養健身等多種業態的綜合型旅游產品。各地根據自身資源稟賦,開發出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民宿集群等新型業態,滿足了游客多樣化的需求。第三,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國家和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支持鄉村旅游發展的政策措施,如文化和旅游部等17部門印發了《關于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發布了《鄉村旅游提質升級行動方案(2023一2025年)》等,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資金支持。第四,品牌效應逐步顯現。各地注重打造鄉村旅游品牌,涌現出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如浙江省莫干山民宿、安徽省宏村風景區、江西省婺源縣等,已成為鄉村旅游的標桿和典范。
鄉村旅游發展挑戰
第一,產品同質化嚴重。許多鄉村旅游項目盲目模仿,缺乏特色和創新,導致“千村一面”。一些地方簡單復制成功案例,忽視了對本地特色資源的挖掘和利用,難以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第二,基礎設施不完善。部分鄉村旅游地交通不便,供水供電、網絡通信等基礎設施薄弱,制約了游客旅游體驗的提升。特別是在偏遠鄉村地區,基礎設施的短板更加明顯,影響了鄉村旅游的可達性和便利性。第三,專業人才短缺。鄉村旅游發展急需既懂旅游又懂農業的復合型人才,但當前人才供給嚴重不足。許多鄉村旅游經營者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難以提供高質量的旅游服務,影響了游客體驗和滿意度。第四,社區參與度不高。在一些地方,鄉村旅游在發展過程中當地社區參與不足,利益分配機制不完善,導致村民獲得感不強。這不僅影響了鄉村旅游的社會效益,也可能引發社區矛盾,不利于長遠發展。第五,營銷手段單一。許多鄉村旅游地仍依賴傳統營銷方式,缺乏創新和針對性。在數字化時代,如何利用新媒體、大數據等技術手段進行精準營銷,是鄉村旅游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
鄉村旅游發展的價值分析
鄉村旅游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具有多重價值,主要體現在經濟、文化、生態和社會治理四個方面。這些價值不僅體現了鄉村旅游對鄉村發展的直接貢獻,也反映了其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中的重要作用。
鄉村旅游發展的經濟價值
促進鄉村產業結構調整。鄉村旅游的發展能夠加快鄉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促進農業與旅游業的有機結合。以往,鄉村產業往往以傳統的農業種植和養殖為主,結構較為單一。鄉村旅游的興起,為鄉村產業帶來了新的活力與機遇。鄉村旅游促使農業向多元化、特色化發展。農民不再僅僅依賴于大規模的糧食種植,而是開始發展特色農業,如有機蔬菜、水果采摘園、花卉種植等,滿足游客對于新鮮、綠色農產品的需求。同時,鄉村旅游帶動了鄉村第二產業的優化升級。農產品加工業得以蓬勃發展,將初級農產品加工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紀念品、食品等,延長了產業鏈,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更為重要的是,鄉村旅游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餐飲、住宿、交通、娛樂等服務業迅速興起,農家樂、民宿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為游客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服務。此外,鄉村旅游還催生了導游、民俗表演等新興職業,拓寬了農民的就業渠道。
增加農民收入。鄉村旅游的發展為農民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農民可以通過經營農家樂、銷售農產品、提供旅游服務等方式增加收入。文化和旅游部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鄉村旅游接待總收入為1.32萬億元,同比增加9. 8% 0
促進城鄉要素流動。鄉村旅游的發展促進了城鄉之間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的流動。城市游客不僅為鄉村帶來了消費,還帶來了新的理念和信息,促進了鄉村與城市的交流與融合。同時,鄉村旅游也吸引了部分城市人才返鄉創業,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鄉村旅游發展的文化價值
傳承鄉村文化。鄉村旅游的發展為鄉村文化的傳承提供了平臺,通過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保護和傳承了傳統手工藝、民俗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許多地方通過舉辦傳統節慶活動、展示民間藝術等方式,讓游客了解和體驗鄉村文化,同時也增強了當地居民的文化自信。
創新鄉村文化。鄉村旅游的發展也為鄉村文化的創新提供了契機,在保持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創造出新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例如,一些地方將傳統民居改造為特色民宿,既保留了傳統建筑風格,又滿足了現代游客的舒適需求。
增強文化認同。鄉村旅游的發展有助于增強當地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通過向游客展示和傳播鄉村文化,當地居民更加珍惜和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從而促進了鄉村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鄉村旅游發展的生態價值
改善鄉村生態環境。為了吸引游客,鄉村地區會更加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發展鄉村旅游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基礎,這促使當地政府和居民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改善村容村貌。例如,許多鄉村旅游地實施了垃圾分類、污水處理等措施,提升了整體環境質量。
推動綠色發展。鄉村旅游的發展促進了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的推廣。為了滿足游客對綠色、健康食品的需求,許多農民轉向生態種植和養殖,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既保護了環境,又提高了農產品質量。例如,一些鄉村旅游地推出了有機蔬菜采摘、生態養殖體驗等項目,深受游客歡迎。
增強環保意識。鄉村旅游的發展也增強了當地居民的環保意識。通過參與旅游活動,當地居民更加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從而自覺采取環保行動。例如,一些鄉村旅游地成立了環保志愿者隊伍,定期開展環保宣傳和清潔活動,形成了良好的環保氛圍。
鄉村旅游發展的社會治理價值
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發展鄉村旅游需要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這客觀上推動了鄉村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例如,為了滿足游客需求,許多鄉村旅游地改善了道路、供水供電、網絡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了游客中心、公共廁所等服務設施,這些設施同時也惠及了當地居民。
促進社區組織化。鄉村旅游的發展提高了鄉村社區的組織化程度。為了協調旅游發展中的各種事務,許多地方成立了旅游合作社、村民理事會等組織,增強了村民的參與意識和自治能力。例如,一些鄉村旅游地通過合作社模式,統一管理旅游資源和分配收益,實現了利益共享。
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鄉村旅游的發展有助于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村民、政府、企業等多方主體共同參與鄉村建設和管理,形成了多元共治的局面。例如,一些鄉村旅游地通過政府引導、企業投資、村民參與的方式,共同開發旅游項目,實現了多方共贏。
推進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為了充分發揮鄉村旅游在鄉村振興中的多重價值,針對當前面臨的挑戰,本文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加強政策支持與規劃引導
為促進鄉村旅游發展,加強政策支持與規劃引導至關重要。在政策支持方面,政府應加大財政投入,設立專項發展基金,用于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旅游項目開發以及人才培訓等。提供稅收優惠政策,減輕鄉村旅游企業的負擔,鼓勵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同時,出臺金融扶持政策,為鄉村旅游從業者提供低息貸款、信貸擔保等,解決資金難題。
在規劃引導上,要立足鄉村的資源稟賦和特色優勢,制定具有前瞻性和科學性的鄉村旅游發展規劃。明確不同鄉村的旅游定位和發展方向,避免盲目開發和同質化競爭。注重生態保護,劃定生態紅線,確保鄉村旅游的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加強區域統籌規劃,將鄉村旅游納入全域旅游的大局中,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此外,建立健全鄉村旅游發展的標準和規范,對旅游服務質量、設施建設、安全管理等方面進行嚴格要求。加強對規劃執行的監督和評估,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和完善規劃,確保規劃的有效實施。
通過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科學合理的規劃引導,能夠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堅實保障,推動鄉村旅游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創新鄉村旅游產品與業態
一方面,要豐富鄉村旅游產品的種類。除了傳統的農家樂和鄉村觀光外,還可以開發鄉村研學旅游,與相關學校進行合作,讓游客深入了解鄉村的農耕文化、民俗風情,增長知識和見識。打造鄉村康養旅游產品,利用鄉村清新的空氣、寧靜的環境和綠色有機的食物,為游客提供身心調養的場所。此外,隨著健康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受人們推崇,可以推出鄉村運動旅游項目,如山地騎行、徒步旅行、鄉村馬拉松等,滿足游客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另一方面,積極創新鄉村旅游業態。發展鄉村民宿產業,打造具有特色主題和高品質服務的民宿,讓游客在鄉村有更舒適的住宿體驗。構建鄉村夜游經濟,通過舉辦燈光秀、民俗表演等活動,延長游客的停留時間。利用互聯網技術,發展鄉村旅游電商,銷售鄉村特色產品,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同時,加強鄉村旅游產品與業態的融合。將農業生產與旅游體驗相結合,開發農事體驗、農產品采摘加工等項目。把鄉村文化與旅游活動相融合,舉辦鄉村文化節、傳統手工藝制作體驗等活動,讓游客深度感受鄉村文化的魅力。不斷創新鄉村旅游產品與業態,能夠更好地滿足游客多樣化的需求,提升鄉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競爭力,促進鄉村旅游繁榮發展。
完善基礎設施與服務體系
在基礎設施方面,要改善交通條件。拓寬并優化鄉村道路,確保道路平整、安全,增設交通標識和指示牌,方便游客自駕或乘坐公共交通前往。加強水電供應保障,確保鄉村旅游區域水電充足穩定,滿足游客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時,要大力提升網絡通信水平。實現鄉村旅游景點的無線網絡全覆蓋,方便游客隨時分享旅游體驗,也便于旅游企業進行線上營銷和服務。
在服務體系方面,要加強旅游服務培訓。對鄉村旅游從業者進行專業培訓,增強其服務意識,提升其服務技能和應急處理能力,為游客提供優質、貼心的服務,使游客全方位認可鄉村旅游的服務。建立游客咨詢服務中心,為游客提供準確、及時的信息咨詢和旅游規劃建議。完善投訴處理機制,對游客的投訴和建議及時響應和處理,不斷改進服務質量。此外,還需加強安全保障體系建設。配備必要的消防、安防設施,制定應急預案,確保游客的人身和財產安全。
完善基礎設施與服務體系,能夠為鄉村旅游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提升游客的滿意度和鄉村旅游的整體形象,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推動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加強人才培養與社區參與
人才培養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關鍵。一方面,要重視專業人才的引進。通過優惠政策吸引旅游規劃、營銷、管理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投身鄉村旅游事業,為鄉村旅游發展帶來創新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注重本土人才的培養。開展適合當地鄉村居民的旅游培訓課程,包括服務技能、經營管理、文化講解等內容,提升他們在鄉村旅游中的業務能力。同時,鼓勵高校和職業院校開設與鄉村旅游相關的專業,為鄉村旅游培養儲備人才。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對在鄉村旅游發展中表現出色的人才給予獎勵和表彰,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社區參與是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要充分調動社區居民的積極性,讓他們認識到鄉村旅游發展與自身利益的緊密聯系,主動參與鄉村旅游的發展。成立社區旅游合作社,讓居民以入股、合作經營等方式參與鄉村旅游項目,共享旅游發展成果。
在鄉村旅游規劃和決策過程中,充分聽取社區居民的意見和建議,尊重他們的意愿和需求。開展社區文化活動,增強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使其更好地向游客展示和傳播鄉村文化。
加強人才培養與社區參與,能夠為鄉村旅游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實現鄉村旅游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創新營銷手段
其一,利用社交媒體平臺擴大宣傳。在微信、微博、抖音等熱門平臺上創建專屬的鄉村旅游官方賬號,定期發布旅游相關內容,展示鄉村的美景、美食和獨特的文化活動,吸引用戶關注,并通過互動增強用戶黏性。其二,舉辦特色主題活動進行營銷。例如,鄉村音樂節、民俗文化節、農事競賽等,吸引游客參與,同時通過媒體報道和游客的口碑傳播,提升鄉村旅游的吸引力。其三,實施會員制和積分營銷。鼓勵游客注冊成為會員,通過消費積累積分,積分可用于兌換文創產品或享受優惠,以此增加游客的回頭率。其四,與在線旅游平臺深度合作。在各大旅游預訂平臺上進行重點推薦,提供優惠套餐和特色線路,提高鄉村旅游產品的曝光度和預訂量。其五,利用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進行營銷。讓潛在游客在未出發前就能通過虛擬體驗感受鄉村旅游的魅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出行欲望。其六,開展口碑營銷。注重提升游客的旅游體驗,以優質的服務和獨特的體驗贏得游客的好評,鼓勵游客在各大旅游評價網站上積極分享愉快的旅游體驗,形成良好的口碑效應。
以上創新營銷手段的綜合運用,可以有效提升鄉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吸引更多游客前來體驗,從而推動鄉村振興和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
(作者單位:河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