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要“堅持面向市場、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這樣的人才培養導向定位要求高職院校突破傳統學科教育的桎梏,而“全程導師制”通過引入企業導師并結合高校中傳統的導師制工作方式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完善職業教育的育人機制,提升職業教育的內在質量。
一、高職院校探索 “全程導師制” 的背景
(一)高職院校職業導向的辦學定位
高職院校在我國職業教育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肩負著為培養適應產業轉型升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呈現出鮮明的職業導向特征,即目標指向性、能力本位性、評價動態性。目標指向性以區域產業需求為邏輯起點,專業設置與區域支柱產業緊密對接。能力本位性則聚焦人才培養,注重崗位勝任力模型構建。評價動態性力求打破傳統學術化評價慣性,建立以就業質量、企業滿意度為核心的評價指標體系。
這種職業導向定位要求高職院校突破傳統學科教育的桎梏,而“全程導師制”通過引入企業導師并結合高校傳統的導師制工作方式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能夠有效解決3個痛點:即行業標準向教學標準的轉化脫節;學生職業認知滯后于產業發展;就業指導與崗位需求錯位[1]。
(二)高職院校工學結合的教學特征
工學結合作為高職教育的本質特征,強調“做中學、學中做”的實踐育人模式。其運行機制包含3個維度:時空交互維度,即課堂教學與生產實踐交替進行,形成“理論一實踐一再理論一再實踐”的螺旋式上升路徑。主體協同維度,即校企雙方共同制定教學計劃、開發實訓項目,由企業工程師直接承擔一定比例的實踐課程教學。最后是資源整合維度,即通過虛擬仿真實訓基地、產教融合型實訓中心等載體,實現教學資源與生產資源的共享。但當前工學結合的模式仍面臨兩大挑戰:(1)企業參與深度不足,實踐教學易淪為簡單崗位操作訓練;(2)學生個體差異未被充分關注,標準化培養難以滿足個性化發展需求。全程導師制的介入,可通過“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持續指導,在工學交替過程中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使實踐教學從“粗放式”走向“精準化”。
(三)高職院校培養實踐能力的核心訴求
隨著產業智能化轉型加速,企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實踐能力要求發生結構性變化,從單一操作技能向技術應用結合數字素養的復合能力轉變,同時還疊加了培養周期縮短的趨勢,技術迭代速度加快迫使實踐教學效率提升,傳統“兩年培養 + 半年頂崗”模式已難以適應快速上崗需求。而育人場景也從校內實訓室延伸至企業真實生產環境,“教學工廠”“工程師學院”等新型育人平臺應運而生。
二、產教融合與全程導師制的內涵關聯
(一)產教融合的內涵與發展脈絡是職業教育改革的核心命題
產教融合的核心在于,通過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實現教育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的精準對接。我國職業教育逐步從校企合作的淺層互動轉向產教一體的生態重構。在高職教育領域,產教融合的實踐路徑已從單一的企業實習拓展至專業共建、課程共研、師資共享等全要素協同,其目標在于培養具有“工匠精神”和“崗位勝任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二)全程導師制的實施范疇與功能定位符合產教融合的發展規律
全程導師制源于傳統的導師制,但在實施范疇與功能定位上具有顯著差異:(1)時間維度上覆蓋學生學業生涯,在職業發展初期依舊能起到重要作用,突破傳統導師制僅限于畢業設計或頂崗實習階段的局限;(2)主體構成上形成“校內專業導師 + 企業實踐導師”雙元結構,兩類導師協同完成理論教學、實踐指導與職業素養培育[3;(3)服務內容上實現“學業輔導 + 職業導航 + 心理支持”三維聯動,契合高職學生成長規律。
(三)產教融合與全程導師制的耦合邏輯與協同效應
產教融合與全程導師制的協同作用在目標、過程與資源3個層面得以顯現。在目標層面,二者均聚焦于彌合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之間的結構性鴻溝。產教融合通過構建資源對接框架,為職業教育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宏觀層面的支撐;全程導師制則通過構建微觀層面的實施路徑,確保教育目標的精準落地。在過程層面,產教融合所搭建的校企合作平臺為導師團隊的建設以及實踐基地的共享提供了有力支撐。在資源層面,企業導師所帶來的真實技術標準與崗位規范,與校內導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形成互補,二者協同作用共同推動“課堂革命”
三、理論框架構建與研究問題的聚焦
本研究聚焦3個核心問題:(1)如何通過全程導師制實現產教資源的高效整合與精準配置;(2)在動態變化的產業環境中,怎樣構建校企導師協同育人長效機制;(3)高職院校需建立哪些保障機制以確保全程導師制的可持續發展。
(一)產教融合理論視角下的系統耦合觀
在系統論與協同理論的雙重影響下,產教融合理論框架下的系統耦合觀呈現出多維度的理論內涵與實踐價值[4]。教育系統與產業系統的要素互動不應局限于淺層合作,而應實現知識流、技術流和人力資源流的深度耦合。這種耦合機制的本質特征體現在:(1)系統間的要素互補性,即教育系統的知識生產功能與產業系統的技術創新需求形成共生關系;(2)結構適配的動態調適性,要求教育供給結構與產業需求結構保持迭代更新的協同機制;(3)功能耦合的增值效應,通過資源整合實現“ 1+1gt;2′ 的系統效能提升。
(二)導師制教育理論中衍生的個性化學習理論
這一理論特別強調導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扮演的“認知腳手架”的角色,幫助學生搭建知識體系。具體而言,這一理論可以從3個維度來理解:(1)通過先進技術手段全面分析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知識短板和發展潛力,形成一份學習基因圖譜;(2)運用機器學習算法構建個性化學習路徑并生成模型,依據實時學習數據動態調整教學策略[5];(3)構建包含智能導師系統、行業專家網絡和跨學科資源庫的協同支持體系,形成“虛實融合”的個性化學習生態系統。
(三)協同理論視角下的生態創新
基于系統協同理論與教育生態學的整合視角,實現教育生態系統中各要素間的有機互動,形成自我調節的協同機制,具體呈現3個層面的設計:(1)主體協作的生態化架構,校、企、生三方構建起共生發展共同體,企業導師依托真實項目,重點培養學生技術應用與創新實踐能力;(②)過程管理的科學化設計,基于經驗學習理論,構建從理論認知到實踐訓練,從反思提升到能力內化的遞進式培養流程;(3)環境支撐的體系化構建,即政策制度保障、校企文化融合、數字平臺支持,三者形成良性循環,使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保持動態匹配。
四、高職院校探索 “全程導師制” 的實踐價值與核心意義
(一)破解高職院校育人困境
職業教育在發展進程中面臨人才培養同質化、師資結構失衡與校企協同淺層化等系統性矛盾。傳統班級授課制受限于標準化培養邏輯,難以適配技術技能人才差異化成長需求。全程導師制通過建立動態調節系統,依托職業錨理論構建學生發展畫像,將程式化的課程體系解構為“基礎模塊 + 彈性拓展”的個性化培養方案[。針對“雙師型”教師隊伍存在的理論實踐能力割裂問題,導師制創新構建“三維導師組”協同機制。整合校內專業教師的理論優勢、企業技師的技術專長與職業規劃導師的發展引導功能,形成能力互補鏈。
(二)形成高職院校特色育人范式
基于職業成長規律,將培養過程科學劃分為“基礎能力奠基一核心能力強化一發展能力拓展”3個階段。基礎階段聚焦通用技能與職業認知,通過項目化課程夯實專業基礎;核心階段以真實生產任務為載體,強化技術應用與問題解決能力;發展階段則通過跨學科創新實踐、企業定制化培養等路徑,提升學生的技術遷移與可持續發展能力。以學校和企業的雙元平臺為依托,構建“教師 (理論指導) + 師傅 (實踐指導) + 學長(經驗指導)”的三體聯動機制[。校企共同制定培養標準,聯合開發模塊化課程,企業師傅深度介入實訓教學與崗位能力評價,校內教師側重理論轉化與技術迭代指導,學長則以“過來人”視角提供職業適應策略。
五、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探索 “全程導師制”實施路徑與運行機制
(一)制度保障體系
為有效保障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可建立校企聯合培養協議,固化協同育人責任。以法律文本形式明確校企雙方在導師配備、資源投入、項目共建等方面的權利義務,重點約定企業導師的選拔標準、參與時長及技術資源開放范圍。協議需嵌入“雙導師”協同機制,規定校企導師聯合制定培養方案、共同開展技術攻關等合作形式,使企業深度介入人才培養全流程[8。同時,建立協議履行監督機制,通過定期聯席會商與成果驗收,保障校企資源的高效整合與持續供給。
(二)過程實施機制
基于職業核心素養要求,開發三類標準化指導模塊,即職業素養模塊:整合企業文化、職業道德與職場溝通等內容,編制《職業素養養成指南》,通過情景模擬、企業導師工作坊等形式開展訓練。例如,服務類專業設置“客戶投訴處理”模擬場景,由企業導師現場點評指導;技術創新模塊:圍繞產業技術升級需求,校企共建“新技術應用案例庫”,導師指導學生完成技術改良、工藝優化等微創新項目[]。制度明確企業需每年更新 20% 以上案例內容,確保教學內容與行業前沿同步;創業實踐模塊:制定《創新創業導師協作規范》,組建多元化指導團隊,依托校內創客空間與企業孵化器,開展商業模式設計、路演實訓等實踐活動。
(三)質量監控體系
構建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雙軌并行的質量監測體系。過程性評價聚焦導師指導實效,通過《導師工作日志》記錄、學生階段性成長報告及校企聯合督導巡查,對指導頻次、內容適配度及問題解決效率進行量化評估;結果性評價則對接職業能力標準,以學生技能認證通過率、創新創業成果轉化率及就業質量為核心指標,形成閉環管理。依托信息化手段構建數字化監測平臺,整合“導師指導記錄、學生成長檔案、企業反饋數據”三類核心數據庫。
結語
高職院校實施全程導師制是深化產教融合、破解職業教育育人困境的系統性創新實踐。研究通過理論建構與實踐驗證表明,全程導師制通過“制度保障一過程實施一質量監控”的三維協同機制,不僅重構了職業教育育人生態,更在理論與實踐層面實現了三重突破:首先,在制度設計層面,以及校企聯合培養協議的法定化約束,構建起“權責明晰、資源互通、動力持續”的運行框架,為職業教育類型化改革提供了制度創新樣本;其次,在育人模式層面,通過“分段式指導流程”與“模塊化內容體系”的有機整合,形成了適配職業成長規律的閉環培養鏈,破解了傳統職業教育中標準化培養與個性化需求的矛盾,實現了教育供給從“粗放式”向“精準化”的轉型;最后,在質量保障層面,依托“雙線評價”機制與數字化監測平臺的動態反饋系統,以及畢業生職業發展追蹤的長效調節回路,構建起“過程可控、結果可測、改進可持續”的質量保障體系,為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的動態適配提供了技術支撐。
本文系2021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職應用型本科養老專業學生“全程導師制”培養模式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CJE210226)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楊仁樹,焦樹強,羅熊,“產教融合”構建行業特色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新生態[J].中國高等教育,2024,(02):33-36.
[2]王丹.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創新的情感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3,(10):32-37.
[3]徐俊,侯昭升,本科生導師制存在的問題與解決辦法[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0,(35):7-8.
[4]吳麗朦.本科生導師制的價值、問題及對策[J].科教導刊(中旬刊),2020,(35):67-68.
[5]李軍毅,黃婕,趙佳,本科生導師制培養過程中的問題研究[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0(02):191-194.
[6]張媛媛,甘品,余克服.海洋科學專業導師制課程實施模式探討[J].高教學刊,2024,10(30):108-111.
[7]李靜婷,田永強,唐德平.基于“導師制”與“產學研”融合的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探索[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4,7(19):82-84.
[8]楊榮,周梅.新時代語境下本科生全程導師制研究與實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12):165-169.
[9]梁珊.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活動設計課程改革路徑研究[J].公關世界,2025,(04):89-91.
(作者單位:天津職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