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行為經濟學視角下,青年的理性消費是指他們在消費時并非完全遵循理性或最大化效用的原則,而是在面對不同的消費選擇時,會根據自己的心理狀況和認知偏差來進行決策,可能會受到損失厭惡、錨定效應、助推等行為決策偏差的影響。2018年我國發布了首部《中國財經素養教育標準框架》,然而,目前我國對青年學生財經素養的培育,尚且只停留在認知層面,對于行為維度的關注卻相對缺乏,未細化到學生群體特有的理性局限以及由此產生的決策或行為風險。大學生由于其特有的敏感性和開放性,不可避免地受到消費主義思潮等異化因素的影響,導致其消費觀念和行為在價值取向、理性判斷以及消費結構等方面發生偏離,使得消費行為出現了與個人社會角色及其實際消費能力不相匹配的偏差,呈現出“隱形貧困”超前消費困局、技術誘導與算法共謀下消費失控等社會現象以及大學生裸貸等惡性事件,亟待培育理性價值觀。同時,理性價值觀的培養中除幫助青年學生促進個人發展外,還應嵌入ESG理念以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部署要求通過優化社會保障、創新消費場景等舉措釋放青年消費潛力,并將綠色消費、健康消費列為新型消費的重點發展方向,同時對借助ESG理念(環境、社會和治理)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進行了肯定。青年非理性價值觀與ESG理念缺失的關聯,本質是短期異化價值觀與個人可持續發展目標、社會可持續發展責任的沖突,其根植于認知偏差與行為機制的失衡。本文通過行為經濟學與教育學的跨學科視角,突破傳統道德說教模式,為青年價值觀教育提供可量化、可操作的實踐路徑,實現從“沖動消費”到“責任決策”的范式轉型,也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培育兼具理性與責任的青年力量,助力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雙重目標[1]。
一、青年支出與ESG實踐的雙重困境
(一)非理性價值觀的蔓延與后果
青年學生群體中,依賴校園貸維持超前消費、月支出超出生活費的情況屢見不鮮,而各類新型攀比行為也導致消費占比持續向奢侈品傾斜。這種行為不僅加重學生家庭經濟負擔,更引發信用破產風險。行為金融學視角下,沖動系統主導的決策模式使青年易受錨定效應(如“分期免息”營銷)和框架效應(如“限量搶購”標簽)誘導,而控制系統因財務知識匱乏難以有效干預。
與此同時,有責任感的青年對ESG的認知與實踐普遍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在環境維度,青年對個體碳足跡的感知局限于日常消費 (如外賣包裝),忽視電子產品全生命周期的隱性碳排放;在社會維度,道德消費的框架效應陷阱導致“環保人設”符號化;在治理維度,青年對企業ESG治理(如供應鏈倫理審查)的參與度不足,易被“漂綠”宣傳誤導。
(二)ESG缺失的連鎖風險
ESG標準的興起標志著全球經濟發展范式的結構性變革。其本質是通過制度設計重塑企業與社會的關系,將單向度的股東利益最大化邏輯,轉向多元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的價值共創體系。這一轉變的理論根基可追溯至利益相關者理論,其主張企業應平衡股東、員工、社區、環境等主體的權益訴求。企業案例表明,忽視ESG的機構(如大眾排放丑聞)面臨巨額罰款與聲譽損失,而積極踐行者(如中國人壽)通過綠色債券與碳賬戶機制實現長期價值增長,為青年價值觀培育提供了正反兩面教材。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我國的重要發展理念,它強調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而ESG正是從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3個維度來評估企業經營的可持續性與對社會價值觀念的影響。在中國,ESG的實踐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理念相結合,體現了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視。這也符合中國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念,即在保障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注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實證研究表明,ESG評級高的企業員工流失率降低 23% ,社區沖突發生率減少41% ,印證了ESG對民生福祉的直接影響。世界銀行研究顯示,ESG投資每增加1萬億美元,可創造900萬個綠色崗位。社會主義理念和ESG理念在推動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方面有著共同的目標,它們在理念共交融,在實踐中互借鑒。
ESG理念的缺位不僅削弱青年的可持續發展意識,更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環境責任認知薄弱導致青年未來可能成為高碳消費主力,阻礙“雙碳”目標實現;社會責任淡漠加劇社會不公,如默許“血汗工廠”與非合同用工問題;治理參與缺失則降低青年對資本市場ESG風險的辨識能力,助推非理性投資(如加密貨幣投機)[2]。
二、行為金融學理論框架的解構與適配
(一)雙系統博弈模型的應用
行為金融學的雙系統理論為解析青年支出決策提供了核心框架。雙系統模型認為,人腦在進行決策時存在快與慢兩個系統,快系統是直覺系統,它是快速的、自動化的、內隱的,通常依賴于情緒和經驗;而慢系統是理性系統,通常是緩慢的、受自我意識控制的。雙系統模型認為,直覺系統與理性系統同時對決策起作用。當直覺系統與理性系統的作用方向相同時,決策的結果既理性又遵從直覺;當兩個系統的作用方向不一致時,則存在競爭關系,往往直覺系統會獲勝,這正是很多非理性偏差的根源。
直覺系統依賴直覺與情緒,易受群體引導驅動;理性系統需通過成本一效益分析實現理性決策。兩者的博弈失衡導致青年在消費決策中陷入“溢價支付意愿”與“實際行為割裂”的矛盾。核磁成像的研究顯示,奢侈品廣告刺激可使前額葉皮層活躍度降低 40% ,同時激活基底神經節的習慣形成區域,導致“沖動購買一行為固化”的惡性循環。Lieberman的神經解剖學研究補充指出,青少年群體因前額葉一邊緣系統連接薄弱,理性系統的激活閾值較成人高出30% ,這解釋了大學生群體在分期消費中的自我控制失效現象。Shefrin與Statman的行為資產定價理論進一步證明,雙系統失衡會導致風險感知扭曲,使學生低估負債消費的跨期成本[3]。
(二)前景理論的應用
Kai-Ineman和Tversky提出的前景理論首次系統揭示了錨定效應與框架效應對決策的扭曲作用。前景理論的核心觀點在于,決策過程涉及對主觀效用的評估以及對客觀概率的主觀權重調整。該理論系統地將人類行為偏差納入決策分析框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框架效應表明,個體對利益的判斷并非基于財富的絕對數值,而是基于心理預設的參考點及其相對差異;概率權重效應顯示,決策者往往對小概率事件的可能結果予以過度關注,而對大概率事件的可能性則估計不足;確定效應與反射效應揭示了個體在不同情境下的風險偏好差異:當面臨收益時,個體傾向于風險規避;而在面臨潛在損失時,則更可能表現出風險偏好傾向。
在校園消費場景中,互聯網金融平臺通過“日息 0.1% 1等話術重構價格感知,使年輕人低估實際年化利率,這與Shiller發現的“噪聲交易者”現象高度吻合。神經經濟學實驗進一步驗證,當消費者面臨模糊信息時,杏仁核活躍度提升 40% ,導致直覺系統主導決策。Stanovich與West的雙系統模型補充指出,青年群體因前額葉皮層發育未完善,更易受框架信息操縱。
三、青年理性價值觀的培育路徑
(一)認知重構
青年財經素養的培養是應對消費主義陷阱、金融風險與可持續發展目標沖突的核心舉措。學生群體的財經素養培育應通過更為科學、系統的教育模式,幫助學生構建經濟學、金融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綜合知識體系,進行認知層面的系統性重構,降低行為金融常見的認知偏差,從而為青年學生踏入社會后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高校需將財經素養教育納入通識課程體系,并強化跨學科整合。例如,四川大學提出“分層式實驗教學”,將財經素養需求分為生涯規劃、投資理財、個人生活3個層次,配套開放創新、情境仿真、操作體驗3類實驗模塊。通過區塊鏈模擬系統讓學生直觀感受復利機制與債務風險,參與率提升后,借貸沖動降低 58%[4] 0
(二)加強多維聯動實踐
加強家校社協同,建立場景化實踐,打破教育孤島效應。校內實踐建立“財經實驗室”,如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開發的“無圍墻實驗室”,利用數字孿生技術模擬股票交易、信貸審批等場景,通過神經反饋設備監測學生決策時的腦區活躍度,針對性強化理性思維訓練。校外推動校企合作建立“金融實習基地”,讓學生參與銀行風控、保險精算等實務。例如,上海財經大學與金融機構聯合開展“職業日”活動,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理解金融產品的社會外部性。家庭端通過生活管理、家庭會議等日?;顒訚B透理性決策意識。社會端建立“價值觀教育聯盟”。
(三)構建青年導向的文化浸潤體系
基于Z世代群體的審美偏好與價值訴求,開發兼具價值觀引領與審美價值的數字化文化產品矩陣。運用影視化敘事策略,重點培育微紀錄片、國潮動漫、原創音樂等新型文化載體。同時積極創新參與式網絡傳播范式,依托傳播學中的“使用與滿足”理論,構建“創作一傳播一反饋”的閉環互動機制;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捕捉網絡輿情熱點,通過語義分析算法實現觀點聚類與價值引導,最終形成“議題設置一群體互動一共識凝聚”的螺旋上升路徑,實現價值傳遞的有效觸達。
四、ESG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系統融合路徑
(一)價值觀教育體系的整合重構
需在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深度融入ESG理念的核心要素,將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社會公平正義觀、公共責任意識等現代治理維度系統納入學生政治思想培養框架。這一舉措具有戰略必要性:我國新發展理念強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要求,其內在邏輯與ESG的環境責任、社會效益、治理倫理形成結構性契合。特別是“共享”發展目標與ESG社會責任維度存在價值共振,要求通過利益共享機制強化青年對社會公德的認知踐行,如綠色消費觀的具象化培育、公益服務意識的制度化引導等。
當前需重點突破傳統思政教育的理論化傾向,構建ESG導向的實踐育人體系。通過案例教學法解構“碳達峰碳中和”國家戰略的個體責任,例如,將垃圾分類、二手交易等日常行為納入思想政治課社會實踐評分體系,使生態文明觀培養從理念倡導轉向行為養成。此舉不僅能強化“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認同,更能通過具身化實踐破解消費主義對青年價值觀的侵蝕[5]。
(二)行為干預:數字治理與制度創新
對提供者加強算法倫理規制,要求電商平臺默認降低非環保商品推薦優先級,增設“理性消費模式”開關。參考歐盟《可持續金融披露條例》(SFDR),強制企業披露供應鏈ESG數據,提升青年信息甄別能力。同時社會層面構建ESG信用護照評估體系,將個人和組織的ESG表現數據化、標準化,使其成為求職和信貸評估的重要參考依據,推動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三)ESG教育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制度化創新
課程體系的專業化建構。應在高等教育階段建立系統性ESG課程體系,涵蓋環境社會治理(ESG)基礎理論、商業倫理準則、可持續發展標準等模塊。目前國內雖在部分高校試點開設職業倫理課程,但普遍存在三大局限:課程碎片化、內容滯后性、教學手段單一。亟待構建包含情景模擬、企業實訓的立體化課程體系[]。
培養機制的全程化設計。ESG教育應突破傳統“就業前突擊培訓”的補充性定位,深度嵌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在通識教育階段設置“可持續金融基礎”必修課;在專業教育階段開發“行業ESG標準實務”特色課群;在實踐環節增設“企業ESG治理調研”創新項目。可參考“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微證書”制度,建立ESG素養分級認證體系,將碳足跡管理、社會責任投資等能力納入人才培養質量評估指標。
結語
青年理性價值觀的培育需突破傳統說教模式,構建“認知診斷一行為干預一生態重構”三位一體體系。行為金融學為破解非理性決策提供了理論工具,而ESG理念的嵌入將個人價值觀的培養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相統一。唯有通過學科交叉與制度協同,方能培育出兼具財務理性與生態責任的新一代公民,為國家可持續發展注入青年力量。
參考文獻:
[1]芮國星.消費主義視域下當代大學生的消費偏離及其引導路徑[J].高校教育管理,2024,18(04):70-77.
[2]曲衛華,孫娜,曲國華.考慮ESG行為類別的碳減排與經濟增長均衡機制研究[J].經濟問題,2025,(01):15-26.
[3]習明明,李婷.數字行為經濟學研究進展[J].經濟學動態,2024,(01):129-144.
[4]王悅.基于行為經濟學視角的青年學生財經素養培育[J].教育教學論壇,2024,(33):172-176.
[5]康慧.行為經濟學視域下山西省居民低碳消費行為研究[J].科技和產業,2023,23(23):52-56.
[6]黃曉野,高一蘭.行為經濟學視域下的直播電商消費者福利[J].商業經濟,2023,(10):50-53.
[7]全國花.高職旅游專業群職業倫理教育與課程思政的融合研究[J].公關世界,2022,(22):117-119.
(作者單位:大連東軟信息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