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溶血病是指母親與孩子的血型不同,導致母親體內的抗體進入孩子的體內,并識別到孩子血液內紅細胞上的特異性抗原,之后這些抗體就會對紅細胞進行攻擊,導致孩子發生溶血病。目前,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病較為常見,Rh血型不合引發的溶血病較少見。
病因
新生兒溶血病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紅細胞溶解破壞病癥,常見于ABO和Rh血型系統。其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ABO溶血病的病因該疾病一般為母親是0型血,而胎兒是A型或B型血,多發于第一胎,ABO溶血病的發病機制主要涉及同族免疫性溶血。即胎兒血液中的A型或B型抗原進入母體內后,會刺激母體產生相應的血型抗體。這些抗體會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并與胎兒紅細胞上的A型或B型抗原相結合,進而導致胎兒紅細胞聚集并發生溶解,產生溶血現象。并且如果O型血母親曾經育有A型或B型血子女,再次妊娠時,也會有一定概率導致第二胎新生兒患上溶血病。
Rh溶血病的病因 若母親是
Rh陰性,而孩子是Rh陽性,或是母親和胎兒雖然都為Rh陽性血型,但是母親血液中缺乏部分抗原,而孩子的血液中存在該抗原,這都可能引發Rh溶血病。Rh溶血病一般不會出現在第一胎,但是如果母親在懷孕之前曾經輸注過Rh陽性血或是有過流產等情況時,就會導致Rh抗原暴露,從而導致新生兒患上溶血病。
癥狀
輕癥患兒一般會出現黃疸、貧血、肝脾腫大等典型癥狀。部分重癥的Rh溶血病患兒,則可能會出現胎兒水腫、嚴重貧血等癥狀。
病理性黃疸當新生兒出現黃疸癥狀時,主要表現為全身皮膚發黃,眼白黃染,一般在出生的24小時內出現,或者第二天開始有此癥狀;通常會持續一個月,甚至會更長的時間。
貧血除了病理性黃疸外,也有部分溶血新生兒出現不同程度的貧血癥狀,比如乏力、困倦、臉色蒼白、頭暈等,這是因為新生兒的紅細胞遭受破壞的速度比生成速度更快。
肝脾腫大多見于Rh溶血病患兒,當新生兒的紅細胞被破壞后,會激發髓外造血功能,這也是身體對紅細胞破壞過多所產生的防御反應,從而導致肝脾腫大。
水腫新生兒溶血患兒由于嚴重貧血、缺氧、肝功能受損等可能導致新生兒發生水腫。
治療
新生兒溶血病治療手段多樣且需根據病情輕重和病因精準施策,藥物治療、光照療法以及換血療法是三種主要且有效的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是較為常見的治療方法,醫生首先會對新生兒的情況進行評估,找到溶血病的主要發病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治療方案。當新生兒病情較為嚴重時,可以通過靜脈注射的方式,為新生兒注射含有白蛋白的血漿,或是直接注射白蛋白,能夠有效降低膽紅素腦病的發病率;部分病情較為嚴重的患兒,也可以為其靜脈滴注免疫球蛋白,對已被抗體致敏的紅細胞進行免疫保護,可重復用藥,能為后續治療爭取大量的時間。在產前和新生兒期治療中,還可以適當使用苯巴比妥,該藥物能提升肝臟結合和分泌膽紅素的能力。
光照療法光照療法(光療)是輕癥患兒常用的治療方法,能有效降低血清未結合膽紅素。醫生會結合患兒的血清膽紅素水平、身體情況等評估患兒是否能進行光療。但光療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如接受光療后,部分患兒會出現發熱、皮疹、腹瀉等癥狀,在暫停光療后可自行緩解。但如果患兒光療時皮膚呈現青銅色,就需要馬上停止光療。
換血療法 換血療法通常適用于病情較為嚴重的患兒,其主要目的是換出血中游離抗體和致敏紅細胞,減輕溶血,預防膽紅素腦病,糾正貧血,防止心力衰竭。該療法相較于前兩種療法有著一定的復雜性,其原理就是將新生兒體內的血液抽出來,換上另一種血液。但由于操作復雜,可能會引發并發癥,有著較高的危險性,并且費用也較高。醫生會充分評估患兒病情嚴重程度后決定是否采用此方案。但是如果新生兒在出生時就出現了嚴重的癥狀,甚至出現心力衰竭、休克等癥狀時,就必須馬上進行急救,避免新生兒死亡。
新生兒溶血病雖發生率較低,母嬰血型不合可能導致其發生。此疾病對新生兒影響大,故父母應提前了解并做好預防。一旦發生新生兒溶血,需及時救治,確保寶寶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