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貨幣政策,一場精準的 “及時雨”
降準降息、結構性工具優化、重點領域支持等10項貨幣政策措施,以超萬億元長期流動性為“活水”,既為企業輸血,也為居民消費減負,更為資本市場注入穩定預期
5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將推出涵蓋降準降息、結構性工具優化、重點領域支持等10項貨幣政策措施。這套組合拳以超萬億元長期流動性為“活水”,既為企業輸血,也為居民消費減負,更為資本市場注入穩定預期。
降準降息“雙箭齊發”
貨幣政策總量工具的調整,始終是市場關注的“風向標”。此次央行同步推出降準降息政策,釋放出清晰的穩增長信號。據潘功勝介紹,5月15日起,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下調0.5個百分點,預計將向市場提供長期流動性約1萬億元。值得注意的是,汽車金融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的存款準備金率從 .5% 階段性降至 0‰ (204號潘功勝解釋,這兩類機構直接服務于汽車消費和設備更新投資,調降準備金率可增強其信貸供給能力。
降息政策同樣備受關注:從5月8日起,公開市場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從 1.5% 降至 1.4% ,帶動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同步下行約0.1個百分點。金融監管政策專家周毅欽指出,這一調整有望進一步刺激購房需求。與此同時,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其中,5年期以上首套房利率由 2.85% 降至2.6% ,預計每年為居民節省利息支出超200億元。以上海易居研究院測算為例,100萬元、30年期的公積金貸款,月供將減少133元,總利息節省約5萬元,對于正還貸的家庭,相當于多出一筆“隱形年終獎”。
此次總量工具調整并非孤立行動。權威專家預計,政策利率下降將引導存款利率同步下行。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指出,降準降息與存款利率調整形成“組合拳”,既穩定了金融機構的負債端成本,又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最終實現“金融讓利實體經濟”的政策意圖。
重點領域精準發力
如果說總量政策是“普降甘霖”,結構性工具則承擔著“精準滴灌”的使命。此次10項措施中,多項措施將資源精準導向服務消費、科技創新、普惠金融等關鍵領域。其中,科技創新再貸款額度從5000億元擴容至8000億元。北京中關村一家AI初創企業負責人表示:“此前因輕資產難獲貸款,新政策下憑借專利質押即可申請專項再貸款支持。”權威專家表示,增加再貸款額度,有利于引導金融機構加快相關領域貸款投放,持續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為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對服務消費與養老的信貸支持,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設立5000億元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這項工具是中國人民銀行支持提振消費的一項創新舉措,激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住宿餐飲、文體娛樂、教育等服務消費重點領域和養老產業的金融支持,并與財政及其他行業政策協同配合,更好地滿足群眾消費升級的需求。”潘功勝說。
與此同時,支農支小再貸款額度增加3000億元,疊加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增加后中國人民銀行對金融機構的支農支小再貸款總額度將達到3萬億元,疊加本次再貸款利率下調,將會形成量價協同效應,將進一步支持商業銀行擴大對涉農、小微特別是中小民營企業的貸款投放。”潘功勝強調,未來,根據經濟金融運行情況和各項工具使用效果,中國人民銀行還可以擴大工具規模、完善工具政策要素,或者創設新的政策工具。
資本市場深化改革
資本市場的穩定與活躍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晴雨表。此次政策不僅優化了資本市場支持工具,還通過制度創新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為科技企業與實體經濟注入“源頭活水”。
建設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4月25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創新推出債券市場的“科技板”。發布會上,潘功勝表示,將創設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這一工具通過央行再貸款資金購買科創債券,聯合地方政府、市場化機構分擔違約風險,為科技企業和股權投資機構發行長期限、低成本債券掃清障礙。初步統計顯示,已有近百家機構計劃發行超3000億元科創債券,未來規模有望持續擴大。潘功勝透露,債券市場“科技板”籌備已基本就緒,相關政策將完善發行交易、信息披露等制度,打造與科技創新適配的金融生態。
資本市場的制度創新不止于科技領域。為支持資本市場穩定發展,發布會上,潘功勝宣布優化兩項支持資本市場的貨幣政策工具,將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5000億元和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3000億元額度合并使用,總額度8000億元。
在學界看來,這種結構性優化正釋放出“ 1+1gt;2′′ 的政策效能。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指出,將原本分別用于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和股票回購增持的再貸款工具額度合并,能夠更有效地調配資金,更好地滿足不同類型機構的需求,提高市場的流動性和靈活性,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從而維護金融市場穩定,并間接促進實體經濟發展。