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教育強國建設,高等教育如何發揮龍頭作用?

2025-07-08 00:00:00馬陸亭張煒李均石佑啟劉第紅蔣凱朱施蓉
高教探索 2025年3期
關鍵詞:高質量戰略建設

摘要:圍繞教育強國建設,高等教育如何發揮龍頭作用,《高教探索》編輯部組織了一組筆談。馬陸亭在題為《在支撐國家發展的教育科技人才統籌中發揮高等教育龍頭作用》的文章中談到,在支撐國家現代化強國建設中發揮高等教育的龍頭作用,發揮高等教育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中的引領作用,發揮高等教育在全面提高科技自立自強能力中的引領作用,發揮高等教育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中的引領作用;在教育科技人才統籌推進中發揮高等教育的龍頭作用,發揮高等教育在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中的引領作用,發揮高等教育在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支撐中的引領作用,發揮高等教育在國家創新體系提升中的引領作用;在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中發揮高等教育的龍頭作用,通過高等教育牽引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通過高等教育引領人才培養方向,通過高等教育引領教師專業化發展。張煒在《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偉大成就和重大原則》的文章中談到,在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新征程上,要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發揚斗爭精神。李均在《追求主動適應與戰略引領的辯證統一》的文章中談到,主動適應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規律,沒有主動適應就沒有戰略引領,戰略引領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沒有戰略引領就難言主動適應。追求主動適應與戰略引領的有機統一,是高等教育發揮龍頭引領作用的必由之路。石佑啟在題為《做好“外”字大文章 答好教育強國建設時代命題》的文章中談到,外語外貿類高校要主動超前布局,在構建高質量學科集群上實現新突破;有效應對變局,在培養高素質涉外人才上踐行新擔當;奮力開創新局,在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上貢獻新力量。劉第紅在題為《政治論哲學和認識論哲學的協調與平衡》的文章中談到,高等教育要發揮龍頭作用,不能不思考高等教育哲學問題。在政治論哲學與認識論哲學之間,完全沒有必要做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應該取得協調與平衡。政治論和認識論,盡管是對立的,但也可以是統一的,這符合對立統一的辯證法。政治論哲學和認識論哲學的協調與平衡,也是“為人之學”與“為己之學”的協調與平衡。高等教育在支撐國家戰略和滿足社會需求中發揮龍頭作用,在人才培養中發揮龍頭作用,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發揮龍頭作用,需要政治論哲學和認識論哲學的有機統一。蔣凱、朱施蓉在題為《以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助推教育強國建設》的文章中談到,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核心目標在于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基礎工程聚焦于提升高校辦學能力與賦能師生發展,戰略使命體現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在戰略價值層面,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通過優化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機制與擴大高等教育國際影響力,促進教育強國建設。為推動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更好地服務于教育強國建設目標,需要強化政府統籌引領、深化高校國際化戰略、創新人才引育機制。

關鍵詞:教育強國建設;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高質量教育體系;龍頭作用;五項重大原則;主動適應;戰略引領;辯證統一;高質量學科集群;高質量涉外人才;高水平對外開放;政治論哲學;認識論哲學;國際化發展戰略

在支撐國家發展的教育科技人才統籌中發揮高等教育龍頭作用

馬陸亭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在總體要求中指出“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全面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這表明,高等教育在教育強國建設中龍頭作用的發揮,應該放在支撐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框架下思考,在具體的工作推進中還要帶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發展和牽引整個教育體系的高質量發展。

一、在支撐國家現代化強國建設中發揮高等教育的龍頭作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把服務高質量發展作為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我國經濟社會全局性的高質量發展是以創新為引領的。教育要為高質量發展服務,高質量的人才供給對現代化強國建設有著基礎性支撐作用,這本身也是教育傳統功能的體現;教育要為創新發展服務,高等教育的創新人才培養和創新成果產出對強國建設發揮著戰略性支撐作用,這是時代發展的要求。這樣的劃分也許并不全面甚至相對生硬,但重點突出,高等教育要在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方面發揮龍頭引領作用。

第一,發揮高等教育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中的引領作用。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必須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四為”服務,促進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包括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擔當時代的社會責任等方面,最終要使年輕一代具有贏得國際科技競爭的能力水平。高等教育位居人才培養鏈的頂端,又與社會直接對接,需要引領起教育支撐國家發展的神圣使命。

第二,發揮高等教育在全面提高科技自立自強能力中的引領作用。科技革命加劇了經濟社會發展對科學技術的依賴,國際競爭正在圍繞生存鏈、產業鏈、價值鏈頂端展開,我們要做到的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技不自立必然受制于人,科技不自強必將遭致欺辱,唯創新方能順應時代變化、占據發展主動。科技自立自強是一種精神,表明我們有勇氣全面走向創新,推動科技發展模式由跟蹤借鑒向創新引領轉變;也是一種能力,表明我們開始切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憑實力通過創新驅動實現高質量發展;還是一種現實,表明我們必將經過努力建成創新型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第三,發揮高等教育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中的引領作用。我們要努力做到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能力、提高科技自立自強能力,但絕不能因此封閉鎖國而忘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高水平開放是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條件,我們需要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高等學校是吸引有創新力學術人員干事創業的重要場所,《綱要》要求教育布局和改革試點要緊密對接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和國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高等教育要注重發揮“吸引集聚人才平臺”的作用。

二、在教育科技人才統籌推進中發揮高等教育的龍頭作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把教育科技人才放在一起論述,《綱要》在具體部署“構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推進機制”時,把結果落在“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上。這即是要求我們從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整體需要看一體統籌推進效果,從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滿足看創新人才培養、創新成果產出和科研成果落地。高等教育在其中的作用無疑是牽引性的。

第一,發揮高等教育在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中的引領作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推進,在方向上應以創新為引領,在效果上要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中間的過程需要三者形成協同一致的合力。創新與高等教育的關系最為緊密直接,圍繞高等教育體系將形成人才培養鏈、科技創新鏈、經濟產業鏈的耦合銜接,大學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發展發動機而進入社會中心。作為國家創新發展的先導力量和活躍前沿,高等學校的人才聚集功能、科學源頭作用和重大創新突破值得期待,一流大學正在成為“國之重器”

第二,發揮高等教育在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支撐中的引領作用。教育和科技、人才緊密相連,教育服務科技、培養人才,科技助力教育,人才振興教育。教育是科技、人才的支撐,其基本的支撐作用是通過人才培養來完成的,對科技的支撐還包括高等教育的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功能的體現。高等教育通過人才(學生)培養和科技成果直接服務國家創新發展,其自身的高質量發展更離不開人才(教師)的創新貢獻。高等學校本身就是教育科技人才的聚集地,是真正的以教育為先導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和人才引領驅動發展的實驗重地。

第三,發揮高等教育在國家創新體系提升中的引領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綱要》和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均指出要“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說明了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創新無處不在,寫在紙上的論文重在認識世界,寫在大地上的“論文”重在改造世界。創新驅動是全鏈條驅動,國家創新發展需要融合創新鏈產業鏈、匹配教育鏈人才鏈,提升由創新能力到成果落地為生產力的全鏈條創新效能。高等教育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面對世界科技革命要求推動創新發展,需要面向各行各業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服務科技發展,切實形成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有效支撐。

三、在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中發揮高等教育的龍頭作用

當前,強國建設是發展的主旋律,高質量發展是發展主題或說是強國建設的基礎,而高質量發展又是以創新為引領的。這就要求高質量在經濟社會的全領域實現,要求創新在產品從無到有的過程里全鏈條發生。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和高質量體系建設,要與整個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和產業鏈供應鏈相匹配。

首先,通過高等教育牽引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高等教育對應著社會的各行各業,牽動著整個教育體系。社會的需求,會成為對高等教育的要求,帶動其它教育過來對應。高等教育的標準,會成為其它教育對接對標的依據。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基礎教育打好質量基礎,需要職業教育區分責任分工,高等教育的創新發展對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也會提出新要求、產生新挑戰。這其實就是最通俗易懂的“龍頭”之義。

其次,通過高等教育引領人才培養方向。人才成長是有規律的,這種規律的實現遵循的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的自然科學依據。例如,我們講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但不能要求每一個教育階段都放在創新上,基礎教育打好全面發展的基礎就是對未來創新發生的保障,職業教育培養身心協調的技能就是對未來創新實現的保障。各級各類教育要根據時代使命、自身本質要求,遵循教育規律和辦學規律開展教育活動。創新主要發生在認知層面,創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知識、技能、思維是高等教育對高級專門人才專業能力培養的三要素,加強創新思維培育將牽動著整個人才培養鏈的過程。

第三,通過高等教育引領教師專業化發展。人才是強國建設的第一資源。對國家而言,強國必先強教;對教育而言,教師是強教之基;對學校而言,教師的水平決定著育人和辦學的質量。全國教育大會提出要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培養造就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綱要》進一步落實要求提出“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筑牢教育強國根基”。高等教育對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具有引領作用和培育培養培訓責任。

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偉大成就和重大原則

張煒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了兩步走的目標,要求構建自強卓越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龍頭引領作用更加凸顯。高等學校應堅定自信,充分認識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和重大原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由高等教育大國到高等教育強國的系統躍升。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并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要理論成果、實踐成果、制度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關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系統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方向性、全局性、戰略性重大問題,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擘畫了宏偉藍圖、指引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國高等教育強國建設取得了偉大成就。

2023年,我國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763萬人,比2012年增加1438萬人;高等教育毛人學率 60.2% ,是2012年的兩倍;勞動年齡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大幅提高,國民素質不斷得到提升,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公平和開放的協調發展,為黨和國家事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提供了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高等教育要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貢獻,必須“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同時,人工智能給高等教育強國建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也有不少新的挑戰,應緊密圍繞強國建設主題,弘揚優勢特色,聚焦短板弱項,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更好地發揮龍頭引領作用,努力讓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則: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發揚斗爭精神。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新征程上著力堅持這五項重大原則。

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必由之路。要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心懷“國之大者”,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用黨的創新理論指引和推動高等教育強國建設,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健全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民主集中制,堅持抓基層強基礎,落實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健全高校黨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提升辯證思維能力,既要增強高校的物質實力,也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大學文化,堅持不懈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使得高等教育體系建設更好地同兩個文明建設相適應。

在中國建設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我國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要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四個自信”,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深刻把握新時代新征程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使命新任務,緊密結合我國強國建設的實踐與要求,堅持“四個服務”,塑造立德樹人新格局,育國之棟梁、鑄國之重器,勇于實踐探索,善于創新發展,繼續弘揚我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優勢特色,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把全面從嚴治黨貫穿于黨的建設各方面,加強黨員日常教育管理,營造風清氣正良好政治生態,塑造高等教育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就是堅持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真正做到“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更加注重推進人的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中,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對于高質量教育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強化雇主導向開展教育教學,加強分類指導、分類管理,因校制宜推進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素質教育,努力促進教育公平,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方式。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優化專科、本科、研究生人才培養層次結構,完善區域布局和協調發展,構建和完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制度和體系,建設高質量的人才培養體系,建構高等教育現代化多元范式,塑造多元辦學、產教融合新形態,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強國建設所需的各級各類人才,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

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新時期的鮮明的特點。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顯著成績,面對當前所處的大變革、大發展的時代,要破除思維慣性和路徑依賴,面向未來、搶抓機遇謀發展。一是面對一些深層次的“硬骨頭”,需要下定決心深化改革。二是改革進入“深水區”,既要繼續探索、摸著石頭過河,也要加強研究,從理論上解決橋和船的問題。三是過去的改革更多的具有“供給側”自上而下的改革和制度特征,需要更加關注“需求側”自下而上的人才需求和文化特色,解決人才培養供需的適配性問題。位次,應加快“先立后破”的步伐,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出實招、辦實事、抓落實,扎實推進教育綜合改革的各環節。當前,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是關鍵,對于高校、院系、教師和管理人員的評價,都應突出創新、能力、質量、實效和貢獻導向,并利用人工智能搭建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強化和細化過程管理。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改革,構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技術轉移為一體的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新樣本,促進產學研深度合作。堅持胸懷天下,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優勢,更好地開發利用國際人才資源,主動參與國際人才競爭,積極服務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更加自信地在世界舞臺、國際坐標和全球格局中去謀劃發展、參與競爭,主動參與全球高等教育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并為發展中國家在高等教育現代化過程中保持和弘揚民族特色做出成功示范,提高在全球高等教育治理體系中的地位、話語權。

邁上新征程,要繼續堅持發揚斗爭精神,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和高等教育的龍頭作用,全力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和挑戰,加強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研究闡釋和成果應用,掌握思想政治工作主導權,加強意識形態陣地管理,提升輿情分析研判和處置能力,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學好講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師德師風建設的全過程,拓展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空間和陣地,構建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機制,維護學校安全穩定,建設和諧校園,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追求主動適應與戰略引領的辯證統一

李均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增強高等教育綜合實力,打造戰略引領力量”。“戰略引領”四個字意蘊深遠、極具震撼力,彰顯了中央對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功能的新定位,也體現了中央對高等教育引領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要求。但高等教育如何發揮戰略引領作用,既是一個關乎政策導向的實踐選擇,也是一個亟待深人探討的理論命題。如果我們不從理論上理清一些基本邏輯,恐怕在政策及實踐上容易陷入某種沖動與盲目。

高等教育的戰略引領是在引領誰?當然是引領中國式現代化乃至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無論如何表述,其背后的支撐理論是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系理論。這一理論領域眾說紛紜,制約說、適應說、超越說、博弈說、引領說乃至認知理性說等諸種學說紛呈迭出,其中,“適應說”往往成為眾矢之的。因此,諸如“從適應到超越”“從適應到引領”之類的標題頻現于學術論壇與報端,似乎“適應”一詞已被貼上“落后”的標簽,而“超越”或“引領”則被視為“先進”的代名詞,兩者非此即彼,截然對立。譬如,近期有學者在探討高等教育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引領作用時,提出了一個觀點:鑒于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位以及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境況與需求,中國高等教育理應實現從“適應發展”向“引領發展”的轉型。然而,筆者以為,此類“從A到B”的話語建構,雖看似擲地有聲,卻易陷入二元對立的思維陷阱,實則是一種較為簡化的思維方式。若從高等教育基本理論的角度出發進行深入剖析,我們會發現,高等教育的引領功能與適應功能并非截然對立,而是可以并行不悖、相互兼容、相得益彰的。如何實現主動適應與戰略引領的辯證統一,已成為高等教育發揮“龍頭引領作用”的核心命題,值得深人思考。

一、主動適應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規律,沒有主動適應就沒有戰略引領

“主動適應論”由潘懋元先生提出。他認為:

教育必須與社會發展相適應,而這種適應是主動適應,而不是被動適應,是對積極面的適應,而不是不加判別去適應一切。他特別強調:“所謂主動,就有個主體自覺地判斷與選擇的作用。”縱觀中外高等教育發展歷史,主動適應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規律,這是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必然體現。作為社會子系統中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發展軌跡與社會需求緊密相連。這種聯系并非單向度的,而是一個雙向互動、相互塑造的動態過程。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產業升級步伐的加快、政治體制的日益完善以及文化多樣性的不斷增強,都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面對這些變化,高等教育必須采取主動適應的策略,不斷調整自身的結構與功能,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以確保所培養的人才能夠滿足社會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在當前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洪流中,主動適應不僅是推動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法則,更是高等教育發揮戰略引領功能的基礎邏輯與先決條件。倘若缺乏主動適應的意識與能力,高等教育將失去與社會發展的聯結紐帶,所謂戰略引領自然無從談起。

從系統動力學角度考察,系統對外部環境的主動適應實則為戰略引領蓄積必要的“變革勢能”,而系統對外部環境的適應性改造能力,直接決定其演化方向的主導權。當高等教育系統建立起完善的響應機制時,便能將社會需求轉化為知識創新的驅動力,這種轉化過程本質上是“適應性累積”向“引領性突破”的質變躍升。如近年來國家對新工科、新醫科的前瞻布局,既主動適應了產業轉型升級的現實訴求,又為生物芯片、智能診療等未來產業培育了創新策源能力,引領了相關產業的進一步轉型升級。因此,沒有主動適應就沒有戰略引領,主動適應絕非戰略引領的對立面,而是高等教育實現價值躍遷的必然選擇。

二、戰略引領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沒有戰略引領就難言主動適應

大學是人類知識的殿堂、精神的燈塔。從中世紀大學誕生開始,高等教育就有開風氣之先、引領時代文化思想變革的作用。進入現代社會,大學已不再是孤立于世的象牙塔,逐漸成為推動工業社會發展的發動機、孵化器及動力站,其對社會的引領作用更是被眾多學者視為大學的“第四職能”。特別在當今的數智化時代,高等教育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源泉和人才培養的搖籃,其發展水平更直接影響到國家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簡言之,高等教育的引領功能已經從過去對思想文化的引領升級到對整個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的全面引領和戰略引領。

戰略引領對于高等教育而言,不僅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實踐要求。它要求高等教育在發展過程中,不僅要密切關注當前的社會需求,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即時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更要具備前瞻性的眼光,能夠預見未來發展的趨勢,引領社會發展的方向。隨著教育強國建設的深人推進,高等教育被賦予了更高的期望和更重的責任,其戰略引領的重要性愈發凸顯。我們不僅要培養出大量具備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更要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國際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的拔尖人才。這就要求高等教育在發展戰略上,必須緊跟時代步伐,把握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沿動態,將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同時,戰略引領也意味著高等教育要勇于擔當,敢于突破傳統束縛,積極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和發展路徑。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國高等教育必須堅定地走特色發展之路,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教育品牌,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從復雜系統視角解析,戰略引領實質是高等教育系統“自主進化能力”的外顯,當系統通過自主進化建立起“戰略性”與“適應性”的動態平衡,便能突破路徑依賴的鎖定效應。近年來德國“卓越戰略”(Exzellenzstrategie)的演進充分體現此理——其通過設立未來集群(ClustersofExcellence)引導大學聚焦量子技術、人工光合作用等前沿領域,既保持對現實需求的響應能力,又通過顛覆性創新引領德國工業變革新潮流。這個案例進一步證明,戰略引領并非主動適應的對立面,而是高等教育實現主動適應的核心動能。沒有戰略引領,高等教育就會陷入被動適應的泥潭,無法主動引領社會進步,也難以在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三、追求主動適應與戰略引領的有機統一,是高等教育發揮龍頭引領作用的必由之路

高等教育系統中主動適應與戰略引領的辯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復雜社會系統中“路徑依賴”與“范式突破”的張力平衡。因此,主動適應和戰略引領之間有一個很大的閾限,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主動適應,意味著高等教育要緊密關注社會發展的動態與需求,及時調整自身,以確保所培養的人才能夠符合市場的需求,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這種適應性不僅體現在對當前形勢的敏銳洞察上,更體現在對未來趨勢的預判和準備上。通過主動適應,高等教育能夠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為戰略引領提供堅實的現實基礎。而戰略引領,則是高等教育在主動適應的基礎上,發揮自身的前瞻性和創新性,為社會發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引。

在實踐中,只有將主動適應與戰略引領有機結合起來,高等教育才能在服務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既保持靈活性又保持前瞻性。一方面,通過主動適應,高等教育能夠緊密貼合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培養出既具有扎實專業知識又具備實踐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另一方面,通過戰略引領,高等教育能夠為社會提供前瞻性的思想觀念和科技創新成果,推動社會的持續進步和發展。這樣的高等教育,才能真正發揮龍頭引領作用,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簡言之,高等教育的真正龍頭引領作用源于對現實適應深度與未來戰略引領高度的辯證統一,主動適應是戰略引領的基礎,戰略引領是更高層次的主動適應。也只有堅持兩者的辯證統一,高等教育才能走向自強卓越,才能真正為國家繁榮和民族復興貢獻更大的力量。

做好“外”字大文章 答好教育強國建設時代命題

石佑啟

教育強國,高校何為?這是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發展需要回答好的重大命題和核心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黨和國家事業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高等教育要發揮龍頭引領作用,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外語外貿類高校作為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主力軍”,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先鋒隊”,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排頭兵”,必須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自覺擔當構建高質量學科集群的推動者,培養高素質涉外人才的引領者,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貢獻者,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外貿類高校高質量發展之路,努力為教育強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一是主動超前布局,在構建高質量學科集群上實現新突破

加強學科建設是推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強高校核心競爭力的根本途徑,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舉措。《綱要》提出的“推動學科融合發展”戰略,為新時代學科專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重大機遇。以人文社科類為主的高校必須緊扣國家戰略需求,將學科建設與知識創新緊密結合,構建驅動科技創新、服務國家戰略的高質量學科體系。

立足學科本體創新,夯實核心競爭力。要深化學科理論研究,發揮傳統優勢,主動對接科技前沿,圍繞知識創新瓶頸開展交叉研究,形成解決國家發展難題的創新知識體系。以外語外貿類高校為例,其多學科與多語種賦能的獨特優勢,可以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實現人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發展,為技術創新源源不斷地注入人文活力。通過強化語種優勢,圍繞“高水平對外開放”主線,加強區域國別學、全球治理、涉外法治、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語言與人工智能等交叉學科建設,落實國家“一流學科培優行動”重大舉措,更好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

緊扣國家戰略導向,培育新興增長點。面對全球產業鏈重構、數字技術革命等挑戰,單一學科已難以應對復雜問題。我們需要通過系統性變革,打破學科壁壘,構建以“合”“融”“通”為特征的學科組織新形態,打造多層次聯動的學科集群。通過建立動態調整與資源統籌機制,實施差異化經費投入模式,確保資源向關鍵急需學科和最具發展潛力學科傾斜,實現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完善學科組織機制,激發內生驅動力。學科建設需從“物理疊加”轉向“化學反應”。建立“學科優先、質量優先、貢獻優先、特色優先”的導向,通過建立跨學科研究院、實行教師雙聘制、優化成果認定機制,以破解資源分散、評價僵化等難題。完善交叉學科的人力資源配置、考核評估等制度,推動學科會聚與融合產出標志性成果。

二是有效應對變局,在培養高素質涉外人才上踐行新擔當

建設教育強國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要正確處理好人才培養中的“理論”與“實踐”、“專業”與“課程”、“教材”與“教學”等關系,著力優化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培養國家急需的拔尖創新人才。

要牢牢抓住人才培養這個核心點。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立足“三全育人”,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加強“五育融合”體系建設,重視學生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創新精神的培育,培養造就更多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過硬本領、創新能力、擔當精神的高素質復合型國際化人才。

要牢牢抓住交叉融合這個立足點。以“新文科”建設為抓手,推動更充分的文文交叉、文理融通、文工結合,增強人才培養體系的時代引領性、特色創新性和社會適應性。外語外貿類高校應不斷優化外語專業與非外語專業深度融合、雙向賦能的培養模式,立足語種優勢構建“專業筑基-語言賦能-數智驅動-實踐強鏈”育人體系,系統培養拔尖外語、區域國別、國際組織、涉外法治等戰略性涉外人才。例如,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依托涉外律師、國際仲裁、出口管制等研究生培養項目,探索形成高層次涉外人才培養的有效舉措,增強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戰略的匹配度和貢獻度。

要牢牢抓住改革創新這個突破點。推進配套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培養活力。以培養學生核心競爭力為目標,分層分類支持創新實踐,形成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的良性互動。在課程設計上,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推動科研反哺教學。創新“外語+ 專業”“專業 + 專業”等人才培養機制,構建“人工智能 +X ”教育新形態,推動文科教育從“知識傳授”向“能力塑造”躍升。

三是奮力開創新局,在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上貢獻新力量

教育對外開放是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快教育現代化、建成教育強國的關鍵路徑。推進教育強國建設,需繼續走好開放發展之路,在開放交流、合作共享中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增強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能力,不斷提高參與全球治理的水平。外語外貿類高校在深化教育國際化方面具有天然的語種賦能、學科交叉、合作交流等優勢,在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開放之路方面大有可為,也大有作為。

堅持理念引領,提升教育開放水平。積極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人參與全球教育治理話語體系構建,推動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教育合作機制。將全球文明倡議融入國際教育合作的頂層設計中,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造文化交流品牌、深化人文交流對話,提升中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為實現更高水平的教育國際合作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堅持平臺筑基,織密國際合作網絡。打造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國際化辦學體系,系統推進國際化高端合作平臺構建計劃、國際化科研及社會服務提速計劃、國際化影響提升計劃、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計劃、國際化師資隊伍優化計劃,全力構建優質的全球合作網絡,大力推動與世界知名高校和文化機構開展交流與合作,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篇文章,探索學分互認、師資共享、跨境實驗室共建等制度性突破,強化“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全鏈條協同,搭建“亞洲校園”“灣區校園”“歐亞校園”等類型的多地學習項目平臺,滿足學生在地國際化和教育國際化的不同需求。

堅持人才為本,強化全球治理人才支撐。構建“語言能力—專業素養—全球勝任力”的育人體系,建立“高校 + 行業”“高校 + 高校”等聯合培養機制,開發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世界名校學生訪學項目、高水平暑期研學項目等多層次項目。例如,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通過組建國際治理創新學院,新增國際組織與全球治理專業,開設“國際組織及外交外事精英訓練營”等途徑,持續提升學生全球治理實踐能力,為國家深度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建設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自1965年建校至今已走過60年發展歷程,形成了鮮明的國際化辦學特色。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將始終胸懷“國之大者”,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外語院校大有可為”的殷殷囑托,不斷增強服務國家戰略的使命感、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責任感、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緊迫感,在教育強國建設中譜寫奮進新篇章,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廣外力量!

政治論哲學和認識論哲學的協調與平衡

劉第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成教育強國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先導任務、堅實基礎、戰略支撐,必須朝著既定目標扎實邁進。”教育強國建設,龍頭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要發揮龍頭作用,不能不思考高等教育哲學問題。

眾所周知,高等教育存在兩種哲學,一種是政治論,一種是認識論。前者認為高等教育要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人們探討深奧的知識,不僅出于閑逸的好奇,而且還因為它對國家有著深遠的影響”;后者強調高等教育要按照自己的規律辦事,滿足人們“閑逸的好奇”,大學生追求知識就是高等教育的目的。兩種不同的哲學觀,產生了哲學上的沖突,政治論者考慮高等教育的價值問題,而認識論者卻想方設法擺脫價值影響。

世界高等教育的實踐表明,“在某些時候是從某一方面取得高等教育的合法地位,而在另一些時候是從另一方面做到這一點的”。筆者認為,在兩種哲學之間,完全沒有必要做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應該取得協調與平衡。政治論和認識論,盡管是對立的,但也可以是統一的,這符合對立統一的辯證法。

不容否認,現代高等教育“合法性”的主要哲學基礎是政治論。“合法性”問題是高等教育的命脈。高等教育在滿足國家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需求而獲得自己的合法地位。在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被賦予引領教育強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繼而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使命,正是以政治論作為其哲學基礎的。

然而,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不尊重客觀規律、不按規律辦事,往往會事倍功半。如果沒有認識論作為其哲學基礎,高等教育就會失去應有的生機與活力,無法獲得自身的高質量發展。高等教育倘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發揮龍頭引領作用也就成了一句空話。因此,政治論哲學和認識論哲學的協調與平衡,成為高等教育應然的追求。

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高等教育出現過“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局。如果從哲學上尋找原因,就是沒有很好地協調與平衡政治論和認識論的關系,造成了兩者之間的割裂。打破過去“放—亂一管一死”的惡性循環,需要彌合政治論和認識論之間的裂痕,追求兩者的有機統一。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在我國歷史上,儒家推崇“為己之學”,而對“為人之學”基本持否定的態度。“為己之學”與“為人之學”一直存在張力。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是對“為己”和“為人”的概念缺乏正確的解讀與全面的把握。如果“為己”可以理解為自尊自強、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等意思,那么“為人”則可以理解為成人安人、立人達人、改造社會等意思。“為己之學”與“為人之學”的關系,不應該是對立的,而應該是辯證統一的。《大學》開宗明義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可以理解為“為己之學”,“親民”可以理解為“為人之學”,“止于至善”要求“為己之學”與“為人之學”的有機統一。如果說“為人之學”對應政治論哲學的話,“為己之學”則對應認識論哲學。政治論哲學和認識論哲學的協調與平衡,就是“為人之學”與“為己之學”的協調與平衡。中外哲學,進行了一次跨越時空的握手。

作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協調發展的結合點,高等教育在支撐國家戰略和滿足社會需求中發揮著龍頭作用。這需要協調好國家與社會的需求邏輯和知識邏輯的關系,平衡政治論和認識論的張力。一方面,要構建高質量的教育體系,使之既能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又能遵循知識生產的內在規律,既能適應社會發展,又能契合學術演進邏輯;另一方面,要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在解決“卡脖子”難題中推動科技創新,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實現服務國家戰略與探索真理本質的有機統一。

作為教育體系的最高階段,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著龍頭作用。教育,歸根到底是培養人。高等教育作為人才的出口,肩負著為國家和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的重任。既要以政治論哲學為引領,著眼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將正確的價值觀與家國情懷融入育人全過程;又要以認識論哲學為根基,尊重教育規律與人才成長規律,著力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創新能力。既要避免政治論過度干預導致教育僵化,又要防止認識論脫離現實導致人才培養“空心化”。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就是“為人之學”和“為己之學”有機統一的過程。

作為文化的“基因庫”與創新的“實驗室”,高等教育在文化傳承和創新中發揮著龍頭作用。文化滋潤著教育,又是教育的根基。文化促進教育發展,教育傳承和弘揚文化。文化傳承和創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職能之一。高等教育在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文化強國建設中發展,既要保持學術的獨立性與創新性,又要關注社會需求和責任。政治論哲學和認識論哲學的協調與平衡,可以幫助高等教育更好地適應社會變革與人的發展,從而發揮其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龍頭作用。

政治論哲學和認識論哲學,并非水火不容、勢不兩立,而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要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并充分發揮其龍頭引領作用,必須協調與平衡政治論哲學與認識論哲學的辯證關系,推動二者有機統一,從而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強大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

以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助推教育強國建設

蔣凱朱施蓉

一、內涵闡釋: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核心要義

新時代推進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需要在理論層面科學界定其核心要義,既要超越簡單移植的模仿邏輯,也要克服粗放型開放模式的路徑依賴,形成扎根中國大地、符合教育規律的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新范式。

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核心目標在于服務中國式現代化,通過整合全球創新要素,將國際優質高等教育資源轉化為現代化建設的內生動力。國際經驗表明,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是經濟發達國家科技崛起的關鍵支撐。面對全球科技競爭新態勢和經濟社會發展新需求,我國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通過國際科研聯合體搭建跨境交流平臺,借助信息技術重塑高等教育資源流動模式,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可持續的智

力支撐和創新動能。

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基礎工程是提升高校辦學能力,賦能師生發展。首先,通過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高校能夠有效引進和吸收國際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并積極開展前沿國際科研合作,促進高校提升人才培養能力、科研創新能力、社會服務能力和國際交流能力。其次,高校教師在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過程中構建包括國際學術共同體等在內的賦能網絡,促進其教育教學理念更新與研究方法創新。再次,高校學生獲得更多高質量跨境流動機會,在接觸不同文化和教育體系、體驗不同生活狀態的過程中增強國際化背景下的能動性與競爭力。

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戰略使命在于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作為全球高等教育領域深度互動的關鍵平臺,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是促進各國民心相通、人文交流的重要橋梁。1]在文化互信維度,我國依托“一帶一路”倡議等行動,破解文明沖突的認知壁壘。在價值理解維度,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將中國故事和中國發展經驗帶向世界,增進包容性發展共識,促進跨境高等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協同利用,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二、戰略價值:教育強國建設的關鍵支撐

建設教育強國是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2]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對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高等教育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龍頭,我國將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視為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中之重。3]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為我國教育強國建設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有效提升我國高等教育在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力、影響力和話語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有助于優化高等教育發展機制,提高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不是簡單的資源輸入或形式嫁接,而是通過國際教育要素的深度流動與融合,促進國內高等教育發展機制革新。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是應對全球高等教育治理體系變革的必然要求,更是實現我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進路。以中外合作辦學為例,外方高校在管理機制、課程設計、質量評估等方面的經驗,促進我國高校辦學理念、運行模式等的轉型升級。四川大學在與德國大學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借鑒德國高等工程教育重視實踐能力培養和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教育模式,有力推動了新工科建設的創新發展。[4]同時,通過高等教育國際合作交流培養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是教育強國建設的核心課題之一,也是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出發點之一。

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擴大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影響力,支撐教育強國戰略縱深推進。教育強國的重要目標不但在于提升我國教育發展能力,而且要在全球教育格局中樹立中國教育的強國形象,增強我國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參與度和競爭力。當前,我國已形成“雙向開放、互利共贏”的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從留學生輸出維度看,目前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留學生源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留學人員累計超過800萬人。5]從留學生輸入維度看,我國以獨特的文化魅力、優質的教育資源和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吸引著世界各國優秀學生,成為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地國和全球最主要留學目的地國之一,在全球留學教育版圖中占據日益重要的戰略地位。過去十年,我國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角色發生了從接受者到參與者、合作者和設計者、貢獻者的歷史性轉變。6]通過持續深化高水平對外開放,我國高等教育將進一步提升國際影響力,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三、實踐路徑:以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助推教育強國建設

第一,強化政府統籌引領,推進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協同治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逐步構建起涵蓋出國留學、來華留學、中外合作辦學、國際科研合作、中外人文交流等多維度的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格局,但在推進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進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優質教育資源輸出渠道有待拓寬,來華留學吸引力尚需提升,來華留學生在華就業政策體系有待完善。為此,我國政府部門需要強化頂層設計和戰略引領。一是持續優化高水平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戰略,進一步明確發展目標和實施路徑;二是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統籌教育、科技、外交、移民等政策資源;三是完善配套政策體系,在學歷互認、科研合作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通過多層次、立體化的政策協同,構建政府主導、多元參與、協同推進的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形成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強大合力,全面助推教育強國建設。

第二,深化高校國際化發展戰略,構建高質量全球高等教育合作新格局。當前,我國高校國際合作交流不斷實現規模與質量雙提升,合作形式日益多元,合作領域持續拓展。然而,我國高校在推進國際合作交流的過程中仍面臨速度、規模與效益之間不均衡等問題,制約了教育強國建設。為此,需要推動高校國際化高質量發展。一是強化國際資源互通,通過高校聯盟等形式,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國際高等教育生態;二是優化中外合作辦學布局,在積極引進境外優質教育資源的同時鼓勵我國具備條件的高水平大學走出國門,到境外辦學,設立分校、校區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三是完善質量保障機制,促進我國高校國際合作從規模擴張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形成更加開放、更具活力、更可持續的國際高等教育合作新生態。

第三,推動人才引育機制改革,建設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新高地。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需要一體統籌推進,而科技創新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才。高等教育作為高層次人才培養主陣地和科技創新策源地,其對外開放水平直接關系到教育強國建設的成效。需要構建更加開放的全球人才引進機制,吸引國際頂尖學者和科研團隊,同時完善本土教師國際化培養體系,提升師資隊伍的全球視野和創新能力。需要創新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深化課程體系改革、拓展海外交流渠道等方式,培養具有全球勝任力的拔尖創新人才。需要優化來華留學服務體系,完善留學生學業支持體系,打造“留學中國”教育品牌。我國高等教育體系將由此加速實現“教育-科技-人才”協同創新的戰略目標,為教育強國建設持續注入強大動力。

參考文獻:

[1]徐小洲,江增煜,梅偉惠.新時代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的本質屬性與戰略定位[J].教育發展研究,2024,44(23):41-49.

[2]教育部.以教育強國建設為中國式現代化強基賦能[EB/OL].(2023-11-14)[2025-05-22].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2311/t20231114_1090495.html.

[3]教育部.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EB/OL].(2024-04-18)[2025-05-22].http://www.moe. gov. cn/jyb_xwfb/s5148/202404/t20240418_1126200.html.

[4]肖先勇,張燦,李長松,等.文化互通、理念互鑒、優勢互補:高等工程教育國際化辦學模式探索與實踐:以四川大學中德合作辦學項目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6):89-94.

[5]全球化智庫.中國留學發展報告藍皮書 (2023-2024)[EB/OL].(2024-02-26)[2025-05- 22]. http://www.ccg. org. cn/archives/84327.

[6]秦琳,浦小松,王曉寧.提升我國教育世界影響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學習研究之十二[J].教育研究,2022,43(12):4-14.

(本欄責任編輯劉第紅陳志萍)

猜你喜歡
高質量戰略建設
精誠合作、戰略共贏,“跑”贏2022!
當代水產(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2
高質量項目 高質量發展
當代陜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02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
當代陜西(2020年20期)2020-11-27 01:43:10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中國外匯(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三部曲”促數學復習課高質量互動
戰略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電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人大建設(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戰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全部免费特黄特色大片视频|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傲雪网|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免费观看成人久久网免费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 亚洲香蕉久久|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97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爱| 精品無碼一區在線觀看 | 亚洲无码37.| 亚洲青涩在线|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人妻少妇久久久久久97人妻| 天堂亚洲网| 青青草原国产免费av观看|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欧美性天天| 91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亚洲人妖在线|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亚洲大尺码专区影院|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一区午夜福利在线| 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区人妖精品人妖精品视频| 91原创视频在线|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久久a毛片| 国产激爽大片在线播放| 人妻91无码色偷偷色噜噜噜|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日韩成人午夜|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成人夜夜嗨| 人妻熟妇日韩AV在线播放|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 五月天天天色|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费看|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二三区| 麻豆精品在线|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不卡|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2021亚洲精品不卡a| 就去色综合|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66|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欧美激情福利|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青青青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高清色本在线www|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无码久看视频|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免费毛片a|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午夜综合网| 色婷婷电影网| 国产三级成人| 97人人做人人爽香蕉精品| a级毛片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国产91麻豆免费观看|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