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2024年黃山市社會科學創新發展研究課題“契合游客心理的徽州創意市集視覺美學個案研究”(2024289)階段性研究成果。
德國當代美學家格諾特·柏梅(GernotBhme,又譯格諾特·波默)認為,我們對“物”的慣常理解類似古典時期的“物的本體論”,即把物的屬性理解為規定性,物的形式、顏色甚至氣味被理解為將該物與其他事物區別開來的東西,被理解為向外為該物劃界、向內使該物成為該物的東西。這種對“物”之存在的概念上的封閉性理解,也形成了我們對“物”的概念化認識和構想。
而在創意市集場域中,市集氣氛在時空上的流動性使得“物”所面對之人與事物一直在流變,自然弱化了我們對“物”封閉性的慣性理解。對此,筆者以氣氛美學理論代人市集實踐進行思考。
一、市集氣氛共性與差異
市集作為當下生活中廣布各地的旅游消費場域,容載著廣泛人群的鮮活感知。國內一些在傳統經濟運營下的攤位,更多停留在以農產品帶動的第一產業驅動模式下,在以經濟效益為幾近全部經營目標的這種攤位性質上,美學作用未能發揮主要效力。
但如今即便是農產品攤位,在注重生活品質和美感體驗的當下多媒體交互的社會生活里,也展露出更多的美學力量——例如最近走紅于網絡的山西賣菜大爺,在尋常的路邊賣菜攤點將每顆菜都擺得干干凈凈、整整齊齊。被百萬網友冠以“大爺ins風攤位”,獲超10萬人點贊“處女座老年擺攤賣菜日記治愈了我”該留言,新華社媒體轉發并稱“他一定是個有趣且熱愛生活的人”。有些歐洲傳統市集,仍保留著日常生活用品和二手物品的交易場域功能,但在布陳上已然同時映照著地方歷史沉淀感和創意生活主調。由此,能看到市集氣氛美學在美感認同需要和多元價值情緒方面被共情和彌合的時代迫切性。
相對于早期以買賣為主要驅動的固定攤位市集而言,現今國內外市集在互媒文旅全球化發展的大勢面前更加強調“創意”,在實踐運營中各類市集有不同程度的創意性,創意市集的實踐經驗也在互相影響。在人與人之間的身體在場對話中,以生命關聯作為物品關聯背后的關系理由,通過對市集氣氛的感知與體會,尋覓生活悟得里的共鳴和個性。
氣氛于市集的重要性廣受認同,幾乎每個市集的主辦和召集方都會以“氣氛好”“氣氛足”作為宣傳或評價市集的優質標簽。氣氛美學呼求“回歸感性”,與創意市集近年來在創設情緒價值方面的呼呼相契合,二者在美學體驗中都聯系著日常審美經驗與藝術審美體驗。市集氣氛,在人流與場域之間創設及生發,在場內及場外之間互聯及延展。
二、氣氛美學與創意市集
創意市集,對群眾生活資料所引發的在場美學效果和美學影響面向反應直接,融匯日常生活美學與純粹審美活動的討論基礎。在此,創意市集的氣氛美學問題,為市集氣氛美學和市集美學經濟提供一定研究經驗。
創意市集,融藝術與創意于傳統市集,發展成一種匯集休閑觀光、文娛藝創和買賣互通等多功能的在地集群活動。英國在1998年就提出“創意產業”(CreativeIndustries)概念,試圖用英國在設計方面的優勢整合各領域的經濟資源以助興產業升級[。至今,譬如PortobelloRoadMarket在內的英國著名市集仍為在地市場提供綜合效力,為全球創意市集提供悠久的產業學習經驗。近年來,國內的創意市集由一線城市的開創和發展,應互媒時代狂熱的媒體經濟導流能力,全國熱門景點城市無一不掀起創意市集熱潮。
創意市集氣氛何以構成?柏梅曾在《感知學》中論及“氣氛”和“反差” 一“我們已經發現了氣氛,并且把這種氣氛的對象化的經驗劃歸為一種浸入,即一種空間性進入的基礎。然而,這里還存在著另外一種不同的基礎,即反差。”[2146對于創意市集的美學場域來說,創設氣氛的生長場域并利用好反差經驗營構氣氛本體,能更充分地打造市集的“創意”能力。
對于市集審美,尤其是創意市集審美來說,真正吸引觀者和消費者進入市集場域的,早從市集宣傳開始,這類宣傳類物料就已是營建市集氣氛美學中的一環。在知識經濟與文化經濟占主導的社會類型中,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層面的消費需求,商品的文化內涵、藝術品質等因素成了新的價值定義,包括實際整體的宣傳物料在內的各色引子,已在引導氣氛方面發揮著直接的美感作用。
與一般的市集不同,“創意市集”在產品內容和形式上是自由的,包括創造者的自由創作,買賣雙方的自由定價和自由選擇,交易場所的機動性和靈活性,商品品類增減的自由設定。消費者與設計者面對面,一方面使設計者直接感受創意獲得認可的成就感,并有機會深入了解市場需求和不足。另一方面,也使“淘貨”過程成為一場愉悅心靈之旅。大部分物品都充滿情趣,吸引著消費者觀賞和把玩。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物品經過妙手改造,立即呈現出別樣的風情,加快推進徽州創意市集建設有著強烈的現實吁求。
近年來,一些成熟的熱門創意市集品牌就在氣氛上造勢很好。例如,景德鎮“樂天市集”“陶溪川市集”主打趣味原創瓷品設計氣氛,蘇州“本色市集”以中式美學布景和東方美物成就其爆火的打卡氣氛,杭州“planb森林市集”以城市公園為載體創設熱愛自然的戶外露營氣氛。另外一些小眾市集以療愈主題氣氛響應著旅行者的休憩需求,受到高分品評,反觀一些老牌傳統市集雖占據著經濟便利地理位置卻越難吸引人心。同時,觀者或消費者對市集氣氛的進入和感知方式,也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而是在與此持續進行的交互信息和物料感知中,浸入式地感知氣氛,并漸漸感受對象、氣氛與己身的審美關系以及人生關系。因為,創意市集的參與者(包括市集售買雙方)大多不限于經濟效益所獲,更多同時兼具不同程度的審美受益或其他價值受益。
與傳統的固定店鋪不同,隨性活力且每次主題不同的市集形式已經受到了市場的認可。市集從橫幅標語到售賣的商品,都精準拿捏了年輕人的喜好,新興的創意市集可以在活動中融入文化講座、放映會、小型音樂會、創意比賽、街頭表演等各類主題鮮明的活動。在市集里擺攤的攤主形象也可以個性十足,手藝人、設計師等比比皆是。攤位售賣的東西也不再是“地攤貨”,而是許多充滿創意的美食或小物件等,這些鮮活的因素都使市集更有市場活力。
三、創意市集氣氛美學的“物’
(一)市集氣氛美學的物質:空間布陳氣氛下的物料關系
互聯網采買技術和互媒推廣宣傳下的在地創意市集,能否創設出在地特色的創意美學氣氛就成了成功與否的關鍵問題。創意市集氣氛美學,也成了我們所要面對的認識問題,首要問題:創意市集中的氣氛之“物”究竟是什么?
英國城市學家彼得·霍爾提出“偉大之城”(greatcity)概念就展望了未來城市的創意特點,以創意環境重塑城市文明的進程,對此創意市集就有該意味。在市集的創意物料布陳下,市集空間作為媒介連接著來往市集空間的人,以其自身一定的時空流動性,持續展現物料自身的物質特性和文藝魅力,吸引并感染著恰逢其時相遇的人。
由特殊物質環境空間所建構的市集美學氣氛,產生了特定或相應的文娛活動群聚標簽并產生推廣效應,構建了具體主題下的創意市集美學氣氛。從物料布陳形式上來看,傳統市集的帳篷式攤位因其挪動靈巧性,仍是目前主流創意市集的主要形式。此外高質量的創意市集還會配合相應主題開設活動主場,進行活動分區并對每個分區進行總體藝術氛圍搭建和要求,這其中就包含了公共物料的集體搭建和個體攤位的自行籌備。
這里的“物”性認識和物料關系[3,是市集主辦方和攤主在市集構造的初步物料組建上的認識,也可能是部分對市集氣氛無感的觀者眼中的認識。若止步于此,便成了真正的物化眼光,對于市集實踐者來說是對“物”性的認識和構造。
(二)市集氣氛美學的非物質:交互體驗氣氛下的買賣關系
一個小小的攤位,其根本的美學互動特性是:以攤主身體的在場性實踐創設當下的氣氛條件,吸引時時流動的廣泛人群參與氣氛共建,達到一定的美學價值和相應的美學經濟。
夏開豐在《周易》和道家文本基礎上分析了“原象”與“像符”的關聯,認為前者是不可見的可見性,后者是顯露的可見性。作者又在研究氣氛美學與新媒體藝術時引入了“原象”概念,用原象的“尚未成形”“處于成形過程中”和“身體性在場”三個特點呼應非物質裝置的特殊性,以理解氣氛美學與新媒體藝術的非物質性和物質性。在非物質性和物質性交融、生變的創意市集中,其空間及物的顯現方式和性質都類似裝置空間,因此用“原象”概念也能很好地理解創意市集的“氣氛化”[21空間,創意市集的氣氛也是“在觀眾干預之下”形成的,是交互體驗氣氛下“事件性”的[4。
攤主在攤位的狀態,包括對物象的操弄和實踐,會創設出因物而生的氣氛或氣氛生成的某些條件。市集展位的物料陳列,聯動攤主的身體在場,營造一種整體性的身體之動,向周遭世界釋放著氣氛發生的美學條件。原象的“尚未成形”“處于成形過程中”和“身體性在場”三個特點,在創意市集的氣氛生成中都能精準體現。
在此,物料的物質性組建關系生長成了交互體驗氣氛下的買賣關系。這種買賣關系已超越經濟性質,以身體間的情境交互為市集買賣關系生化出新的美感體驗。創意市集以親和的物性氣氛關系,很好地呼應了大眾和活力年輕團體對新媒體、新技術的娛樂交互需要,在實際旅游體驗中也能更直接、更近距離地契合游客游覽行徑,增加了市集文旅市場的受眾群體類型。
(三)氣氛美學下的市集之“物”:感覺體悟氣氛下的美學關系
環境視角下的審美,重視對生態自然的感性知覺。波默提倡的“新美學”,就對曾被傳統美學貶低的復制性藝術品、手工藝品和生活應用藝術賦以美學新價值。
市集之“物”一物自身有其一定的美學特質,在被攤主操勞擺弄后就已連同攤位和攤主一齊顯露出某種氣氛條件 (因其構成氣氛但不是氣氛的全部),它已不僅是物質本身,也未止步于非物質價值,而是在這種美學氣氛下自身就具有了某種美學的行動力。它不再只是被用來怎樣的東西或條件關系,而是真切地有其身體并用其身體發起某些讓人行動的美學動源。正因如此,我們在不少一線或熱門的創意市集中能看到“物”自身的鮮明美學特質,甚至攤主會主動為其打上適配的宣傳標簽,例如一只造型古怪的嘴杯旁標有“我的怪口味只吻奇怪的你”,一個發飾上貼有“我只允許超喜歡我的人戴走”,而與此相反,對美學形式低敏且只需要物性基本功能的人對于茶杯的購買可能更傾向于固有簡單形式的水杯。
在傳統審美主觀主義視域下,我們創造了物,購買了物。但創意市集的在場氣氛明顯告訴我們:物,有其自身的美學氣氛和行動力。創意市集中,有太多賣家(兼創作者)以物品的總體美學特質作為攤位的美學氣氛標簽,也不乏買家對原創作品的強烈購買意愿是無視創作者之存在的(無所謂了解更多的創作理念)。總體來看,參與創意市集的買賣雙方對“創意”意味的美學氣氛都是高敏的,這就使得擁有高品質美學氣氛的創意市集在主辦層面就有一定的攤主質量篩選。首先,進入篩選之內的賣方即攤主在物料布陳上會初步有攤位小氣氛的初步設想,同時以小氣氛呼應市集整體的大氣氛。接著,當買方從宣傳物料的氣氛傾向開始形成的想象內容開始,市集氣氛就逐漸在買賣雙方的身體實際交互中開始生發并具體化。進而,在買家或觀者一次次與“物”交集一具體的感覺體悟中,氣氛美學關系才漸漸實際性地被營造起來,最終形成了主體感覺表層中那種“忍不住的欣賞”“心動的感覺”。賣家即攤主心理層面上的這種感受也在持續被構造,對自己的創意作品也有深入的觀察、交集和心動之感,這也是為什么當雙方從純粹的審美共鳴階段進入買賣議價階段時賣家總有難以舍離心態的緣由。
原創性高的手工藝攤主與自己作品的“物”性距離相對來說會更遠,因為從作品誕生至被售賣之間,作品作為原初物料的基本性質早已被創造者無數次對話、消解并重塑。這“之間”所與之共在的時空記憶,也無數次給予創作者新的“物”性理解和與之帶來的新的生命理解。它曾作為物,也不再是物。直到有一天,這不再是眼中之物的他人眼中之物,再次被還原成可議價之物,回到它的經濟屬性連帶著它將未知的非物質屬性被出售。
此外,市集似拉圖爾(BrunoLatour)所說的“行動者網絡”,熙熙攘攘間,所有市集中的游逛者和停歇者都成了氣氛之媒介,每個主體于行動網絡中尋找自己的興趣點,每件物品也于其中釋放著自己的美學魅力,每種氣氛之在也召喚著相應的認同者。無論是物經幾手,還是人來人往,足以可見“物”的多樣變換可能,而流轉多變的物性正是在多場多元的氣氛條件中存在并生長的。由此,從“體驗”到“體悟”,市集參與者終能走向超物質的物性感受,由“尚未成形”“處于成形過程中”和“身體性在場”的氣氛感覺悟出與本己身體深度關聯的可能性,完成從市集審美到人生理解的氣氛化超越。
四、結語
德國新美學流派注重“氣氛美學”的呈現,認為一切“氣氛”制造活動都可看成是審美活動,并將其作為美學的基本概念。本文通過思考創意市集中氣氛之“物”究竟是什么,以氣氛美學重新審視創意市集中的“物”性認識和物料關系,進行創意市集美學氣氛分析。
氣氛美學視域下的創意市集之“物”,筆者對此有三層認識。第一,市集氣氛美學的物質,體現在空間布陳氣氛下的物料關系。創意市集之“物”仍保留有傳統的物質觀,物品以其可能的物質特性或功能被部分觀者接受或部分消費者購買。第二,市集氣氛美學的非物質,體現在交互體驗氣氛下的買賣關系。一些非物質性的買賣交互行為本身,也構成了“物”的氣氛,例如攤主在攤位的狀態及交流和展示行為。第三,氣氛美學下的市集之“物”,體現在感覺體悟氣氛下的美學關系。市集氣氛中的所有游逛者,由市集氣氛的感覺出發體悟到超物質的物性感受,實現超市集的氣氛化超越。
參考文獻:
[1]許平.關于“創意經濟”戰略的再思考[J].設計藝術研究,2011 (4):1-11.
[2]柏梅.感知學:普通感知理論的美學講稿[M].韓子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
[3]孫周興.物之經驗與藝術的規定[J].學術界,2019(10):82-92.
[4]夏開豐.繪畫境界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20:70-77.
作者簡介:陳司怡,黃山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美術教育和美術創作。
編輯:姜閃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