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主流輿論新格局在媒體生態氛圍構建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而所構建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則能夠為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奠定基礎。相較于電視、雜志和報刊等傳統大眾媒體,以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和大數據等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具有信息推送精準、信息更新速度快、黏合度高和信息資源可互通共享等顯著特點,可與傳統媒體協同發展并引導主流輿論,在我國社會治理能力提升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在社會治理工作推進過程中,新媒體可扮演政策信息傳播者、政府形象塑造者、社會風氣監督者和社會情緒疏導者等角色。為持續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在多元化的互動與對話中,新媒體應廣泛傳播基層聲音,引導社會輿論積極改善民生難題,不斷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在融合發展和共治服務中構建協同善治新模式[1。
面向社會治理的新媒體傳播特點闡述
(一)傳播廣泛、碎片化的低門檻互動特點
新時代,云計算、大數據、5G通信、物聯網、互聯網等前沿技術對我國各行各業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些新興數字技術信息傳播速度快且覆蓋范圍廣泛,能夠在短時間內影響我國大量的使用群體。與此同時,全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還呈現出碎片化的趨勢特點,受眾群體碎片化、傳播內容碎片化且推送時間碎片化[2]。在此背景下,網絡上出現了大量的新媒體平臺,且在各個媒體平臺中又包含著各種類型的信息內容,用戶可根據自己的需求喜好進行選擇,媒體也可向不同用戶個性化推送信息內容,媒體信息的傳播過程更為注重精細化、個性化和合理化。技術的不斷更新發展已降低了媒體傳播內容的創作門檻,每一位公民都可以參與到媒體傳播內容的創作和傳播過程中。總之,新媒體以其傳播廣泛、碎片化的信息呈現方式,降低了互動門檻,促使更多公眾能夠參與到社會治理中,這也使新媒體成為社會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信息傳播和民意收集渠道。
(二)交互多元、資源共享的信息流動特點
互聯網時代,網絡媒體的不斷變革發展直接影響著信息傳播的各種方式,處在不同領域中的各類信息流已可實現多項交叉式傳播,媒體與受眾之間的互動變得更為高效且便捷。基于此,廣大民眾可積極參與到信息傳播過程中,他們不再只能被動接收信息,而是可根據自己的需求喜好主動搜索并發布信息,可自主選擇媒體信息的創作和傳播過程。面對廣大受眾群體對信息內容的多樣化需求,新媒體平臺能夠為其提供針對性服務,弱化了不同領域和行業中受眾群體的界限,多方共同構成龐大有序的信息生態系統。在此背景下,新媒體平臺支持評論、分享、點贊等多元交互方式,極大促進了信息的快速流動和資源的廣泛共享,平臺通過迅速匯聚各方意見,為社會治理決策提供了豐富的信息支持。
(三)用戶參與、加快傳播的去中心化特點
新媒體平臺的核心特征是用戶可在平臺上實時生產并發布各個領域和不同類型的信息內容,在互聯網平臺上任何一個實名注冊過的用戶都可以向其他人分享信息并表達自己的態度、觀點。在信息內容生成和傳播的過程中,用戶均可參與進來,這對傳統信息生產模式產生了極大顛覆,在某一個特定領域中即使是業余人士也可以與專業人士進行互動交流,甚至可以向他們發起挑戰,加速了“大規模業余化”的發展趨勢。用戶之所以熱衷于參與社會化媒體活動,與其追求個性化表達的內在需求密切相關,但本質上其也只是新媒體平臺的一個普通節點,各個節點相互連接并最終成為一個大規模的網絡結構,而在此過程中單一節點又會變得去中心化。因此,每個用戶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而新媒體則成為社會治理中反映民意、監督政府行為的重要力量。
二、新媒體在社會治理能力提升過程中的角色定i
(一)政府形象的塑造者,提升新聞傳播影響力
新中國成立后,各類媒體平臺在我國的不同歷史階段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最初廣播和報刊等傳統媒介是媒體傳播的主要渠道;改革開放后,在我國基層社會治理工作中媒體平臺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新媒體技術以及平臺的出現,有效緩解了以往傳統媒介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弊端和問題,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等因素的限制,為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奠定了基礎。新媒體的信息傳遞速度快且覆蓋范圍廣泛,其能夠與廣大用戶實現實時互動并了解他們的訴求問題,保證了信息傳遞的即時性。政府部門利用新媒體平臺向廣大民眾直觀呈現自身形象,大大提升新聞傳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實現了社會治理的智慧化轉型。
(二)政策信息的傳播者,向社會講好基層治理故事
新媒體平臺的最基礎功能是信息傳播,其更要以此方式介入社會治理活動中,以實現社會治理能力的穩步提升。在新媒體與傳統媒介不斷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新媒體已成為各大主流媒體平臺發布政務信息的重要平臺,結合廣大用戶的自主化內容表達模式和碎片化閱讀習慣,來深層次解讀各類政策信息和主流價值觀念,向社會講述在我國更廣泛地區不斷涌現的基層治理故事,傳遞權威聲音,弘揚社會正能量。
(三)社會風氣的監督者,及時揭露社會不良風氣
新媒體為國家推進法治建設和民主監督提供了重要的技術保障,社會民眾可在新媒體平臺發表意見并表達訴求,在各類社會治理活動中發揮作用。通過查詢新媒體平臺發布的相關信息,民眾還可及時準確地了解政府機構及相關部門的工作情況,監督其各項工作行為,發現問題可立即對責任部門進行問責,將社會風氣營造過程中的不良現象和問題揭露出來,實現了社會的自我凈化,加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民主化法治進程,民眾也因此成為社會風氣的監督者,為社會治理和監督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廣闊渠道。
(四)社會情緒的疏導者,幫助民眾解決實際困難
新媒體是大眾傳播領域中傳遞政府權威聲音的主要渠道,當社會上出現時事熱點話題和重大事件時還可以起到正向的引導作用。新媒體平臺普遍擁有龐大的用戶群體,主流媒體平臺則通過設置熱點話題和議題,產生新聞內容。其結合社會公眾的偏好和需求,選擇更為適宜的新聞傳播方式,積極引導社會公共輿論,構建一個更能讓民眾滿意的輿論環境。此外,新媒體平臺還能夠完整收集廣大民眾的意見、訴求,并將其及時反饋給相關部門,及時疏導社會情緒,實現民眾與政府的高效互動,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安心、放心和舒心。
三、新媒體助推社會治理能力提升的創新路徑
(一)聚焦民生熱點,營造良好社會輿論氛圍
作為我國主流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各類新媒體平臺應在準確把握國家各項政策方針核心內容的基礎上,將更多注意力放在基層的民生熱點問題上,要深入人民群眾之中,始終了解他們的利益訴求和生活問題,以正確觀點和觀念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凝聚各界力量,形成社會共識,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構建和諧的輿論氛圍。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面對復雜多變的媒體環境,新媒體更應該按照政策導向堅守主流輿論聲音,保證所發布信息內容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例如,《江西日報》開設特色新聞服務品牌,明確了自身在社會治理能力提升過程中的角色定位,始終秉持著輿論監督職能,聚焦民生熱點問題,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用具有特色的圖片和文字表達群眾在醫療、教育、出行、就業等各方面的問題,直抒民意,在社會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再如,冀云APP這一平臺以老百姓更加喜聞樂見的方式解讀國家各項政策方針和路線理論,在平臺上可為本地區居民在線提供民生服務和政務服務,定期進行全程網絡直播,回答老百姓關注的時事熱點問題,在實踐中為群眾提供多樣化高質量服務并引導他們積極弘揚社會正能量,增強了主流媒體傳播信息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在主流媒體參與社會治理活動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二)豐富傳播內容,打造和諧網絡公共領域
公共領域是市民社會中至關重要的橋梁地帶,它巧妙地連接著日常生活的私人利益與國家權力領域,既是機構空間也是時間維度上的交匯點。公共領域中的公民可共同討論相關的公共事務,形成與公眾輿論內容相一致的意見。德國哲學家尤爾根·哈貝馬斯則將公共領域概括為社會生活中可以向所有受眾開放的領域,其中匯聚了不同行業和領域內的公共意見,民眾、場所、媒體和輿論等幾大要素共同組成了公共領域。新時代背景下生活在網絡公共領域中的民眾可在新媒體上接收和發布信息,逐步形成民間輿論場域,新媒體平臺已成為引導社會輿論和宣傳主流觀念的重要陣地,為了全面推進國家治理的現代化,構建和諧健康的網絡公共領域是其前提條件,新媒體內容生態已變得更加接地氣,主流媒體在引領新媒體傳播內容的豐富和創新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溫州公安”新媒體賬號在2023年全國范圍內評選的優秀政法新媒體賬號中脫穎而出,其最重要的原因便是結合區域特點打造了多個個性化的超級IP,以更具趣味性的方式為民眾解讀各類政策信息,全程跟蹤老百姓最關注的社會難點、熱點問題,并以直觀的新媒體內容給予其科學引導和正確解答。
(三)數字技術賦能,持續豐富社會治理形式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我國傳統媒體不斷向著數字化模式發展,而新媒體也在傳播方式和內容生產等方面借鑒了傳統媒體信息傳播的有益經驗,兩者相互滲透并不斷融合。為此,所有媒體行業從業者應及時轉變自身觀念,堅守陣地意識,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數字化技術的融合運用為基礎,發揮社會主流輿論的導向作用,為廣大民眾提供多樣化的信息服務,幫助他們快速了解各類社會熱點問題和輿情內容,為構建和諧輿論空間奠定基礎。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具有強大的互動交流功能,通過在這些平臺上發布信息內容,可激發廣大民眾對時事熱點話題和公共事件的興趣以及參與度,有助于改變現有的社會輿論格局。目前,各大新媒體平臺已全部要求實名制注冊登錄并要開放個人的隱私位置,以往被民眾所擔心的隱私保護問題和誠信問題也隨之得到解決,特別是在融媒體中心出現后,可更加充分地整合各類媒介資源。新媒體平臺在我國社會治理工作中扮演的角色愈發重要,以“互聯網 + 政府”的方式并在結合我國各地區現實情況的基礎上向公民提供個性化服務,讓他們足不出戶就能夠辦理完成相關事務。
(四)創新傳播模式,構建主體參與治理格局
新媒體平臺以其高效、新穎的運營方式匯聚了海量用戶群體,在國家公共話語體系中納入了多元話語主體并不斷創新話語傳播的方式方法,構建了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社會治理新格局。社會治理活動開展過程中,新媒體平臺可高效整合各個行業和領域中的可利用資源,憑借自身的信息傳播、意見收集和互動交流等功能,又逐步擴展了民生政務和商業服務等功能,打造了社會治理線上工作開展的多元場景。例如,浙江省各地區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蕭山區推出了“健康大腦 + 智慧醫療”的新媒體服務模式,桐廬縣依托新媒體技術在區域內推出“親情地圖”,安吉縣則創造性地構建了“產業大腦 + 超級工廠”新模式,以新媒體賦能鄉村社會治理體系建設,打造多元協同的基層智慧治理新格局。
(五)暢通傳播渠道,提升社會治理實際效能
新媒體平臺的信息傳播速度更快且覆蓋范圍廣泛,以此為渠道廣大民眾可以更加順暢地參與到社會治理活動中來,政府工作更加透明化,人們就會更加信任和支持各類政府行為。隨著各地區政府官網、微信公眾號和官方APP等新媒體平臺上“網上信息查閱”“網上咨詢服務”和“一站式服務”等特色服務相繼涌現,大大提升了基層工作的高效性和精準性。新媒體在信息收集、數據分析、資源整合和輿情監測等具有顯著優勢,其應結合社會治理工作內容和民眾對社會治理的多樣化需求,主動融入城市現代化治理中,各級領導應及時更新自身觀念,認識到運用新媒體技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大力度推進新媒體與主流媒體的融合發展,打造集多種功能于一身的專業化政府事務新媒體平臺。例如,《成都商報》旗下的核心新媒體平臺“成都發布”,主要負責發布政府權威信息、政務事務處理、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完善和為市民提供多樣化服務等多項工作,集多功能于一體,旨在探索將新媒體平臺融入城市現代化治理的創新路徑,暢通主流媒體的信息傳播渠道,提升了社會治理的實際效能。
結語
新媒體在我國社會治理體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以快速傳播、廣泛覆蓋、精準推送、互動共享和不受時空因素限制等顯著特點,對新時代背景下構建社會信息傳播和公共輿論新格局產生深遠影響。新媒體在塑造政府形象、傳播政策信息、監督社會風氣和疏導社會情緒等工作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為此,應采取有效舉措以積極應對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社會治理中新媒體面對的機遇與挑戰,在維護社會穩定發展和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等方面發揮新媒體的作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更多力量。
本文系2020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哲學研究》(項目編號:20BZX019)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牛艷艷.新媒體在社會治理中的價值、角色與創新路徑[J].傳媒,2024,(12):43-45.
[2]于禮.共建共治共享構建社會治理新格局[J].公關世界,2022,(11):53-54.(作者單位: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