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國家安全戰略綱要》和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出臺十周年,也是“十四五”規劃和《國家安全戰略(2021-2025年)》的收官之年。近日,迎來第十個“4·15”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總體國家安全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指引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乘風破浪,引領全民國家安全教育走深走實。面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和國內改革發展穩定重任,新征程上需深入學習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持續推進全民國家安全教育,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和護航中國式現代化。
與時俱進、不斷豐富、穩步提升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理論發展的重要特征,對其發展脈絡重要節點的準確把握則是學深悟透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基本方法。從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來,總體國家安全觀經歷了多次重大發展。
2014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創造性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并對其作了經典論述,也為總體國家安全觀后來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基礎;2015年7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新版國家安全法,拉開了新時代國家安全法治建設的帷幕,更是影響深遠;2016年4月10日,在首個“4·15”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以設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為契機,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全面實施國家安全法,深入開展國家安全宣傳教育,切實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2020年12月11日舉行的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體學習上,習近平總書記就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出“十個堅持”,標志著總體國家安全觀理論體系的完善。
總體國家安全觀具有博大精深的核心要義。
首先是“五大要素”的基本原理和“五個統籌”的重要方法。總體國家安全觀的“五大要素”和“五個統籌”源自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4月15日在中央國安委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即“五大要素”和“五對關系”,其中“五對關系”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演進為“五個統籌”。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五大要素”和“五個統籌”被進一步表述為: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科技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統籌外部安全和內部安全、國土安全和國民安全、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統籌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可見“統籌發展和安全”已從原來的“五個統籌”中被單拎出來,因為其兼顧到了發展、層次更高,故而上升為管總的治國理政重大原則。
其次是“十個堅持”的理論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體學習時提出了十點要求,即“十個堅持”。包括:一是堅持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絕對領導,二是堅持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三是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四是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五是堅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六是堅持統籌推進各領域安全,七是堅持把防范化解國家安全風險擺在突出位置,八是堅持推進國際共同安全,九是堅持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十是堅持加強國家安全干部隊伍建設。“十個堅持”內涵豐富,既有原則原理,又有重點任務,構成了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理論體系。
第三,在掌握上述豐富內涵的同時,可對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核心要義加以綜合概括、提煉升華,包括“五個是”:一是在本質上堅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國家利益至上的有機統一,自覺把人民、執政黨、主權國家三個主體統一起來,努力實現國家安全的“三位一體”,從而無懈可擊、牢不可破;二是在范圍上堅持涵蓋各領域安全的“大安全”,同時又注重輕重緩急;三是在格局上堅持兼顧本國利益和他國合理關切的“共同安全”,以此破解“安全困境”;四是在方法上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做到兩者齊頭并進,防止厚此薄彼;五是在定位上堅持學以致用,用來指導新時代中國國家安全工作和斗爭實踐。正因為同時具備了這“五個是”,總體國家安全觀堪稱護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論武器和破解“歷史周期率”的“安全答案”。
總體國家安全觀最突出、最吸引眼球的是其“總體”二字,總體國家安全觀具有人民性、根本性、包容性、先進性、實踐性,其關鍵就在于“總體”。對于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特征,《總體國家安全觀學習綱要》提出了“四個強調”:一是強調“大安全”理念,涵蓋政治、軍事、國土、經濟、金融、文化、社會、科技、網絡、糧食、生態、資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極地、生物、人工智能、數據等諸多領域,而且將隨著社會發展不斷動態調整。重點領域安全既是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具體體現;二是強調做好國家安全工作的系統思維和方法,加強科學統籌,著力解決國家安全工作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系統觀念和統籌兼顧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根本方法;三是強調國家安全要貫穿到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絕非某一領域、單一部門的職責,必須把安全和發展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同步決策部署、同樣積極落實。四是強調打“總體戰”,形成匯聚黨政軍民學各戰線、各方面、各層級的強大合力,以全社會、全政府、全體系、全手段應對重大風險挑戰。不管是開展維護國家安全的現實斗爭,還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靠的都是部門協同、聯合作戰。
總體國家安全觀具有很多特征,“總體”的含義也很豐富,尤為突出的是以下“五個性”:一是在戰略上注重全局性抑或整體性,強調對國家安全的全局把握、整體把握,抓總管總、統籌協調,反對以偏概全、局部本位,其原理是對航天系統工程中的“總體設計部”的借鑒與超越;二是在邏輯上注重系統性,強調國家安全各要素之間、各領域之間的系統集成、整體聯動,反對各自為政、各自為戰,包括“五大要素”之間、“五個統籌”的每一個統籌、現有的20個領域安全之間;三是在領域上注重全面性,是兼顧傳統和非傳統安全的“大安全”,同時又防止泛化國家安全;四是在目標上注重相對性,對國家安全的目標設定科學合理,反對所謂“絕對安全”,體現在《國家安全法》對國家安全的法律界定上(指國家政權、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人民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對”處于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以及保障持續安全狀態的能力),致力于相對的總體安全,不排除存在局部風險,同時又高標準嚴要求,強調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五是在能力上注重主動性,強調主動塑造,謀求戰略主動,反對被動應對。
需要指出的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總體”二字并非其獨有,而是對黨治國理政乃至其他專業領域類似理念的借鑒,例如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對外工作的“總體外交”、國土資源與城市規劃中最重要的“總體規劃”、航天部門的“總體設計部”、軍事斗爭中的“總體戰”、形勢研判與工作部署中的“總體看、總體而言、總體穩定”“總體要求”等,體現了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海納百川,其共同特點都是強調整體性、全局性、系統性、全面性,都注重綜合、統籌、協同、聯動。
作為新時代黨治國理政的重大原則與突出標識,統籌發展和安全源自總體國家安全觀“五對關系”中的第四對關系(“既重視發展問題,又重視安全問題,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安全是發展的條件”),并在2017年2月召開的國家安全工作座談會上被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在黨的十九大上被首次寫進黨代會報告,在黨的二十大上被提升為管總的原則,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上成為全會《決定》具備的“五個注重”之一。統籌發展和安全既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精華所在,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總體國家安全觀,上升為兼顧發展和安全的新時代治國理政重大原則。統籌發展和安全內涵豐富,需要與時俱進、辯證把握以下6個要領:
一是在總的原則上同等重視發展和安全,統籌兼顧以發展促安全和以安全保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體學習時就“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指出:堅持發展和安全并重,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既通過發展提升國家安全實力,又深入推進國家安全思路、體制、手段創新,營造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環境,在發展中更多考慮安全因素,努力實現發展和安全的動態平衡,全面提高國家安全工作能力和水平。
二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長期而言、相對來說,發展的任務更重,故在一定程度上更強調“發展優先”和以安全保障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重在應對發展遇到的安全風險、破解“發展受阻”“發展不順”的難題,并且發展和實力也是解決安全問題的總鑰匙。
三是在認識和實踐上都應防止兩者“踩腳”“打架”、避免相互干擾,既反對片面強調發展,也反對過度突出安全。
四是在堅決抵制個別國家搞“泛安全化”的同時,自覺避免“泛安全化”。美國為維持科技與經濟霸權,一再濫用“國家安全”概念,對華實施單邊制裁和遏制打壓,這是典型的“泛安全化”,其嚴重破壞正常的國際經濟關系,必須加以抵制。同時我們自己也要心中有數,自覺防止“泛安全化”。導致“泛安全化”的原因主要有兩種情形,要么是在主體上把國家和非國家行為體混淆,應堅守安全的國家主體(包括執政黨和人民);要么是混淆了發展和安全兩者的性質與界限,把原本單純發展的事當成了安全的事,對此應注意“領域安全”與“領域發展”的適度區分,努力避免安全的越界,應依照《國家安全法》對于“國家安全”的定義,即著力排除國家利益面臨的危險和威脅。
五是統籌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新安全格局,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應主動對標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以國內治理為優先、國內國際‘雙治理’良性互動”的新安全格局,以國內安全治理保障國內大循環,以國際安全治理保障國際循環。
六是新征程上統籌發展和安全重在“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其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是“新質生產力”,高水平安全則是高質量發展對國家安全工作提出的高標準和新要求,其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是“新質戰斗力”,主要源自科技賦能、主動塑造、制度創新與戰略運籌。新征程上需要統籌主要基于“新質生產力”的高質量發展和主要依托“新質戰斗力”的高水平安全,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
斗爭是國家安全的鮮明底色,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精神品格,防范風險、應對挑戰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使命,學習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目的在于運用和實踐,在于學以致用地指導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的現實斗爭。
近年來,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風險挑戰,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有力開展了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的一系列現實斗爭,經受住了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成效卓著。例如,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感染,我們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大限度保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在生物安全等領域打贏了一場硬仗;面對前些年香港局勢動蕩變化和外部勢力的插手干涉,我們依照憲法和基本法有效實施對特別行政區的全面管治權,制定實施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堅決反對外部勢力的干涉,使得香港局勢實現了由亂到治的重大轉折,有力捍衛了政治安全;面對“臺獨”勢力分裂活動和外部勢力干涉臺灣事務的嚴重挑釁,我們迎難而上、化危為機,堅決開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爭,展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臺獨”的堅強決心和強大能力,進一步掌握了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戰略主動,有力捍衛了主權與國土安全;面對美國政府霸權霸道的訛詐、遏制、封鎖、極限施壓,我們堅持國家利益為重、國內政治優先,保持戰略定力,發揚斗爭精神,展示不畏強權的堅定意志,在斗爭中維護國家尊嚴和核心利益,有效維護了政治、經濟、科技等重點領域安全,牢牢掌握了我國發展和安全主動權。
展望未來,需要總結經驗、著眼長遠,揚長補短、有的放矢,在新征程上更好運用總體國家安全觀,敢斗善斗、劈波斬浪,護航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