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一個被譽為“農耕文明活化石”的古老村落——后溝村。走進后溝村,仿佛穿越時空,這里古廟、古碑、古樹、古宅星羅棋布,獨特的窯洞民居依崖就勢,展現著古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獨立完整的排水系統歷經千年風雨依然暢通,傳統手工作坊里傳承著古老的技藝,每一處都在訴說著農耕文明的深厚底蘊。然而,后溝村并未在歷史的長河中沉睡。近年來,后溝村積極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傳承,走出了一條文化保護與旅游發展有機統一的鄉村振興之路,讓古老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綻放出新的光彩。
后溝村位于,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中國最美村鎮”“山西省旅游名村”。2003年,后溝村啟動保護性開發項目,這座始建于唐代的古村歷經匠心雕琢,在守護歷史肌理與改善民生福祉間尋得平衡,成為傳統村落保護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的典范。

走進后溝村,西側為古村,村口“后溝古村農耕文明”的石刻牌匾映入眼簾,石窯窯洞依崖而建,千年排水系統暗藏玄機,傳統手工作坊有序運轉,完整地勾勒出北方農耕社會的生產生活圖景。
古村東側1公里(1千米)處,是2018年落成的后溝新村,村中114套配備水電暖的別墅與單元樓錯落有致。村民遷入新居后,可以享受現代化生活的便利。新村還從根本上緩解了古村常住人口壓力,避免了過度開發對歷史肌理的破壞,為古村保留原生風貌、完整存續千年農耕文明遺存奠定了核心基礎。
近年來,后溝村正以文旅融合為引擎,將古村的千年農耕文明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強勁動能。在推動古村保護的同時,梳理文化脈絡,在旅游開發中接續文化傳承,這座古老村落正書寫著傳統村落保護與現代發展的時代答卷,讓黃土高原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綻放出別樣光彩。
千年古村:農耕文明的“活化石”
后溝古村,宛如一幅徐徐展開的黃土高原農耕文明畫卷,其歷史淵源可追溯至唐代。據村中出土的唐代墓志碑記載,這片土地早在唐代便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
然而,真正讓后溝古村聲名遠揚的,是其完整保存的北方農耕文明遺存,使其成為學者眼中的“農耕文明活化石”。當人們懷揣著對歷史的敬畏與好奇走近后溝古村,時光的指針仿佛被悄然撥回,那些沉睡在黃土層中的文明印記正等待著世人去探尋與解讀。
踏入后溝古村,古廟、古碑、古樹、古宅星羅棋布。民居以窯洞為主,依崖就勢、隨形生變。既有單孔獨立的“獨體窯”,也有內外間相連的“里外窯”,更有與廂房、影壁、儀門組成的磚窯三合院、四合院,共同構成了獨具特色的黃土高原土穴窯居群落。這些建筑在選址上極為巧妙,因地制宜,展現出古人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
古村的智慧更藏于地下。全長3000余米的排水系統自唐代沿用至今,從村東北、西北高處起,穿村過院,勾連家家戶戶,經村西南、東南出水口匯入龍門河。排水系統選用了“明走暗泄”的設計,堪稱古代水利工程典范,地面僅留排水口,水道深埋地下,歷經千年風雨仍暢通無阻,至今仍守護著古村免受水患的侵襲。
當人們為這一偉大工程贊嘆不已時,轉身又被古村另一處獨特的文化景觀所吸引。在后溝古村這方土地上,錯落分布著觀音堂、關帝廟、玉皇殿、真武廟、魁星樓、文昌閣、河神廟與山神廟等18座廟宇,共供奉著48尊佛像,將佛教、道教與儒家文化囊括其中。這些廟宇和祠堂飛檐翹角、造型大氣,不僅是古村信仰文化的展示窗口,更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與創造力的結晶。穿梭于廟宇之間,仿佛感受到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精神世界的富足,而這份富足也默默滋養著古村的每一寸土地。

漫步村中,仿佛穿越回了那個車馬很慢的年代。街道兩側,古老的酒坊、醋坊、油坊、米坊、豆腐坊、餅子鋪等傳統手工作坊一應俱全,至今仍在運轉,為后溝古村注入了鮮活的氣息。村民們世代傳承著古老的技藝,堅守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幫助后溝古村勾勒出一幅北方農耕文明活態文化的完整畫卷,生動地展現著千百年來黃土旱塬農耕文明的傳統經典。在這里,歷史與現實交織,傳統與現代共生,每一個角落都在訴說著這片土地的故事,等待著更多人來傾聽、來感受。
保護開發:古今融合的生動實踐
隨著時代的發展,后溝村為進一步保護、發展古村,采取了舊村保護、新村建設、旅游提檔升級的三大策略,推動鄉村發展邁向新臺階。
后溝村為深入挖掘古村文化,系統梳理文化脈絡,傳承歷史文脈,加強舊村保護,特邀相關領域專家實地考察,并廣泛走訪村民,全面梳理、補充當地民風民俗,構建起古村千年歷史文化框架,形成了更加完整的文化傳承體系,為古村注入了新的文化魅力。
在堅守古村傳統文脈的基礎上,后溝村村“兩委”積極推進新村建設。2016年,村“兩委”引入山西振鵬置業有限公司,高標準推進村民安置住房、黨群服務中心及日間照料中心等設施建設,有序推進鄉村道路硬化、景觀綠化、設施亮化、環境美化等工程建設,全面提升村民搬遷后的生活品質與居住環境,構建功能完善、宜居宜業的生活平臺。新村在空間布局與建筑風貌上與后溝古村形成古今交融的景觀呼應,現代宜居的生活場景與古村深厚的歷史底蘊相得益彰,共同構成層次豐富的村落風景線,為后續系統化推進后溝古村旅游資源的保護性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此外,后溝村在古村旅游提質升檔上乘勢而為,圍繞人居環境、旅游交通、綜合管理和環境保護工作逐項整改,全面推進古村修繕工程,啟動龍門河景觀綜合治理、沿河電瓶車專用旅游道路等項目建設。完整留存原生態建筑與民俗民情,有序拓展景區核心區域,著力完善旅游服務功能,全方位滿足游客“吃住行玩”的多元需求,推動古村開發駛入“快車道”。

經過多年的精心規劃與持續建設,后溝村聲名鵲起,旅游業蓬勃興旺,游客紛至沓來。古老又現代的后溝村,既保留了歷史的厚重底蘊,又煥發著時代的生機活力,成為人們留得住鄉愁的幸福家園。
文旅融合: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后溝村緊扣鄉村振興的機遇,深挖古村文化資源,推進文旅融合,走出特色發展之路。
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是核心動力。作為國家4A級景區,后溝古村以“鄉愁體驗”為核心,打造“古村觀光 + 民俗體驗+研學旅行”多元業態。這種以文化為靈魂、旅游為載體的深度融合,不僅激活了古村的歷史基因,更讓傳統村落煥發出新的時代活力。
后溝古村內分布著元慶隆老陳醋、木版年畫等非遺項目,古戲臺、文昌閣、將軍院等30余處景點星羅棋布。這些承載著歷史韻味的景點與非遺項目相互映襯,古建筑景點則默默訴說著古村的過往,非遺項目展現著傳統技藝的獨特魅力。游客漫步其中,可盡情欣賞古戲臺的精巧構造、文昌閣的莊重典雅以及將軍院的威嚴氣勢,在游覽中感受傳統民俗與非遺的深厚底蘊,每一處景點都是時光的剪影,讓人流連忘返。
當游客沉浸在古村觀光的歷史韻味中時,豐富的民俗體驗更是將文化感受推向深處。來到這里的游客,不僅能留宿于極具當地特色的窯洞民宿,感受黃土高原獨特的居住文化,還能觀賞非遺技藝展演,近距離領略精湛的傳統技藝。值得一提的是,游客可以親身體驗豆腐手作等農耕活動,在動手實踐中感受農耕文化的魅力。
村中古戲臺是村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尤為引人駐足。古戲臺屬于前棚后殿式磚木古建筑,磚雕、石雕、木雕皆精,卷棚頂的弧線流暢優美,兼具審美價值與實用功能。逢年過節,戲班鑼鼓響起,村民們登臺表演,激昂的唱腔盡顯北方豪情,喚起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記憶。社火、廟會等古老民俗活動在此延續,村民身著傳統服飾載歌載舞,祈愿美好,這些活動既是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是文化傳承的載體,讓民俗文化煥發新活力。精彩的民俗表演讓游客沉浸式感受黃土高原的居住文化與田園生活的獨特魅力,仿佛融入了古村的日常生活,留下了難忘的體驗。


后溝古村樓窯院

后溝古村在深化游客民俗體驗的同時,也在悄然醞釀著新的發展機遇。古村的農耕體驗園是“晉中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與“榆次區中小學生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近年來,隨著研學熱潮的持續升溫,古村充分依托其資源優勢,構建起沉浸式的實踐課堂,讓前來研學的學生在沉浸式實踐中潛移默化地感受傳統農耕文化的魅力。村中周邊的農耕文化博物館、古風體驗館等特色設施,也能從歷史溯源到場景體驗,多維度構建集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別樣研學場景。
后溝村以“沉浸式鄉愁體驗”為抓手,依托古村保存完整的農耕文明景觀、非遺技藝體驗和民俗活動,實現文化與產業深度融合,讓村民成為最大受益者,走出一條“文化為魂、旅游賦能”的鄉村振興之路。
守望鄉愁守望:文化傳承的“活態密碼”
如今的后溝村,上演著“歸巢”的故事:曾經外出務工的村民紛紛返鄉,有的開起農家樂,有的成為非遺傳承人,有的在景區擔任導游“住在新村,工作在老村,步行就能上班”,村民的笑談中,透露出“家門口就業”的幸福感,以及對故土文化的認同與驕傲。
古村的發展沒有止步:研學寫生基地正在規劃,非遺工坊即將擴建,有更多的社會力量將加入文化守護的行列。石窯上的磚雕依舊講述著過往故事,排水渠里的青苔見證著千年智慧,非遺作坊的煙火氣延續著不變的匠心。后溝村用行動證明,保護傳統村落不是封存歷史,而是讓文化在傳承中生長。后溝村正以生動實踐詮釋著對中華文明根脈的深情守望。當農耕文明的薪火在新時代繼續燃燒,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座古村的新生,更是中華文明永續傳承的力量。
在后溝村的街巷漫步,古村石窯上的磚雕講述著過往,排水渠的青苔記錄著千年智慧,非遺作坊的煙火氣里飄著不變的匠心,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載著千年農耕文明的記憶。
從黃土深處的千年遺存到鄉村振興的鮮活樣本,后溝村在對古村的保護中詮釋了傳統與現代的共生之道。當游客在古戲臺前聆聽晉劇郴子激昂的唱腔,在非遺作坊感受豆腐碾磨的溫度,在窯洞民宿仰望星空時,他們觸摸到的不僅是農耕文明的肌理,更是一個古老村落對文化根脈的深情守護。這守護的不僅是一座古村,更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碼,是讓鄉愁可棲、讓文明永續的根與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