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石家莊長安區建設北大街 11 號,長安公園西南夾角的石家莊市博物館,占地 5860 平方米,總建筑面積 6292 平方米。適逢石家莊解放 44 周年紀念日(1991 年 11 月 12 日)開館。在機緣巧合的情況下,分別于 2022 年 3 月和 2024 年 11 月兩次前往市博參觀,留下了良好印象。建設不足百年的年輕城市,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少古跡在中華文明史乃至世界文化史占有重要地位。
一是,民俗農耕溯本清源
走進“農耕與民俗展廳”,令人身臨其境地感觸祖先創造農耕文化的漫長歷程,通過大量的先前耕作實物、生產生活器具實物陳列,以及農耕收糧場景再現、充分昭示著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流淌著先祖們無窮的汗水與聰明智慧。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諸多勞動工具和生活用品逐漸淡出了現代人的視野。
為了讓子孫后代牢記祖先與大自然和諧共存、艱苦創業的奮斗史,體味農耕文化所產生的民俗,反映了勞動人民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凝結著聰明智慧的展廳值得流連忘返。
二是,遠古歷史源遠流長
素有“千年古郡、百年城市”、“新中國從這里走來”的石家莊。千年古郡-戰國八雄之一的中山國郡城和王陵坐落于此,有元氏、趙縣、贊皇、行唐、井陘、靈壽 6 個千年古縣。正定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曾與北京、保定并稱“北方三雄鎮”?,F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5 處,不少文物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二層歷史文物陳列,展示了自有人類活動至清末民國初期 30 萬年的燦爛文化、歷史名人、重大歷史事件。留有印象深刻的當屬杰出的歷史名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趙云,字子龍,常山真定(正定)人,被譽為“常勝將軍”;隋唐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魏征,字玄成,被后人稱為“一代明相”;唐代杰出政治家、文學家、戰略家,李德裕,字文饒,被譽為“萬古良相”;唐代政治家,詩人蘇味道,字味道,對唐代律詩發展有推動作用;元末農民起義領袖韓山童,以白蓮教組織群眾起義;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樂毅,擅長傭兵之術,中山國靈壽人;西漢南越王趙佗,開發嶺南和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做出了巨大貢獻......
三是,石橋壁畫國之魂寶
博物館中趙州橋(又名安濟橋)木質微縮模型與照片,就是趙縣城南洨河之上的單孔坦弧敞肩石拱橋。該橋建造年代可追溯到隋朝公元 595 年至 605 年間,李春設計建造。橋長 50.82 米,寬 9 米多,主拱凈跨度為 37.37 米,拱高 7.23 米。在建成后的 1400 多年內,經歷洪水沖擊,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以及地震的破壞,依然屹立不倒。石橋以其獨特的“敞肩拱”設計而馳名,此設計橋身重量大幅減輕,而且節省了石料。其橋面坦直,兩旁行人,中間車馬分道而行。橋身兩側石欄桿雕刻 158 個龍的圖騰藝術價值圓滿其身。其建造工藝和設計理念影響了后世的橋梁建造,在世界橋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館內毗盧寺壁畫幕本,彰顯了國之魂寶。提起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家莊毗盧寺,位于新華區社北街道上京村東,始建于唐天寶年間(742-755 年),寺院面積 1.8 萬平方米,建筑面積 400 平方米,因寺內主殿供奉毗盧遮那佛而得名。毗盧殿和釋迦殿內保存 200 平方米明代壁畫。毗盧殿內為少有的儒釋道三教合一水陸畫,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壁畫”之一(山西永樂宮壁畫、河北毗盧寺壁畫、甘肅敦煌壁畫、北京法海寺壁畫)。
毗盧寺壁畫分上中下三級,每層之間用祥云聯結、分隔,既調整畫風,又襯托主題,不僅獨立成幅,而且渾然一體。內容除了佛教道教的天神地祗和儒家的古賢孝子外,還有一部分體現社會生活的風俗畫和往由人物共計 508 幅,形象栩栩如生。滿壁群像排列有序、層次分明、結構嚴謹,渲染了宗教神秘色彩,如同步入仙家威儀之境。以墨線描繪形象,頎長衣紋一貫到底。衣褶流暢轉折自如,簡練的線條勾畫得淋漓盡致,靈活運用了多種描繪,表達了不同的質感內容。飄舞的絳帶、當風的衣褶、流動的彩云,人物神情風韻,“線”在畫中起到了筋骨生命、以形寫神,生動地躍然壁上,以生命靈魂的感覺,美輪美奐,千秋永在。表達了人們對古代祖先、圣人的崇拜,對功臣名將的敬仰,對名人儒士的禮贊,對孝子賢孫、節烈貞女的褒獎和對世俗工商、市井、三教九流的關注和教化。
自 1948 年王朝聞和洪波兩位著名雕塑家、美學大師發現毗盧寺壁畫起,保護工作大幕由此拉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古老壁畫煥發出耀眼光彩。2012 年 6 月,邀請敦煌研究院數字中心,對壁畫全方位、高精度信息采集,用 6000 余張照片拼接恢復全景圖像。再用礦物顏料將壁畫按 1:1 比例還原在特定宣紙上,可以保存 300 年,讓國之魂寶走出“深宮”,以永駐容顏之姿向社會公眾盡展芳容。
四是,全息數字 3D 展示
博物館運用虛擬現實技術、三維圖形圖像技術、立體顯示系統、特種視效技術,實現了館藏文物,通過光電影像手段,以虛擬的三維立體的方式呈現與廣大參觀者面前。石家莊市博物館積極響應習總書記“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指示精神,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為原則,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依托,建立了數字博物館,以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數字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