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是一種長期定植于胃內的革蘭氏陰性致病菌。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慢性活動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我國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較高,在家庭內呈現出明顯的聚集現象。因此,積極開展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家庭成員防治工作,是守護家庭成員健康的關鍵。
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家庭聚集性
幽門螺桿菌的傳播方式主要包括口-口傳播、糞-口傳播、水源性傳播、共用器具傳播和醫源性污染傳播等。家庭成員生活在一起,日常密切接觸的機會多,是幽門螺桿菌感染呈現家庭聚集性的重要原因。如母嬰傳播、共用餐具和親密接觸等都是幽門螺桿菌在家庭成員間互相傳播的重要途徑。此外,家庭成員通常有相似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如喜歡吃生冷食物,或不注意飲食衛生,家庭中只要有一人感染幽門螺桿菌,其他成員就容易因相同的生活、飲食習慣而被感染。
家庭內防幽門螺桿菌傳播的
舉措
在家庭環境中,該如何有效防控幽門螺桿菌感染呢?關鍵在于兩大核心舉措:強化科普教育和改變不良生活習慣。
強化科普教育加強幽門螺桿菌相關知識的科普教育,是防止幽門螺桿菌在家庭內傳播的基礎。幽門螺桿菌感染主要發生在兒童時期,且主要由父母尤其是母親傳給子女。因此,減少兒童時期幽門螺桿菌感染能大幅降低幽門螺桿菌的整體感染率。從家庭層面做好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控制與管理是從根源上阻斷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重要策略。
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家庭成員應注意個人衛生,飯前便后勤洗手,注意飲食安全,避免食用生冷食物,蔬菜水果在食用前應充分清洗;注意使用公筷公勺,提倡分餐制,有效預防幽門螺桿菌的傳播。
通過將健康教育與行為改變相結合,形成“知信行”的良性循環,才能真正構建起家庭防控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堅固防線。
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診斷
診斷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檢查方法分非侵入性檢查和侵入性檢
查兩類。
非侵入性檢查包括呼氣試驗、糞便抗原試驗、血清學試驗。呼氣試驗是臨床最常用的非侵入性診斷方法,具有操作簡便、準確性較高和不受幽門螺桿菌在胃內灶性分布影響等優點,包括 13C- 呼氣試驗和 14C- 呼氣試驗, 13C- 呼氣試驗使用的是穩定核素,無放射性;14C- 呼氣試驗使用的是不穩定核素,具有放射性,因此,禁用于妊娠期、哺乳期婦女及兒童。糞便抗原試驗采用單克隆抗體檢測技術,檢測過程中無需空腹準備,適用于老人及兒童等特殊群體,可用于治療后的療效評估。血清學試驗主要檢測血清中的抗幽門螺桿菌抗體,常用于流行病學調查。但抗體陽性不能反映現癥感染,不能用于幽門螺桿菌感染根除治療后的復查。
侵入性檢查包括快速尿素酶試驗和胃黏膜組織病理學檢查。快速尿素酶試驗是胃鏡檢查時取胃黏膜組織進行檢測,優點是快速便捷、成本較低;胃黏膜組織病理學檢查是在胃鏡下取活檢組織進行染色鏡檢,優點是可同時觀察胃黏膜病變情況,診斷準確率較高。
治療
成人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治療我國《第六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指出:“家庭成員中與感染者共同居住且無抗衡因素的成年人檢測和根除幽門螺桿菌有助于阻斷其在家庭成員之間的傳播?!庇拈T螺桿菌根除治療是家庭幽門螺桿菌防治中的關鍵。目前,對于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中,含質子泵抑制劑(PPI的鉍劑四聯方案和含鉀離子競爭性酸阻滯劑(P-CAB)的鉍劑四聯方案,均被推薦作為幽門螺桿菌感染初次和再次根除治療方案;鉍劑四聯方案和高劑量雙聯方案均可用于幽門螺桿菌感染初次和再次根除治療;對于青霉素過敏的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建議使用含四環素和甲硝唑的鉍劑四聯方案,或頭孢呋辛代替阿莫西林的鉍劑四聯方案。
另外,治療老年人幽門螺桿菌感染可以減少腫瘤的發生及其傳染性。然而,由于老年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常常同時伴有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其在服用抗菌藥物治療時需綜合考慮既往用藥史、合并疾病、治療依從性、抗生素耐藥性及藥物不良反應等問題。老年人幽門螺桿菌根除方案仍為質子泵抑制劑和選定抗生素的組合。雖然質子泵抑制劑的使用與老年人艱難梭菌感染、慢性腎病和骨質疏松性骨折等不良反應的風險增加有關,這些疾病的風險只會隨質子泵抑制劑的長期使用而增加,而在老年人群中短期使用質子泵抑制劑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較高的安全性。因此,在考慮老年人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治療方案時應嚴格控制質子泵抑制劑的使用時間。同樣,在老年人群中抗生素的選用也需要慎重考慮。我國老年人群中克拉霉素和甲硝唑的耐藥率較高,因此在經驗性用藥時應盡量避免選用這兩種抗生素。高劑量阿莫西林二聯方案根除成功率與鉍劑四聯方案差異較小,且其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鉍劑四聯方案。高劑量阿莫西林二聯方案可作為老年人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根除一線治療方案。同時,應密切監測老年患者用藥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并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以盡量降低風險并根據具體情況制訂個體化治療方案,從而提高治療效果。
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治療
幽門螺桿菌感染作為兒童時期常見的慢性感染,其治療策略需要特別謹慎。與成人相比,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常表現為胃內疾病發病率低、根除后復發率高、可選用抗生素少等特點,使兒童幽門螺桿菌的根除較成人困難。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制定的《中國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診治專家共識(2022)》建議對患有消化性潰瘍或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的幽門螺桿菌感染兒童進行必要治療。此外,對于伴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慢性胃炎、胃癌家族史、不明原因的難治性缺鐵性貧血患兒,以及計劃長期服用非留體抗炎藥(如低劑量阿司匹林)或有強烈治療意愿的兒童,也可考慮實施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小于6歲患兒,幽門螺桿菌根除應嚴格把握指征;6歲及6歲以上患兒應首選含有阿莫西林和甲硝唑的含鉍四聯療法作為一線治療方案。
幽門螺桿菌治療后的效果 評估
幽門螺桿菌感染根除治療的效果評估應在根除治療結束至少4周后進行,即使癥狀消失也需要對幽門螺桿菌是否根除進行評估。符合下述3項之一者可判斷為幽門螺桿菌成功根除: 13C- 呼氣試驗陰性或者 14C- 呼氣試驗陰性;糞便幽門螺桿菌抗原檢測陰性;胃鏡下基于胃竇、胃體2個部位取材的快速尿素酶試驗均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