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對鄉村林業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然而,當前我國鄉村林業科技推廣工作還面臨體系不完善、成果轉化率低、林農科技意識和能力不足等困境。因此,應從健全科技推廣體制機制、強化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加大科技推廣投入力度、提升林農科技意識與能力等方面入手,全面加強鄉村林業科技推廣,為促進林業現代化建設、助力生態宜居鄉村建設、提高農民林業收入水平作出積極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鄉村林業在政策扶持下取得了長足發展,成為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然而,從整體上看,我國鄉村林業發展還不充分,特別是鄉村林業科技推廣還面臨諸多困境,鄉村生態環境與林業經濟效益都有一定進步空間。加快鄉村林業科技推廣,對促進林業現代化建設、推動生態宜居鄉村建設、提高林農收入水平,都具有重要意義。
鄉村林業科技推廣的重要意義
促進林業現代化建設
林業現代化是以先進科學技術為支撐,實現林業生產方式、經營方式、管理方式的轉型升級,最終達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的過程。科技創新是推進林業現代化的核心驅動力。加強鄉村林業科技推廣,加快先進栽培技術、優良品種、節水灌溉、病蟲害防治等關鍵技術在鄉村的應用普及,提高集約化、規?;洜I水平,可有效促進鄉村林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為加快林業現代化進程、建設農業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鄉村林業科技推廣對構建現代林業產業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具有重要作用。引進先進技術、發展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提高林產品附加值,皆可增強鄉村林業發展內生動力,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發展森林康養、森林旅游等新業態,有助于構建集生態涵養、產品生產、休閑旅游于一體的現代林業產業體系,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的動力。
推動生態宜居鄉村建設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堅持向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也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在。加強鄉村林業科技推廣,引導農民因地制宜開展生態造林,推廣復合林業經營模式,可有效改善鄉村生態環境質量,提供優質生態產品,為建設生態宜居鄉村奠定堅實基礎。
例如,通過推廣混交林、復層林等近自然造林技術,優化林分結構,提高森林生態功能;積極開展森林撫育、低產低效林改造,提升森林質量和碳匯功能;因地制宜發展鄉土樹種,豐富鄉村生物多樣性;加強退化林修復,控制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推廣生態護岸、生態護坡等生態修復技術,強化水土保持功能。通過一系列科技推廣,可顯著改善鄉村生態,創造清新空氣、涵養水源、凈化環境,打造綠水青山的宜居家園。
提高農民林業收入水平
農民增收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長期以來,傳統林業發展粗放,產業鏈條短,農民收益較低,嚴重制約了鄉村林業經濟發展。加強鄉村林業科技推廣,有助于實現科技賦能增收,多渠道提升農民的林業收入。通過推廣良種壯苗、配方施肥、節水灌溉等先進技術,提高林木品質,增加單位面積產出,為林農創造更多收益,引導發展以市場為導向的特色經濟林,選育高產優質品種,提高林產品商品率和附加值,拓寬增收渠道。
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利用林下空間種植林下作物,開發森林食品,發展森林康養,延伸產業鏈,提高林地綜合利用率和經濟效益。積極開展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發展家庭林場、股份合作林場等,提高林農的組織化程度和市場競爭力,增強抵御自然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強化科技培訓,提升林農職業技能,并引導其從事生態管護、苗木繁育、森林采集等職業,開拓工資性收入。綜合運用多種手段,讓廣大林農充分享有林業科技發展成果,持續穩定增收。
鄉村林業科技推廣面臨的困境
科技推廣體系不完善
科技推廣體系是連接科研機構、技術人員、基層林農的紐帶和橋梁,對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鄉村林業科技進步至關重要。然而,受體制機制束縛,我國鄉村林業科技推廣體系還不健全,存在職能定位不清晰、運行機制不順暢等問題。
一是科技推廣與科研、教育脫節。高校、科研院所作為科技創新主體,雖然在林業領域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但成果轉化為先進生產力的渠道不暢,科研與推廣
“兩張皮”問題突出。很多科研項目缺乏應用導向和地方需求,成果實用性不強,難以在基層推廣??蒲?、教育、推廣各自為戰,資源整合不足,難以形成推廣合力。
二是基層推廣力量薄弱??h、鄉基層是開展林業科技推廣的主戰場,但目前基層林業推廣機構普遍存在人員編制少、業務能力不足、工作經費有限等問題,有的地方推廣機構名存實亡,無法有效承擔技術推廣任務?;鶎恿謽I技術人才匱乏,現有人員知識老化,服務意識和能力不強,與日益增長的推廣需求不相適應,影響了林業科技到戶到林。
三是社會化服務不充分。隨著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社會力量參與林業科技推廣的積極性不斷提高。一些高校、科研院所、農業企業、社會組織紛紛投身科技推廣,但與公益性推廣的銜接配合還不夠,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機制尚未建立,專業合作社、家庭林場、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的示范帶動作用發揮不充分,總體還難以滿足日益分化的多元化推廣服務需求。
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把論文寫在樹上、把論文寫在林農心中,是新時代賦予林業科技工作者的光榮使命。然而,當前鄉村林業領域科研與生產還存在脫節現象,不少科研成果難以落地應用,轉化率不高,難以滿足鄉村林業發展需要。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科技成果與需求結合不緊密。很多科研項目來源于科研人員自身的學術興趣,而沒有緊扣鄉村林業生產實際需求,存在重科研、輕應用傾向。科研與生產需求脫節,導致成果難以快速進入應用領域。同時,各地鄉村林業發展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主導樹種差異較大,科研供給與基層需求在內容、形式等方面還不能完全匹配。
二是科技成果完整性有待提高。不少科研成果只注重單項技術突破,缺乏配套技術,不能形成完整的技術模式和應用解決方案。例如,選育出優良品種,但缺乏與之匹配的栽培技術、加工工藝、市場開發等,導致先進品種難以在生產中推廣應用??萍汲晒暾圆桓?,技術綜合集成不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科研的應用價值。
三是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健全??蒲信c市場、企業對接不緊密,科技成果轉化渠道不暢。很多科技成果只停留在“紙上”,缺乏工程化、產業化開發。轉化風險高、周期長,市場化運作機制尚未建立,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不高。一些地方林業主管部門統籌協助引導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不力,甚至把科技推廣等同于培訓講座,忽視了科技成果的示范應用作用,導致成果轉化率不高。
林農科技意識和能力不足
廣大林農是鄉村林業科技推廣的對象和參與主體,林農能否充分認識科技、掌握科技、應用科技,直接關系到科技推廣成效。但目前,林農總體科技意識不強,接受新技術和新品種的能力不足,嚴重影響了先進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推廣。
一是科技需求不旺盛。受傳統林業經營理念影響,不少林農習慣于憑經驗造林種樹,滿足于小規模、粗放式經營,對先進實用技術的需求意愿不強烈。部分林農文化程度偏低,接受新事物能力有限,認為先進技術操作復雜、投入高、風險大,不愿輕易嘗試。農村勞動力大量外流,留守林農多以老年人為主,觀念保守,安于現狀,創新意識不足。
二是科技獲取渠道不暢。鄉村地區信息化水平偏低,互聯網、現代通信技術覆蓋不足,林農獲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有限。部分林業科技培訓脫離林農實際,內容空泛,時間短,針對性不強,林農參訓積極性不高。基層推廣力量薄弱,難以深入林區田間開展科技指導服務。一些先進技術和產品沒有采取林農易于接受的方式推廣,如通俗讀物、科普掛圖等,影響了科技的可獲得性。
三是科技應用能力不足。科技素質偏低,綜合運用技術的能力不強,是制約林農應用新技術的重要因素。部分林農文化程度不高,對先進技術的學習、理解、掌握存在困難。加之缺乏必要的技術指導,難以準確把握技術要點,無法用好、用活新技術。技術應用中遇到問題時,缺少及時的技術支持和交流渠道,影響了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的成效和可持續性。
加強鄉村林業科技推廣的路徑
健全科技推廣體制機制
完善的體制機制是做好鄉村林業科技推廣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一要理順管理體制,建立林業、科技、農業等多部門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加強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科學制定鄉村林業科技推廣政策,為基層開展科技推廣提供制度支撐。二要創新運行機制,推動科研、教育、推廣深度融合,建立以需求為導向、市場為紐帶、企業為主體的林業科技創新體系,暢通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應用渠道。三要強化激勵機制,完善科技人員評價機制,將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情況作為評價指標,激發科研人員服務生產一線的積極性;制定科技推廣績效考核辦法,將推廣成效與部門和個人利益掛鉤,調動基層推廣人員的主動性。四要拓展社會化服務,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等開展科技推廣,引導和規范農資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信息咨詢、技術培訓、田間指導等服務,不斷滿足林農多樣化需求。
強化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是科技創新和應用推廣的關鍵。林業要發展,關鍵在人。要圍繞鄉村林業發展需求,分層分類開展人才隊伍建設。一是加強高層次人才培養引進,實施林業科技領軍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重大人才工程,為行業發展提供高端智力支持。二是壯大基層推廣隊伍,落實基層推廣機構人員編制,提高待遇保障,完善職稱評聘、崗位管理等,穩定基層人才隊伍。定期開展業務培訓,提升服務能力。三是發展農民科技人才,辦好農民林業大學、林業職業學校,開展訂單式培養,每村培養1~2 名林業技術員,提高林農科學種林能力。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選派科技人員駐村指導。四是培養職業經理人,著力發展新型職業農民,引導返鄉創業人員、致富帶頭人、合作社骨干等參加職業培訓,提升經營管理能力,帶動更多林農學技術、用技術。
加大科技推廣投入力度
科技推廣是一項公益性事業,離不開政府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一要加大科技推廣專項資金投入,支持基層開展技術指導、示范推廣、科技培訓等,為“兩站一中心”建設提供保障。整合涉農資金,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建設科技示范基地。二要加強科研與推廣項自統籌,在林業科研計劃立項、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項目安排上,向鄉村一線傾斜,圍繞鄉村迫切需求,組織開展應用技術研究和集成示范,提高科技供給的精準性和有效性。三要創新投融資方式,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適應鄉村林業特點的信貸產品,引導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加大研發投入,探索股權、期權等方式促進成果轉化,構建多元化的鄉村林業科技投入格局。同時,要加大政策激勵力度,落實稅收優惠、科技保險、貸款貼息等政策,為科技推廣應用創造良好外部環境。
提升林農科技意識與能力
林農是技術推廣應用的主體,提升林農科技意識和能力,是科技興林的關鍵所在。一要豐富推廣形式,因地制宜開展形式多樣的技術培訓,突出實用性、針對性、互動性,提高林農參與的積極性;辦好“科技大蓬車”,定期開展田間技術指導,送技術到田間地頭。二要完善信息服務,建立“互聯網+科技推廣”服務模式,運用新媒體開展在線咨詢答疑、在線培訓等;組建技術專家服務團,開通林業科技“110”,及時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三要加強示范引領,遴選科技示范戶,發揮典型引路作用;鼓勵新型經營主體建設科技示范園,輻射帶動周邊林農。四要創新推廣載體,利用“村村響”、手機短信平臺等傳播林業實用技術;制作通俗技術讀本、掛圖,發放到林農手中。開展百村科技示范、千戶科技示范等覆蓋林農的推廣活動,切實把先進技術送到田間地頭,內化于林農心中。
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水平
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關鍵在于應用。一要聚焦林業產業發展需求,圍繞提質增效、提高附加值等,有針對性地開展應用研究,強化科技成果的實用性和完整性,使其在生產中易學、易懂、易用。二要創新成果轉化模式,建立校企合作、院企合作等產學研用聯合攻關機制,推動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促進科研與生產的精準對接、高效轉化。支持科研人員在職或離崗創辦科技型企業,加快科技成果工程化、產業化進程。三要完善成果轉化服務,建設技術交易市場,搭建技術供需雙方交流合作平臺。鼓勵科技中介、技術經紀人等參與成果轉移、轉化,為成果交易提供信息咨詢、知識產權保護等服務。四要加大轉化激勵力度,制定科技成果轉化獎勵辦法,從轉化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獎勵科研人員和成果轉化人員,調動科技人員服務生產一線的積極性。同時,要加強科普宣傳,提高全社會對科技創新的認知和重視程度,營造有利于成果轉化應用的濃厚氛圍。通過上述舉措,有望從體制機制、模式創新、服務支撐、政策激勵等方面發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最后一公里”,讓更多科研成果在鄉村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切實發揮科技支撐引領鄉村振興的重要作用。
鄉村振興,科技先行。加強鄉村林業科技推廣,事關廣大林農的切身利益,事關生態文明建設大局,事關林業現代化全局。實現鄉村林業科技推廣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人才隊伍更加壯大、投入保障更加有力、林農科技素質明顯提升,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久久為功。越是在關鍵時期,越要深化認識、保持定力,一茬接著一茬干,一棒接著一棒跑。要堅持需求導向,緊扣鄉村林業生產中的突出矛盾和“卡脖子”問題,精準發力,靶向施策,破除制約科技推廣的體制機制障礙。要堅持改革創新,在體制機制、組織方式、運行模式等方面大膽探索、先行先試,不斷激發科技推廣活力。要堅持開門辦科研,組織高校、科研院所深入生產一線,與基層林業部門、新型經營主體緊密合作,加快先進實用技術的集成應用和示范推廣。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林農福祉作為科技推廣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科技惠及千家萬戶,把林業科技的“含金量”充分轉化為助力鄉村振興的“生金力”。
(作者單位:琿春市英安鎮綜合服務中心林業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