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兩度受到習近平總書記接見的“中國農民”。
為在西部地區發展現代農業,他曾多次赴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等地考察調研,學習先進技術與運營模式;他所創建的寧夏廣銀米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銀米業”)集糧食種植、收購、倉儲、加工、銷售和社會化服務于一體,并創建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形成綜合種養、糧食加工、休閑觀光相互融合的發展模式,為農業提質增效、現代化發展探索出可資借鑒的案例。
他就是全國農業勞動模范、全國十佳農民、廣銀米業董事長趙建文。
四赴日本 考察旱育稀植技術
出生于寧夏鄉村的趙建文,對農業有著深厚的感情。
20世紀80年代,還在中學讀書的趙建文,家里開了一個糧食加工作坊,他就一邊讀書,一邊幫父母碾米磨面。當時,作坊以代加工為主,磨一袋米面收五角錢加工費,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這竟成為他進行農業產業化探索的起點。后來,趙建文索性在家鄉附近的109國道旁建起了糧食加工廠,并逐漸從收取加工費,向與周邊農戶簽訂水稻收購合同的訂單經營過渡。
此后的十多年間,隨著客戶越來越多,生產規模越來越大,趙建文通過更新生產工藝,建設全自動水稻加工生產線,先后開發出香米、珍珠米、富硒米等產品,并銷售到北京以及陜西、新疆、青海、內蒙古等廣大西北地區。
然而,隨著進城打工的人逐漸增多,寧夏水稻開始從過去的每家每戶種植集中為大戶種植,由于種植戶負責農田較多,收割不及時,一度造成碎米率高、生產成本上升的現象,使寧夏作為“貢米之鄉”的美譽受到極大沖擊。
21世紀初,寧夏回族自治區為重振寧夏大米雄風,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助農政策。從那時起,有著多年糧食加工經驗的趙建文就堅信,好大米是“種”出來的。
借助政策東風,趙建文于2005年正式創辦了廣銀米業。經過幾年探索,他先是在2012年流轉了1100多畝土地,并向寧夏農林科學院專家咨詢,結合寧夏無霜期短,只能種植生長周期短水稻的實際情況,決定選用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選育的寧粳43號品種,采用旱育稀植技術進行大規模種植。
第二年,趙建文隨當地領導赴日本、韓國考察農業發展經驗。在日本,他發現自己此前采用的水稻旱育稀植技術,與日本有很大不同。“常規情況下,我們每畝插秧2萬-2.2萬穴,而日本保持在每畝7000-1萬穴,并且插秧間距是可調的。”后來,為深入了解水稻旱育稀植技術實際應用情況,趙建文又獨自往日本跑了三趟,還花40多萬元買回來一臺技術相對先進的插秧機。
“很多人說,花這么多錢買插秧機根本掙不回來。”趙建文回憶,但他認定農業發展提質增效必須從引進高標準的設備開始。此后,趙建文從每畝插秧7000穴開始試驗,然后逐年增加,并通過不同的栽培模式觀察試驗成效。最終,專家測定每畝16500穴最適合寧夏氣候,把水稻旱育稀植發揮到了極致。

一田多用 發展稻漁綜合種養
在想方設法提高水稻產量的同時,趙建文也在嘗試如何不使用化肥和農藥,培育有機水稻。
然而,不使用化肥、農藥,如何解決人工鋤草、害蟲泛濫是一大難題。為突破水稻種植傳統模式,2017年,趙建文在借鑒國內外水稻先進種植經驗的基礎上,投資800多萬元創建了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利用稻魚共生的理念,采取“田中種稻、田水養魚、魚糞肥田、水稻產業”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既可以獲得魚、蟹等水產品,又可以利用魚、蟹吃掉田里的害蟲和雜草,排泄糞肥,為水稻生長創造良好條件。
通過與上海海洋大學合作,趙建文創新稻漁綜合種養,改變了寧夏平原水稻種植普遍采用的溝渠灌溉,轉而采取島嶼式灌溉:稻田就像被灌溉渠分割包圍的島嶼,同時在水中飼養魚類、螃蟹、泥鰍、鴨子、田螺,并運用生物技術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通過局部空間循環利用,不僅每畝地增加效益1000多元,并實現每畝地節約用水30%,水資源利用率提高50%以上。
“稻漁綜合種養,既能讓鴨子、螃蟹吃蟲、吃草,又能調節水質和水溫。”趙建文舉例說,在稻田當中,七八公分深的水,表面水溫是熱的,底部可能是涼的,水稻根系的上下之間存在溫差;而當鴨子、魚類、螃蟹在水田中來回游動,不但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蟲,還可以起到調節水溫的作用。
此外,趙建文還邀請原農業農村部有機水稻生產技術標準研究首席專家、中國水稻研究所中國有機稻米標準化生產創新發展聯盟執行主席金連登到園區考察,并與之合作,因地制宜研發出水稻種植的誘草滅草、高溫堆肥技術。
具體做法是:每年10月,從賀蘭山樹林中取回菌種腐殖土,用牛糞兌稻殼、木渣、玉米芯培養菌種,等待菌種活動產生熱量,高溫堆肥發酵后開始施肥還田。到第二年4月下旬,寧夏水田中最常見的白草生長出來后開始放水,然后再用一個星期把白草滅除。“白草每年只發一次芽,通過誘草滅草,能把稻田里的草除掉60%~70%。”趙建文說,“秧苗長開后,再把鴨子、螃蟹、田螺、魚類放到田里,吃掉剩余15%~20%的草。這樣,人工鋤草的成本就變得微乎其微。”為使魚類生長得更加健壯,趙建文還將流水槽養魚的做法引入稻漁空間,在400多畝有機稻田中,分四個流水槽放入一萬尾魚。這樣,不但種出了有機水稻,由于水流的推力作用,也使魚類更加活躍、更加健壯。
七彩秧苗 吸引游客走進稻田
稻漁綜合種養,只是趙建文建設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的初衷之一。讓更多消費者走近農業、了解農業,對農業的未來產生興趣和信心,則是更深層次的訴求。
2016年,恰逢中國開始實施全面二孩政策。為與國家政策遙相呼應,趙建文突發奇想,委托金連登從外地采購回一些彩色種子,第二年請設計師做好版樣,在稻田里種出熊貓家庭一家四口快樂生活的圖案,引來許多群眾參觀。
首戰告捷后,趙建文又在2017年冬天采購回紅黃藍白紫黑綠七種顏色的水稻種子,用線繩把稻田按照版樣分割成不同區域,讓村民在所屬的條塊里插上不同顏色的秧苗,以中國古典小說為藍本,設計出哪吒鬧海、三英戰呂布、仙女、壽星、孫悟空等稻田畫。秧苗長高后,五顏六色的“稻田畫”就在大地上呈現出來。與此同時,在觀光園大門設計游覽線路,沿線增加娛樂項目,春季踏青垂釣、夏季摸魚燒烤、秋季收割稻米、冬季滑冰滑雪。
為使游客能夠俯瞰觀光園全景,趙建文還投資100多萬元建設了玻璃棧道和24米高的觀光塔。“我們的做法是上觀光塔收費20元,贈送兩斤大米。”趙建文解釋,目的是讓消費者通過休閑娛樂成為廣銀米業的忠實客戶,把米廠帶動起來。
很快,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便聲名鵲起。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寧夏考察調研,特意來到稻漁空間,肯定了趙建文為發展現代農業和休閑農業所做的探索和努力,勉勵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實際上,這已是趙建文自2017年被評為全國農業勞動模范以來,第二次獲得習近平總書記的接見。
“此后,我們把廣銀米業1600畝稻田全部做了水循環系統。”趙建文告訴本刊記者,“今后,我們爭取用2~3年通過農業無人機、無人駕駛車輛和衛星定位系統實現無人農業,把總書記發展現代農業的指示落到實處。”
三產融合 升級農業發展模式
經過20年發展,廣銀米業第一產業提質、第二產業帶動、第三產業提效,種植、養殖、加工、流通、電商、農旅、社會化服務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日益成熟。
種植領域,有機水稻認證面積達2000畝,采用保墑旱直播、精量穴播方式種植寧粳31號、香優108號、龍粳100號等2600畝,通過“好糧油”示范企業簽訂水稻訂單25000畝;生產領域,廣銀有機米、生態蟹田米、香米、珍珠米、家常米、精一米、富硒米、糙米、粥米等產品先后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認證、有機產品認證和ISO9001-2008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其中“廣銀大米”被評為寧夏特色優質農產品品牌,“廣銀”商標被評為寧夏著名商標,并多次在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有機食品博覽會、糧油產品及設備展示交易會、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獲得金獎;農旅領域,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成為網紅打卡地,年接待游客達30萬人次,觀光園所在的四十里店村也先后獲得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等稱號。
但趙建文心里清楚,廣銀米業一時的成功,并不代表現代農業找到了可持續發展之路;農村要想留住年輕人,必須通過農業科普、文化活動讓年輕人對農業產生興趣,甚至到農村來創業。因此,他也在通過積極舉辦農耕插秧節、秋季豐收節、攝影大賽、稻草迷宮等方式,把更多年輕人吸引到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并在園中建起了科普長廊和農業科普展覽館。
2025年,作為銀川市政協常委,趙建文還針對現代農業建設提出兩項建設性建議:一是按照現代農業的模式建設高標準農田;二是在發展思路上,變農業發展模式為工業發展模式,變農產品為商品,以科技賦能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逐步把農產品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通過做強深加工實現產品價值的多次提升,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幫助農民提高收入。
“未來,廣銀米業會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機器智能、數字車間等數智技術向自動化生產方向發展。”趙建文告訴本刊記者,同時繼續在產品上下功夫,通過在水稻種植、品種、栽培技術方面與中國雜交水稻研究所合作,進一步培育出適合寧夏地區種植、養殖的名優產品;并且讓游客參與到休閑農業,在游覽的過程中學到知識,為農業科普盡一份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