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K27:D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6644(2025)03-0108-11
鄧小平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其思想和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文選》正是對這些重要思想和理論成果的系統整理和全面展示,其收錄了鄧小平在1938年1月至1992年2月期間的重要文章、講話、談話等,共222篇,約85萬字。這些著作主題深刻,情感真摯,聚焦于實踐,語言樸實簡潔而又不失生動活潑,以宏大的敘事視角全面展現了中共帶領人民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輝煌歷程。《鄧小平文選》的出版與傳播不僅是中國共產黨思想建設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基石。
當前,學術界關于《鄧小平文選》的研究已取得豐碩成果。學者們采用多種研究方法,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個領域出發,對《鄧小平文選》以及其中的思想觀點、政策主張和實踐成效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的解讀。首先,以《鄧小平文選》為載體分析鄧小平的重要理論觀點。例如,根據《鄧小平文選》,研究鄧小平的社會主義觀、馬克思主義觀、大局觀、民族觀、青年觀等①。其次,關于《鄧小平文選》的價值意義研究。例如,《鄧小平文選》對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卓越貢獻、對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性貢獻、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貢獻等?。再次,關于《鄧小平文選》的對外傳播研究。例如,《鄧小平文選》的海外傳播和啟示研究、對外翻譯出版研究、日譯本研究、英譯本研究等②。最后,《鄧小平文選》的表達方式方法研究。例如,語言風格研究、修辭研究、引典藝術研究、文學特征研究等③。除此之外,還有學者通過《鄧小平文選》探索鄧小平理論形成發展的歷史過程。④這些研究成果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鄧小平理論的內涵和外延,也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但是,從整體視域考證梳理《鄧小平文選》全三卷本出版傳播的成果并不多見。本文在查閱歷史文獻和相關資料基礎上,對《鄧小平文選》出版與傳播的歷程、特征、價值作相對系統的論述,以供后來參考。
一、《鄧小平文選》編輯出版的歷史軌跡
《鄧小平文選》的編輯工作于1981年上半年正式啟動。在編輯規劃上,編輯組最初制定了由近及遠的策略,后續編輯工作大體遵循此規劃逐步推進。《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以全面整頓和改革開放為邏輯,成為鄧小平理論成型的關鍵文本載體。《鄧小平文選》(一九三八——一九六五年)聚焦革命與建設時期,系統展現了鄧小平在軍事戰略和黨的建設等領域的理論探索。《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奠基性文獻,則進一步完整呈現了改革開放新時期其思想演進與實踐突破。1994年,前兩卷再版時按照時間順序分別改稱為《鄧小平文選》第一卷、《鄧小平文選》第二卷。隨后,線裝版與典藏版也相繼出版。
(一)《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 一九八二年):全面整頓與改革開放
1980年5月,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由“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辦公室”改組成立。中央文獻研究室自成立后,積極投身于黨的歷史文獻的整理與研究事業。該機構通過對鄧小平各類講話、談話記錄及文章的系統性搜集整理,為后續《鄧小平文選》的編輯工作奠定了堅實、可靠且完備的文獻基礎。“1981年3月7日,中央文獻研究室在給中央領導的報告中提出,計劃由近及遠,先編輯鄧小平近年的著作。”③1981年9月5日,山東平陰鋁廠黨委宣傳科新聞干事王允恭給中央寫信,“建議黨中央盡快編輯出版《鄧小平選集》”①,得到了中央的重視與采納。王允恭認為,在特定歷史時期,鄧小平作為黨的正確領導核心,其思想與實踐具有重大意義。鑒于此,出版《鄧小平文選》既順應時代發展需求,也契合民眾期盼。在征得鄧小平本人同意后,時任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主任的鄧力群隨即組織專業人員開展編輯與校訂工作。1982年2月,中央書記處研究室和中央文獻研究室就編輯出版《鄧小平文選》問題寫了報告。1982年3月上旬,鄧小平審閱報告后說:“同意按照《報告》中的原則進行文稿的整理工作,并表示文稿整理好后,再予審閱”。 (2)1982 年9月,中共十二大圓滿結束之后,編輯組依據會議精神與領導指示,將鄧小平在大會上的開幕致辭選定為文選的收尾之篇。同年12月,中共中央書記處作出決策,將《鄧小平文選》的發行范圍由內部限定調整為公開發行。至1983年2月,編輯工作已基本告竣。1983年3月4日,胡喬木親自向鄧小平匯報了編輯成果。鄧小平在聽取匯報后表示完全認可,并在文選作者照片下方親筆簽名。1983年7月1日,《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在黨內、黨外以及國際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據統計,至1983年底,其精裝本、普及本及平裝本的總發行量已突破五千萬冊。《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共收入鄧小平的文獻47篇,其中有39篇是過去沒有公開發表過的。這些文獻完整呈現了鄧小平在特定歷史階段的戰略思考。既有1975年全面整頓期間突破“左”傾桎梏的果敢決策,也有粉碎“四人幫”后批判“兩個凡是”、推動真理標準大討論的銳利論斷,更包含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確立改革開放路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戰略部署。特別是將鄧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的開幕詞作為終篇,凸顯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時代強音。關于為什么先選取1975至1982年中共十二大這段時期的文獻開展編輯,有兩個主要原因。首先,因為鄧小平是1975年開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選取這段時期的文獻能夠集中反映當時中共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撥亂反正的過程,為全黨全國人民提供思想指引。其次,1975至1982年中共十二大這段時期距離編輯工作開始的時間較近,相關文獻的收集、整理和編輯工作相對較為容易開展。同時,這一時期的文獻內容與當時的現實工作聯系緊密,具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指導意義。
(二)《鄧小平文選》(一九三八一一九六五年):革命與建設的智慧
《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發行之后,中央文獻研究室依照工作部署,持續推進鄧小平其他時期著作的收集、整理工作。按照最初規劃,打算在后續編輯出版工作中,將中共十二大之后鄧小平的相關文章、講話等進行匯編出版。但在實際推進過程中發現,若緊接著出版最新時期的文章,會對后續第三卷的出版工作產生不利影響,打亂既定出版節奏。基于此,經慎重研究,決定對最新時期的文章采取只編輯整理但不出版的處理方式,將工作重點轉移回1975年以前鄧小平著作的編輯出版工作上。由于時間久遠,文稿分散,考訂查證任務量大,所以,歷時多年編輯工作才基本完成。1987年1月24日,鄧小平審閱“中央文獻研究室二十日報送的《鄧小平文選》(一九三八一一九六五年)選目,批復:‘同意’”。 (3)1989 年1月11日,中央文獻研究室把文選出版說明報送鄧小平。兩天后,鄧小平通過王瑞林向中央文獻研究室傳達了正面反饋,他稱贊這份出版說明對各個歷史階段都有所提及。1989年5月,文稿交付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鄧小平文選》(一九三八——一九六五年)正式出版發行。本卷是鄧小平在“文化大革命”前28年中的著作,以鄧小平1938年有關軍隊政治工作的一篇文章開篇。因為那時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不久,鄧小平正擔任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再加上1931年的《七軍工作報告》側重記述事實經過,不適合開篇。為什么終于1965年,而不是接續上一卷的1974年,編輯人員逢先知回憶說,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來,鄧小平就被打倒了,所以選到1965年為止。①本卷共收入鄧小平的著作39篇,是從已存的幾千件文稿資料中精選出來的。在戰爭年代,鄧小平的有些著作沒有保存下來,有些只有抄件,再加上有些以黨委名義署名或聯合署名的著作,鄧小平無法確定是否為自己所寫。因此,這一卷收入的文章并不多,有的年份、有的重要文件沒有適當的著作加以反映。盡管如此,《鄧小平文選》(一九三八——一九六五年)仍反映出鄧小平對軍事、政治、經濟、黨的建設等方面的貢獻,還反映了鄧小平的思想形成與發展的軌跡。尤其是他在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期間的著作,反映了他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方面積極參與的集體探索,同時,也包含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萌芽。
(三)《鄧小平文選》第三卷:面向新時期的政治交代
自前兩卷《鄧小平文選》問世后,社會各界便滿懷期待,翹首以盼1982年9月之后鄧小平的著作能早日結集成冊,即第三卷得以盡快出版。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指出:“要以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為指導”。③在此政治任務之下,編輯第三卷的工作顯得更加緊迫。1992年12月,鄧小平辦公室發布通知,同意編輯出版第三卷的工作,同時確定了編輯組人員和具體負責人。鄧小平對第三卷的編輯工作極為上心,他逐一審閱編輯組提交的擬收錄文稿,并給出了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的意見。1993年5月,編輯組挑選了部分文稿,包括不同類型的內容,呈報鄧小平以征求意見。鄧小平在初步審閱后,提出了明確的編輯方向。隨后,編輯組遵循鄧小平的修改建議,又對三篇不同情況的文稿進行了細致的整理,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礎上,對文字進行了優化,并根據原始記錄增補了一些關鍵內容,同時刪減了部分過于瑣碎的細節,然后再次提交給鄧小平審閱。鄧小平對這份報告給予了高度評價,不僅表示了鼓勵,還提出了新的期望。之后,每整理出一部分文稿,編輯組都會及時向鄧小平報送報告。截至1993年8月25日,編輯組共向鄧小平報送了14次報告。1993年9月3日,鄧小平在審完最后一批整理稿后,回復“大功告成”。1993年9月27日,鄧小平審閱編輯組報送的第三卷編輯工作總結性報告,作出批示:“我都同意”。“后來鄧選第三卷出版時,出版說明署的日期就是‘九月二十七日’。”③第三卷最終共收入鄧小平著作119篇,加上注釋將近29萬字。中共十二大開幕詞作為開篇,南方談話作為終篇。中共十二大開幕詞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中心口號,口號的核心要義是鄧小平在這一階段全部理論思考的主題。而南方談話可以說是全書的綱領和總結。編輯組人員鄭必堅后來認為:“第三卷的這一頭一尾的確定,非同尋常,應當說是表達了小平同志本人對第三卷的歷史定位和歷史評價。”
年11月,第三卷正式出版發行,“在國內,不到半年的時間就發行了二千多萬冊”②。鄧小平自己曾評價第三卷說:“實際上,這是個政治交代的東西。”③
(四)《鄧小平文選》第一、二卷:增補與改稱
《鄧小平文選》(一九三八一一一九六五年)和《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一一九八二年)分別于1989年和1983年出版。經鄧小平同意,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出版一周年之際,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鄧小平文選》(一九三八—一一九六五年)和《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二版,改稱為《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二卷。《鄧小平文選》(第一卷)增補了四篇著作,主要是鄧小平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期間的講話,全書共收入43篇著作。《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共收入60篇著作,其中增補了14篇著作,增補內容是編輯組全體人員將中央文獻研究室保存的鄧小平1975至1982年的全部文稿徹底普查了一遍才最后選出的,絕大部分是第一次公開發表。原收入本卷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錄人《鄧小平文選》(第三卷)。這次增補,對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已經提出的關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一些重要思想作了比較充分的反映。在第二版編輯中,根據原記錄對正文中的個別地方作了修訂,對部分文字標點作了訂正,并且增補了一些新的注釋。《鄧小平文選》全三卷本時間從1938年到1992年,跨度長達55年,不僅在時間上相互銜接,內容也相互貫通。
(五)《鄧小平文選》線裝版與典藏版:紀念與收藏
1995年9月,線裝書局隆重推出了《鄧小平文選》三卷本的線裝版,整套書籍共計12冊。這個版本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鄧小平文選》為藍本,通過獨特的印刷技術和精美的紙張、裝幀設計進行呈現。它采用了16開的線裝格式,繁體大字以直排方式展現。書皮則選用了藍色的真絲絹面,并以三函的形式進行分裝。1998年2月,為紀念鄧小平逝世一周年,人民出版社特別推出了由江澤民同志題名的《鄧小平文選》典藏版,該版本編號限量發行,旨在供全球讀者珍藏。④這種以珍貴典藏形式出版的領袖著作,在中國出版史上尚屬首次。此外,1994年11月,還出版了電子版《鄧小平文選》第一、二、三卷合訂本。電子版《鄧小平文選》由人民出版社和北京大學火星人電信工程公司聯合開發制作。
二、《鄧小平文選》在國內外的翻譯傳播概況
《鄧小平文選》中文簡體版問世后,隨即推出了繁體字版與少數民族文字版。與此同時,隨著海外對鄧小平的研究逐漸升溫,《鄧小平文選》的外文翻譯與傳播也隨之掀起熱潮。“美國、日本、
德國、法國、意大利、前蘇聯、波蘭等等,爭相出版鄧小平的著作。”①
(一)《鄧小平文選》在香港、臺灣等地的翻譯傳播情況
1983年,三聯書店 (香港)有限公司印刷并發行了《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的繁體字版本。為更廣泛傳播鄧小平關于香港問題的思考和政策導向,1993年,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又出版了《鄧小平論香港問題》。該書收錄了《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中《會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時的講話》《用中國的歷史教育青年》等篇目。香港的各大媒體均將其視為頭條新聞進行廣泛報道,并輔以評論文章,部分報紙甚至全文轉載或精選登載。即便采取了上述措施,依然無法完全滿足公眾的閱讀需求,由三聯書店負責銷售的該書籍持續受到關注,每日咨詢購買的電話絡繹不絕。②1996年7月24日,由人民出版社和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聯合出版的《鄧小平文選》一卷本繁體字版在香港發行。③這一版本是根據此前已出版的《鄧小平文選》第一至三卷精選而成,收錄了鄧小平從1956年至1992年間的80篇重要文稿,內容涵蓋其對中國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及城市發展等領域的理論闡述。2004年7月12日,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暨《鄧小平論“一國兩制”》出版發行儀式在香港舉行。《鄧小平論“一國兩制”》由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首次在香港出版發行。《鄧小平論“一國兩制”》選錄的17篇文稿,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了鄧小平提出的“一個國家、兩種制度”這一偉大構想的精髓,深入剖析了“一國兩制”的內在邏輯與核心要義,以精準、全面的語言,系統闡述了這一構想的本質特征與豐富內涵。
年1月,《鄧小平論“一國兩制”》(第二版)繼續由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鄧小平文選》在香港的翻譯傳播成了香港社會了解國家政策、凝聚民族認同的重要橋梁,為“一國兩制”實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撐。
《我的父親鄧小平》于1993年在臺灣發行之后,臺灣地球出版社在眾多臺灣出版機構的激烈競爭中再次脫穎而出,成功獲得了《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在臺灣的獨家出版和發行權。這部作品以繁體字的形式進行排版和編印,隨后于1994年春在臺灣正式面向公眾發售。③
(二)《鄧小平文選》少數民族文字翻譯傳播情況
《鄧小平文選》在出版漢文版的同時,也出版了許多少數民族文字版。中國民族語文翻譯中心成立后,承擔了包括《鄧小平文選》在內的黨和國家重要文獻的少數民族文字翻譯任務。截至1998年,該中心已成功將250萬字的鄧小平文選、論著及專著等文獻,精準轉化為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彝、壯7種少數民族語言版本,累計譯作120種,總字數逾2300萬字,其中就包括《鄧小平文選》。③《鄧小平文選》少數民族文字版本的出版工作主要由民族出版社負責。該社自1953年成立以來,始終將出版黨和國家領導人著作作為核心任務,推動黨的理論在民族地區的傳播。例如,在青海省果洛州的圖書捐贈活動中,民族出版社明確提到其翻譯出版的《鄧小平文選》等著作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意義。①在編輯加工環節,民族出版社對譯文進行細致的潤色、排版和校對,使《鄧小平文選》既忠實于原文,又符合民族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面對少數民族文字排版、印刷等技術難題,出版社積極研發專用字體、優化版式設計,確保《鄧小平文選》的質量和可讀性。此外,云南民族出版社還用包括西雙版納傣文、德宏傣文、景頗文、傈僳文等在內的12種少數民族文字翻譯出版了第三卷。云南民族出版社作為全國出版少數民族文字圖書文種最多的綜合性公益文化單位,長期致力于民族地區的思想宣傳和文化建設,其翻譯出版的《鄧小平文選》為各族干部群眾提供了重要的政治理論學習材料。
(三)《鄧小平文選》在海外的翻譯傳播情況
第一,《鄧小平文選》在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的翻譯傳播情況。《鄧小平文選》在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出版傳播,是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與社會主義改革浪潮中的重要文化現象。1987年9月,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政治出版社出版了羅馬尼亞文版《鄧小平文選》。此后,羅馬尼亞共產黨將《鄧小平文選》列為干部必讀書目。1988年1月,蘇聯政治書籍出版社出版的名為《論當代中國基本問題》的鄧小平文集在莫斯科發行。②書中收錄鄧小平1982年9月至1987年6月發表的46篇文章,這些文章都是《鄧小平文選》的重要組成部分。蘇聯國家出版委員會主席涅納舍夫認為該書的出版是一件重大的社會政治事件。但是,蘇聯學者對《鄧小平文選》呈現復雜態度。一方面,關于“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的論斷,沖擊了蘇聯對社會主義的教條化認知。另一方面,蘇聯理論界始終存在對“市場社會主義”路徑的質疑,認為中國改革可能偏離經典馬克思主義軌道,這種矛盾心態在1986年戈爾巴喬夫訪華時達到高潮。1988年11月,波蘭馬爾薩維克出版社出版了鄧小平文集《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波蘭文版,該書收錄了《鄧小平文選》中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核心論述,鄧小平還專門為該書撰寫了序言《致波蘭讀者》。1989年匈牙利經濟改革委員會在《經濟轉型白皮書》中直接引用了《鄧小平文選》中“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論斷。總之,《鄧小平文選》在蘇東的傳播與中蘇關系緩和、東歐劇變等歷史背景緊密交織,其影響超越了單純文本流通的范疇,成為觀察社會主義陣營思想碰撞與路徑分野的獨特窗口。
第二,《鄧小平文選》在美國、西歐、日本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翻譯傳播情況。1983年11月,外文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央編譯局翻譯的《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日文版。《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日文版在日本受到讀者好評,日本廣播協會(NHK)在廣播時就采用了該譯本。1984年至1985年,外文出版社又相繼出版了《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的英文版、西班牙文版和阿拉伯文版。1984年12月6日,英國培格曼出版公司推出了《鄧小平文集》的英文版,并將其納入《世界領袖叢書》系列。“英文版《鄧小平文集》收入了《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中的多篇文章”④,如“《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1978年3月18日)、《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78年4月22日)等”①,鄧小平還專門為其撰寫了《序言》。這一出版行為在當時的西方社會引起了巨大的關注,因為它是首次由西方出版公司獲準出版中國現任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著作。發布會后,該書的首印1萬冊迅速售空,并因讀者反響熱烈而追加印刷了2萬冊,這一事件在西方輿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85年1月,該英文版《鄧小平文集》在美國發行。1987年11月,英文版《鄧小平文集》第二版繼續由英國培格曼出版公司出版并向世界各地發行。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后,西方媒體開始重新評估中國改革路徑,認為《鄧小平文選》中的“市場經濟”論述為理解中國崛起提供了關鍵線索。
第三,《鄧小平文選》在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的翻譯傳播情況。改革開放后,中國積極發展與亞非拉國家的友好關系,這為《鄧小平文選》在亞非拉國家的傳播提供了有利環境。《鄧小平文選》被翻譯成多種亞非拉地區官方語言,如阿拉伯語、斯瓦希里語、印地語、印尼語等。其中,中國外文出版社與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語言學院合作推出的阿拉伯文版,被納入埃及高校政治學教材,成為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學術合作典范。1985年,中國向非洲國家贈送《鄧小平文選》多語種版本,成為許多國家政黨干部培訓的必讀書目。1986年,孟加拉國新潮出版社出版了孟加拉文版《鄧小平文選》。
三、《鄧小平文選》出版與傳播的鮮明特征
從形式上看,《鄧小平文選》有電子版、線裝版、典藏版、大字版、簡裝版、普及版、少數民族文字版、海外版等。從發行量上看,發行總量巨大,達到千萬冊。從需求量上看,發行后全國訂數急劇上升。以《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為例,1983年,“各地書店的訂數從‘七一’前的1221萬冊,到7月底增加到3270萬冊,8月底又增加到4408.3萬冊”②。除出版形式多樣和出版總量巨大的一般性特征外,《鄧小平文選》的出版與傳播還具有獨特鮮明的特征。
(一)確立了“精選精編”的編輯出版方針
編輯方針是圖書編輯出版的靈魂,它規定了出版方向、內容標準與風格定位,對出版工作至關重要。編輯工作正式開始之前,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在給文獻編委會、中央書記處和鄧小平的報告中寫道:“文稿力求精選精編”,鄧小平同意了報告,從而確定了《鄧小平文選》的編輯方針。③一方面,由于鄧小平各個時期的文章與講話數量多且內容豐富,考慮到《鄧小平文選》的篇幅,必須采取“精選精編”的方針。另一方面,通過嚴格篩選具有歷史價值與現實指導意義的文稿,“保留了最精粹的內容,便于廣大讀者閱讀和學習”④。例如,鄧小平在中央太行分局高級干部會議上一篇五萬字的報告,編輯組最終精選了其中兩部分,大約2萬字,這兩部分在《鄧小平文選》中獨立成篇。又如,《鄧小平文選》(一九三八——一九六五年)“由70多篇,篩到50多篇,再篩到40多篇,按照精選精
編的原則,一再篩選,才確定下現在的篇目”① O
(二)傳播渠道的多元化與分層化
多元化與分層化的傳播渠道,不僅擴大了《鄧小平文選》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也提高了傳播效果和質量。首先,傳播渠道的多元化體現在通過書籍、數字平臺、學術研討等多種形式宣傳學習《鄧小平文選》,構建了全方位、立體化的傳播網絡。書籍出版確保了文本的權威性和系統性,數字平臺適應了數字化趨勢,學術研討則深化了理論研究。除此之外,相關研究機構還出版了大量輔導讀物,推動了理論的普及。“學習輔助材料的形式多樣,有論文集、課本、注釋、問答、提要、專題輔導、紀實文學等”③。其次,《鄧小平文選》的分層化傳播策略則針對不同受眾群體,提供了差異化的內容。對于黨員干部,《鄧小平文選》的傳播方式以中央文件與學習研討班為核心;對于學者群體,則側重于學術研討與外文譯本的精準推廣;對于學生群體,則巧妙結合了教育課程與宣傳活動。
(三)編輯過程的權威性與嚴謹性
《鄧小平文選》的編輯以鄧小平本人直接參與為核心特征。首先,編輯過程中的每一環節都經過了鄧小平的審閱和批注,以確保內容的準確性和權威性。例如,第三卷收錄的119篇文獻均由鄧小平逐篇審定。對于那些編輯組無法判斷是否為鄧小平本人所寫的文稿,鄧小平用鉛筆分別批注意見來予以確認。對于整理稿的篇幅長度以及部分文章是否需要添加注釋等問題,鄧小平也給出了詳細指示。其次,在征得鄧小平本人同意后,編輯組在不改變史實的情況下,對文稿的文字表述和條理邏輯進行反復訂正和重新梳理。某些政治性強而同《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精神不一致的提法,如涉及“文化大革命”“對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的地方均略去。有些政策性提法,沿用了以前的說法,但與當時政策的表述不同,而且又是帶有原則性的,都放棄沿用。③最后,編輯組懷著對讀者負責、對歷史負責的嚴肅認真態度,對文稿的版本、講話的背景、寫作日期等反復考證。例如,在編輯《鄧小平文選》(一九三八——一九六五年)的過程中,編輯組訪問了許多老同志,并直接赴一些地方和部門查閱檔案,一共“調查訪問了80余人次,發出信函110件,查閱的資料無法計算”④。
四、《鄧小平文選》出版與傳播的時代價值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有著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和科學的求實精神,在黨內外享有崇高威望。“美國《時代》周刊兩次將鄧小平評為風云人物,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鄧小平的巨大國際影響。”③《鄧小平文選》正是他在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突出作用的記錄和佐證,其出版傳播深切地反映了歷史的要求和人民的意愿。
(一)為教育人民和統一思想提供了最好教材和最有力武器
《鄧小平文選》是歷史的見證,也是一部生動的教科書,記錄了鄧小平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的豐富經驗和智慧。其中關于社會主義本質、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等重大問題的論述,不僅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更為廣大干部群眾提供了生動教材。通過學習《鄧小平文選》,人們能夠深刻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把握“發展是硬道理”的核心要義,從而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同時,《鄧小平文選》也是統一思想的強大武器。在改革開放進程中,面對各種思想困惑和理論爭議,鄧小平以堅定的立場和鮮明的觀點,為全黨全國人民提供了共同的思想基礎。他強調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基本路線,成為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旗幟。此外,《鄧小平文選》還能夠幫助人民劃清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的界限,認清哪些是正確的思想,哪些是錯誤的觀點,從而在多元的社會思潮中保持清醒頭腦,堅定正確的立場和方向。
(二)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南
偉大的時代必然產生與它相應的理論著作。《鄧小平文選》的價值不僅體現在理論體系的完備性,更在于其對中國發展道路的深刻洞察與科學指引。從方法論層面看,鄧小平突破傳統社會主義模式的教條化理解,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論斷既是對中國國情的精準把握,也是對現代化普遍規律的創造性運用。他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將發展重心從抽象意識形態爭論轉向具體生產力標準,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核心邏輯。在價值維度上,《鄧小平文選》始終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先富帶動后富”的共同富裕構想到“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無不體現對人民主體地位的尊重。在實踐路徑上,《鄧小平文選》構建了“三步走”戰略與“臺階式”發展模式,為后發國家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尤其在第三卷中,鄧小平不斷總結概括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經驗,實現了理論上的重大突破。可以說,“《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就是對這十年歷史的反思、經驗的總結、理論的概括、邏輯的升華”①。總之,《鄧小平文選》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在新時代對于我們認識規律、堅定信念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為國際社會提供了解和認識中國的窗口
《鄧小平文選》作為中國改革開放時代思想解放的重要文本,不僅深刻影響了中國的發展軌跡,更成為國際社會觀察中國道路、理解中國模式的重要理論窗口。自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進入歷史轉折期以來,《鄧小平文選》持續吸引著全球范圍內的學者、政治家乃至企業家的關注。《鄧小平文選》思想內核的開放性、實踐導向的務實性,以及對中國現代化路徑的獨特詮釋,使其超越了意識形態的框架,成為跨文化、跨學科研究的對象。首先,《鄧小平文選》為國際社會理解中國發展道路提供了獨特視角。通過研讀《鄧小平文選》,海外讀者能夠把握中國歷史傳承、文化基因與政治制度的內在邏輯,從而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知。其次,《鄧小平文選》搭建了中外溝通的橋梁。國際社會通過這部著作得以窺見中國發展的戰略抉擇,進而在經貿合作、全球治理等領域形成更具建設性的互動。最后,《鄧小平文選》的海外傳播是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要載體。不僅展現了中華文化“經世致用”的實踐智慧,更塑造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的現代認知,在提升中國文化國際辨識度的同時,也增強了中華文明的世界影響力。
[王成功,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潘超,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責任編輯:洪曉霓)
Abstract: Deng Xiaoping's contributions to Marxism-Leninism and Mao Zedong Thought,and his unique creation of the theory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re prominently displayed in the Selected Writings of Deng Xiaoping.From the publication of the first volume in 1983 to the additional reprinting and renumbering in 1994, the three volumes of Deng Xiaoping's Selected Writings took more than ten years to come out, and eventually formed a complete anthology covering Deng Xiaoping's important thoughts and theories in all periods.Whether in the process of editing and publishing,or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Selected Writings of Deng Xiaoping presents distinctive features.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the public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Selected Writings of Deng Xiaoping ha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China and the world,and can be regarded as a representative work of Marxist theory reaching new heights in China.
Key Words: Deng Xiaoping; Selected Writings of Deng Xiaoping; Publication and Disse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