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列腺炎是常見的男性泌尿系統疾病之一,發病率高,癥狀多樣。我國20\~50歲男性前列腺炎患病率較高,然而,由于對前列腺炎認識的誤解,許多人認為前列腺炎是性病,從而產生心理上的恐慌和羞恥感,延誤就診。
前列腺炎的認識誤區
誤區一:前列腺炎
性病
私生活混亂。
許多男性由于對前列腺炎知識了解不足,常常誤將其視為性病,由此產生強烈的羞恥感和恐慌。事實上,前列腺炎與性病在病因、傳播途徑以及臨床表現上均存在著本質的區別。前列腺炎是一種常見的泌尿系統疾病,其病原體大多源自尿道的逆行感染,如長期憋尿、久坐等不良生活習慣。多數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在進行病原體檢測時結果呈陰性。前列腺炎并不屬于性傳播疾病,其發病在大多數情況下與性行為并無直接關聯。
誤區二:前列腺炎不可治愈或消炎就能根治。
部分患者認為前列腺炎是“不治之癥”而放棄治療。實際上,前列腺炎雖然容易反復發作,但通過科學的治療和生活方式調整,大多數患者可以有效緩解癥狀。還有部分患者認為前列腺炎通過抗生素治療就能根治,事實上僅細菌性前列腺炎需抗生素治療,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濫用抗生素還會導致耐藥性產生,癥狀遷延不愈。
誤區三:前列腺炎會傳染給伴侶。
前列腺炎通常不會通過性接觸傳播給伴侶。但是如果前列腺炎是由淋球菌、支原體引起的,則性伴侶需要同時接受治療。
誤區四:前列腺炎必然會導致陽痿、不育甚至前列腺癌。
只有嚴重的慢性炎癥可能影響精液參數,經過規范治療后,大多前列腺炎患者精液質量能夠恢復正常。雖然前列腺炎患者中前列腺癌的發病率相對略高,但這并不意味著前列腺炎會直接導致前列腺癌。前列腺癌的發生與遺傳、年齡、生活方式等多種因素相關。
前列腺炎與性病的區別
前列腺炎本質是前列腺的炎癥反應,主要分為急性細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綜合征、無癥狀性前列腺炎。事實上只有不到 15% 的前列腺炎與細菌感染相關,且無任何證據表明會通過性接觸傳播。那么,前列腺炎與性病有哪些區別呢?
病因不同 前列腺炎的病因多樣且復雜,主要包括細菌感染(如大腸桿菌、葡萄球菌等)、非細菌性因素(如免疫功能失調、盆底肌功能紊亂)和不良生活習慣(如久坐、憋尿、飲食不規律)。性病(性傳播疾病)是由特定的病原體通過性接觸傳播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常見的病原體有梅毒螺旋體、人乳頭瘤病毒、沙眼衣原體、淋球菌等。
癥狀不同前列腺炎主要集中在泌尿系統和盆腔區域,常見的癥狀包括:排尿異常,如尿頻、尿急、尿痛、排尿困難、尿滴瀝、尿不盡等;;疼痛,如會陰部、恥骨上區、肛周、陰囊、大腿內側等部位的脹痛或隱痛;性功能障礙,如勃起功能障礙、早泄、性欲減退等;其他全身癥狀,部分患者可能出現發熱、乏力、頭暈、記憶力減退等。而性病則因病原體不同而異,常見的有生殖器潰瘍、尿道分泌物增多、瘙癢、皮疹等。如淋病患者常表現為尿道分泌物增多,梅毒患者可能出現生殖器潰瘍。
傳播途徑不同前列腺炎通常不會通過性接觸傳播,而由細菌感染、尿液反流或不良生活習慣引起。性病則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部分還可通過血液或母嬰傳播。
診斷方法不同前列腺炎的診斷主要依靠前列腺液化驗分析、尿常規、尿流率測定等檢查。性病的診斷則依賴于病原體檢測,如梅毒螺旋體血清學試驗、淋球菌培養、HPV核酸檢測等。
前列腺炎的治療
藥物治療對于細菌性前列腺炎,抗生素是最主要且有效的治療藥物。患者必須嚴格遵循醫生的建議,確保抗生素的使用達到足量和足療程,以徹底殺滅細菌,防止病情反復。在疼痛與炎癥較為劇烈時,可選用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可有效緩解疼痛并減輕炎癥。針對排尿困難的癥狀,可使用 ∝ 受體阻滯劑,如坦索羅辛,能顯著改善尿道功能,讓排尿更為順暢。此外,還可借助植物制劑、中成藥等其他輔助治療手段,綜合調理,以更好地緩解前列腺炎所帶來的各種不適癥狀。
生活習慣調整戒煙戒酒,煙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會刺激前列腺,加重炎癥;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飲食清淡,每天飲水量達到2000毫升,充足的水分能增加尿液生成,起到沖洗尿道的作用,減少細菌滋生;避免久坐,每坐1\~2小時就應起身活動片刻,可選擇散步、游泳等有氧運動,增強體質;堅持每天進行6分鐘左右的盆底肌訓練,以改善前列腺局部循環;寒冷天氣時注意保暖,適當添加衣物,避免前列腺因寒冷刺激充血,加重癥狀;還可以使用家用型前列腺理療儀進行微波治療,但要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
心理調適前列腺炎患者常伴有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可以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如通過正念冥想,打破疼痛-焦慮惡性循環,避免過度焦慮;書寫疼痛日記,記錄癥狀與情緒波動規律;與伴侶共同學習疾病知識,避免猜疑等,從而保持良好的心態,必要時可尋求專業心理咨詢。
定期檢查定期進行前列腺液檢查和泌尿系統超聲檢查,有助于及時發現病情變化,調整治療方案。當身體出現寒戰高熱、肉眼血尿或膿性尿道分泌物、急性尿潴留等癥狀時需立即就醫。
前列腺炎是一種常見的男性泌尿系統疾病,不等于性病,也并非不可治愈,患者要科學認識疾病,通過規范治療、自我護理及家庭支持,樹立信心,積極應對,促進身體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