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如何在最短時間內“拿”下一名年輕人?
提供一間舒適便捷的房、一張免費休憩的床——這樣至少有機會得到這個年輕人的短暫停留。
當然,停留不代表留下,留下不等于容下,但如果在此期間,這個年輕人被這座城戳中了心扉,那么這個年輕人大概率會將自己短則幾個月、長則數十年的黃金歲月獻給這座城。
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畢業生黃文就是這樣。
2024年1月1日,黃文拖著行李箱走進重慶市渝北區青年人才成長驛站,原計劃“免費住兩天就走”,卻在返程前改變心意,決定留在這座“夢想之城”。
不只是黃文,2024年,34.5萬名青年懷著相似的期許扎根重慶,重慶逐漸成為青年在西部地區就業創業的首選之城。
這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一個充滿潛力與創造力的未來在向重慶招手。容下的年輕人越多,未來就越可期。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興。這是一場浪漫的“雙向奔赴”,更是一座超大城市以加快建設全市域青年發展型城市為支點,對青年的用心經營。
你不說,我也懂——
青年說:“這座城是懂青年的,懂我們的未言之深意,更懂我們的未覺之所需。”
在某社交平臺上,有一個問題引來上萬網友評論:“某天當你離開打拼的城市,你能帶走什么?”
回答五花八門,但排在熱評第一的回答卻只有短短6個字:“來時的行李箱。”
眾多的點贊回復,道出青年的普遍現狀:人擇一城而棲,心卻難有歸屬,覺得自己終會離開,所以一切從簡。
此心安處是吾鄉,重慶懂青年未言之深意。
何以心安?重慶將青年發展提升為城市戰略。
2024年5月20日,中共重慶市第六屆委員會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審議通過《加快建設全市域青年發展型城市實施方案》。“讓重慶對青年更友好、讓青年在重慶更有為”,成為重慶對青年最深情的告白;“到2027年,重慶所有區縣全覆蓋建成青年發展型城市,青年高質量發展水平處于全國前列”,成為重慶對青年最鄭重的承諾。
這非同小可:重慶成為全國第一個以改革思路推進建設、提請黨委深改委會議審議、以兩廳名義印發實施方案的省份。
事實上,重慶早就將青年高高“舉起”——2022年重慶市江北區和沙坪壩區成為第一批全國青年發展型城市(縣域)建設試點城市,2023年重慶正式啟動全市域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工作,2024年重慶將全市域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寫入市委六屆五次全會《意見》及市政府工作報告,2025年重慶繼續將其納入市政府工作報告,大力推動相關工作。
高高“舉起”還不夠,穩穩“托住”才踏實,重慶懂青年的未覺之所需。
香港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王云在糾結是否接受沿海企業高薪錄用的那天,收到一封來自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的邀請函:“三年內支持組建獨立團隊。”她怔住了——這個連她自己都未明確提出的學術自主權需求,竟被一座千里之外、從未踏足過的城市精準捕捉。
婉拒沿海企業拋來的“橄欖枝”,來到重慶,看到獨立實驗室時,王云不禁感慨自己選對了:“重慶讀懂了科研人最深的渴望,那就是擁有能破土的舞臺。”
在重慶,14—35歲的青年達890萬人。數量雖龐大,但重慶洞悉青年各類沉默的渴求:創業者害怕繁瑣的手續,“打工人”期待多元的解壓方式,無業者憧憬靈活的社會保障……
如何精準解“渴”?
貫穿全市域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工作始終的“1365”改革思路讓一城青年有百種解法——“1”即圍繞一個總體目標,“讓重慶對青年更友好、讓青年在重慶更有為”;“3”即健全三項黨管青年工作制度機制,將青年工作嵌入城市治理中樞;“6”即優化六個方面“讓重慶對青年更友好”的發展環境,直擊青年痛點,從婚戀生育到子女入學,從未言說的焦慮被逐一化解;“5”即完善五個方面“讓青年在重慶更有為”的服務體系,把青年成長活力轉化為城市發展動能。
“我們以改革思路縱深推進全市域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用心用情寵愛青年、懂得青年、成就青年,全力打造‘青春建功新重慶’總名片,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注入了強勁青春動能。”共青團重慶市委書記龍東閣說。
懂而寵,這心安充滿力量:當青年將黃金歲月托付重慶,重慶便以全域之力托舉青春。
你不提,我也給——
青年說:“這座城是愛青年的,讓我們‘如其所是’,更讓我們‘如其所愿’。”
6月6日清晨6時許,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區的“UPUP更新饅頭”已亮起燈,“90后”店主黃璜正用力揉搓面團。創業后,黃璜總是為“客流量像重慶的霧,總聚不起來”而發愁。
改變出現在2024年11月。一群人敲開了她的店門——全國首個青春小店功能型團工委在九龍坡區宣告成立。這個扎根于煙火氣中的“青春后援團”,把服務陣地直接搬到了創業青年的灶臺與油煙機旁。
黃璜的饅頭店雖小,卻投入了她全部的積蓄。開業以來,她獨自扛起運營重擔,從凌晨備料、采購到深夜收攤,幾乎難有喘息之機。當青春小店服務團的青年干部坐在她狹小的操作間時,黃璜終于忍不住吐露:“當老板比考研還難啊!”
青春小店服務團組建后,迅速化身為創業青年的專屬客服。服務團成員定期登門拜訪,為黃璜提供“點單式”服務:針對店鋪推廣難題,服務團協調將其納入區級青創市集,營業額隨之飆升近萬元;圍繞經營瓶頸問題,編制“青年辦事一本通”,開展短視頻剪輯、直播帶貨等技能輔導培訓……
“我們就是要做他們隨時找得到、靠得住的‘店小二’。”共青團九龍坡區委書記劉佳說。
如今,青春小店服務團已對接聯系九龍坡區內青年經營主體超過200家,服務需求響應率達100%,24小時線上咨詢群更是成為創業青年離不開的“智囊團”。
給政策、給服務、給平臺,不單是九龍坡區,重慶各區縣都在爭著愛青年:江北區創新打造“青年夜校”,打開了青年人“夜生活”的另一種方式;沙坪壩區出臺服務青年發展“二十條措施”,“青春之城”令萬千青年更加向往……
在重慶,對青年的愛從來不是說說而已。
市級相關部門圍繞青年及子女入學入園、就業創業、人才引進、租房住房、婚戀生育、權益維護、身心健康成長等七大方面,用69條實打實的惠青政策,形成覆蓋青年全生命周期的愛——
圍繞幼有所托,優化“官方帶娃”服務,開展托管看護、作業輔導等服務,2024年指導各級團組織舉辦寒暑假期公益托管3400余期,服務青少年10.6萬余人次。
圍繞愛有所獲,構建“平臺+活動+服務”青年婚戀工作體系,每年舉辦“家和計劃”“青春之約”等公益活動,服務青年不少于25萬人次,幫助單身青年圓“幸福夢”。
……
“重慶把城市‘C位’留給青年,讓青年在重慶既有美好生活的‘小確幸’,更有施展才華的‘大舞臺’。”龍東閣說。
最新數據顯示,這份飽含愛的生態正在顯效:2024年重慶印發《百萬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留渝來渝就業創業行動計劃(2024—2027年)》,實現34.5萬青年留渝來渝的逆勢增長;實施新重慶引才計劃優秀青年專項、博士后倍增計劃等項目,全市青年科研人員增長率達11.5%;發放青年創業貸款 69.7 億元,推動青年法人企業數量新增3.1萬戶……
你不盼,我也成——
青年說:“這座城是能成就青年的,助我們成所未成,更助我們精進不休。”
深夜,在重慶西永微電子產業園,余崇圣的指尖拂過激光雷達傳感器冰涼的金屬外殼,屏幕上三維點云如星河旋轉。這位從劍橋大學歸國的重慶知至科技有限公司CEO清晰記得2017年的起點:大家擠在不到10平方米的栗子店閑置倉庫,為攻克多核3D等系統徹夜調試設備。
如今,知至科技公司研發出全球首個即時定位建圖SLAMon-chip Al 芯片處理器,量產國內首臺高精度激光雷達慣導耦合SLAM 系統,實現無 GPS 信號下的厘米級室內下空間高精度定位導航,并帶動新增行業應用收入近10億元。
“重慶提供的場地和創業指導,讓我們跨越了科研成果轉化的‘死亡谷’。”余崇圣說,在重慶的貼心扶持下,團隊不僅獲得數百萬元參股投資,更拿下了超千萬元的國外意向訂單。
這樣成就青年的故事正在巴渝大地上延續。而支撐這些青年夢想的,是重慶毫不動搖成就青年的決心。
作為我國中西部地區唯一直轄市,重慶擁有全部31個制造業大類,集聚了1800多家金融機構,與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港口互聯互通。
這樣的產業格局為廣大青年成長發展、建功立業創造了絕佳機會,也催生了重慶成就青年的巨大機遇:2025年重慶計劃吸引40萬青年留渝來渝就業創業,其中市外青年6萬人以上。
“只要你扎根熱辣滾燙的重慶,定能成就幸福小滿的人生。”龍東閣說。
重慶推出“青鋒貸”“鄉村振興青年貸”等系列金融產品,實施“強樹育苗”、雛鷹計劃等系列幫扶項目,推進“就業啟航”“創業巡診”等系列培訓計劃,發布適合青年的就業崗位92.5萬個,提供職業指導10萬余人次,培育市級創業孵化基地(園區)115家,為6400余名創業青年提供免費工位……為的就是讓青年成所未成。
成就并非一時,重慶深諳精進不休的道理。
一條進階式的成長通道被重慶鋪到青年腳下:初創期,青年可通過重慶各系列培訓計劃獲取各類資金支持;成長期,重慶組建技術、職業、投資、孵化等陪跑隊伍,推動青年的創業成果進行轉化;成熟期,重慶則依托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積極轉化成果,撬動社會資本。
當余崇圣的激光雷達傳感器在英國被廣泛應用,當無數青年在重慶建功立業,重慶與青年的“雙向奔赴”已凝成共同生長的力量——這座城市正托舉起青年夢想向上攀升,青年則以創新之力反哺重慶。
“一萬種關于重慶的文案,都不如來重慶看一看。當重慶和青年的‘雙向奔赴’成為時代課題,我們愿成為四海八方青年的‘最佳合伙人’,共赴青春之約、共建青春之城、共譜青春華章!”龍東閣說。
重慶,正逐漸成為青年創新創業創造的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