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輸血的情況多種多樣。如大量失血的患者需要通過輸血來迅速補充血容量,以防休克;貧血嚴重的患者,尤其是慢性貧血患者,可能需要定期輸血來改善身體狀況;某些血液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患者,治療過程中也可能需要輸血來輔助治療。然而,輸血并非完全沒有風險,了解輸血安全知識至關重要。
輸血是將血液通過靜脈輸注給患者的一種治療方法。主要目的是補充血容量、改善血液循環、提高血液攜氧能力,以及治療某些疾病,如貧血、失血過多等。根據血液來源的不同,輸血可以分為自體輸血和異體輸血;根據血液成分的不同,輸血可以分為全血輸注和成分輸注;輸血的方式包括直接輸注和間接輸注。
輸血存在的風險
輸血雖為重要的治療手段,但存在血型不匹配引發致命溶血反應、窗口期病原體傳播風險,以及免疫系統異常應答導致過敏反應等潛在威脅,嚴重時可危及生命、引發感染及多系統功能損害。
發生溶血反應血型不匹配引發的急性溶血反應堪稱輸血風險中的“頭號殺手”。當輸人血型不匹配的血液時,受血者體內的免疫系統會識別并攻擊輸入的紅細胞,導致紅細胞破裂,血紅蛋白釋放到血液中。這會引發一系列癥狀,如寒戰、高熱,體溫可在短時間丙窺升至 39% 甚至更高,同時伴有強烈的頭痛、胸痛及腰背痛。病情惡化還可能引發急性腎功能衰竭,體內毒素大量積聚,嚴重時可誘發休克,不及早救治會對生命構成威脅。
傳播疾病盡管現代血液篩查技術已顯著提升,檢測手段日趨精密,但輸血仍存在潛在的病原體傳播風險。血液可通過采集、儲存、運輸等環節受多種病原體污染,其中臨床風險較高的如病毒:特別是艾滋病、梅毒、乙肝、丙肝等病毒性傳染病,如果輸血者處于病毒感染窗口期時,血液中病毒含量較低,現有檢測技術可能無法準確檢出,一旦輸入受血者體內,就可能導致感染;細菌(如大腸埃希菌、假單胞菌屬等):細菌污染多因血制品儲存不當或獻血者有菌血癥等因素造成,當這些細菌隨著血液進入人體后,會在體內迅速繁殖,引發敗血癥等嚴重疾病,患者會出現高熱、寒戰、全身中毒癥狀;寄生蟲:輸血可能會感染的寄生蟲主要有瘧原蟲、弓形蟲等,多與地區流行性病原體暴露相關。
過敏反應過敏反應是輸血過程中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其發生機制與受血者免疫系統對輸入異體成分的異常免疫應答相關。當血液制品中含有的異體成分(如血漿蛋白、白細胞、血小板等)被受血者免疫系統識別為“外來抗原”時,免疫系統迅速發動防御動作,引起過敏反應。過敏反應的癥狀表現因人而異,癥狀輕微者主要表現為皮膚黏膜癥狀,如皮膚瘙癢,伴有紅斑、風疹等,通常不伴系統性損害;病情較重者可累及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表現為喉頭水腫(咽喉部黏膜腫脹導致氣道狹窄)、支氣管痙攣(出現喘息、氣促、咳嗽)、呼吸困難(自覺空氣不足、呼吸費力),嚴重時進展為過敏性休克(血壓驟降、意識模糊、四肢濕冷),若不及時搶救可危及生命。
輸血安全保障措施
為了全面保障輸血安全,實施一系列科學有效的輸血安全保障措施至關重要。
輸血前患者應在輸血前如實向醫護人員提供自己的身體狀況和輸血史等信息,以便醫護人員做出正確的輸血決策。同時,患者及其家屬也應了解輸血的相關知識和注意事項,以便在輸血過程中更好地配合醫護人員的操作。同時,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血型鑒定,確保供血者與受血者血型完全匹配,降低溶血反應的風險。
輸血中在輸血過程中,醫護人員要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包括體溫、心率、呼吸、血壓等,及時發現并處理異常反應。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和輸血目的,合理控制輸血速度,避免過快或過慢導致的不良反應。患者一旦出現輸血反應,如寒戰、高熱、過敏反應等,應立即停止輸血,并采取相應救治措施,如給予抗過敏藥物、維持生命體征穩定等。
輸血后患者及其家屬應在輸血后的一段時間內密切關注患者的身體狀況,確保輸血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發現異常應及時就醫或與醫護人員聯系。日常生活中,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有助于身體康復。
科學看待輸血
合理用血恪守合理用血理念是保障輸血安全的有效策略。合理用血不僅關系到治療效果,更能避免血液資源的浪費。對于輕度貧血的患者群體,通過調整膳食結構,增加富含鐵、維生素 B12"、葉酸等食物的攝入量,如瘦肉、動物肝臟、綠葉蔬菜等,同時適當添加鐵劑、維生素等營養成分,也可用藥物療法促進骨髓造血功能,一般可改善貧血狀況,無需采取輸血治療。針對確實需要輸血的患者,遵醫囑進行相關檢查,明確所需要補充的血液成分,合理用血。
理性選擇當醫生建議輸血時,切莫因顧慮風險而盲目拒絕,錯過最佳施治時機而延誤治療;也不可過度依賴輸血之舉,輸血前患者和家屬與醫生要充分溝通,了解輸血風險,結合自身病情以及各類治療方案的利弊,遵醫囑合理選擇治療方案。同時,患者及家屬可通過醫患手冊、短視頻途徑學習“血型匹配 eq 完全安全”(如Rh陰性患者需避免Rh陽性血、長期輸血需關注不規則抗體),糾正“輸血能增強體質”的錯誤認知。
輸血安全是醫療體系與患者家庭共同書寫的“生命答卷”。科學看待輸血是保障輸血安全的關鍵,我們需要充分了解輸血的相關知識,遵循合理用血的原則,理性選擇治療方案,既能避免“營養型輸血”造成的血液浪費,又能有效降低發熱、過敏等不良反應發生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利用這一寶貴的醫療資源,為患者的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