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湯劑是中醫藥體系中常見的劑型之一,具有吸收迅速、療效顯著、不良反應輕微等優勢,尤其在個性化治療方面展現出獨特的魅力。
中藥湯劑的定義
中藥湯劑指將中藥藥材用煎煮或浸泡后去渣取汁的方法制成的液體劑型,其適應中醫的辨證施治、隨癥加減原則,具有制備簡單、吸收迅速和藥效發揮快等優點,在疾病防治中發揮著極大的作用。中藥湯劑主要供內服,也可進行外用,如洗浴、熏蒸、含漱等。
中藥湯劑個性化治療基于傳統中醫理論,針對患者不同的體質、年齡、性別、疾病類型、精神狀態等因素,制訂個性化的治療方案,能更好地滿足患者需求,提高治療效果,預防并發癥發生。
中藥湯劑個性化治療的意義
整體調節與標本兼治中醫強調“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各臟腑、經絡、氣血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不僅能對疾病的具體癥狀進行“治標”,還能通過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氣血調和進行“治本”,有助于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的體質,減少復發的可能性。
辨證施治中醫講究“辨證施治”,即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體質、年齡、性別、季節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制訂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同一種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可能表現出不同的證候,因此需要使用不同的中藥湯劑進行個性化治療,有利于對患者癥狀進行精確施治,提高治療效果。
多靶點作用與綜合效應中藥湯劑由多種藥材組成,每種藥材含有多種活性成分,能通過不同途徑和機制發揮作用,形成多靶點、多途徑的綜合效應。這種特點使得中藥湯劑在治療疾病時能同時作用于多個病理環節,如調節免疫功能、抗氧化、抗炎、改善微循環等,從而達到綜合治療的效果。
不良反應少與安全性高中藥多為天然植物、動物或礦物,經過炮制加工后使用,其毒性會大大降低,因此中藥湯劑的不良反應相對較少,安全性較高。此外,中醫強調“中病即止”,即在疾病得到控制或緩解后,應及時調整用藥劑量或停藥,避免過度用藥產生不良反應。
預防與康復并重中藥湯劑不僅在治療疾病方面有顯著效果,且在預防和康復方面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中醫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變”,通過,可以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抗病能力,預防疾病的發生。在康復階段,中藥湯劑也能幫助患者恢復臟腑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常見疾病的中藥湯劑治療
呼吸道感染中醫認為,呼吸道感染多與人體正氣不足、外感風寒、內傷情志和飲食不節等因素有關,因此可選擇桑菊飲、玉屏風散加減、荊防敗毒散加減、麻杏石甘湯合小柴胡湯加減等中藥湯劑進行治療。桑菊飲主要由桑葉、菊花、蘆根、杏仁、桔梗、甘草、連翹和薄荷等中藥材組成,具有辛涼解表的作用,適用于風熱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如輕微咳嗽、發熱等癥狀;玉屏風散加減是一種適用于體虛易感人群的中藥湯劑,其成分主要包括黃芪、白術、防風等,可以增強體質、減少呼吸道感染發生;荊防敗毒散加減主要由防風、荊芥、羌活等中藥材組成,適用于風寒束表型呼吸道感染,患者主要表現為惡寒、發熱、頭痛、鼻塞、流清涕、咳嗽等癥狀;麻杏石甘湯合小柴胡湯加減主要由柴胡、黃芩、半夏、黨參等組成,適用于表寒里熱型患者,臨床表現為發熱、微惡寒、咳嗽、痰黃黏稠、口干和咽痛等。
慢性胃炎中醫認為,慢性胃炎多由氣滯、脾虛、血瘀和胃絡失養所致,可選擇益氣清胃湯、益氣溫胃湯、化濕醒胃湯、疏肝安胃湯等中藥湯劑進行治療。益氣清胃湯主要成分包括黨參、丹參、蒲公英、白芍、炙半夏和干姜等,適用于淺表性、反流性與萎縮性胃炎;益氣溫胃湯主要包括黨參、黃芪、白術、山藥和陳皮等藥材,適用于脾失健運、胃陽不足、脾胃虛寒的慢性胃炎患者,臨床表現為胃部隱隱作痛、食欲缺乏和腹瀉等;化濕醒胃湯的主要成分為藿香、佩蘭、薏苡仁、蒼術、茯苓等,適用于濕阻中焦、困遏脾胃的慢性胃炎患者,臨床表現為胃痛、惡心嘔吐、小便顏色發黃、飯后腹部發脹、眩暈等;疏肝安胃湯主要由柴胡、白芍、香附、元胡、炙甘草等藥材組成,適用于肝失疏泄、木郁犯胃的慢性胃炎患者,臨床表現為腹脹、胃痛、心煩氣躁、大便稀溏等。
冠心病中醫認為,冠心病多由臟腑功能虛損、陰陽氣血失調等原因所致,可選擇活血化瘀、調節臟腑類中藥湯劑進行治療,如補陽還五湯、血府逐癡湯、瓜萎薤白半夏湯等。補陽還五湯由黃芪、當歸、赤芍、紅花等藥材組成,具有補氣活血、化瘀通絡的作用,適用于氣虛血癡型冠心病患者,臨床表現為胸悶、胸痛、氣短、多汗等;血府逐瘀湯由桃仁、紅花、赤芍、川芎、柴胡等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作用,適用于氣滯血瘀型冠心病患者,臨床表現為胸悶、心悸、手腳發麻、呼吸不暢等;瓜萎薤白半夏湯由瓜萎皮、薤白、半夏等藥材組成,具有通陽散結、行氣化瘀的作用,適用于痰淤互結型冠心病患者,臨床表現為胸痛、胸悶、倦怠乏力、心煩氣躁等。
痛風從中醫角度看,痛風多由濕熱邪毒痹阻關節引起,可選擇海桐姑藤湯、金雞牛湯等中藥湯劑進行治療。海桐姑藤湯由海桐皮、山慈菇、車前子、虎杖和威靈仙等藥材組成,具有消炎止疼、促進尿酸排泄的作用,能通過抑制炎癥反應減輕關節的疼痛和腫脹,同時還能促進尿液排出,幫助患者排出體內多余的尿酸;金雞牛湯的主要成分為金錢草、海金沙、車前子、土茯苓、薏苡仁和蒼術等,具有清熱解毒、祛濕止痛的功效,有助于清除體內熱毒、活血祛風、除濕宣痹,緩解關節疼痛。
中藥湯劑的服用方法
服藥時間中藥湯劑的服用時間需綜合考量患者的患病部位及藥物類型,患病部位不同,所用的中藥湯劑類型不同,其服用時間也存在差異,遵循這些原則,可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患病部位:胸腔疾病如肺炎、支氣管炎、肺氣腫等,其中藥湯劑宜飯后服用,并分多次服用,且藥量不宜過多;胃腸疾病如胃炎、闌尾炎、消化性潰瘍等,其中藥湯劑宜飯前服用,以便藥物能迅速下行,緩解疾病癥狀;若疾病發生于關節,如類風濕性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痛風等,則應在晚上睡覺前服用中藥湯劑,以便胃腸道在人體休息時消化藥物,起到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的效果。
藥物類型:滋膩補益類湯劑,如歸脾湯、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宜空腹服用;安神類湯劑如酸棗仁湯、安神湯等,宜睡前服用;利導類湯劑如大小承氣湯、溫脾湯、積食導滯湯等,宜飯后服用。此外,部分特殊湯劑也有其最佳的服用時間與方式,如雞鳴散應在天明前空腹冷飲,能起到最佳治療效果。
服藥劑量年輕、體壯、初病者劑量宜大,而年老、體弱、久病者因正氣已虛,藥劑用量宜少。此外,對于兒童患者,湯劑劑量無需過多,以防止服藥后出現胃腸道消化不良等癥狀。滋補類湯劑劑量也不宜過大,以免有效成分在胃中流失,使機體無法充分吸收,從而降低藥效。服用發汗藥、瀉下藥時,應適可而止,以得汗、得泄為度,不必盡劑服用,以免損傷元氣,出現并發癥;服用峻烈或毒性湯劑時,應先小劑量服用,再逐漸增加劑量,需注意避免服用過量,以免中毒。具體服藥計量應嚴格遵醫囑結合患者個人體質、年齡、發病時間、湯劑類型選擇合適的服藥劑量。
服藥溫度中藥湯劑根據服用溫度可分為熱服、溫服與冷服。
對于具有散寒效果的湯劑,通常需熱服,有利于發揮藥效,減少入口苦味與不適;對于滋補類或發汗解表類藥物,則需在藥物溫度降至與體溫相近時服用,可較好地發揮藥物效果,有效避免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對于治療熱癥的中藥,如清熱藥、解毒藥、止吐藥等,多數需冷服,即在煎好藥物后置于室溫環境下完全晾涼后服用,可起到清熱解毒的療效。
服藥禁忌中醫稱服藥禁忌為忌口,指服用某些藥物時不可同時食用某些食物。患者在服湯劑期間應避免食用生冷、油膩、腥膻、不易消化的食物。臨床上根據病情不同,飲食禁忌也有所差異,如服用清熱類湯劑時不宜食辛辣食物;服用健脾消導類湯劑時,不宜進食黏膩、油炸等不易消化的食物;服用鎮靜、安神類湯劑時忌飲濃茶、咖啡等具有興奮神經作用的茶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