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度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文旅融合背景下膠州黑陶文創產品設計開發新范式研究”(L2023Z04190775)研究成果。
一、膠州黑陶文明根系探源
膠州黑陶作為具有4500年歷史的龍山文化遺存,2008年入選青島市非遺名錄,陶器燒制技藝(膠州黑陶制作技藝)于2024年12月入選山東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考古實證表明,膠州的三里河遺址、趙家莊遺址與羅家村遺址等十余處史前聚落遺址,共同構建了黑陶文明的空間譜系。其中1974年正式發掘的三里河遺址,以其系統性、完整性的考古發現被學界公認為龍山文化黑陶研究的標型遺址。
據《膠縣三里河》考古報告詳載,該遺址共出土陶、石、骨器等文物2000余件,其中黑陶器物達400余件,這一量化數據直觀印證了黑陶在原始社會物質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薄胎黑陶高柄陶杯系列,經技術檢測,其器壁最薄處僅0.2-0.3毫米,歷經四千余年埋藏仍保持著致密胎質與表面光澤度[。這種被稱作“蛋殼陶”的巔峰之作,以“器表玄色如漆,胎體透光若紙,執握輕盈似羽”的工藝奇觀和超越時代的技術精度,改寫了世界古代制陶技術史的認識框架,至今仍被世界各國考古界視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2]。

現存于膠州大沽河博物館的龍山黑陶典藏體系,系統展示了該文化的物質圖景:禮器群以薄胎高柄杯、三足鬻、鏤空豆為代表,炊器群涵蓋鬻、、鼎等器型,構成了完整的“黑陶禮器-灰陶炊器”器物組合。考古類型學研究進一步揭示,膠州黑陶群呈現鮮明的三級分化特征:以蛋殼陶為代表的神權禮器、刻紋黑陶構成的貴族用器、素面黑陶組成的民生日用器,這種器物等級制度與《禮記·郊特牲》“器以藏禮”的文化演述形成跨越時空的互文,確證了黑陶在中華禮制文明源起階段的重要載體功能。
二、非遺開發保護與文旅融合的時代語境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下,非遺保護與文旅融合的深度耦合,正處于國家戰略推進、全球共識形成與技術革命迭加的多維歷史坐標之中。在國家層面,文化自信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共同構成核心驅動力,《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政策文件明確將非遺活態傳承納入國家文化治理體系,文旅部《“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提出建設20個國家級非遺館的具體目標,截至2024年11月,我國共建設9100余家非遺工坊,涉及1721個縣域,直接吸納27萬余脫貧群眾實現就業,人均年收入超過3.6萬元,凸顯出文化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重價值。全球語境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將文化旅游確立為非遺存續的重要路徑,世界旅游組織(UNWTO)預測2019-2025年全球文化遺產旅游復合增長率 6.8% ,這種趨勢在東亞尤為顯著——日本國家旅游局(JNTO)的旅游調查中顯示:日本“人間國寶”制度衍生的陶藝體驗項目客單價達3000元,蘇州憑借絆絲等非遺與現代文旅的創新融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印證著傳統文化資源的現代轉化已成為國際共識。
技術變革正在重塑非遺開發保護范式。“數字化傳承”入選2024年度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前沿熱點詞,而區塊鏈確權系統為東陽木雕建立了不可篡改的數字身份,短視頻平臺傳播勢能則催生出非遺傳承的新樣態。消費端的結構性變革同步加速這一進程。馬蜂窩《2023年旅游大數據報告》中顯示,文化體驗游熱度增長 262% ;《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社聯合艾媒咨詢(iiMediaResearch)發布的《2024年中國國潮經濟發展狀況及消費行為調查報告》中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國潮經濟市場規模為20517.4億元,同比增長 9.44% ,“國潮”經濟消費需求從物質購買向深度體驗躍遷,形成立體化市場結構。這種轉型也伴生著商業化異化風險。在對云南大理鶴慶銀器非遺傳承現狀調研中發現,云南銀器村落傳統紋樣退化為流水線圖案,也警示著原真性保護的迫切性。非遺在保持文化基因的同時實現經濟價值的跨越,需要可資借鑒的實踐范本破解保護與開發悖論。在政策引導、技術賦能與市場驅動的三重作用下,非遺開發保護與文旅融合正從文化存續策略升維為文明創新工程,其本質是通過現代性轉換構建傳統文化的新型表達體系與價值實現機制。
三、膠州黑陶文化資源現狀
膠州黑陶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尤其是蛋殼陶的制作技藝以及藝術價值,具有重要的文化賡續意義。然而,在工業化生產和現代生活方式沖擊下,膠州黑陶面臨技藝傳承斷層、市場認知度低、文化附加值開發不足等諸多現實困境。
(一)技藝傳承面臨嚴峻斷層
根據調研,筆者目前掌握膠州黑陶制作工藝的傳承人主要有兩位代表人物:劉錦波和葉孝忠。劉錦波是青島市級非遺項目蛋殼黑陶制作技藝傳承人。他指出,“年輕學徒多停留在拉壞、修壞等基礎工序,對封窯滲碳、薄胎塑形等核心技術掌握不足”。現從業人員中,40歲以下青年傳承人較為欠缺,對于核心工藝的掌握情況參差不齊,技藝流失直接導致工藝品質退化。


(二)市場認知度與品牌影響力薄弱
根據筆者抽樣調研顯示,外地游客對膠州黑陶的知曉率低,能準確區分黑陶與普通陶器的消費者不足一成。相較于宜興紫砂、景德鎮瓷器,“膠州黑陶”未形成具有滲透力的文化品牌,文化衍射效應不足,產品影響力低,網絡熱度長期低迷,這暴露出嚴重的市場認知短板。在文旅消費場景中,少海風景區年度游客量達50萬人次,但黑陶產品購買轉化率不足 10% 。這種現象與產品同質化密切相關,在售的黑陶產品中,絕大部分為仿古器型復制,與現代生活場景適配的產品類別嚴重不足。
(三)文化附加值開發嚴重滯后
產品文化結構失衡制約著價值提升空間。膠州黑陶行業中約 90% 的產品為仿古工藝觀賞器皿,生活文創類占比不足 10% ,藝術收藏品尤為不足。這種文化結構性缺陷直接反映在溢價能力上:同規格茶壺(直徑15cm)的售價,膠州黑陶的售價約為150-350元,與建水紫陶(約680-1200元)、欽州妮興陶(約950-1800元)形成明顯對比。究其根源,在于文化附加值研發投入嚴重不足,導致產品創新陷入“貼標式改造”困境。
(四)傳播體系與時代需求脫節
膠州黑陶由于缺少產業引導,從業者的市場化意識不足,傳播策略欠缺。黑陶手藝人不熟悉市場,對市場需求了解不足,也不懂營銷策略,因此黑陶產品在傳播源點和傳播介質上都滯后于時代市場需求和傳播需求。膠州黑陶的銷售渠道數據分析表明,黑陶的銷售額依賴景區實體店,電商平臺占比不足,且運營質量堪憂。這種傳播惰性使得黑陶文化呈現“博物館化”傾向,進而形成“文化自困”模式。
(五)產業失衡與系統梗阻
深層矛盾源于產業生態的結構性失衡。膠州黑陶雖然有很厚重的文化積淀,也有較全面的產業基礎,但產業發展緩慢,具體表現在:一是黑陶制造作為一項傳統技術廣受關注,并作為藝術品為人們所接受;二是在膠州的李哥莊鎮大窯村、冷家莊村等,黑陶制作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但至今以手工藝制作為主。企業生產則采用模具化流水作業,手工工序縮減至拉坯、刻花等四個基礎環節,致使黑陶產品喪失工藝獨特性。在市場端,黑陶產品功能仍停滯于觀賞層面,現代茶器、香器等產品,與產品使用場景適配率低,包裝設計則沿用“泡沫盒 + 錦緞”模式,與乙世代消費審美嚴重脫節。傳播體系更是呈現單維化缺陷,線上內容多為工藝展示,缺乏“制作人故事 + 使用場景 + 文化溯源”的立體敘事,文旅融合停留于景區鋪貨,未構建陶藝研學、數字藏品等體驗增值體系。
四、膠州黑陶文創產品設計開發新范式構建
(一)膠州黑陶的文化符號與美學價值
1.文化符號體系解構
膠州黑陶的文化符號體系根植于龍山文化的深厚積淀,其器物形態、紋飾語義及禮制內涵共同構成了一套完整的象征系統。
(1)在器物形態層面,禮器群像與炊器功能符號體現了實用與儀禮的雙重屬性。三里河遺址出土的薄胎高柄杯系列是龍山文化禮制的典型代表,其造型多處尺寸基本遵循黃金分割比例,如高徑比等,暗合《周髀算經》中的方圓之道。考古類型學研究表明,此類禮器集中分布于祭祀坑位,印證了《禮記·郊特牲》“器以象德”的禮制觀念。炊器則展現出高度的功能理性,三足與陶獻的標準化生產揭示了史前社會的分工體系。熱力學模擬顯示,黑陶炊器導熱系數達 1.8W/(m?K) ,較同期灰陶提升 40% ,體現了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統一。
(2)紋飾系統承載著更深層的文化語義。如弦紋的秩序編碼以斐波那契數列為規律(間距 d=0.618n×D, ,在高柄杯表面形成13道遞減紋路,這種數理規律與大汶口文化骨刻符號中的數列記載一脈相承,反映了東夷族群的天文觀測能力。鏤空紋樣則隱含星象崇拜,黑陶豆的三角形鏤空組合與北斗七星布局相似度極高,此類紋飾僅見于高等級墓葬,成為原始宗教宇宙觀的物化表達[3]。
(3)禮制文化符號進一步通過器用等級制度顯現。考古數據顯示,黑陶器物分為三級:象征神權的蛋殼陶杯(飾弦紋與鏤空等)、貴族專用的刻紋黑陶(單一弦紋等)及平民使用的素面黑陶 (無紋飾)。色彩政治學層面,滲碳工藝形成的黑色質體在龍山文化中象征“玄天”崇拜,與“器尚黑”的后續文化記載形成跨時空呼應。
2.美學價值體系解析
膠州黑陶的美學價值體現為工藝技術、審美特質與哲學意蘊的三重維度。
(1)工藝層面,其技術極限的突破至今令人驚嘆。如薄胎高柄杯各不相同,非模制而成,以輪制為主。對它的制作方法“試做推測:用經過多次攪拌淘洗的細泥陶土,反復加工,制成較薄的器形,待其將干時,放在陶輪上慢慢地刮削成薄的器壁,再將器內用柔軟物填實,改用潮濕、柔軟的細纖維物質,不斷地把它抹平、抹薄,待其稍干,再加鏤空、弦紋、劃紋等紋飾,然后把器內的填實物取出,并將杯身和柄部粘合起來。在整個成型過程中,必須要設法保持陶胎的一定濕度”[191-92。在燒制過程中,要考慮到杯身和柄部是內外兩層,而且器身輕薄,“估計開始燒陶時,要用溫火力燃燒,均勻受溫后,再逐漸加強火力,使溫度慢慢上升,直到燒成為止。燒制這種陶器,要有豐富的燒陶經驗,特別是燒成的溫度上要掌握得當,若溫度過高,陶胎要溶化或起燒流;未達到應有的溫度,則陶質松軟,不適于使用”[192。“陶器燒成后,薄胎高柄杯等黑陶,為使其器壁帶有光澤,還需加工拋光”[19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化驗室曾對它進行吸水率測定,當陶片加熱后,即呈顯為紅色,滲碳后,又變為黑色。吸水率的測定有四個數據,即 0.6% 、 0.42% (有兩個數據)、 0.3% 。這四個數據的平均值為 0.43% 。這樣的吸水率,是人們的肉眼所難于察覺的。所以我們推斷這種薄胎高柄杯的黑陶,還經過滲碳過程”[192。筆者在調研過程中,對膠州黑陶傳承人劉錦波先生進行采訪,作為蛋殼陶技藝的現代復原者,劉錦波先生制作的蛋殼黑陶最薄處可達0.1毫米,他在描述制作過程時,亦提到工序中的溫度梯度、滲碳、拋光等關鍵工藝點,與史前時期黑陶的制作工藝一脈相承,印證了《考工記》“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理念。
(2)審美特質層面,“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的“四如”標準從蛋殼黑陶的表面色度、光澤度、透光度、硬度進行材質審美表達;裝飾弦紋、堆紋、壓印紋、劃紋、磨光素面則是構成與形式的美學表現;三足的支釘高度經驗證為最佳受熱高度,器足夾角兼顧力學穩定與視覺和諧,是功能美學的體現。
(3)哲學意蘊層面,蛋殼陶的造型(如部分薄胎高柄黑陶的口徑/底徑比 =π/4 )與《周髀算經》“環矩以為圓”的幾何觀契合,體現了“觀象制器”的器道互生思維模式。墓葬出土的微型黑陶明器與黑陶實用器并存,則是物化了“事死如生”的原始宗教意識,成為生死觀念的具象載體。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的膠州黑陶文創產品設計開發新范式構建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膠州黑陶文創產品開發新范式,是“橫向文化融合 + 縱向傳播滲透”的雙維開發的創新范式,通過膠州黑陶文化基因的系統性解碼與傳播網絡的立體化構建,結合高校協同創新機制,實施品牌打造策略,構建起“文化價值提取-創新設計轉化-多維傳播觸達-消費行為轉化”的完整閉環,實現從“器物保護”到“價值再生”的躍遷,為非遺的文旅資源現代轉型提供可復制的創新范式。
1.橫向文化元素融合矩陣

2.縱向傳播路徑滲透矩陣

3.設計研發高校協同創新機制
膠州黑陶文旅產品協同高校進行設計開發,可在進行資源整合的同時,拓寬產品設計開發范式支撐基礎,密化范式創新節點。
(1)跨學科資源整合平臺建設
高校協同創新機制的核心在于構建“設計研發一材料科學-智能技術”三位一體的資源整合平臺。如參數化設計組可通過開發文化基因算法庫,可將黑陶器型、紋飾等核心要素轉化為可編程參數體系;材料創新組則研制不同產地陶土的本地化應用;智能硬件組則聚焦陶土傳感器集成,研發具有溫度感知功能的智能香薰爐。
(2)產教融合人才培養體系
人才培養采用“雙導師制 + 學分銀行”的復合模式,形成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的知識對流機制。雙導師制通過非遺傳承人(工藝實操指導)與高校教授(設計理論教學)的協同帶教,實現關鍵技藝傳承度提升。學分銀行體系將黑陶課程納入高校通識教育,建立“課程選修-項目實踐一學分認證一學位授予”的貫通路徑,培養跨學科人才。
4.品牌運營策略體系構建:基于地理標志認證與產品分級管理的雙軌機制
(1)地理標志認證體系的技術實現
地理標志保護體系通過原料瀕源與工藝標準化構建技術壁壘。如認證標準設定為:原料須含膠河古河道沉積陶土 ?70% ,生產工藝需完整保留輪制、陰刻、滲碳等8道核心工序;防偽系統可采用NFC芯片植入技術,芯片封裝于器底 0.3mm 陶層內,掃碼可獲取陶土來源、工藝數據及傳承人信息(數字簽名認證)等。
(2)產品分級策略的市場適配模型構建

五、結語
非遺文創開發需突破單一工藝保護的思維定式,在文旅融合視域下構建文化價值再生生態系統。通過構建“雙維矩陣開發模型”,形成“文化基因解碼-參數化設計轉化一全鏈式傳播推廣”的系統創新路徑,能夠實現膠州黑陶文化價值的創造性轉化與文化資源的系統性整合,豐富城市旅游資源和城市文化形象,同時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提供更多的文旅資源開發實踐范本。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膠縣三里河[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2]中國國家博物館.薄胎黑陶高柄杯[EB/OL].[2020-08-24].https://www.chnmuseum.cn/zp/zpml/kgfjp/202008/t20200824_247262.shtml.
[3]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劉幗君,碩士,青島工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設計創新方法教學、非遺傳承與發展、美學與美育、數字化設計與文化。
編輯:宋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