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月十一日,充滿喜慶祥和的浭陽年味風俗集市—祥順齋非遺文化體驗館,人頭攢動,琳瑯滿目的 年味商品映襯著傳統節日的氛圍,與其同時舉辦的“清風雅韻”—劉亞軍陶瓷藝術瓷都展,更加增添了 文化豐潤的藝術氛圍。來自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四省的世界漢語作協文友作家,在世界漢語作協河 北省分會主席謝吉恒先生盛邀下,興致勃勃的走進豐潤。參觀管樺陳列館,體驗當代著名作家熱愛家鄉、 深入群眾生活創作傳世佳作;走進豐潤博物館,感受浭水文化的源遠流長;前往祥順齋非遺博物館,專 程觀展,體味大師的藝術造詣和豐潤深厚的民俗文化氣息。短暫的采風活動,留下了長久的難以磨滅的 記憶?,F將采風札記分享給朋友。
札記一:踏訪作家展館 還鄉河畔采風
印象一:陳列館中憶作家
文友們懷著激動敬仰的心情,步入位于豐潤區 21 號小區的灰瓦白墻的雄偉建筑-管樺陳列館,其南 鄰早市,西鄰還鄉河。陳列館占地 94000 平方米,建筑面積 454 平方米。館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管樺 先生的塑像,威武挺拔的身姿和飽經風霜的臉龐,訴說著傳奇的人生經歷。
管樺(1922-2002 年),原名鮑化普,豐潤區三女河鎮女過莊人。中共黨員,作家、詩人、畫家。 1940 年參加革命工作,解放后任中央樂團創作員,北京市作協駐會作家。全國第五、六、七、八屆政 協委員,北京文聯主席,中國作協北京分會主席,一級教授。著有長篇小說《將軍河》、《深淵》,中 篇小說《辛俊地》,短篇小說集《三只火把》、《山谷中》,詩集《兒童詩歌選》、《管樺中短篇小說 集》、《管樺文集》(文卷)。其代表作中篇小說《小英雄雨來》。兒童歌曲《我們的田野》歌詞,2009 年 5 月被入選全國 100 首愛國歌曲。2019 年 6 月,入選中宣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70 周年優秀 歌曲 100 首”。
作為一位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杰出的文學藝術家,其生平事跡與創作成就,激勵著后人,成為點亮不 斷前行的精神燈塔。通過珍貴的照片、實物和詳實的文字解說,令人穿越時空,讓我們與文學巨匠進行 了一次跨越時代的對話。其追求真理、熱愛藝術、心系人民的形象活現腦海;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追求 創作之本源,以獨特的藝術手法,鮮活地展現了那個時代的風云變幻與人民的喜怒哀樂。
館內深厚的文化氛圍掀起了人們了解作家的興致點。在瀏覽作品的同時,通過多媒體現代技術手段, 可以更加直觀地感觸到藝術魅力。紅色的履歷,紅色的道路,孕育著紅色的理念。讓文友感悟到,一個 作家,尤其是黨員作家,只有把自己的創作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緊相連,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揮毫 潑墨,才能創造出無愧于時代的精品流傳于世。在館內徜徉于其一生的作品、小說、詩詞、繪畫,無不 表白著作家給后人留下的更寶貴的財富-愛國。
印象二:還鄉河畔話英雄
遷西與豐潤一水相帶。境內最長的河流浭水,其源頭起源遷西縣新集鎮南泉莊村,流經夾河、新莊 子,自巖口入豐潤境,后折向西南入邱莊水庫。據傳,北宋靖康二年(1127 年),徽宗趙佶被遼擄獲, 解五國城,途徑浭水河,駐馬橋頭,凝視西流庚水。嘆道:“凡水皆東,唯此獨西,過此漸近大漠,吾 安得以此水還鄉乎?”后浭水易名還鄉河。
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掀起“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的 抗日戰爭,推動了全中國抗日救亡運動,還鄉河畔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在腥風血雨的抗戰 歲月,作家管樺作為隨軍記者經?;顒釉诎讌^,給他帶路的通常是些兒童團員。由此不禁回憶起自己的 童年,出生在還鄉河畔一個純樸的農家,與同齡孩童在還鄉河畔打魚摸蝦、玩打水仗,在兒童團長帶領 下,站崗放哨,給八路軍、游擊隊送雞毛信,上樹瞭望,捕捉敵情。從軍后,童年時代的情景,總是一 幕幕復現在腦海。于是創作了以雨來為主人公的傳世作品—《小英雄雨來》。以一個少年的視角,展現 了中國人民在抗戰中的頑強抵抗和對祖國無私奉獻精神。主人公懷著強烈的愛國心,不畏敵人的殘暴, 憑借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保護了交通員,為抗擊侵略者做出了貢獻。
被譽為小英雄雨來之父的作家管樺,除了《小英雄雨來》等一些文章外,在解放戰爭,譜寫了一些 歌詞、劇本。其中話劇《勝利而歸》受到軍區通令嘉獎榮獲朱德獎章。管樺編寫的革命三部曲,在當時 也激勵著人民子弟兵保家衛國。其填詞的歌曲《聽媽媽講過去的事情》、《我們的田野》、《快樂的節 日》,一直傳唱至今。為文化而燃燒的革命靈魂,在其繪畫、詩歌、文學作品的一貫文化精神中,勢必 激勵著后人一代代在這革命的熱土上,牢記使命,不忘初心,為振興家鄉建設社會主義新時代新農村, 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時代呼喚著我們,唯有矢志不渝、篤行不怠,方能不負時代,不負人民,形成同 心共圓中國夢的強大合力,奮勇爭創還鄉河畔時代英雄。
札記二:清風明月入詩行 雅韻悠揚滿苑芳
印象一:北方瓷都迎盛會
素有北方瓷都的唐山,自明朝永樂年間至今,陶瓷藝術享譽全國。唐山的陶瓷生產可以追溯到六七 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從遷西西寨、市區大城山、灤縣榛子鎮郎石臺及古冶北平村多處遺址中出土陶器 制品及陶瓷產業的發展。為了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加強文化藝術交流,促進文化強區建設,進一步促 進豐潤乃至瓷都唐山陶瓷藝術高質量發展,由唐山市工藝美術協會、市藝術陶瓷協會主辦、浭陽書畫藝 術研究會、唐山祥順齋餐飲服務有限公司承辦,民建中央畫院河北(唐山)分院協辦的“清風雅韻—劉 亞軍陶瓷藝術展”盛大啟幕。
印象二:妙手丹青展技藝
浭陽書畫藝術研究會名譽會長、民建中央畫院院士、華北理工大學美術書法客座教授劉亞軍先生 100 多件藝術陶瓷作品,技藝精湛,充分展現了傳統繪畫與現代審美相融合,立足現代陶瓷發展角度, 把美學與時代精神相融合。講究筆墨韻味與用筆氣韻,達到“極貌以寫物”的境地,有效地客觀景物的 質感、量感、體積感、空間感、季節感等種種變化。以高度凝練的繪畫語言,生動形象和線面韻律的動 感之美,展現出不俗的氣勢、氣度與人格,令人感受作品內在神韻,安靜、和諧中,深藏真摯熱烈的情 感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追求。在瓷都上展現古雅蕭敬,清淡空靈,物化天然的繪畫意趣。主觀情感對筆墨 的促發,在行筆運墨中傳達生機活力。 劉院士早年從事美工設計,師從姜敬問、王忠義學畫,筆墨酣暢淋漓,頗有長安畫派特點。到北京 后,跟霍春陽學花、鳥畫,以簡著稱,畫畫時一個靜一個簡;師從袁武導師,老師講透各自筆墨語音已 成為個人符號,嫡傳畫技,要自然而然形成,切記模仿,受到啟發、靈感,形成清靈靜雅花鳥作品,樸 拙而富有靈性的人物作品。后期的畫風和之前長安畫派風格有些轉變,內容題材更加寬廣。人民美術出 版社編審、著名畫家吳傳麟先生評其作品:“生動而不張揚,樸拙而富有靈性”。
印象三:藝術盛宴啟新程
陶瓷藝術是根植于民族傳統文化的藝術樣志,具有強烈的地域屬性,彰顯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豐富的思想內涵。傳承了國畫的審美精髓,兼具陶瓷藝術的工藝特質,成就了永不褪色的東方藝術之美。 天地間一切都是緣分注定。陶瓷,是泥土與水火的相遇,傾訴、共舞、交融,成就了彼此,創造了新的 物象。國畫與陶瓷的相遇,超越升華,藝術達到了新境界。國畫的筆墨、線條、氣韻,與陶瓷的質感、 光感、豐富造型,相互依托映襯,成為絕配傳奇。畫在瓷上找到歸宿,瓷借畫展現靈魂,以筆墨神韻傳 遞藝術家情感和生命狀態,展現了對自然生活的醇厚情意以瓷抒發。
豐潤區本場藝術盛宴,作品汲取傳統瓷繪藝術的造型元素,又融入了現代藝術表現手法,秉承清代 畫家石濤“筆墨當隨時代”理念,在繼承前人經典的筆墨同時,探索創新,用新的筆墨語音,凸顯當代 的審美。既彰顯了瓷質的恬靜、溫潤之美,又充分發揮了其豐富的色彩表現能力。展品構圖疏而不空, 滿而不溢,畫風或寧靜淡雅,或富麗明艷。當此藝術盛宴,定為唐山現代瓷藝之技,得以迅猛發展有所 啟迪與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