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戰略"推進中,山區縣的發展困境與治理創新已成為學術界和政策實踐的核心議題。作為典型山區縣,浙江省云和縣依托“共富大蓬車”模式構建的流動服務網絡,不僅突破了傳統定點式公共服務供給的局限,更通過跨域協同治理機制激活了山區發展的內生動力。這一實踐既呼應了中央關于“暢通城鄉要素流動”的戰略部署,也體現了區域協調發展從“點軸式”向“網絡化”轉型的內在邏輯。當前研究普遍關注基礎設施均等化和產業鏈升級對共同富裕的推動作用,但對數字技術賦能下的服務網絡重構與治理機制創新仍缺乏系統性分析。云和縣的探索為破解山區“服務碎片化、產業斷鏈化、要素孤島化”三大難題提供了新思路,其經驗既是對“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協同”理論的實踐驗證,也為“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民共同富裕”等前沿課題提供了實證支撐。這一創新實踐不僅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更在治理理論層面推動了從“行政主導”到“多元協同”的范式轉型。
問題提出與研究創新
當前山區共同富裕面臨的核心矛盾體現為傳統治理體系與現代化發展需求的結構性失衡。地理空間的阻隔與要素流動的阻滯導致山區長期陷入“服務供給低效一產業能級薄弱一人口持續流失”的惡性循環。具體表現為:其一,公共服務碎片化,山區人口居住分散與行政資源有限性矛盾突出,定點服務站模式難以滿足全域覆蓋需求,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存在顯著供給缺口;其二,產業鏈條斷裂化,傳統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低,缺乏深加工與品牌溢價能力,導致農產品附加值長期處于“微笑曲線”底端;其三,要素配置孤島化,勞動力外流與資本技術匱乏形成“空心化”困局,山區資源稟賦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
針對上述治理難點,本研究提出“黨建引領一數字賦能一市場驅動”三螺旋協同治理模型,構建了山區跨越式發展的創新框架。
黨建引領的跨域協同機制
通過構建“縣—鎮一村一企一社”五級黨建聯建體系,破解傳統行政壁壘。云和縣以黨建聯席會統籌25個職能部門資源,建立“需求清單一資源清單一項目清單”三張清單對接機制,實現公共服務與產業資源的精準投放。例如,片區服務支部通過動態匹配山區農戶需求與市場主體供給,將“共富大篷車”服務響應速度提升 50% 以上。
數字賦能的要素流通革命
依托“數字共富車大腦”平臺構建智能化響應系統,集成物聯網設備與AI算法實現三大突破:需求識別精準度達92%的智能感知網絡、覆蓋全產業鏈的區塊鏈溯源系統及實時優化服務路線的動態調度模型。技術賦能使農產品流通損耗率從 .15% 降至 5% ,服務成本降低 40% ,形成“數據驅動決策一資源動態匹配一服務閉環反饋”的治理新范式。
市場驅動的價值共創體系
創新“區域品牌 + 產業聯盟”雙輪驅動模式,通過“云和山耕”區域公用品牌整合六大品類農產品,建立“統一標準一分級認證一溢價分配”機制,使雪梨、黑木耳等特色產品價格提升 30%~50% 。同時,構建“共富經紀人”制度,培育本土電商團隊與供應鏈企業,2024年帶動2000余戶農戶嵌入長三角供應鏈網絡,實現戶均增收8000元。
這一理論模型的創新性體現在四重范式突破:從“定點供給”到“流動治理”的空間重構,從“行政主導”到“多元共治”的機制轉型,從“經驗決策”到“數據驅動”的技術躍遷,以及從“分散個體”到“組織化共同體”的生態重塑。相較于既有研究聚焦基礎設施均等化或產業單點升級,本研究首次系統揭示流動服務網絡對山區要素重組與價值再生的乘數效應,為破解“地理空間鎖定一經濟低水平均衡”困境提供了理論突破與實踐路徑。
成效驗證與理論貢獻
云和縣“共富大篷車”模式的實踐成效與理論創新,通過量化數據驗證與治理范式突破,為山區共同富裕提供了雙重支撐。
成效驗證:多維發展指標躍升
1.經濟振興成效顯著
2024年長汀村游客量突破80萬人次,帶動村民人均收入從2015年的1.42萬元增至4.2萬元,返鄉創業就業率達 85% 。流動供銷致富車累計服務12余萬件次,覆蓋里程105萬公里,助銷農產品3800萬元,戶均增收3000元。雪梨、黑木耳等特色農產品通過區域品牌溢價實現價格提升 30%~50% ,畝均產值突破萬元。
2.治理效能跨越式提升
“五級黨建聯建體系”整合25個部門資源,服務響應速度提升 50% ;動態調度模型使公共服務成本降低 40% ,覆蓋半徑擴展至15公里。區塊鏈溯源技術推動農產品流通損耗率從15%降至 5% ,消費者信任度達 92% 號
3.城鄉融合生態優化
“農旅融合”模式帶動梯田認養、非遺工坊等新業態發展,三年內農旅綜合收入增長2.3倍;山區人口空心化率下降18個百分點,公共服務滿意度提升至 91% 0
理論貢獻:治理范式的三重突破
1.流動治理范式的理論建構
突破傳統定點服務模式,提出“空間可達性一資源流動性一服務精準性”的動態治理框架。通過流動服務網絡重構地理空間關系,破解山區“服務衰減半徑”難題,形成《共富大蓬車運營規范》等省級標準。該模式入選全國縣域流通六大典型案例,驗證了“流動基礎設施”對要素配置效率的倍增效應。
2.數字賦能的協同治理機制
構建“數據驅動決策一智能匹配資源一動態優化服務”的數字化治理閉環。AI算法實現需求識別精準度92% 、服務路線優化效率提升 40% ,形成“技術嵌入一效能提升一制度迭代”的螺旋演進機制。這一實踐為數字鄉村建設提供了“技術工具理性與治理價值理性融合”的實證樣本。
3.城鄉要素重組理論創新
通過“品牌整合一鏈條延伸一價值共享”機制,推動山區從“要素輸出地”向“價值創造地”轉型。區域公用品牌“云和山耕”整合六大品類農產品,形成“生產標準一分級認證一溢價分配”的價值鏈閉環,驗證了“品牌賦能一組織化生產—市場化流通”的要素重組理論。該模式入選浙江省共同富裕最佳實踐案例,證明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可突破“中心一邊緣”發展桎梏。
這一實踐的理論貢獻在于重構了山區發展“地理—經濟一治理”三重邏輯:通過流動服務網絡突破地理約束,依托數字技術重塑經濟關系,借助協同治理激活內生動力,為區域協調發展理論提供了“山區突圍”的新范式。其創新性被央視、浙江日報等主流媒體定義為“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共同富裕領域的創造性轉化”。
深化路徑與政策建議
云和縣“共富大蓬車”模式的實踐經驗為山區共同富裕提供了可復制的治理框架,但仍需通過制度優化、技術迭代與生態完善實現可持續深化。結合實踐瓶頸與政策需求,提出以下深化路徑與政策建議。
深化路徑
1.構建跨區域要素流通網絡
推動“共富大篷車”服務網絡從縣域向跨省域延伸,依托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建立“山區縣一中心城市”直連通道。通過跨區域黨建聯建機制整合長三角供應鏈資源,推動山區農產品直供盒馬鮮生、叮咚買菜等新零售平臺,減少流通層級。建立“飛地經濟”協作機制,在杭州、上海等中心城市設立“云和山耕”品牌展銷中心,實現“前店后倉”模式,將倉儲物流成本降低 20% 以上。
2.強化數字治理技術底座
開發山區共同富裕數字李生平臺,集成物聯網、區塊鏈與AI算法,實現“需求預測一資源調度一服務評價”全鏈智能化。重點突破山區信號盲區5G覆蓋難題,計劃2026年前實現服務路線5G網絡全覆蓋。構建農產品價格波動預警系統,通過歷史交易數據與市場行情分析,提前30天預測價格波動風險,指導農戶調整生產計劃,降低滯銷損失率至 5% 以下。
3.完善品牌賦能生態體系
實施“區域品牌 .+ 地理標志”雙認證計劃,推動“云和雪梨”“黑木耳”等六大類產品申報國家地理標志保護,預計可提升溢價空間 15%~20% 。建立“共富經紀人”分級認證制度,設置初級、中級、高級職業資格認證體系,計劃三年內培育500名持證經紀人,推動服務專業化。
政策建議
1.制度保障維度
制定《山區流動服務網絡建設標準》省級規范,明確車輛配置、服務頻次、數據接口等技術標準,推動
服務模式標準化復制。建立“共富大篷車”服務考核機制,將農產品流通效率、農戶滿意度等指標納入縣域共同富裕考核體系,實行“紅黃綠”三色動態評價。
2.財政支持維度
一是設立山區共同富裕專項基金,按服務里程與惠農成效對運營主體給予補貼,探索“基礎補貼 + 績效獎勵”模式,每公里服務補貼提高至3元。實施“數字治理設施”稅收優惠,對山區5G基站、冷鏈倉儲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給予所得稅減免,激發市場主體投資活力。二是推廣“黨建聯建 + 社會企業”混合治理模式,鼓勵供銷社、專業合作社與民營資本成立混合所有制企業,計劃三年內培育10家山區共富型社會企業。三是建立“山區人才振興計劃”,對返鄉創業青年提供最高50萬元貼息貸款,配套電商培訓、供應鏈資源對接等支持,力爭2027年山區青年返鄉率提升至 40% 0
3.區域聯動維度
一是推動“山海協作2.0”升級工程,建立山區縣與沿海發達縣市的要素交換平臺,通過碳匯交易、生態補償等機制,實現年均生態價值轉化收益超5000萬元。二是創建長三角共同富裕示范區聯盟,共享“共富大篷車”服務數據與供應鏈資源,計劃2026年前,實現26個山區縣服務網絡互聯互通。這一深化路徑通過“制度牽引一技術賦能一生態重構”三維發力,可破解當前存在的服務網絡覆蓋不足、數字治理穿透力弱、市場激勵機制缺位等瓶頸。政策建議體系既注重既有模式優化,又前瞻性布局跨區域協同機制,為山區實現“共同富裕—生態保護一文化傳承”多維目標提供系統性方案。
核心價值與展望
云和縣“共富大蓬車”模式通過系統性創新實踐,為山區共同富裕提供了“治理創新一技術賦能一生態重構”三位一體的解決方案。其經驗既具現實示范價值,又蘊含理論突破意義,為同類地區跨越發展提供了可參考的治理范式。
核心價值總結
1.治理機制創新
首創“五級黨建聯建體系”,通過跨層級資源整合實現“需求一資源一項目”精準匹配,服務響應效率提升 60% 以上。“共富經紀人”制度破解山區組織化生產難題,推動2000余農戶嵌入長三角供應鏈網絡,戶均年增收1.2萬元。
2.數字技術賦能
“數字共富車大腦”平臺構建智能化閉環系統,使公共服務成本降低 30% ,覆蓋半徑擴展至15公里。區塊鏈
溯源技術將農產品流通損耗率從 .15% 降至 5% ,消費者信任度達 92% 。
3.城鄉融合突破
通過“云和山耕”區域品牌實現農產品溢價30%~50% ,三年內農旅綜合收入增長2.3倍。山區人口空心化率下降18個百分點,公共服務滿意度提升至 91% 。
發展展望
1.跨區域協同深化
推動“山海協作2.0”升級工程,建立長三角共同富裕示范區聯盟,實現26個山區縣服務網絡互聯互通。探索碳匯交易、生態補償等機制,年均生態價值轉化收益目標突破5000萬元。
2.數字治理迭代
2026年前完成山區5G網絡全覆蓋,開發數字孿生平臺,實現需求預測準確率超 95% 。構建農產品價格波動預警系統,滯銷損失率控制在 5% 以下。
3.生態價值轉化
推動“地理標志 + 區域品牌”雙認證計劃,目標溢價空間提升 15%~20% 。拓展“農業 + 文旅 + 康養”融合業態,三年內培育10個億元級產業集群。
4.制度創新突破
制定《山區流動服務網絡建設標準》省級規范,形成可復制的治理工具箱。試點“黨建聯建+社會企業”混合治理模式,培育10家山區共富型社會企業。
該模式通過跨域資源整合、服務網絡重構、數字技術嵌入,實現了公共服務均等化與產業價值鏈升級的協同發展,為山區共同富裕提供了可參考的治理范式。截至2025年,項目覆蓋全縣100%行政村,帶動戶均增收突破8000元,獲評全國縣域流動服務網絡建設標桿案例。
未來需重點關注“技術穿透力一制度適配性一市場可持續性”的三重平衡:既要通過數字孿生技術突破地理約束,又需建立跨區域要素交換平臺破解市場壁壘,更需完善“政府引導一市場主導一社會參與”的協同機制。其經驗對解決全國山區縣普遍存在的“要素流通梗阻、公共服務衰減、產業升級滯后”難題具有普適價值,為“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提供了山區突圍的實踐樣本。
2023年度浙江省社科規劃“社科賦能行動”專項課題(課題編號:23FNSQ78YB);浙江開放大學312人才培養工程資助。
(作者單位:麗水開放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