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高質量發展的整體布局中,大區大縣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既是重要增長極,更是關鍵支撐點。
2024年,重慶GDP(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2193.15億元,同比增長5.7%。在38個區縣中,渝北、九龍坡、江北、涪陵、渝中、江津合計以超1.1萬億元的經濟體量,撐起全市三分之一的增長版圖;萬州、沙坪壩、巴南、南岸等也以GDP超千億元的姿態拼搏奮進,堪稱支撐重慶高質量發展的“硬核力量”。
重慶市委書記袁家軍指出:“大區大縣是推動全市經濟發展的主發動機。”這一定位明確了大區大縣在重慶發展全局中的重要使命。
從區域經濟格局來看,大區大縣往往擁有更雄厚的產業基礎、更優質的科創資源、更成熟的開放平臺以及更完備的治理體系,肩負著產業發展、改革開放、要素統籌、風險防控等多項使命,是城市系統運行的“骨架”和“引擎”。
當前,正值“十四五”規劃收官、“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的關鍵之年,大區大縣如何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改革開放等方面持續發揮“挑大梁”作用,已成為重慶高質量發展能否更上一層樓的關鍵。帶著這份責任與使命,這些區縣正以更大的擔當、更實的作為,奮力在主戰場上攻堅發力、勇挑重擔,為重慶經濟的向上發展以及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的譜寫貢獻源源不斷的力量。
優勢盡顯 各展其長
在前不久落幕的第七屆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上,渝北攬獲11個新項目,合同投資175.5億元;江北簽約7個重大項目,簽約金額達166億元;涪陵簽約6個項目,協議資金162.07億元……投資熱度的持續升溫,映射出大區大縣在資源要素、產業生態、城市功能等方面強勁的吸引力、承載力和競爭力。
在重慶工商大學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易淼看來,大區大縣挑大梁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經濟總量的“壓艙石”與增長的“主引擎”,對全市穩增長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二是區域協調發展的“樞紐”與“支點”,這些區縣需要提升城市能級,完善綜合服務功能,成為區域內的人口集聚中心、產業高地和公共服務高地;三是改革創新的“前沿陣地”,這些區縣需在要素市場化配置、營商環境優化、國資國企改革等方面承擔攻堅任務,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事實上,重慶的大區大縣各具特色,它們有的是工業大區,有的是商貿大區,有的是金融大區,都以無可替代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挑起了產業結構之梁、發展質量之梁、未來前景之梁。
在經濟增長層面,大區大縣貢獻突出。
2024年,渝北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2.7%、居全市第一;九龍坡經濟增長的速度高于全市、全國水平,成為重慶第二個GDP超兩千億元的經濟大區;渝中經濟密度西部第一,保險、期貨、征信、金融租賃等機構數量和規模均保持全市第一;江北的商品銷售總額、限額以上網絡零售額保持全市第一;西部陸海新通道江津班列開行量全市第一;云陽的GDP連續7年位居全市12縣之首……在經濟發展各個維度,大區大縣都以“硬核”數據,詮釋著“挑大梁”的分量與責任。
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進程中,大區大縣率先突圍。
在涪陵,先進材料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通過“引智”與“引資”并重,涪陵建成重慶首個千億級材料產業集群,為“再造一個涪陵工業”提供了強大動能。
江津把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和途徑,推動存量企業向集約化、高端化、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發展,探索出一條老工業基地的蛻變路徑。
萬州2024年實施智能化改造項目35個,技改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35%以上,越來越多企業完成了數字化轉型。
在科技創新的賽道中,大區大縣始終勇立潮頭。
位于渝北的重慶再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飛機棉”——隔音隔熱玻璃纖維棉成功打破國外壟斷,成為國產大飛機C919的供應商;全球五百強企業德國博世集團攜手慶鈴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在九龍坡打造全球首個氫燃料電池研發制造中心;作為我國民營疫苗龍頭企業,位于江北的重慶智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不斷增加研發投入,建成重慶、北京、合肥三大研發生產基地、多個研發中心和一個創新孵化中心……這些來自不同區縣、不同行業的創新案例,共同構成一幅星羅棋布、亮點紛呈的科技創新群像。
一組組數據,是實力的體現;一個個故事,是動能的寫照,它們共同折射出大區大縣蓬勃發展的活力,也預示著這座城市更加廣闊的增長空間。
精準發力 改革突圍
大區大縣責任大、擔子重,唯有找準著力點、提升突破力,才能在高質量發展中穩挑大梁、擔起重任。
“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在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上勇爭先,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走在前,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江蘇的“四個著力點”,對重慶的大區大縣如何挑好大梁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重慶的大區大縣產業基礎雄厚、創新資源集聚,是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理想“試驗田”。
長壽精心實施“揭榜掛帥”科研項目,聯合130多家企業共同打造長江上游新材料產業協同創新聯盟;沙坪壩利用良好的科教資源、人才資源、創新成果,加快推進環大學創新創業生態圈建設;南岸加快建設迎龍創新港,已入駐企業200多家,重慶生態環境科技創新基地建成投用,重慶腦與智能科學中心承接國家發展改革委腦機接口技術攻關及應用示范工程……一系列舉措和部署,標注著大區大縣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中“打頭陣”的奮進姿態,讓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產業發展“最大增量”。
體量大、基礎穩、要素強的大區大縣,是改革開放的先行者。
涪陵這座繁盛了千年的水上樞紐,正依托龍頭港國家級水運口岸、西部陸海新通道涪陵始發班列等優勢,著力構建“陸海聯動、內外統籌、多向互濟”的開放發展格局。
渝中勇當探路先鋒,戴家巷老街區更新改造等7項改革成為全國經驗,“三攻堅一盤活”改革突破9項關鍵指標完成率實現“7個100%、2個200%”。
巴南深化推進城鄉融合改革,擴面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成交量、成交金額及畝均地價均居全市第一位。
而作為重慶發展的“主平臺”,大區大縣往往處于樞紐位置和產業發展的關鍵節點,是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先行力量。
位于重慶樞紐港產業園九龍新城的黃磏港正式投入運營,成為重慶內陸開放新門戶;渝中高標準建設中新互聯互通項目運營中心,高水平打造國際金融產業園,形成中新互聯互通項目10周年標志性項目5個;沙坪壩高水平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重慶第7個綜合保稅區——重慶國際鐵路港綜合保稅區竣工,落地全市首個西部陸海新通道國際法務區……在服務新發展格局、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中,大區大縣正發揮著日益重要的承接、輻射與帶動作用,推動戰略藍圖變為生動現實。
高質量發展最終要落腳到百姓福祉上。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區蝶變為高品質生活空間,江北成功獲評全國第四批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區,巫山用一顆脆李帶動15萬余農民增收致富……大區大縣推動發展成果不斷“飛入尋常百姓家”,讓幸福感、獲得感與經濟增長同步提升。
向下扎根、向上生長。挑大梁,不僅是責任的體現,更是發展路徑、治理能力、價值導向的系統展示。放眼重慶,大區大縣已然成為推動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重要力量,為全市發展提供穩定支撐、持續動力和更多可能。
厚植優勢 蓄勢未來
今年一季度,重慶的GDP同比增長4.3%,渝北、萬州等實現GDP同比增長突破6%,在全市經濟穩中有進的大勢中起勢有力,充分展現了“挑大梁”的擔當與成效。
實際上,塊頭越大,增長越難。對大區大縣而言,經濟體量大、起點高,每一個百分點的增長都來之不易,既要穩住存量,更要挖掘增量;既要攻堅改革,又要守住風險。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在此承上啟下的關鍵階段,大區大縣要怎樣才能更好挑起未來發展的大梁?
“在這關鍵階段,大區大縣需立足當前發展基礎,既要確保‘十四五’目標圓滿收官,又要前瞻性布局未來競爭力。”易淼說。
從今年各區縣的政府工作報告來看,多數大區大縣都將GDP年度增長目標設定在6%以上,高于2024年全市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努力在全市高質量發展大局中挑大梁”“扛起大區擔當”“充分展現大擔當、大作為”等表述,普遍出現在大區大縣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顯示出它們對“挑大梁”的強烈使命感。
為了更好實現預期目標,大區大縣還立足各自資源稟賦和發展優勢,制定了更加清晰、可執行的發展路徑——
渝北堅持科技引領、產業提能,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不斷增強發展的“硬實力”“韌實力”。
九龍坡吹響“向西挺進 整體躍升”的號角,發出了“加快建設重慶樞紐港產業園九龍新城,全面提速西部城區開放開發步伐,聚力開啟‘東西一體化、全域現代化’大美九龍坡新局面”的強力號召。
云陽以“云陽見面”招商外聯文旅宣介工作品牌為牽引,全力以赴抓招商促落地,讓云陽制造向“新”提質、逐“綠”前行、集“聚”成勢。
秀山立足現有發展基礎,全力將物流分撥集散業務覆蓋范圍擴大到30個區市縣以上,推動通道集散能力從“節點城市”向“樞紐城市”躍升。
……
這些差異化路徑背后,體現的是因地制宜的發展策略、聚焦重點的結構優化,也是面向未來的蓄勢積能。
不過,我們也應清醒看到,在前進道路上,大區大縣還面臨產業轉型壓力、風險防控壓力等一系列結構性挑戰,如何在守牢底線的同時實現穩中有進、進中提質,或許還要在結構調整、厚植優勢、機制創新上持續發力。
“要通過改革突破、政策賦能、項目牽引等舉措,進一步鞏固產業優勢、深化區域協同、擴大開放創新、推動綠色轉型,在建設‘六區一高地’中找準發展方位,在‘十五五’規劃中突出差異化定位和長周期布局,增強服務國家戰略落地的支撐保障能力。”易淼表示,大區大縣要主動從體量優勢邁向能級優勢,整體提升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力。
“挑大梁”不僅是當下的發展要求,更是面向未來的必然選擇。重慶要實現更快發展、更高飛躍,仍需大區大縣不斷突破、持續躍升,挑起更重的大梁,托起更高的未來,帶動更多區縣共赴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