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月 5-7 日,來自全國各地鋼鐵業(yè)上下游兩千余名代表,齊集申城、集思廣益、匯聚合力、凝聚共識,共同參加了由冶金工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研究中心和上海鋼聯(lián)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我的鋼鐵網(wǎng))共同主辦的“2025 中國鋼鐵市場展望暨我的鋼鐵年會”。期間,召開鋼鐵行業(yè)閉門論壇 15 場,舉辦了 8 場產(chǎn)業(yè)峰會。其中 2025 年(第四屆)建筑鋼材產(chǎn)業(yè)鏈峰會上,“建筑鋼結(jié)構(gòu)中熱軋型鋼應用探討”緊緊圍繞熱軋型鋼在裝配式鋼結(jié)構(gòu)建筑應用推廣中存在瓶頸、提升使用占比路徑、在建筑冶金標準化以及津西 JST 體系示范項目落地得以全面展示。在主論壇上,中國有色金屬工業(yè)協(xié)會會長、原中鋁集團董事長葛紅林,以“電解鋁供給側(cè)結(jié)構(gòu)性改革與啟示”為主題,做了題為《去內(nèi)卷的法治化市場化改革》專題演講。給我留有印象深刻地是葛總引用化學元素周期表,深入淺出了說透,元素周期表所列 118 種元素中,就有 99 種金屬元素。其中鐵、鉻、錳及其合金被劃分為黑色金屬,其余 96 種金屬元素均被劃分為有色金屬。同時,饒有趣味地介紹了中文版化學元素周期表與晚晴科學家徐壽翻譯引入中國的故事,令筆者深感趣味。現(xiàn)整理如下,供大家共同欣賞。
一、化學元素周期表的本原與引入中國
眾所周知,現(xiàn)行的化學元素周期表來源于 1869 年,俄國門捷列夫根據(jù)相對原子質(zhì)量的順序編制出來的。包括周期序數(shù)、族、原子序數(shù)等信息,每種元素在周期表中都有固定位置。化學元素周期表是根據(jù)原子序數(shù)從小到大排序的化學元素列表、大體呈長方形,某些元素中留有空格,使特性相近的元素歸在同一族中(鹵素、堿金屬元素、稀有氣體、放射性氣體等),形成元素分區(qū)且有七主族、七副族和零族、八族,該表能夠準確地預測各種元素的特性及其之間的關系,作為分析化學行為時十分有用的框架。
由希臘字母的數(shù)字和英文字母 A、B 構(gòu)成組合。A 或 B 前面的希臘字母 I-VII 表示的是族數(shù),而 A 表示主族,B 表示副族。
化學元素周期表產(chǎn)生于西方,西方大多數(shù)用拉丁文或字母。化學元素列入周期時,有的為了紀念自己的國家,如鈁 Fr,代表法國;釙 Po,代表波蘭;有的為了紀念歷史名人,锿 Es,紀念愛因斯坦,鋦Cm,紀念居里夫人。鑒于因科學家有國界,科學無國界之特性。為此,國際化學會規(guī)定,化學元素周期表中 110 號元素以后不再創(chuàng)造新的拉丁文命名,而是以 Uu-代替。
門捷列夫創(chuàng)立化學元素周期表,適逢華夏大清帝國“洋務運動”風起,遂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
的理念。由此西方的化學知識也開始順勢傳入了中國。
二、化學元素周期表的中文版編制
徐壽將化學元素周期表引入中國編制中文版。徐壽(1818.2-1884.9)江蘇無錫北鄉(xiāng)人。中國杰出的科學家、近代化學的先驅(qū),中國現(xiàn)代科學教育的開創(chuàng)者。他是最早接觸西方化學的人之一,他決定將其引入中國。針對化學元素名稱是拉丁語,須創(chuàng)造一套符合中國人習慣的元素周期表。為了更好理解記憶,除了發(fā)音相似和化學元素相近的中文字,同時還得讓人一眼知道它的狀態(tài)。
1871 年,由傅蘭雅(英國人,供取于江南制造總局翻譯官)和徐壽合作《化學鑒原》,其翻譯自1858 年英國教材(書中稱為原質(zhì),即化學元素)。他們首次確立了名稱翻譯原則:(1)繼承中國古稱。
原質(zhì)之名,中華古昔已有者,仍之。如今銀、銅、鐵、鉛、錫、汞、硫、燐(磷)、炭(碳)是也。(2)保留前人佳作。昔人所譯而合宜者亦仍之。如養(yǎng)氣(氧氣)、淡氣(氮氣)、輕氣(氫氣)是也。(3)新元素取拉丁名的英譯中的第一個字,第一個字不合適就用第二個。加上偏旁區(qū)分類別。如鉬的拉丁文Molybdenum,音譯為“目力別迭能”,則取第一字加“金”得“鉬”。上述翻譯規(guī)則,直至 1932 年,鄭貞文等人在該基礎上改良細化,發(fā)布了《化學命名原則》,才確定了中文化學命名體系。
徐壽為了編制中文版化學元素周期表,翻閱了大量古籍文獻,尤其是《明史》給其靈感。所有金屬元素,翻譯時都用金字旁:所有氣體元素,翻譯時統(tǒng)一用氣字頭;其余就都用石字旁。自此,完成了中文版化學元素周期表的編制傳世至今。
三、化學元素周期表與《明史》的緣源
徐壽為了解決化學元素周期表中金屬元素漢字選用難題,大膽引用了大明朱元璋家譜人名用字,里面的生僻字居多,為了體現(xiàn)“朱(姓)+輩分+名(前后五行以火、木、金、水、木為序)取名規(guī)則,五行之字,許多都有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三種偏旁。據(jù)《明史卷一百表第一諸王世表》:“洪武中,太祖以子孫普眾,命名慮有重復,乃于東宮、親王世襲,各擬二十字,字為一世。子孫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雙名,以上一字為據(jù),其下一字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為序,惟靖江王不拘”。(注,靖江王朱守謙,系其兄長之子)。朱家后人名字里的:鋰、鈹、鈉、鉀、鈦、釩、鉻、鐵、鈷、銅、鋅、鈮、鈀、鎘、錫、釙、鐳、鈰、銪,以“水”偏旁,卻是金屬的汞。據(jù)查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金部》收錄“鈹、鉻、鐵、銅、鈀、錫”六個字;南朝梁《玉篇·金部》收錄“釩、鈷、鈰”三個字;宋仁宗年間《集韻》收錄“鈉、鉀、鋅、鈮、釙、汞”六個字;北宋《廣韻》收錄“鎘、鐳、鑭”三個字;遼國《龍龕手鑒》收錄“鋰”一個字。余下,“鈦”、“銪”在明朝之前的字典沒有明顯出處,是硬生生造出來的。
大明朱元璋立家譜 500 年后,被徐壽巧妙引入化學元素周期表中文漢譯,表明太祖朱元璋對元素周期表中文版確有“貢獻”,徐壽功不可沒。后人不妨大方地贊譽宋太祖為“中國化學教父”,作為中文版化學元素之父徐壽他老人家也會拍手稱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