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在智慧城市的網狀節點上進行生產與生活實踐。這種具身實踐不僅使城市空間成為重要的敘事載體,還深刻影響了個體的人際關系和人地關系。在這一背景下,以百度實景地圖為研究對象,探討其“時光機”功能對個體空間記憶的影響,采用深度訪談與文本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通過用戶感受與體驗調查,剖析空間媒介的敘事機制。研究發現,“時光機”功能通過回溯歷史街景,幫助個體重拾與舊識和親人的情感聯系,促進了新型社交關系的形成,并擴展了以個體為中心的社交網絡。此外,該功能借助虛擬空間的互動模式,加深了個體對城市空間的情感認同,使用戶在流動性社會中跨越“半熟人”空間,重拾消失的附近,從而建立更加穩固的人地聯結。
【關鍵詞】懷舊記憶;空間敘事媒介;實景地圖;“時光機”;地方感;社交網絡
一、問題的提出
地圖是人類認知世界、描述世界的重要媒介,在靜態地理信息呈現的同時,它還能夠揭示地理要素的發展變化規律——同時具有空間與時間的可供性。實景地圖也稱全景環視地圖,它通過“增強虛擬環境技術(AVE)”的精密算法,在虛擬三維場景中加入現實成分,為用戶呈現了“虛中有實”的視覺效果[1],展示了作為紀實敘事媒介的空間性。百度實景地圖的“時光機”功能提供了時間性——一種海德格爾意義上的時間性,因為“時光機”里的時間正是此在事件和記憶編織而成的敘事網絡或系統。敘事的本質其實是對神秘的、易逝的時間的凝固和保存,在敘事中時間才變得如此形象和可感知[2]。實景地圖更新過程中的圖像數據以數據庫[3]方式構成“時光機”——時間被折疊為可視化的空間節點,流動的時間得以具象化。用線性的時間性媒介去表現空間,同時,用空間性媒介去表現線性展開的時間[4],由此,“時光機”達成了時間與空間的共在。“時光機”記錄下地理空間與人的在地時間,使用戶得以沿著時間軸來進行回憶和空間敘事。實景地圖中的空間生產催生出新的社會關系[5],依托于實景地圖的社會全景不斷浮現。
“時光機”里具象化的是基于空間的記憶。作為人類文明得以延續、技能得以傳承的重要機制,記憶研究廣受關注。若說記憶使得文明的延續成為可能,那么媒介就是記憶得以傳播與傳承的重要載體,但凡是中介物上所記錄的,都具有媒介記憶的意義。[6]在智能傳播時代,媒介技術深度介入記憶領域。聯網地圖和定位媒介技術的興起帶來了地圖互動中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互嵌[7],個體參與建構的媒介記憶具有了展演功能,通過梳理用戶自發分享在社交媒體上的媒介記憶,我們可以探索實景地圖“時光機”作為媒介之于個體的意義,以及媒介與個體的關系。[8]
記憶更是一種基于時間的情感連接,奧古斯丁就認為回憶讓身處苦難中的人也能感到幸福[9];休謨也認為記憶是一種“自明意識”,它的主要作用不在于保存簡單的觀念,而在于“表征價值”[10]。對個體來說,與記憶中的事物、人物、地方甚至經歷或感受重建情感連接的過程就是懷舊(Nostalgia)。既有研究證實,懷舊可以通過對美好事物的追憶帶來積極的情緒影響,使人產生一種想回到過去的渴望;但在追憶過后可能也會引起消極的情緒體驗,如感傷、對現實世界的厭倦等,因為過去已一去不返[11]。當前數字媒介技術的劇烈變革,激發了人們強烈的懷舊情緒,成為當代人參與數字交往的重要實踐。[12]這種懷舊不僅是對過往物質形態的眷戀,更是對技術變遷中失落的文化與情感連接的追尋。洛文塔爾提出了地理學意義上的“懷舊”[13],實際上,懷舊往往是依托于空間存在的。[14]實景地圖作為記憶媒介,是個體連接現在與過去的重要介質,是個體情感歸屬和認同建構借助的符號象征物[15],成為個體懷舊的載體。
百度實景地圖“時光機”通過全景拍攝完成了對城市建筑、街道規劃的立體復制,現實物理空間的即時面貌及興衰變化都被收納于構筑的虛擬空間之中。作為一種兼具時空屬性的敘事媒介,“時光機”的實景模式以圖片信息的形式記錄了我們的生活空間,其時間軸的保存方式讓我們感受城市生存圖景的變遷,成為承載記憶的新媒介。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與深度訪談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旨在討論在數字交互深度媒介化的當下,人與媒介的具身實踐是否賦予了地圖在敘事文本、記憶建構方面的特殊功能,地圖媒介能否通過懷舊聯結過去與現在,喚起人類對于生存空間的感知?能否建構人際或人地聯結,以此重拾“消失”的附近?
二、研究設計
(一)文本分析
選擇兩大主要社交媒體——微博和抖音,收集“#實景地圖時光機”“#街景地圖時光機”“#百度地圖時光機”話題下面的相關評論。首先對收集到的文本數據進行數據預處理,通過清洗剔除與主題無關、表達含義不明晰、純表情文本后,對剩下的619條原始文本進行編碼分析(截至2024年12月23日),抖音文本(D編碼)350條,微博文本(W編碼)269條。編碼采用Nvivo軟件,力求逐級范疇化、概念化。
(二)深度訪談
由于網絡爬取文本均在社交媒體特定話題下,較為簡短,缺少觸發使用實景地圖的前置條件分享與后續的意義挖掘,通過深度訪談探究實景地圖“時光機”用戶的動機與行為框架。訪談問題主要聚焦于:(1)受訪者的基本情況,包括年齡、職業與家鄉地點等;(2)實景地圖“時光機”的使用動機與情感變化;(3)實景地圖“時光機”對用戶的意義和影響。
通過社交媒體發帖、社交媒體私信的方式招募到8位使用實景地圖“時光機”功能并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記憶的用戶,并對其一對一開展深度訪談,訪談時長均在30分鐘以上,訪談結束后,研究者對受訪者的回答內容在Nvivo軟件中進行編碼(A1—A6),抽取兩位(A7、A8)樣本數據進行飽和性檢驗(見表1)。
三、編碼結果
四、研究發現
(一)記憶懷舊:尋找過去的“附近”
通過對訪談和社交媒體的文本編碼進行分析,發現個人使用實景地圖“時光機”功能的瀏覽路徑往往從個人經驗出發,從聯結較深的地圖節點沿著較為熟悉的路程開始地圖漫游。其中尋找過去的“附近”——人與空間成為使用的重要驅動因素(見表2)。
遵從既往研究范式,實景地圖“時光機”下的懷舊更多是依托個人經驗進行抒發,由此將個人懷舊與人際懷舊作為實景地圖懷舊記憶的劃分類型。收集社交媒體上關于百度實景地圖時光機的評論,進行文本分析,對個人經驗下的懷舊界定為:個人懷舊往往源于個人實際生活經歷,這些直接體驗借助內化留存在記憶中,在地圖媒介語境下指的是用戶在瀏覽實景地圖時所觸發的記憶,強調對某一時間段或地點空間的懷念;人際懷舊強調和他人的共同經歷,或從他人角度獲取的經驗,在地圖語境下指的是用戶在瀏覽實景地圖時將所看到的與既有事件相聯系,在記憶當中往往有第三者的存在,或者說是從上帝視角重新審視記憶當中的事件(見表3、表4)。
1.個人懷舊:觸發記憶的存在空間
“如果沒有記憶,就沒有任何可以講述的內容。”[16]城市既是時間維度的存在,又是空間維度的存在,它包含著人類為特定目標創造的元素,并產生特定影響。與人、團體、組織、公司、建筑物、基礎交通設施、公園和其他元素的互動,都會在城市環境中產生情感反應。當舊的地理意向空間被不斷替代,生活圖景所帶來的記憶不會消失,實景地圖正在成為回溯空間記憶的新載體,實景地圖將拍攝融入生活,將人們的存在空間收編于媒介之中。
在《存在·空間·建筑》一書中,諾伯格·舒爾茲提出了“存在空間”的概念,“所謂‘存在空間’,就是比較穩定的知覺圖示體系,亦即環境的‘形象’。存在空間是從大量現象的類似性中抽象出來的,具有‘作為對象的性質’”。[17]存在空間是我們非常熟悉,并且投注了情感的空間,一般來說,故土和老家很容易成為我們的“存在空間”,以后不管到哪里,我們總是以這一“存在空間”作為參照。
回到2014年看到那排熟悉的房子之后,我感覺到了“家”的意義所在,是小賣店奶奶在放學時喊著“娃,又沒得帶傘,來屋頭里躲躲”。其實我拼了命走出來的那個小鎮才是我內心里最溫暖和最舒適的地方。(A2)
當鏡頭中的煙火氣和個人記憶聯結,實景地圖中的空間意向不斷引發個體的心靈反應[18],個人將過往經歷的情感投射于此,并與現實經歷對比,觸發個人懷舊。
雖然在地圖中,我并未看到昔日的熟人,但是那些實景卻讓我仿佛置身于過去;雖然每一個實景都讓我暈頭轉向,但那些回憶如同潮水般涌來,讓我心中充滿溫暖~(W4)
2.人際懷舊:空間節點的賽博墓碑
列斐伏爾認為,“空間生產中彌漫著社會關系,它不僅被社會關系支持,也生產社會關系和被社會關系所生產”[19]。街景地圖作為空間生產的數字化呈現,承載著社會關系的具象化表達,記錄著特定時間內居民在地實踐的全過程。觀者通過街景地圖的觀看與感知構建了全新的社交體驗。具體表現為:行人在某一地點的駐足被拍攝成為在地化的具身實踐,包括事件的發生、發展及其形成慣例,都被街景地圖完整地捕捉下來。屏幕外的觀者穿梭于實景地圖之中,借由他者身體實踐的在地化去感受地方的空間溫情,去找尋地方內在性經驗的意義,去獲得地方的認同感與歸屬感。當用戶在瀏覽實景地圖中碰巧看到了熟人的身體實踐,這一過程就形成了跨越時空的交往互動,在過去的痕跡里尋找愛的人成為觀看地圖的重要驅動力。
我從百度地圖出的“時光機”功能看到了2016年12月7日我家樓下的樣子,沿著實景,我從我家樓下的馬路為起點向各方“走去”,記憶中8年前的場景漸漸清晰,我也開始期盼能在這段記錄的回憶里看到我愛的人,說不定爺爺奶奶就在哪個公交車站坐著休息呢。(W213)
依托實景地圖的生活位置節點,在代際情感中“時光機”成為重要的記憶媒介。由于其拍攝基于日常生活,所以往往可以依托生活場景與周邊環境在節點中捕捉熟悉的身影,年長者與地方嵌入較深、生活場景較為固定,更易在生活實踐的地圖節點中捕捉到他們的身影。
真的找到了以前最喜歡坐在巷口的奶奶。(D315)
我一條條街道看過去,我很難表達我看到下面這張圖的心情,好像心跳在那一刻都漏掉了一拍,就像是去世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最后那塊碎片被我找到了,就像是8年前匆匆一瞥,直到8年后的我才能這樣看見。可是只能下輩子再見了,小老頭。(W45)
在年輕群體眼中,這些實景地圖中親人的身影逐漸演變成為“數字永生”,自己的親人從未離去。不僅親人如此,與人類產生羈絆的一切都被納入這場賽博懷舊的范疇之內,有朋友、老師、寵物,甚至還有一些常見的陌生人,有些人即使不與你發生聯系,但他的存在就代表著生命中的一個階段。
不如說他們就那么規整地存在于哪里,就比如我家樓下有一個賣瓜子的奶奶,她就固定在我家樓下小門的東邊出攤,對我來說她在那邊就是我童年很重要的節點。(A8)
(二)懷舊建構:以個體為圓心感知“附近”
如今,附近作為高度在地的概念,以人的生活空間為中心,感知能力為半徑形成范圍劃分,過去,我們要通過“層累的交集”,才能在附近空間中與他人或地方深度鏈接。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碎片化、即時化、實時化的交集正日益成為重構附近乃至整個社會的主導樣態。[20]附近由以人的生存場域為中心,變為以“自定義的需求位置”為中心,地圖的發展使得“附近”大大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具有伴身性的周邊空間范疇,虛擬技術依托下的實景方式,將由于二維地圖數據化帶來的感官截斷再度延伸,對附近的感知能力不再需要用實踐去丈量,而是可以借助手指移動、地圖漫游的方式,塑造了一種新型的空間感知與行動方式。
這種依托智能技術的新感知方式可以通過技術發展邏輯與人類生理兩條路徑進行探索。從數字技術角度,地圖成為個人空間感知和獲取附近的新途徑,從地圖節點出發對存在空間進行標簽歸類,包括美食、娛樂等。除了外界的數字環境,人類自身的生理機制也為這種新感知提供了載體。對附近的感知源于人類內在對“記憶”的呼喚,人類以其獨特的追憶行動或者物質化的方式進行著對追憶的構建、對現實的觀察和對未來的期許,也進一步證實了記憶的觸發——懷舊會對個體行為產生積極影響。懷舊不僅是一種以過去為導向的情緒,其影響也會延伸到現在和未來[21],懷舊時人們會重拾過去的積極情緒來提升當前的自我節制,從而對外來感到樂觀[22]。當人們對實景地圖時光機展現的生存圖景產生懷舊情緒,應結合技術邏輯與生理機制,引導用戶從媒介的懷舊記憶影響人際和人地聯結,以個體為圓心的同時推動社會整體發展。
1.自我重建:碎片化感知后的新整合
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即人的延伸”[23],作為人的感覺和感官的擴展和延伸,媒介創造了城市空間,成為人與城市的中介。實景地圖對實體城市空間的投影式拍攝記錄,創造了一個覆蓋廣泛的城市虛擬復制體,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深入連接起人與人、人與媒體、人與城市的多維關系。實景地圖促進了物質與虛擬雙重空間更加深入的嵌合,促進了城市空間的媒介中介化,人的實踐活動也逐漸被“賽博人”所替代。對特定群體來說,基于地圖的媒介“漫游”行為,是真正意義上的身體延伸。
偏癱在家的我最喜歡百度地圖時光機了,我去了我以前去過的所有地方。(D257)
除了成為特殊群體在城市空間的實踐延伸,記憶的觸發往往也會帶來感官的聯覺。亞里士多德在對感官現象進行觀察時曾提出“共同感覺”的概念,我們在看待事物的時候往往遵循六根互用、五感相通的認知體驗,在大腦中形成記憶后,在后面受到特定刺激后,感官也將整合信息,記憶開始變得具有聲音、味道甚至溫度。
看到照片耳邊就響起夏天的蟬鳴……(W177)
總是會突然聞到一些記憶里的味道……和女朋友一起在百度地圖的時光機里找小時候的自己的時候,又突然聞到了小學周末躺在家里長沙發上看電視的味道,描述不出來每一種味道,每次也只能持續幾秒,但每次都能辨認出來是什么時候的味道,感覺能探索出越來越多的味道。(W108)
想得起來夏日夜晚小攤小販的火三輪上各種果香混雜夜風的味道。(W56)
當記憶以感官整合的方式再度重現,人類難免會以線性時間為基準,對比過去與現在進行自我的再審視,有人從過往中窺見時間流逝,回望過去獲得存在于世界的意義和勇氣;有人則害怕深陷回憶,沉溺過去會讓現在的世界崩塌。可以說,這場回憶的內化,是一場與過去的自己對話的自我探索,探索后使得人類個體更加完整,并驅動對現實空間、社交實踐的新延伸。
2.人地聯結:“半熟空間”的新地方感
段義孚使用“地方感”一詞表述人與地方之間特殊的情感聯結與關系,地方感指的是“地方自身的屬性和人們對這個地方的依附感”[24]。地方感是人與地方長時間互動的產物,是人以地方為媒介產生的特殊情感體驗。個人與本地敘事網絡的連接影響人地關系[25]。與本地敘事網絡連接能“內化激活”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本地敘事生產,提高公共參與集體效能;提高以行動參與生活實踐的積極性[26],此外,這種連接還作用于個人身份與社群的構建:個人首先將自己劃分到特定地域內,產生地方歸屬感,并且以地域為基礎在社會網絡中確定自身的位置與角色,增加個體與群體間的認同感。人與地方的情感層層交織,最終達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層融合關系。
但地方感這種完美的融合關系由于現代社會的流動性而面臨著重構危機,根據既有研究,地方感的考察往往包含情感關系和參與行為兩個向度[27]。前者指居民與地方在情感依戀、自我身份認知等方面的關聯和本地歸屬感[28]。行為方面,社區認同包含居民參與社區文化、政治或經濟活動的實踐[29]。根據編碼發現,從情感關系和參與行為兩個向度出發,筆者認為人們往往對出生地或者長期的存在空間具有較深的情感聯結,但由于現代社會具有較強的流動性,人們遠離故鄉或故居在新地點開展交往實踐,參與行為較多,但對待新地點往往情感關系不足,缺少歸屬感和依戀;而對待故居往往懷舊情緒較重,但由于城市發展與生存實踐的剝離,無法融入城市實踐,參與行為不足,人與地方的聯結可以歸結為熟悉與陌生的中間值——“半熟空間”由此誕生(見圖1)。
“半熟空間”下的人地關系可以歸結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是對多年未見的故居、故鄉的陌生感,或許物是人非、或許世界更迭,但在蛛絲馬跡中又可窺見熟悉的一角,喚起過往記憶。
我很喜歡用百度地圖的時光機功能,雖然老家是個小縣城,再老的老家只是個小鎮,但是有些景象也能從街景地圖里面窺探一二……以前住的家屬院早就拆了,我就在地圖上比來比去,試圖找出曾經生活過的印記。(W111)
第二種則是由于流動的現代社會導致人對現在所處空間的陌生,雖然生活在這個城市,但由于種種原因缺少歸屬感,尚未產生地方認同。
我是一個從小鎮走出來的人,如果按照前幾年比較火的詞,我算是一個小鎮做題家吧,在城市里工作后我其實一直沒有什么歸屬感,我只能一直努力的去卷工作,想要在這個地方站住腳,對家的感覺很淡薄。(A2)
好難過啊,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地方能像江晨園一樣讓我有歸屬感,特別喜歡那個房子,早上的陽光是在客廳里,下午會照在餐廳,人是需要光合作用的,也會永遠懷念那個時候的光合作用。(W196)
隨著用戶通過實景地圖進行媒介漫游,人們對“半熟空間”的媒介化實踐催生了新地方感的誕生。追憶故鄉的人們決定重返故地,去體驗城市的變化,去創造新的回憶。流動缺乏歸屬感的人們也在實景地圖中擴大了對周邊的感知,沿著線性時間,了解這座城市的過去,心態從異鄉人開始轉變,隨著對存在空間的參與實踐,這份認同感和歸屬感也會慢慢建立。
3.人際聯結:依托智媒城市的新社交
從整體來看,智媒城市中的人際聯結既有過去舊時記憶的回歸,也有新型社交關系的構建。這兩種社交方式并不是對立的,而是通過數字化的媒介平臺相互交織,共同推動了人際關系的重塑。懷舊記憶的聯結,通過實景地圖時光機的幫助,使得個人與過去的自我、親友和故鄉之間的情感聯系得以恢復。通過時光機,受訪者可以重溫和親朋好友的互動,也可以在數字世界中重建過往的社交網絡。這種方式不僅幫助人們維持和加強舊有的社交聯系,也讓人們在“時光機”中重新審視過去,觸發對自我和過去關系的重新評估。
因為我和我爸媽之前接觸的不多,我奶一直和我說你爸媽去打工都是為了讓你過上更好的生活,但我心里還是生氣,談到奶奶的事情也引發了關于我爸媽談起的一些我成長中不知道的抉擇,也是促進理解了。(A3)
實景地圖為用戶創造了一個中介化的城市空間,身體的全息體驗參與成為城市重要的敘事方式。不僅提供了各個地點周圍的環境信息,還包括在地的人們留下的身體實踐和其他用戶的留言評論等信息,這些信息內容作用于用戶對城市感知的同時,還作用于用戶對周邊人際關系的感知。人們想要實現個人的自我精神以及文化要求,就必須有一個可供溝通與交流的“共在”場域——社會存在的根本之所在[30]。人們對于實體空間的體驗在互聯網“轉譯性”媒介實踐中構建出“共同在場”新場景,在融入個人日常生活的同時,也創造出了“再現空間”的新交流情境,從而滿足社群交往的需求。
我覺得時光機對我來說是一個記憶媒介,它為我的線性敘述提供了佐證,而且可以基于平臺探索周邊,讓我的社交圈子擴展一些。(A5)
是誰在平臺留言區找到了同擔,下次演唱會有伴了!(D212)
這兩者之間的融合,表現出一種交替共生的趨勢:舊時記憶通過技術的幫助得到復蘇和延續,新型社交通過智能化和平臺化的方式擴展和發展。在這兩者之間,人際聯結的意義在不斷地被重新詮釋,不僅維系著傳統社交的情感紐帶,也推動著新的社交結構的形成。
五、結語
隨著智能技術的發展,數字化時代已經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社交方式和空間感知。在這一背景下,智媒城市的興起使得人際關系與地方認同的構建進入了一個新的維度。百度實景地圖的“時光機”功能作為數字化社交與情感回溯的典型代表,成了現代城市中連接過去與未來、虛擬與現實的重要媒介。首先,智能技術的不斷進步不僅推動了社交平臺和虛擬空間的發展,也帶來了人類社會與空間互動方式的深刻變化。空間意象與懷舊記憶的結合,激發了個體對過往時光的再認同,增強了人內互動中的情感反思和情感共鳴。其次,現代社會的高度流動性和信息技術的普及使得個體的社交關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人際交往的方式不再局限于面對面接觸,虛擬空間中的社交互動逐漸占據了社交活動的重要位置。在這種背景下,如何在全球化和數字化的環境下維系情感聯結,成為現代人面臨的一大課題。“時光機”的平臺留言功能向我們展示了依托城市空間的社交形式,構建更為廣泛的社交網絡。同時,人地聯結作為智媒城市中的另一重要維度,在這種流動的社會中顯得尤為必要。隨著個體的遷徙與流動,“半熟空間”中地方認同和情感歸屬感逐漸被淡化。然而,“時光機”功能通過幫助用戶回望家鄉或現居地的附近,讓人們在虛擬空間中找回了歸屬感和情感聯系,增強了他們對地方的認同。這種基于虛擬回溯和數字化平臺的地方聯結,彌補了現代社會流動性帶來的認同缺失,有助于個體在變遷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情感根基。
[本文為吉林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24CX158)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周忠,周頤,肖江劍. 虛擬現實增強技術綜述[J]. 中國科學(信息科學),2015,45(2):157.
[2]龍迪勇.尋找失去的時間:試論敘事的本質[J].江西社會科學,2000(9):48-53.
[3]邱紅雨,賴宇.媒介化表征:街景地圖的空間生產研究[J].科技傳播,2022,14(14):93.
[4]W.J.T.米歇爾.圖像學形象、文本、意識形態[M].陳永國,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5]邱紅雨,賴宇.媒介化表征:街景地圖的空間生產研究[J].科技傳播,2022,14(14):92.
[6]郭建斌,程悅.“故事布”與苗語影像:苗族的媒介記憶及全球傳播[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43(1):33-38.
[7]保羅·亞當斯. 媒介與傳播地理學[M].袁艷,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20.
[8]吳世文,楊國斌.追憶消逝的網站:互聯網記憶、媒介傳記與網站歷史[J].國際新聞界,2018,40(4):6-31.
[9]奧古斯丁.懺悔錄[M].周士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205-208.
[10]休謨.人性論[M].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21.
[11]李斌,馬紅宇,李愛梅,等.懷舊的觸發、研究范式及測量[J].心理科學進展,2015,23(7):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