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5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0-4440(2025)05-1031-10
Abstract:Newcastle disease(ND)isa highly contagious infectious disease caused byNewcastledisease virus(NDV) infectingpoultryand wildbirdsworldwide,whichusuallymanifestsasrespiratoryandneurologicalsymptoms.Clinicalmanifestationssuchasdiarheaanddepressoncanalsooccur.Inrecentyears,NDVhasbeen widelydetectedandisolatedinmostareas, posingagreatatteouydustrerefore,itiscearytoiuetodyidelocaltasmi nosis and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NDV. This paper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epidemiological status,detectionmethods,and integra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for ND.Itisadvisable to enhance the surveillance of NDVin waterfowl to facilitate early warning regarding transmission and outbreak risks.Given the current large-scale farming practices,it is essential to continueinvestigating the roles of probiotic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enhancingimmunefunctionandantiviralresponses,therebyprovidinga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mor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gainst ND.
Keywords:Newcastledisease;detectionmethods;probiotics;Chinese herbal medicine;immunological function
1 新城疫概述
新城疫(Newcastledisease,ND)屬于高致病性禽類病毒性傳染病,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點,嚴重制約養禽業健康發展[]。該病在世界各地都是一種必須報告的疾病,對其流行地區實行貿易限制和禁運[2]。新城疫也是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規定的家禽生產中需要消滅的疫病,其主要傳染源為病禽和帶毒禽,具有較大的潛在致病性,生物安全和疫苗接種是目前預防家禽感染這種疫病的最有效方法[2-3]。隨著疫苗長時間廣泛應用和規模化雞場的生物安全水平提升,該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4]。然而,近幾年的流行病學監測結果顯示,新城疫在免疫雞群中仍然時有發生,而且由于多種疾病的混合發生以及疫苗產生的抗體作用,導致這種疫病的流行常呈現非典型性特征[5]
自1926年新城疫在印度尼西亞第一次被報道以來,世界上至少發生了4次大流行,每一次大流行都伴隨著新的基因型出現。第一次全球大流行于1926年至1960年在東南亞和歐洲同時開始,持續大約30年才完全停正,由新城疫病毒(NDV)Ⅱ基因型、Ⅱ基因型和N基因型毒株引起的,雞是本次疫病的主要感染宿主,水禽和鳥類幾乎沒有發病。1960-1970年第二次大流行可能起源于中東,原因是全球家禽養殖業的商業化程度提高,以及鸚鵡國際貿易的加強,這次流行主要是由NDVV基因型、V基因型毒株引起的,主要危及觀賞鳥類和養殖鳥類。從1970年末到1980年發生在賽鴿中的第三次大流行被認為是由NDVVI基因型毒株引起的,隨后蔓延到世界各地,并且由于賽鴿飼養管理相對簡單而導致疫情難以控制。第四次大流行始于1980 年后期,被認為是由V基因型毒株引起的,本次流行至今仍在影響亞洲、非洲、歐洲和南美洲地區養殖業[6]
中國第一次暴發新城疫的時間幾乎與20世紀20年代的全球流行同步,但由于當時流行病學研究滯后,直到1946年才被確定為新城疫,給中國家禽養殖業造成了巨大損失,當時的代表毒株是F48E9[2] 。新城疫病毒的持續監測數據表明,基因型V型和VI型是中國當前主要的流行毒株,也是導致大多數家禽暴發該疫病的主要原因,而基因型為V型、IX型和VI型的強毒株偶爾也有報道[7]。值得注意的是,鴿源新城疫病毒V基因型毒株可引起鴿發病,但對雞不表現出致病性,近年來在中國鴿群中分離到多株以VIb基因亞型為主的毒株,該亞型毒株具有明顯的宿主特異性,嚴重影響養鴿業發展[8-11]。VI基因型毒株主要在雞群和鵝群流行,根據更新的NDV亞型分類標準,V基因型毒株分為3組,分別為VI.1.1(原VIb,Vd,VIe,Vj和VI1)、VI.1.2(原VIf)和VII.2(原VIh,VIIi和VIk)[12]。根據 Xiang等[8的研究發現,20世紀50年代中國東部是早期基因VII型NDV的起源地,1990年前后基因VI型NDV已由中國華東地區傳播至華南和西南地區,2011年以后,基因VII型NDV已在中國不同地區普遍流行,成為主要的流行毒株。
野生和家養鳥類在基因VII型NDV傳播和持續性感染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其傳播模式尚不清楚[12-13]。中國小型個體農場的生物安全環境較差,雞和家養水禽是自由放養的,導致雞和水禽之間的病毒傳播頻繁[8]。野生鳥類和水禽被認為是NDV的重要天然儲存宿主,感染NDV后缺乏明顯的疾病特征,并可能成為NDV向家禽傳播的載體,導致不同致病性ND暴發,特別是候鳥遷徙被認為是NDV跨區域傳播的主要原因[13-16]。華中地區是中國大陸候鳥遷徙的重要中轉站,鳥類資源豐富,家禽養殖業發達,是野生鳥類和家禽發生接觸傳播的重要區域[8]。Jia等[17]從華中地區野生禽和家禽連續病毒監測中分離到140株NDV毒株,其中I類117株,為深入分析I類NDV的分子特征和進化動態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數據,同時發現從野生鳥類和家禽中分離到的NDV具有較高同源性和相似基因序列,表明病毒在不同宿主之間具有跨物種傳播能力。未來需要對多個地區活禽市場和野鳥進行新城疫持續監測,以增進對I類病毒的了解,并預防和控制新城疫病毒新基因型的出現和暴發。目前ClassINDV主要在中國東部、西南和西北地區流行。且I型NDV一般為弱毒株,在雞中致病力較弱,主要在野生候鳥中傳播。NDV在野鳥體內連續傳代可通過基因變異出現毒力增強現象,野生鳥類不斷傳入病毒嚴重威脅家禽養殖場的生物安全,因此建議規范疫苗使用,開發新的基因型疫苗,避免交叉污染養殖環境[17-22] 。
中國自2005年以來新城疫暴發次數、病例數和死亡數逐年下降,2005年發生新城疫疫情1257起,2019年僅報告發生11起。Wang等[20]于2011-2020年在中國開展了基于風險的NDV主動監測,在全國28個省(市)進行樣品采集,共分離鑒定了2389株I類NDV,且病毒正逐漸從中國東南部向西北地區蔓延,這表明中國I類NDV侵染嚴重,并且侵染面擴大。Jia等[17]發現家禽和野生鳥類之間的傳播可以加速I類新城疫病毒毒力的進化,這可能會使弱毒力NDV逐漸突變為強毒力NDV,并導致新基因型ND的暴發,危及農業經濟。胡秀美等[21]2018-2019年從疑似感染新城疫的家禽病料中分離鑒定出13株NDV毒株,并對 F 基因序列擴增分析,發現7株屬于Ⅱ基因型毒株,5株屬于V基因型毒株,1株屬于ClassI亞型毒株,表明當前中國部分地區的NDV毒株與傳統疫苗株之間存在較明顯的遺傳特征差異。 Yu 等[18]于2014-2021年利用活禽市場采集的鴿拭子進行了基于風險的動態監測,在中國12個省分離到76株鴿副黏病毒I型(PPMV-1)毒株,基于 F 基因全序列的系統發育分析表明,亞基因型VI.2.1.1.2.2中的PPMV-1毒株是中國鴿群中占流行優勢的病毒,且8年來該病毒的變異相對較小。研究結果還明確了PPMV-1毒株在中國流行的遺傳和致病性特征,擴展了對該病毒流行的認識。劉華雷等[19]于2016年從廣西活禽市場的家鴨中分離到1株ClassI1c基因亞型NDV毒株,是中國第一次檢出基因VI型NDV。中國在2013-2021年野鳥流行病學調查中發現,從67個NDV分離株中選取26株進行 F 基因進化分析,結果均為弱毒株[22]。劉華雷等[23]于2010-2012年,通過主動監測在全國范圍分離并鑒定了6株XI基因型NDV毒株,首次發現XI基因型毒株是2010年從廣東省的鵝群中監測到的,分離出的XI基因型NDV屬于XIIb 亞型,由于XIIb基因亞型毒株在中國仍存在一定流行風險,因此需要更廣泛、更深入獲取監測數據進行研究。
持續進行更加廣泛的流行病學監測對于更好地了解NDV的流行病學和生態學特征是必要的,并且對于檢測基因VII型NDV毒株和控制ND暴發至關重要。另外,在ND預防和控制中,除了要做好V基因型毒株和V基因型毒株等中國已經存在的基因型毒株的監測、預防和控制工作外,更要做好應對新基因型毒株出現的準備,特別是對新出現的VI基因型毒株需要開展系統的研究,進一步評估其診斷和檢測方法的效力,加大對新基因型NDV毒株的監測范圍和監測力度,預測分析其流行趨勢和擴散風險,對現有疫苗免疫效果進行科學評估。
當前,雖然新城疫對養雞業仍然構成威脅,但隨著中國對該疫病全面免疫預防和控制策略的不斷深人,加上養禽業發展規模化程度日益提高,中國新城疫的流行得到了較好的控制,但野生禽類、水禽群體和環境中存在病毒污染,在局部地區仍呈現地方流行特點,疫苗接種雞群發生的病例多為輕癥和散發型,可能是免疫功能衰竭所致,非典型新城疫病癥和免疫帶毒現象長期存在[7]。流行毒株和疫苗株的抗原差異也導致了非典型新城疫病癥的長期存在,這對傳統疫苗的預防和控制是一個挑戰。主流基因型NDV的規模呈相對穩定的趨勢,活禽交易可能在病毒傳播中起重要作用,NDV在家禽之間的遷移潛力最大,并從家禽向野生鳥類擴散。監測發現,家禽中NDV強毒株帶毒率呈逐年下降趨勢,鴿群中NDV強毒株帶毒率較高,水禽中NDV強毒株帶毒率逐年明顯下降。NDV的多基因型毒株可共循環感染并引起暴發,而長期免疫壓力下的“輕癥新城疫”也可能為病毒的進化提供條件,使病原具有多樣性,個別地區還出現了新的基因型毒株[24-25]。因此,繼續研究NDV在家禽中的流行病學傳播及其進化動態,可以更好地了解NDV進化和遺傳學特征,并早期預警新基因型NDV的出現
2 新城疫病毒檢測方法
NDV的快速診斷對早期發現疫病和制訂控制措施具有重要意義,檢測方法一般包括病毒分離、血清學檢測(如血凝試驗和血凝抑制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病毒中和試驗、免疫熒光技術、免疫膠體金技術)、分子檢測(如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實時定量PCR、環介導等溫擴增)等[26]。結合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本文對各種檢測方法進行比較說明。
2.1 病毒分離
病毒分離是新城疫診斷的傳統金標準,這對于預測和控制ND的流行以及疫苗和藥物開發非常重要。NDV可以通過接種至SPF雞胚、雞胚成纖維細胞(CEF)、雞胚腎細胞(CEK)進行分離。需要無菌采集瀕死動物的脾臟、腦、肺臟等組織或采集感染初期的呼吸道分離物(鼻咽拭子),添加一定量抗生素(青霉素100\~500IU和鏈霉素 100~500IU )的無菌生理鹽水,剪碎、研磨混合后,離心取上清液,得到接種樣品。對接種樣品進行無菌檢驗,然后接種至9\~10日齡的SPF雞胚絨毛尿囊腔或CEFs,如接種的是SPF雞胚,收集死亡超過 24h 的雞胚尿囊液進行病毒鑒定;如接種的是CEFs,則置于 37°C 培養皿中培養,若出現細胞病變效應(CPE),在接種24\~48h,通過電鏡觀察將顆粒狀巨細胞快速從單層分離,然后收集細胞液進行病毒鑒定。現實情況是,病毒分離比較費力和耗時,不太適合在臨床試驗中對大量樣品進行檢測。
2.2 血清學檢測方法
NDV人侵禽類機體時能夠引起免疫應答反應,淋巴組織中的B細胞在抗原物質的刺激下增殖并轉化為漿細胞,漿細胞產生與同源抗原結合的免疫球蛋白。抗原抗體相互作用的關系是檢測NDV的重要依據。血清學檢測方法具有高度特異性和敏感性,在NDV早期發現和診斷方面尤為重要。目前,已建立了大量檢測NDV的血清學方法,并提出了一些常用的檢測策略,如血凝試驗和血凝抑制試驗(HA-HI)、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中和抗體試驗(NT)、免疫熒光試驗(IFA)和免疫膠體金技術(GICT)等。
2.3 分子檢測方法
由于NDV與其他同類病毒之間存在交叉反應,影響NDV血清學檢測結果。因此,臨床實際應用中需要建立分子水平的診斷方法來實現快速診斷和不同毒株的差異分析。
2.4NDV檢測方法的研究成果
Ji等[27]建立了以Fenobody為捕獲抗體,RAN-body為檢測抗體的夾心ELISA檢測方法,可以檢測不同的Ⅱ類NDV(LaSota ,F48E9 和 Sx10 ),但不能檢測I類NDV,具有較好的特異性。Wang等[28]成功研制出HIV-Luc病毒,用于評價NDV的中和抗體。Li等[29]以膠體金標記的HN單抗為反應物,建立了一種免疫層析條檢測方法,結果顯示在出現臨床癥狀和出現大體病變之前,在感染組織中檢測NDV,其對NDV感染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83.3% 和 100.0% 。
Jestin 等[30]首次成功建立了RT-PCR方法來鑒定NDV。Yi等[31]基于核衣殼蛋白(NP)基因序列設計了一對與3種NDV病原體高度同源的引物,并建立了紅細胞吸附偶聯RT-PCR檢測方法,該方法靈敏度較高,適用于不同類型樣品中NDV的檢測。曹軍平等、王珂等均建立了可區分新城疫病毒強毒株和弱毒株的RT-PCR 檢測方法[32-33]。Wang 等[34]建立了一種逆轉錄重組酶輔助擴增橫流試紙和實時熒光逆轉錄重組酶輔助擴增方法,用于雞新城疫病毒的檢測;Liu 等[35]建立了一種qRT-PCR 方法,可以現場快速檢測NDV,在野外條件下采用便攜式T-COR4平臺進行qRT-PCR檢測。徐敏麗等[3基于SYBRGreenI嵌合熒光技術建立的檢測方法能夠特異性擴增NDV強毒株,用于臨床毒株的檢測結果與序列測定結果一致,可作為大規模監測NDV強毒株的方法和工具。吳旭錦等[37對新城疫病毒國標RT-PCR診斷方法進行改進和優化,建立了一種靈敏度高、特異性好,能直接從組織病料中進行目的基因檢測的 NDV 套式RT-PCR(nest RT-PCR,RT-nPCR)方法。Wise等[38]針對NDV F 基因和 M 基因片段設計了3對引物和探針,并建立了qRT-PCR檢測方法檢測NDV。王素春等[39]針對新城疫病毒M 基因序列,建立了能夠快速檢測新城疫病毒的實時熒光RT-PCR檢測方法,具有耗時短、特異性好、敏感性高的優點。梅力等[40]以NDV F 基因為靶基因,構建了NDV微滴式數字PCR方法,但需要精密儀器,對人員操作要求較高,檢測時間較qPCR更長,不能實現高通量檢測。Zhang等[41]建立了同時檢測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和鴨坦布蘇病毒的三重實時 PCR 檢測方法,應用效果較好。Zhang 等[42]建立了一種同時快速檢測速發型、中發型新城疫病毒和H5亞型禽流感病毒的多重實時PCR方法,實現了同時鑒別診斷不同毒力的毒株。
曾婷婷等[43]將分子信標引入LAMP反應體系,建立了鑒別不同毒力NDV的可視化雙重熒光RT-LAMP方法。 Wu 等[44]建立了一種多重LAMP和橫向流動試紙同時可視化檢測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和新城疫病毒。Huang等[45]研制了一種新型電化學免疫傳感器,用于NDV的定量檢測,該免疫傳感器具有良好的重復性、選擇性、穩定性和超高靈敏度,具有較大的應用潛力。
多重熒光定量PCR檢測方法可以利用一次反應同時檢測、鑒別多種病原體,在臨床混合感染的診斷上具有獨特優勢和很高的實用價值[46]。該方法可分為熒光染料法和熒光探針法,熒光染料法主要使用的是SYBRGreenI染料,該染料無法與單鏈DNA結合,游離狀態下不發熒光信號,但它可以與雙鏈DNA結合并發出熒光信號,信號強度與DNA分子總數目成正比。但SYBRGreenI存在熒光度低、穩定性差等缺點,因而出現了SYBRGreenER、PowerSYBR、EvaGreenTM等一些改良染料。熒光探針法( TaqMan 技術)是高度特異的定量PCR技術,核心是利用Taq酶的 3′5′ 外切酶活性,切斷探針,產生熒光信號[46]。TaqMan 技術能夠準確、可靠地進行定量檢測,因此被廣泛應用于人類及動植物細菌、病毒檢測[47]。鑒于混合感染現象增加,敏感、特異和高通量檢測方法是當前動物疾病檢測中急需的,多重連接探針擴增技術在病原微生物的高通量檢測領域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48]。周瑩珊等[49]建立了一種多重連接探針擴增技術(MLPA),能夠快速區分AIVH9亞型、AIVH7亞型、AIVH5亞型、NDV、禽偏肺病毒(aMPV)、禽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IBV)和禽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ILTV)等7種禽呼吸道疾病病毒。張曼等[50]建立了區分禽流感病毒(AIV)、NDV和安卡拉病毒的多重PCR檢測方法。馮林[51]2020 年建立了H9N2 AIV、IBV 和 ILTV Taq-Man三重熒光定量PCR檢測方法,并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應用效果。奉彬等[52]建立了鑒別NDV與其他禽類病毒(細小病毒、禽流感病毒)的多重PCR方法。鄭鳴等[53]基于AIVHN基因和NDV F 基因設計特異性探針,成功建立了AIV和NDV雙重環介導間接PCR檢測方法,適用于臨床上2種病原的快速鑒別診斷。由此可見,TaqManqRT-PCR方法為臨床癥狀相似病原微生物間準確鑒定提供了有力支持。
3新城疫的綜合預防和控制
《國家動物疫病強制免疫指導意見(2022-2025年)》明確要求省級農業農村部門可根據轄區內動物疫病流行情況,對新城疫等疫病實施強制免疫[54]。ND給全世界家禽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就目前的預防和控制措施而言,不僅要通過適當的疫苗免疫,也要結合嚴格的生物安全控制措施才能有效阻止NDV感染和傳播。
3.1撲殺
WOAH針對新城疫制定的《陸生動物衛生法典》建議撲殺感染和可能存在接觸史的動物,適當處置尸體和所有動物產品,實行隔離和限制運輸。事實證明,大多數無ND的國家或地區通過撲殺、緊急消毒的辦法阻斷了疫情。
3.2生物安全管理措施
嚴格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和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預防和控制ND傳播的關鍵。生物安全管理主要通過隔離、衛生控制和行動控制3個方面實現。隔離感染疫病動物和風險動物,限制野生鳥類與家禽接觸,嚴格清潔消毒相關設施和運輸車輛,嚴格管理和控制車輛、人員、家禽及產品的流動。研究結果表明,野生禽類在ND的傳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是家禽感染的主要傳染源,因此,規模化養禽場要重點關注野生鳥類攜帶NDV傳入風險。
開展流行病學監測也是預防ND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助于早發現并及時采取預防和控制措施。王靜靜等在2016-2019年隨機從中國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采樣,通過采集口咽和泄殖腔拭子、野生鳥糞便和環境樣本進行NDV檢測,結果表明,中國ClassINDV污染覆蓋面廣、感染宿主范圍較廣,需要加強防范。Xiang等8研究了Ⅱ類NDV在中國的進化和傳播動態,特別是基因VII型NDV毒株,結果顯示,東部和華南地區I類NDV基因型多樣性最高,華東地區可能是中國基因VI型NDV的起源地,而雞是基因VI型NDV的主要感染宿主。
3.3 疫苗接種
ND疫苗主要包括活疫苗、滅活疫苗和載體疫苗,使用最廣泛的是活疫苗B1和LaSota株,對家禽致病性較低,可產生有效的保護性免疫應答。B1和LaSota疫苗均能在呼吸道產生較強的免疫反應,B1一般作為首免疫苗。還有一種主要在腸道引起免疫反應的活疫苗VG-GA株。群體活疫苗主要接種途徑是飲水免疫和噴霧免疫,個體主要是點眼、滴鼻等。滅活疫苗由于制備過程中為了增強免疫原性,經常加有佐劑,會影響雞肉的品質,因此不適用于肉雞。滅活疫苗主要在蛋雞和賽鴿中廣泛使用,可通過肌內注射和皮下注射等途徑接種。目前有一些重組疫苗因為存在各種缺陷未進行大規模應用,如HVT載體疫苗產生免疫反應時間較長[55]。NDV具有高度傳染性且復制迅速,需要強大的免疫反應完
全阻斷病毒的復制和傳播,因此只能通過活疫苗和先天免疫、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共同實現。B1和LaSota疫苗雖能減輕感染雞的臨床癥狀,降低死亡率,但不能完全阻斷病毒的復制和傳播,也不具有區分受感染雞和疫苗接種雞的遺傳標記,影響NDV的群內清除。世界范圍內當前流行NDV毒株屬于V基因型至V基因型毒株,與生產主流疫苗的毒株存在基因差異[56]。已經有研究人員利用反向遺傳學開發出基因型匹配的ND活疫苗,但基因型匹配疫苗研究和生產需要較高的實驗條件和大量的成本和時間,因此研究進展緩慢。綜合來看,現有疫苗不能完全阻止病毒感染和傳播,開發更加高效的新型ND疫苗十分重要[57]
3.4單克隆抗體技術
單克隆抗體(Monoclonalantibody,mAb)被定義為能夠將抗原結合到特定表位的糖蛋白[58]。Kohler和Milstein最早發現并創立了單克隆抗體技術,對生物醫學有著深遠影響[58]。最初,免疫球蛋白是通過重組DNA技術使用哺乳動物細胞從雜交瘤中產生的。盡管其具備更大生化相似性、更高穩定性和更高表達水平等優勢,被認為是能夠大規模生產mAb的表達系統,但使用哺乳動物細胞意味著需要更長的生產周期,這會產生更高的成本。目前,主要用于mAb生產的表達系統是大腸桿菌,因為生產快、成本更低,被廣泛用于科學研究和生物制藥行業[59]。在獸醫領域單克隆抗體主要應用于免疫診斷試劑開發、抗原表位分子解析、疫苗的保護性免疫試驗、傳染性疾病的免疫治療等方面,也可作為定位和靶向動物腫瘤的工具[60]
單克隆抗體技術常被用于新城疫治療和診斷方面的研究。王賽楠[6]以NP蛋白單抗1E3為基礎,建立雙抗夾心ELISA方法,可快速區分NDV強毒株和弱毒株,為ND快速診斷和防疫決策提供了一種重要工具。任亭亭等[6]利用一株與疫苗株LaSota存在顯著抗原性差異的強毒株PI/CHINA/SD/2012/167制備成油乳劑疫苗對小鼠進行免疫制備單克隆抗體,用ELISA檢測抗體對該強毒株及疫苗株LaSota的反應性,為NDV的臨床鑒別檢測技術提供了研究基礎。金忠元[63]通過研究NDV,篩選獲得了NDV單抗V-CTD,并鑒定了單克隆抗體5C5可識別V蛋白的線性抗原表位,這為NDVV蛋白的功能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礎。董靖[64]制備出一株穩定分泌抗M蛋白單克隆抗體的細胞株,并發現病毒感染產生的M蛋白呈點狀分布于細胞核周圍以及細胞核內,M蛋白進人細胞核依賴于自身的NLS序列,為今后深入研究NDVM蛋白進入細胞核的作用提供了基礎。劉青[65]通過研究制備了3株抗雞CT-LA-4蛋白的單克隆抗體,發現抗雞CTLA-4單克隆抗體能夠提高LaSota株疫苗的免疫效果。王明睿等[通過制備NDVNP蛋白的單克隆抗體,建立了一種可定量檢測新城疫病毒中NP抗原含量的雙抗體夾心ELISA檢測方法。
3.5益生菌對家禽免疫功能的影響和新城疫的預防和控制研究
Fuller[67]于1989年給出了益生菌最恰當的定義,它是一種活微生物制劑,能維持動物腸道內菌群生態平衡并對機體產生有益作用,不包括死菌及代謝產物。益生菌近年來已廣泛應用于動物養殖行業,除了自身的抑菌功能外,有些益生菌會產生有益的代謝產物,包括乳酸、丙酸、細菌素等。乳酸、丙酸等屬于揮發性脂肪酸,可抑制腸道病原菌生長,促進腸道營養吸收:細菌素大多屬于水溶性多肽類物質,據研究乳酸菌可產生對革蘭氏陽性菌有抑制作用的細菌素,并產生一些酶,能夠降解腸道黏膜上皮細胞的特異性糖類,阻止病原菌和毒素的吸附和入侵。益生菌能通過對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及胃腸道局部免疫系統產生促進作用,進而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益生菌的代謝產物(多肽、蛋白質等)可以作為抗原物質刺激腸道,促進免疫器官生長發育[68]
研究結果表明雞消化道內的菌群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有益菌群,另一部分是潛在致病菌群,兩者處于平衡狀態時可維持雞的腸道健康。正常菌群通過競爭排斥和產生部分代謝物來增強腸道抗病力。用益生菌制劑對有結腸炎的小鼠進行飼喂,結果發現其結腸上皮細胞屏障功能有明顯改善,腸黏膜中的促炎性細胞因子(TN VF-α,TNF-γ )表達下調。黃海等[68]利用復合益生菌與腸道病毒進行體外試驗,結果發現復合益生菌對腸道病毒有一定殺滅作用。王占鋒等[9]研究了幾株益生菌體外抗NDV作用,結果發現益生菌可直接破壞NDV,阻斷NDV感染細胞,抑制NDV增殖。李偉娜[從健康仔雞新鮮糞便中鑒定篩選出6株對NDV有明顯抑制作用的菌株,并研究了不同pH值、不同膽鹽處理后這6株菌株在體外抗病毒作用。邵悅[]研究了雛雞的局部黏膜免疫組織和局部體液產生 IgA,IgM,IgG 的細胞數量和產生含量的變化,揭示了益生菌的應用和NDV強毒株對局部黏膜的體液免疫變化規律,益生菌不僅可以促進局部黏膜組織生長發育,增強細胞增殖和分化功能,還可促進雛雞消化道、呼吸道局部黏膜的體液免疫功能,增強對接種疫苗后的免疫應答效應,同時,通過促進IL-7mRNA表達,增強了雞體對NDV強毒株的抵抗力。
Gu等[研究了蠟樣芽孢桿菌PAS38對肉仔雞脾臟的免疫調節機制,經過脾臟和組織學切片相對重量比較發現,蠟樣芽孢桿菌PAS38可明顯促進免疫器官發育,主要參與炎癥反應的基因表達明顯下調。Meher等[73通過研究日本鶉接種新城疫疫苗和補充維生素C、益生菌和抗生素生長促進劑后抗體滴度和淋巴器官重量的變化,結果發現添加維生素C和益生菌可提高日本鶉對NDV的抗體效價。Gonmei等[74]分別從印度阿薩姆邦土雞盲腸和空腸分離出兩株羅伊氏乳桿菌,研究其單獨飼喂和與益生菌聯合飼喂對NDV的免疫作用,結果發現單獨飼喂和聯合飼喂均能刺激宿主的體液和細胞免疫反應,顯著提高NDV抗體水平。
3.6中藥對家禽免疫功能的影響和對新城疫的預防和控制研究
許多中藥可作為免疫增強劑使用,能夠刺激雞體免疫系統,提高免疫細胞的生長及抗體產生。近年來,中藥在家禽病毒性疾病的預防和控制中應用廣泛,特別是在用免疫方法抑制病毒病的預防和控制中有很好的效果[75]
研究結果表明,中藥可以通過直接作用于病毒,影響病毒吸附和增殖過程,也可以通過調節干擾素明顯增加機體的抗病毒能力。例如一些中藥(金銀花和黃芪等)能夠顯著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增強機體抗氧化功能,達到保護免疫細胞,促進免疫器官發育的效果。孫波等7以黃芪多糖為材料研究其對免疫肉雞生長性能、肉雞腸道菌群和雞體免疫功能的影響,結果發現黃芪多糖能夠促進肉雞腸道有益菌繁殖,抑制腸道有害菌繁殖,提高免疫肉雞的NDV抗體水平。華詩卉等[將黃芪、紫錐菊、當歸等中藥組方添加至雛雞日糧中,試驗結果顯示NDV抗體水平顯著提高,同時促進了雞免疫器官的發育,刺激雞脾淋巴細胞增殖,促進IL-4和TNF α 的分泌。靳二輝等研究了中草藥(黃芪、金銀花、枸杞)作為添加劑在雞日糧中發揮的作用,結果發現不同劑量的中藥添加劑可以促進肉雞免疫器官的發育,提高雞體的血清免疫球蛋白、細胞因子和NDV抗體水平,增強了雞體的免疫功能。Wang等[79]研究并鑒定了對新城疫病毒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草藥,結果表明對NDV抑制作用最強的5種中草藥分別為藿香、野菊花、知母、黃芪、黃芩,設計的兩種配方能夠提高血清IgY滴度,降低發病率。Jia等[80]研究了中藥黃芩昔體外抗新城疫病毒的活性,采用MTT法研究了黃芩苷的細胞毒性和抗病毒活性,結果顯示,黃芩苷對雞胚成纖維細胞(CEF)的最大安全質量濃度為 1×2mg/mL 。黃芩苷可直接殺傷NDV,抑制NDV對CEF的感染,阻斷細胞內NDV增殖。抑制了NDV感染的CEF的凋亡和NDV的擴散,證明黃芩昔具有很強的抗新城疫病毒活性,并具有作為抗病毒藥物成分的潛力。
4展望
綜上所述,新城疫仍是嚴重威脅禽類健康的傳染病之一,暴發和流行后可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同時危及野生鳥類健康。近年來在中國雖然沒有大面積的疫病發生,但研究發現各種養殖環境和野生環境中病毒污染嚴重,存在野生禽類和家禽互相傳播增大的風險,并且呈現病毒在不同宿主之間具有溢出性、弱毒株向強毒株進化的特點,新城疫也常常呈非典型癥狀長期存在于禽類群體中。因此,持續開展NDV的流行病學監測仍具有重要意義,特別需要加強對野生禽類和水禽群體的監測。同時研究部分益生菌、中草藥在提高雞群免疫水平和抗病毒作用上的潛在價值。
參考文獻:
[1] 陳溥言.獸醫傳染病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5.
[2] DUJT,XIAJ,LISY,etal.Evolutionarydynamics and trans-mission patterns of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in China through Bayes-ianphylogeographical analysis[J].PLoSOne,202O,15(9):e0239809.
[3] GANARK,DASM,SINHAS,et al.Newcastle disease virus:current status and our understanding[J].Virus Research,2014,184:71-81.
[4] 仇薪鑫.高抗體水平下種雞場新城疫自凈化技術的初步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7.
[5] 高曉敏.2018-2020年我國新城疫病毒分子流行病學及針對流行毒株的新疫苗研制[D].揚州:揚州大學,2021.
[6]劉華雷,王志亮.新城疫的流行歷史與現狀[J].中國動物檢疫,2015,32(6) :1-4.
[7]王靜靜,于曉慧,蔣文明,等.2016-2019 年我國I類新城疫病原學監測與遺傳進化分析[J].中國動物檢疫,2020,37(11):1-5.
[8]XIANG B,CHEN L B,CAIJC,et al. Insights into genomic epi-demiology,evolution,and transmisson dynamics of genotype M ofclassII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in China[J].Pathogens,2020,9(10) :837.
[9]羅瑤瑤,王靜靜,王云平,等.2014-2017年我國部分地區10株鴿副黏病毒的分布及其分子特征[J].中國獸醫學報,2018,38(10) :1883-1886,1931.
[10]錢晶,劉雪,王瑋,等.鴿新城疫病毒VI-HZ株的分離鑒定及其遺傳進化分析[J].中國獸醫學報,2022,42(4):651-656.
[11]裴育,孫雅麗,趙燁,等.4株鴿新城疫病毒的基因組序列與致病性分析[J].病毒學報,2022,38(2):402-414.
[12]DIMITROV K M,ABOLNIK C,AFONSO C L,et al. Updated u-nified phylogeneticclassificationsystem and revised nomenclaturefor Newcastle diseasevirus[J].Infection,GeneticsandEvolution,2019,74:103917.
[13]RAHMANAU,HABIBM,SHABBIR M Z. Adaptation of 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 in feral birdsand their potential role ininterspecies transmission[J]. The Open Virology Journal,2018,12 :52-68.
[14]楊少華,黃慶華,崔寧,等.野生鳥類新城疫病毒分離株的生物學特性和系統發育分析[J].中國獸醫學報,2022,42(3):452-456.
[15]ELFATAHKSA,ELABASYMA,EL-KHYATEF,et al.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velogenic Newcastle disease virus(sub-genotype VII.1.1) from wild birds,with assessment of its pathoge-nicity in susceptible chickens[J]. Animals,2021,11(2) :505.
[16]KARAMENDIN K,KYDYRMANOV A. Cormorants as a potential-ly important reservoir and carrier of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on theAsian Continent[J].Frontiersin Veterinary Science,2021,8:648091.
[17]JIALJ,LIANGBL,WUK,et al.Circulation,genomic charac-teristics,and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class INewcastle disease vi-rus in China[J].Virulence,2022,13(1):414-427.
[18]YU XH,LUO YY,WANGJJ,etal.A molecular,epidemiologi-cal and pathogenicity analysis of pigeon paramyxovirus type1 viru-sesisolated from live bird markets in China in2014-2021[J].Vi-rusResearch,2022,318:198846.
[19]劉華雷,呂艷,王靜靜,等.國內新出現的基因7型I類新城疫病毒的分離與鑒定[J].中國獸醫學報,2016,36(12):1997-2000.
[20]WANGJJ,YUXH,ZHENGDX,etal.Continuous surveillancerevealing a wide distribution of clas I Newcastle disease viruses inChina from 2011 to 2020[J].PLoS One,2022,17(3):e0264936.
[21]胡秀美,仇微紅,梁昭平,等.2018-2019年我國部分地區新城反內每的r塵四別刀J」肉肉陰伯,UZ1(1):7.
[22]馮朝陽.山東省一株新城疫病毒強毒株的分離鑒定及致病性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24.
[23]劉華雷,呂艷,王靜靜,等.我國新出現基因XI型新城疫病毒的分布及特性[J].中國動物檢疫,2017,34(9):1-3,18.
[24]孫化露,畢云英,于澤坤,等.1株基因VI型新城疫病毒的生物學特性研究及全基因組序列分析[J].中國畜牧獸醫,2018,45(10):2840-2848.
[25] MENG C C, QIU X S, YU S Q,et al. Evolution of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quasispecies diversity and enhanced virulence after pas-sage through chicken air sacs[J]. Journal of Virology,2015,90(4):2052-2063.
[26]MAOQ,MASM,SCHRICKELPL,etal.Review detection ofNewcastle disease virus[J].Frontiers in Veterinary Science,2022,9:936251.
[27]JIPP,ZHUJH,LIXX,et al.Fenobody and RANbody-basedsandwich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to detect Newcastledisease virus[J]. 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2O2O,18(1):44.
[28]WANGB,WANG B,LIU P X,et al.Package of NDV-pseudo-typed HIV-Luc viru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neutralization assayfor NDV infection[J]. PLoS One,2014,9(6):e99905.
[29]LIQM,WANGL,SUNYN,etal.Evaluation ofanimmuno-chromatographic strip for detection of avian avulavirus 1(Newcas-tle disease virus)[J]. Journal of Veterinary Diagnostic Investiga-tion,2019,31(3) :475-480.
[30]JESTIN V,JESTIN A.Detection of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RNAininfected allntoic fluidsbyinvitro enzymaticamplification(PCR)[J].Archives of Virology,1991,118(3/4):151-161.
[31]YIJZ,LIU C Q. Detecting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in combinationof RT-PCR with red blood cell absorption[J].Virology Journal,2011,8:202.
[32]曹軍平,胡新崗,吳雙,等.熒光定量RT-PCR 檢測中、強毒力新城疫病毒方法的建立及驗證[J].中國動物檢疫,2012,29(4) :32-36.
[33]王珂,袁乾亮,尹仁福,等.強、弱毒力新城疫病毒雙重熒光定量RT-PCR 檢測方法的建立[J].中國獸醫學報,2017,37(1) :1-6,17.
[34]WANG WJ,WANG C G,BAIY,et al.Establishment of reversetranscription recombinase-aided amplification-lateral-flow dipstickand real-time fluorescence-based reverse transcription recombinase-aided amplification methods for detection of the Newcastle diseasevirus in chickens[J].Poultry Science,2020,99(7):3393-3401.
[35]LIU L,BENYEDA Z, ZOHARI S,et al. Assessment of prepara-tion of samples under the field conditions and a portable real-timeRT-PCR assay for the rapid on-site detection of Newcastle diseasevirus[J]. Transboundary and Emerging Diseases,2O16,63(2):245-250.
[36]徐敏麗,于江,逯璐,等.新城疫強毒特異性反轉錄熒光定量PCR檢測方法的建立與應用[J].山東農業科學.2021.53(8) :112-118.
[37]吳旭錦,朱小甫.新城疫國標RT-PCR診斷方法的優化與應用[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3(3):27-31.
[38]WISE MG,SUAREZ DL,SEAL B S,et al.Development of a re-al-time reverse-transcription PCR for detection of Newcastle dis-ease virusRNA in clinical samples[J].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2004,42(1) :329-338.
[39]王素春,孫亞偉,樊擎瑩,等.新城疫病毒實時熒光RT-PCR 檢測方法的建立與應用[J].中國動物檢疫,2020,37(1):74-78.
[40]梅力,王英超,吳迪,等.1種檢測新城疫病毒的微滴式數字PCR方法[J].畜牧獸醫學報,2020,51(12):3187-3192.
[41] ZHANG X Y, YAO M,TANG Z H,et 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triplex real-time PCR assay for simultaneous detectionof avian influenza virus,Newcastle disease virus,and duck Tem-busu virus[J].BMC Veterinary Research,2020,16(1):203.
[42]ZHANG Z J,LIU D,HUJ,et al.Multiplex one-step real-timePCR assay for rapid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velogenic and meso-genic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and H5-subtype avian influenza virus[J].Archives of Virology,2019,164(4):1111-1119.
[43]曾婷婷,謝麗基,謝芝勛,等.一種可視化雙重熒光RT-LAMP方法鑒別不同毒力新城疫病毒[J].中國獸醫學報,2021,41(10) :1902-1908.
[44]WU X,SONG ZX,ZHAI XW,et al. Simultaneous and visualdetection of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and Newcastle disease virusby multiple LAMP and lateral flow dipstick[J].Poultry Science,2019,98(11) :5401-5411.
[45]HUANGJL,XIE Z X,HUANGYH,et al.Electrochemical im-munosensor with
(II))-chitosan-graphene nanocom-posite-based signal amplification for the detectionof Newcastle dis-ease virus[J]. Scientific Reports,2020,10(1):13869.
[46]張若楠,于雷,王釗,等.多重熒光定量 PCR在動物檢測中的應用[J].山東畜牧獸醫,2020,41(4):75-78.
[47]王玉倩,薛秀花.實時熒光定量PCR 技術研究進展及其應用[J].生物學通報,2016,51(2):1-6.
[48]王雨萌,周柯,邵春艷,等.多重連接探針擴增技術(MLPA)在病原微生物檢測與疾病診斷中的應用[J].農業生物技術學報,2021,29(10):2031-2042.
[49]周瑩珊,陳琳,周柯,等.禽呼吸道7種病毒多重連接探針擴增檢測技術的建立與應用[J].中國獸醫學報,2020,40(12) :2311-2315,2319.
[50]張曼,韓飛.AIV、NDV和安卡拉病毒多重PCR檢測方法的建立及應用[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46(2) :1-6,14.
[51]馮 林.H9N2 AIV、IBV 和ILTV TaqMan三重熒光定量PCR檢測方法的建立和應用[D].揚州:揚州大學,2020.
[52]奉彬,謝芝勛,鄧顯文,等.雞新城疫病毒、雞細小病毒和禽流感病毒三重PCR檢測方法的建立及應用[J].南方農業學報,2019,50(11) :2576-2582.
[53]鄭鳴,郭宏偉,李華瑋,等.H9N2亞型禽流感病毒和新城疫病毒混合感染環介導間接PCR 鑒別方法的建立與評估[J].中國獸醫學報,2019,39(6):1085-1090.
[54]農業農村部.國家動物疫病強制免疫指導意見(2022-2025年)[EB/OL].(2022-01-07)[2024-09-01]. ttps://zwfw.moa.gov.cn/govpublic/xmsyj/202201/t20220107_6386445.htm.
[55]PALYAV,KISSI,TATAR-KIS T,et al.Advancement in vacci-nation against Newcastle disease :recombinant HVT NDV provideshigh clinical protection andreduces challenge virus shedding withthe absence of vaccine reactions[J].Avian Diseases,2012,56(2) :282-287.
[56]MILLER P J, DECANINI E L,AFONSO C L. Newcastle disease:evolution of genotypes and the related diagnostic challenges[J].Infection,Geneticsand Evolution,2010,10(1) :26-35.
[57]辛巴·K·塞姆奧.禽病毒學:當前研究狀況及未來發展趨勢[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21.
[58]SANTOS-NETOJF,OLIVEIRAFO,HODEL KV S,et al.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in monoclonal antibodies[J].TheScientific World Journal,2021,2021:6663708.
[59]高吉,何娟,王慶文,等.單克隆抗體技術的誕生、現狀和展望[J].科學通報,2020,65(Z2):3085-3090.
[60]吳芷靜.單克隆抗體技術在畜禽疾病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畜禽種業,2022,18(3):58-60.
[61]王賽楠.區分雞新城疫病毒強弱株單抗的制備及雙抗夾心ELISA方法的建立和應用[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21.
[62]任亭亭,李仕超,詹媛,等.新城疫基因型差異性單克隆抗體的制備及鑒定[C]//中國畜牧獸醫學會獸醫公共衛生學分會.中國畜牧獸醫學會獸醫公共衛生學分會第五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中國畜牧獸醫學會獸醫公共衛生學分會,2016.
[63]金忠元.新城疫LaSota疫苗株HN蛋白優勢B細胞表位及V蛋白單克隆抗體的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0.
[64]董靖.新城疫病毒M蛋白單克隆抗體制備及核定位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20.
[65]劉青.雞CTLA-4單克隆抗體的制備及其生物學特性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22.
[66]王明睿,鐘建平,李睿,等.新城疫病毒核蛋白單克隆抗體的制備及雙抗體夾心ELISA的初步建立[J].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2017,33(6) :481-485,512.
[67]FULLERR.Probiotics in man and animals[J]. Journal of AppliedBacteriology,,1989,66(5):65-78.
[68]黃海,張清敏,徐建設,等.復合益生菌體外抑菌殺病毒作用研究[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09,21(1):30-31,35.
[69]王占鋒,張萍,付文卓,等.幾株益生菌的體外抗新城疫病毒作用[J].微生物學報,2010,50(12):1664-1669.
[70]李偉娜.雞腸道益生菌抗NDV株的篩選及益生菌模擬胃腸條件下的變化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2.
[71]邵悅.益生菌對ND免疫雛雞局部黏膜體液免疫及IL-7 mR-NA 表達的影響[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1.
[72]GUXX,ZHANGJ,LIJJ,etal.EffectsofBacilluscereusPAS38on immune-related differentiallyexpressed genes of spleen in broil-ers[J].Probioticsand Antimicrobial Proteins,202O,12(2):425-438.
[73]MEHERMM,JAHANN,AFRINM.Assessmentof antibody titerandlymphoid organsweight following Newcastle disease vaccina-tionand feed-supplementationof vitamin-C,probioticsandantibiot-ic-growth-promoters in Japanese quails[J].Macedonian VeterinaryReview,2021,44(2):129-137.
[74]GONMEIG,SAPCOTAD,SAIKIAGK,et al.Studies on im-mune response to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in broiler chickens fedwithLactobacillusreuteri PIA16 isolated from the gut of indigenouschickenofAssam,India[J].VeterinaryWorld,2O19,12(8):1251-1255.
[75]宋依,李敬雙,安妮,等.中藥對vMDV型強毒誘發的免疫抑制雞免疫增強作用的研究[J].飼料研究,2016,39(24):6-10,30.
[76]孫波,陳靜,吳娟,等.黃芪多糖對免疫抑制肉雞生長性能、腸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畜牧獸醫,2014,41(8):101-106.
[77]華詩卉,周柏汝,張延龍,等.黃芪、紫錐菊、當歸等中藥組方對雞免疫功能的影響[J].飼料工業,2021,42(13):24-27.
[78]靳二輝,陳耀星,周金星,等.黃芪、枸杞、金銀花等中草藥復方制劑對肉雞免疫器官發育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畜牧獸醫學報,2017,48(6):1128-1139.
[79]WANGM,YUY,BRADK,etal.Thescreeningand evaluationofherbsand identification of herbal combinationswith anti-viraleffcts on Newcastle disease virus[J]. British Poultry Science,2016,57(1) :34-43.
[80]JIAY,XURG,HUYC,etal.Anti-NDVactivityofbaicalinfroma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invitro[J].2016,78(5):819-824.
(責任編輯:黃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